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汇集了我国劳动人们和医学家长期与外感热病做斗争的临床实践经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温病学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立又独到的中医学门类。
清代,随着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的确立,崛起了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他们大胆地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在温病的辨证施治上敢于总结经验、创立新理论、制定新方法,在热性病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创立了温病学。
代表著作如吴有性的《温疫论》、叶桂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未刻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晚年医案》、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王世雄的《温热条辨》、陈祖恭的《风温论》、雷丰的《时疫论》等。
这些温病学经典著作在众多中医学者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当代中医人,我们更应该担负起将这些中医经典发扬光大的重任,这些中华文明宝库中夺目的明珠,不应也不该埋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中。
“名方中医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今日推送条文来自《温病学》。
1.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 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温病条辨)
2.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新加黄龙汤(苦甘咸法)
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另煎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 麦冬连心,五钱 当归一钱五分 海参洗,二条 姜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 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 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益胃汤方见前),余参或可加入。
宣白承气汤方(苦辛淡法)
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 栝楼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导赤承气汤
赤芍三钱 细生地五钱 生大黄三钱 黄连三钱 黄柏二钱 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牛黄承气汤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增液承气汤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温病条辨)
3.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温病条辨)
4. 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苦甘咸寒法)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阿胶三钱 白芍一钱 鸡子黄二枚
水八杯,先煮三物,取三杯,去滓,内胶烊尽,再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日三服。(温病条辨)
5. 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外感温病篇)
6.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 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温热病篇)
7.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 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杂说治病法论)
8. 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 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之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外感温病篇)
9. 蒿芩清胆汤(和解胆经法,俞氏经验方)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仙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通俗伤寒论)
10.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
飞滑石十五两 绵茵陈十一两 淡黄芩十两 石菖蒲六两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 藿香 射干 连翘 薄荷 白豆蔻各四两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见火则药性变热。
每服三钱,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雄按: 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征,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患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温热经纬)
11. 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温疫论)
12. 宣透膜原法: 治湿疟寒甚热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懑。
厚朴一钱,姜制 槟榔一钱五分 草果仁八分,煨 黄芩一钱,酒炒 粉甘草五分 藿香叶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姜制
加生姜三片为引。(时病论)
本活动由“名方中医APP”冠名支持
“名方中医APP”致力于医生线上创业,免费为医生搭建个人线上诊所,除去药材成本,所有收入归医生。
用“名方中医APP”,方便医生,也方便患者!
“名方中医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
日 程安 排
日期 | 进程 | 内容 |
7月20日~8月20日 | “温经典”活动 | 中医“四大经典”温习月 |
8月20日~9月20日 | 个人参与:线上报名、答题 | |
9月20日~10月15日 | 团体参与:提交团体推荐报名表 | |
10月底或11月初 | “用经典”活动 | 现场选拔,表彰优胜个人和团体 |
中医经典传承大会 | 知名专家进行中医经典临床应用专题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