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中国中医”的开通,对喜欢“刷屏”关注中医药发展及养生信息的人士来说,又多了一重选择。
近来,微信“朋友圈”的兴起,带动一批信息热转。中医养生保健信息也借助这方便快捷、信任度高的公众平台被迅速传播扩散。微信,俨然成为中医科普的新阵地。
追求中医科普理念,不能“听风就是雨”。尽管“朋友圈”这一“口碑式传播平台”具有渠道快捷及信任度高等优势,但其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等劣势也不容忽视。细究圈内热转的中医科普文章,略懂中医者便能发现,许多内容经不起推敲。如被大众奉为“养生宝典”的某微信文章“大唐三字经”中,提到“吃西柚,防血稠;蘑菇餐,防血栓。吃鲜姜,血脂康”,并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生姜可发汗散寒,但跟血脂恐怕关系不大;吃蘑菇防血栓更无从考证。
再细细查证,大部分中医科普微信来自互联网,不少人依据经验判断,感觉有价值即转发。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许多人在行业领域是专家,在科普价值判断方面却不一定权威。
而对于中医科普工作者来说,更要趁着微信中医科普热情,因势利导,并借助这高效传播平台做好中医科普。专业媒体首先要有责任保证优质内容。比如,本报在做好中医科普纸媒传播同时,开通“养生中国”微信公众号,以其提供专业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弘扬权威中医科普理念等特点,深受欢迎。如今订阅者众多,传播效果良好。此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中国中医”,也是秉持了与时俱进宣传中医的初衷。
在当下资讯发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让真正专业的科普信息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是考验中医药管理部门和相关媒体的一道命题。改进宣传艺术,善用先进传播手段与技术,让信息更贴近百姓,才是做好养生保健科普之道。惟其如此,群众才能发现、接受并认可这些有益信息,而权威的信息也才能更方便快捷地被大家甄别拣选。(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