图为论坛现场
5月7-8日,历时两天的中医经方论坛长春站——吉林省第五届中医经典与经方论坛在长春圆满落下帷幕。论坛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医药工作者和经方爱好者300余人,与受邀来自国内和省内的知名专家,围绕着经方在临床上的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论坛由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承办。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桂祯到会并讲话。她殷切勉励中医药同行且行且珍惜,即:珍惜中医药工作者的称号;珍惜中医药发展的氛围和土壤;珍惜老百姓对中医药的企盼和期待;珍惜中医这个职业。
经方是由历代医家创制并经反复临床使用而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代表著作《伤寒论》被中、日、韩等国视作瑰宝,引起无数医家探讨、研究,近年来经方的研究与应用更是日益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与重视。此次论坛,共邀请到6位专家进行讲座。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学功教授主讲了《五苓散临床应用与思考》,他对五苓散证的来源、提出了蓄水的部位不一定都在膀胱,而关键是气化失常,并分别就五苓散证的常见症状口渴、小便不利、汗出进行了认真辨析,提出了水溢的概念,最后提出了五苓散的核心病机是三焦气化不利,痰饮兼有表证,应该解表利水,表和则病自愈。
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张立山教授主讲了《湿热咳嗽的经方辨治》,对湿热证概念、分类、源流进行了阐述,然后从古代文献中找出了各家对于湿热咳嗽的论述,如喻家言、薛生白、吴鞠通等,最后提出湿热咳嗽与痰热咳嗽、痰湿咳嗽的区别,提出久咳、夜间重、常因气温变化及劳累加重、咳痰量少、色白或黄白相间是湿热咳嗽的主要临床特点。从主证、次证、舌脉等方面论述了湿热咳嗽和临床常用方剂,并进行举例说明。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王宁元以《伤寒派腹诊临床应用解说-心下痞》为题,就伤寒派腹诊20种之心下痞的研究成果及临床经验进行了交流。他对腹诊的含义和腹诊的源流,以及著名的腹诊流派进行说明,然后重点论述了心下痞的诊断方法,对于心下痞、心下满和心下痞满、心下急、心下支结、心下痞硬、心下痞坚、心下石硬等提出了具体的诊断和鉴别方法,最后用古今验案说明了心下痞在临床上的应用。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松原市中医院副院长李景华主讲了《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体会》,他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从《伤寒杂病论》中找出了肝炎后肝硬化的基本病机,分析肝硬化错综复杂的病机及其与相关脏腑的关系,那就是“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并结合临床提出了小柴胡汤常用的加减方法和注意事项。
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专业委员会委员鲍艳举主讲的《我看病的三板斧》,结合自己的行医经历,向大家介绍了他的中医看病三板斧——抓疗效、重望诊和崇脉诊,注意处理好短期症状改善和长远改善体质关系,合方时如何寒温并用。在抓疗效方面提出了三步走,第一步是临床上哪些病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第二步是如何有效地解决病症?第三步是如何解决矛盾治疗?并针对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提出了用药参考。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春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周丽雅做了《解析三仁汤治疗长期低热病案》的报告,她从一例典型长期低热病案引出了湿热证的辩证要点,那就是发热虽高而热象不显,在治疗上提出了开上、宣中、渗下的治疗原则和芳香、辛温、苦温、淡渗的治疗方法。
随后,来自省内各医院的院长、科主任等与专家们零距离接触,就经方的临床应用问题举行了近4个小时的小型讨论会。大家纷纷提出经方用量、合用等相关问题,与会专家耐心答疑解惑。现场讨论十分热烈,发言踊跃,一直持续到晚间十点。
如今,经方的优异疗效使得更多的中医同仁选择学习经方,吉林省的经方热正在到来。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学习到了很多临床中常用的经方,为自己今后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起到了指导作用,希望以后还能在省内多参加一些这样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吉林省中医药学会 李景华 李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