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针刺复合麻醉再显中医风采
发布日期:2011年5月26日

上海曙光医院创新使用针刺复合麻醉技术,使手术麻醉药用量减少4/5,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减少3~4天,药品总费用减少45% ——

    嘉嘉躺在手术台上,针麻医生动手往她手足3对穴位上逐一进针。

  “麻了”,随后,6枚针灸与电麻仪接通,嘉嘉的手指开始有节律的抖动,6根电针控制了她的外周神经。

  因患乳腺导管状乳头状瘤,她必须做乳房的区段切除术。和其他医院常规使用静脉麻醉不同,她使用的是针刺复合麻醉。

  在少量镇静剂的作用下,嘉嘉逐渐安静下来。经历了近一个小时的乳腺手术后,这位18岁的女孩自己从手术台上坐了起来。

  这是发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真实一幕,该院采用针刺复合麻醉的方法,使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就可以接受乳腺、心脏等多种手术,由于不使用或很少使用麻醉药,术后患者没有麻醉药的副作用,并立即就能运动。

  “如果采用常规的静脉麻醉,她术前12个小时就要禁食,术后要禁食、卧床6个小时,病人常出现恶心、头痛等麻醉剂的副作用。”乳腺科主任、主刀医生赵春英主任说。

  使用针刺麻醉,嘉嘉节约了2/3的麻醉费,术后,她可以正常饮食,不用输入大量的营养剂。回到病房的嘉嘉很平静、戴上耳机,听起了音乐。医生说,如果没有意外,第二天就可出院了。

  像嘉嘉这样,使用针刺复合麻醉进行手术的病人当天还有4位,2006年以来,已成功施行3000余例。在曙光医院,针灸参与到手术中已经成为了常规。

  传承和创新针灸学  优化针麻方案

  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是我国重大原创成果之一。

  1958年,我国医务工作者首创针刺麻醉取得成功,196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成功完成全国第一例针刺麻醉胃大部切除手术。

  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之前过分强调单纯使用针灸麻醉,效果并不稳定,对于有些病人简直是‘活杀’。”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沈卫东说。

  在科研的道路上,曙光医院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之后,医院先后成立了针刺麻醉研究室、临床针灸实验室,积极探讨针灸、针刺麻醉的机理及其作用,并大力引进人才。

  已经是副院长的周嘉就是当时引进的人才之一。在来曙光医院之前,他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工作,老师王一山老先生是我国胸心外科先驱者之一,其开创了针刺麻醉下的心脏瓣膜置换术。

  有了中医平台的支持,周嘉如虎添翼,2006年9月,他在针刺麻醉下进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之前,我们过分强调了单纯使用针灸进行麻醉,在解决临床问题上,我们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采用针灸复合麻醉后,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周嘉说。

  针刺复合麻醉是将原来单纯的针刺镇痛方案优化为“针刺+小剂量麻醉剂”的针刺复合麻醉方案。临床中他们发现,比起之前的针刺麻醉、针刺复合麻醉更为适用。目前已经形成了“术前诱导-术中麻醉-术后镇痛”全新的针刺麻醉模式,在心胸外科、脑外科、骨伤科、妇科、普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等多个科室全面开展。

  2009年,这一成果被评为“上海市改革开放30年卫生系统十大成果之一”,针刺麻醉心胸外科领域的相关课题先后入选973计划专项课题和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课题。

  并发症少费用低  针麻优势明显

  提及针灸复合麻醉的具体作用,医院很多医生对患者祝春华的经历都记忆犹新。

  2006年12月,曙光医院进行的一例心脏手术引来上海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这是一例非常普通的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手术,不同的是这台心脏手术基本上没有给病人用麻药,而是在针刺复合麻醉下做的手术。

  不用气管插管,不使用呼吸机,在动手术前,不给患者打麻药,只给予一点镇静剂,极少剂量的止痛药,然后在身上扎几根针,患者始终很清醒,这确实难以想象。

  由于心脏病引起了脑部脓肿,在紧急进行了脑部手术后,必须治疗原发病,祝春华虚弱的身体不适合马上进行全麻手术。

  不治疗,病人很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治疗,麻醉药的副作用祝春华可能无法耐受。不得已,医院选择针刺复合麻醉。

  “麻醉药除了麻醉作用以外,还会抑制呼吸、循环、消化道以及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麻醉科主任付国强说。

  手术前,针灸科的老主任李国安不止一次在祝春华身上试针,选取合适的穴位,术前的诱导很成功。

  切开皮肤、锯开胸骨,她没有任何反应,顺利地度过了最可能感到疼痛的阶段。手术结束后,李国安发现,原先准备的20支止痛剂,只用了两支,仅相当于一个体表小手术的用药。祝春华也像算准了时间似的立刻醒了过来。

  针刺复合麻醉不仅对特殊病人有效,给病人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显著。一是减少了麻醉药用量、降低了麻醉风险;二是缩短复苏时间;三是加快机体和脏器的康复;四是对特殊人群麻醉药的替代;五是降低了住院费用。

  在对100例针刺麻醉下心脏手术的统计详细证明了针刺复合麻醉的优势。不需要气管插管,不使用麻醉呼吸机,比常规的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的费用节省了约4/5的费用;没有气管插管的气道侵入,节省了昂贵的抗生素费用;针刺麻醉只使用了常规麻醉药品的1/5用量,麻醉药费用降低,不发生副作用;术后病人能及时进食,减少血浆、白蛋白等昂贵血制品的使用,缩短了重症监护及住院时间,缩短了监护室滞留时间(24~48小时),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3~4天),药品总费用减少了约45%;术后并发症的减少,相应检查项目和次数也减少,所以检查化验费用减少了约40%。

  “一例相同的心脏单瓣膜置换手术,由于采用了2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在手术均顺利成功的情况下,接受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病人,住院天数下降了3天,医疗总费用减少了约35%。”周嘉说。

  建立补偿机制  让特色疗法广惠民众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句话针灸科主任沈卫东感触最深,麻醉科、外科大多数是西医,针灸能切入进去,实属不易。

  很多医院的外科,对中医的技术大多持排斥态度。而在曙光医院,7位针灸科医生在麻醉科上班,由于医院所有的外科手术都会想到针灸科的参与,其地位自然重要。

  更加深入的合作不止于此,针灸科和外科的研究生常常共同做研究课题,这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这背后,没有医院的政策支持显然没有可能。

  等待周嘉签字的一份工作量表显示,4月份,使用针刺复合麻醉的146次,按照医院的规定,每使用一次给予100元的补助。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周嘉表示,按照收费标准,即使是心脏手术,针刺麻醉只能收取150元的费用,这个标准50年来从未调整过。

  补助的100元,要从医院出,其实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和医务人员付出的劳动显然不能成正比,院长周华对此颇有感受,“我们不能让医生多付出了反而得不到回报,虽然我们的回报只是象征性的,但表示了对劳动的尊重。”

  这得到了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沈远东的赞同。“医院内部实行补偿机制并不多见,曙光医院是一个特例,这与医院的经济实力、社会责任意识等密不可分。”沈远东说。

  上海市是全国首批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作为规模最大的一所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其改革的经验对全国的公立性中医医院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建议对中医药技术实行补偿机制,成为相关医生的心声。“没有机制,我们的经验很难获得复制”周嘉表示,“相对来说,我们医院的经济状况要好一些,有自己建立补偿机制的资本,如果推广,又有几个医院能够效仿呢?”(记者 冯磊)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