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王国强会长在首届岐黄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3年8月2日

发展中医药,服务中国梦
                   ——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的思考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

(2013年6月30日)

尊敬的陈竺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岐黄论坛”隆重举行。这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国科协、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上级部门指导下,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凝聚行业内外专家智慧,打造知名学术活动品牌,推动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所进行的一次重要尝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陈竺副委员长、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中医药不仅成为了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
    党的十八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振兴发展中医药、服务中国梦已成为全社会的期盼和愿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国元素。中医药作为最具特色的中国元素之一,其振兴发展必然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继承好、发扬好,为维护人民健康,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所有中医药人的伟大梦想,这既是中医梦,也是我们中医人的中国梦。实现中医梦就要把中医药放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群众利益的战略高度去谋划、去发展。
    一、将振兴发展中医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势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不仅为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也为中医药服务于“五位一体”总布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是中医药在深化医疗改革、维护人民健康、改善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是改善和维护民生的重要方面。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具有供得起、重预防、可持续的优势,十分符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有助于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发展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中医药在服务经济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与中医药产业有全覆盖的关系。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推动其创新驱动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技术优势、经济优势,最有可能成为展示我国实力的民族品牌、国家名片。中医药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结构体系,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贯穿整个产业链,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同时,随着中医药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有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是中医药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以人为本,崇尚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提升民族思想文化素质,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是中医药在保障节能环保、保护优良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密切。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中医药源于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有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特征,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有助于生态维护和修复;中药产业的链条式发展,有助于推进绿色环境、低碳环境的建设;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推广,有助于减少药物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药取自自然,契合了医药领域回归自然、回归天然的研发趋向。
    二、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已具备良好的时机和条件
    近年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中医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提出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形成了“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六位一体、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工作新机制,中医医疗服务迈上了新台阶,预防保健服务迈出了新步伐,继承创新取得了新进展,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步,对外交流与合作有了新突破,初步形成了中医药科学发展的新格局。这不仅为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
    (一)中医药具备国家战略的基本要素
    具有全局性。正像前面而言,中医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密切关联,不但关乎到改善和保障民生,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又关乎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甚至还关乎到民族利益、国家安全等。
    具有战略性。中医药已成为维护健康的重要战略资源。医改的实践表明,中医药服务在缓解看病就医问题、减轻患者和医保负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中医药服务已成为人民群众维护健康、看病就医的重要选择。据一项调查表明, 90%的民众关注中医药发展,88%的民众有过中医药接触经历,53%的民众看病考虑首选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具有新兴性。中医药可实现技术创新集成化,具有新兴产业的“服务+制造型”的模式,可以集中各种创新要素,推动高技术产品的推出和更新换代。中医药产业可以改变传统产业“资源-产品-废品”的简单线性生产方式,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
    (二)中医药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战略优势。
    医药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有的特色和优势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典型的民族工业之一,可以说相对其他领域而言,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更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和中医药服务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等新的产业业态正在形成,中医药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地从事中医针灸服务的针灸师约20万人,每年针灸服务总产值超过1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理念越来越认同,更多国家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医药的价值和作用,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资金等优势,开展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在科学研究、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占有等方面都对我国形成了倒逼态势。
    (三)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形成。目前,我国现已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中药工程研究中心3个。同时,还建成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研究室,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病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产、学、研为一体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有52项中医药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发明专利授权23000余件。我国学者因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荣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显著,获得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复方丹参滴丸通过了美国FDA二期认证,成为我国首个进入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展示了中医药巨大开发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四)中医药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中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的中药产业体系,中药产品种类、数量、生产工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已达515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31.24%。中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2012年中药出口已达24.99亿美元。中药产业增长速度位居相关产业的前列,已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五)地方探索为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提供了经验。
    近年来,许多地方将发展中医药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西部各省市普遍依托中药材的资源优势,不仅实现了中药产业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已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广东省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中医药强省战略,经过几年的建设大见成效。陕西铜川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城市转型的方向,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地都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发展。
    三、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推动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中国梦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其振兴发展不仅关系到这一宝贵遗产的永世传承,也关系到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发扬光大。没有中医药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真正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真正复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不可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为了振兴发展中医药,我们真诚地期盼着、努力地推动着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从历史的方位、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明确中医药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步骤以及战略措施,推动中医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离不开中医药系统的深入研究、科学把握,更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我个人认为,振兴中医药发展战略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思路: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判、科学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二是要从中医药全面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中医药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卫生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动建立中医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三是要既立足当前,又要体现前瞻性和预见性,突出战略重点、明确行动计划及政策措施。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内涵质量,突出特色优势;坚持事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并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让人民群众享受中医药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战略目标:通过10-20年的振兴发展,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和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继承创新体系、中医药资源保护体系以及文化传承和传播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成为我国最具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促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重点任务:一是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二是大力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提高;三是着力完善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四是积极推进继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和疗效提高;五是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六是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中医药工业和商业体系;七是促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

    同志们、朋友们!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让这一伟大民族瑰宝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