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会议纪要
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承办的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杨胜利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张运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以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等10位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海外学者,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呼吸、肿瘤等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近20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俊德教授主持。
首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教授代表北京阜外医院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胡盛寿教授指出当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趋势越来越不容乐观,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控十分艰难,提高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水平亟待解决。络病理论、脉络学说及其指导血管病变在心脑难治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药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蔡忠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2005年第一届国际络病大会召开以来,络病大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会人数越来越多,论坛形式越来越丰富、影响力越来越强,充分彰显络病理论研究多学科多领域发展的特点,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在广大医师中已经形成很好的学习与实践的阵营,中国医师协会将积极推进学术的发展,积极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并协助络病大会办的更好。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洪山副会长代表医院协会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指出络病理论广泛存在于心、脑、糖尿病、肿瘤、呼吸系统等一系列疑难杂病中,极大地提高了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医院整体素质以及整体形象建设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每年一度的国际络病学大会为大家提供了良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此次会议中深受两个启示与大家共勉:一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二是创新的才能长久流传。中国医院协会将在患者和医院之间发挥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继续致力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促进医疗事业改革发展发挥作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李振吉秘书长表示,络病理论对于推动海外学术交流和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与荷兰、韩国、瑞典等国家开展多方面多学科合作,并且承担了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研究成果受到很大关注,坚信络病学科建设,以及络病理论创新和发展将会取得更大进步。中华医学会刘雁飞副会长在致辞中对络病大会作为跨学科、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推动了络病学学科的深入发展,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交流血管病变防治研究进展的重要平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希望在今后的学科发展中络病学科积极探索中、西结合研究的组织模式,有效促进跨行业、跨区域和跨学科的协作,促进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多学科的融合。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代表代表中国工程院对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络病理论是对心、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络病理论体系的构建打下了重要基础,中医络病学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目前已在国内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及国外新加坡中医院校开课,创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及20个省市络病专业委员会,形成致力络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上千人专家队伍。希望络病大会继续聚集重点问题,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表示中国工程院愿与国内外同道一起促进络病学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陈凯先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不断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整体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络病分会自成立以来,系统构建脉络理论,开展指导心脑血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重大疾病异病同治的共性机制,同时阐明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链的内在机制,从中医理论出发,寻找血管病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有效干预策略和治疗药物,为建立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络病学说是新时期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吴以岭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在基于两千多年络病防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丰富理论内涵,系统构建了中医脉络学说,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显著提高了以微血管损伤为核心机制的急性心梗、脑梗及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三大疾病及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显示出了络病学说的巨大临床价值。在络病学发展的同时,理论+临床+新药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也有力的促进了络病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了临床特色科室的建设,带动了国家专利新药的研发,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机制。络病大会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搭建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重要的中医药交流活动,并对络病大会提五点有益的建议:(1)坚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深化医药体制医改,促进社会发展,将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2)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正确把握中医治未病理论。(3)坚持提高中医药疗效,以重大疑难难治性疾病、传染病为研究重点,加强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4)坚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中医药理论方法和技术。(5)坚持加强中药新药大品种的创制,中药研发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新途径,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促进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主题学术交流单元,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工程系 John Longhurs教授做了《中医学在美国的角色进化和知识进展》的主题演讲,Longhurs教授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来到中国,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在美国角色的转变,自尼克松访华后中医药学在美国逐渐兴起,当前中医学在美国是常用医疗方法,很有市场,尤其是针灸的诊疗发展十分迅速,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即通过运用针灸来治疗高血压等疾病,针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逐渐得到美国人民的认可。美国对中医药在络病临床治疗中的研究结果,通心络作为传统中药复方可增强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其疗效显著,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有望成为一个斑块稳定剂而闻名于世。但其药物物质组成和副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作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生命科学研究的哲学思考》汇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击,系统科学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搭建起了中西医学沟通的桥梁。经过整理文献,将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归为络病,包括胸痹、中风、癥积、消渴等,涵盖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重大难治性疾病,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成为络病理论的坚实基础,既往973计划项目确立了脉络学说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历史地位,使缺失两千年的经络理论得以完整。脉络学说形成需要三个要素:哲学思想、临床实践和形体解剖,根据脉络血管解剖上同一性,将气血相关整体辩证论治与西医还原医学相结合,基于“气-阴阳-五行”提出营卫承制调平,突出由调致平,并对以此为指导研制出的通络方药如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取得巨大研究成果,从而显著促进了中医络病学的创新发展,以及推动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张运教授作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干预》演讲,指出影响我国汉族冠心病的两个关键基因,血流低剪切力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AS)的重要因素,通过阻断力学、生物学信号偶联减轻AS病变,就AS的发病机制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汇报。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教授作了关于肿瘤治疗的策略和挑战的演讲,系统介绍了放射肿瘤学的临床地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澍教授对心律失常治疗面临的急于与挑战作了演讲,详细介绍了心律失常的研究与诊疗现状,指出心律失常的治疗是全社会共同的难题,介入治疗不如药物,而药物治疗大都又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通络干预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新策略,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参松养心能够“快慢兼治”为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无复流防治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汇报,冠脉大血管再通不等于心肌灌注,心肌无复流原因是微血管阻塞,微血管内皮损伤是心肌无再流的核心机制,通心络基本药理作用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实验证实通心络预给药3天减少心肌无再流范围,具有保护微血管完整性,抗氧化抗凋亡,抗心肌组织炎症因子的作用,AMI前3小时给药减少范围增加cNOS活性,疗效与缺血预适应和他汀类药物相当,临床疗效观察证实通心络能降低ST段抬高幅度,加速ST段回落,增加声学造影再灌注。提高干细胞移植疗效探索中干细胞+通心络效果良好,分化效率高,毛细血管密度,协助改善心肌供血。以上充分表明了通络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无复流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作了题为《从“抗律”到“调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策略》汇报,他指出心律失常发病非常普遍,种类繁多,临床发病复杂,各种因素使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在国内受到限制,钠通道阻滞剂治疗心梗后频发室早,室早率下降而死亡率增高,钾离子、多离子通道作用剂疗效均不理想,至今胺碘酮外没有发现好的离子通道作用剂。整合“调律”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新观点,并且能够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参松养心多离子通道调节、改善供血,降低耗氧量,是唯一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快慢兼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早搏疗效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与心律平相当。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整体揭示了认识调律作用机制转变,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理论新策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作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现状与共识》汇报,指出全球近四成国家脑卒中负担超过缺血性心脏病,而在中国及世界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风险评估不足,由此带来很大的风险,通心络具有很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保护作用,使得传统中医药为现代医学带来了曙光,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治疗6个月到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始终坚持“传承、开放、创新、融合”的指导思想,成为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成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共享学术盛果的平台,共同促进现代医学以及中医药理论继承与科技创新,促进祖国医疗卫事业发展的极大发展。
为了体现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入交流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还设立了冠心病与介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流感与呼吸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7个分论坛。其中冠心病与介入论坛(1)第一学术单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总结了冠心病的防治策略与规范化,认为冠心病有效预防是根本,药物治疗是基础,并重新认识了PCI的价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通过经桡动脉旋磨术处理冠脉复杂病变研究,有效减少了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其再狭窄率的支架术后问题。河南省人民医院高传玉教授介绍了心肌梗死支架置入后的远期疗效,尤其提出了通心络可能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袁祖贻教授从危险分层层次上总结了ACS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详细精辟地解释了ACS患者何时何种情况保守治疗和PCI术的选择。(2)第二学术单元,天津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广平教授从炎症与氧化应激角度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防治策略,研究证实了抗氧化应激可有效保护支架术后内皮损伤、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再狭窄率;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陆国平教授浅出的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治疗,并证实了通心络有他汀类药物同样的稳定斑块作用;中山大学第一医院陶军教授建设性的提出了“金三角”方案是防治冠心病的新观点,并证实其是安全的,为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了实验依据;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循证医学适合中医,总结了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证实了通心络对外膜损伤导致的AS的抑制作用。(3)第三学术单元,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推动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并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荆志成教授总结了肺动脉高压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干预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尤士杰教授介绍了无再流治疗及研究现状,细致全面的讲解令人耳目一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各自最新的研究进展,极大的促进了冠心病及介入领域的学术交流。
心律失常论坛(1)第一学术单元:首都医科大学杨新春教授就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历史进行汇报,早在1906年就提出了折返的概念,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他指出房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可导致心肌病、心室重构等心脏疾病,死亡率增加一倍,且心衰和房颤互相影响,互相加重。目前针对房颤的治疗离子通道类药物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手术治疗如射频消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多离子通道药物,K离子通道阻滞剂和中药等,并对使用范围、药效和副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汇报。参松养心具有多离子通道作用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缺血,控制快速性心率等作用。武汉人民大学王晞教授就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现状及参松养心研究进行了汇报,心衰严重威胁病人类的生存,降低生活质量。在心衰发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电生理重构和结构重构,离子通道重构导致心律失常。参松养心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参松养心能明显提高心律的恢复,改善心功能,缩短左右心房的有效不应期,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作用于多种离子通道,具有多重改善心功能的作用。(2)第二学术单元: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廖德宁教授就抗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评估进步了汇报,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导致Tdp的风险,表现为QT时间延长,不利于病情的稳定和疾病的控制。通过列举典型病例说明要明确药物的副作用,正确掌握药物在抗心律失常中发挥的作用。河北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就脉络学术如何指导心律失常的防治作进行了汇报,指出心律律失常易引起严重后果,而西医治疗药物进展缓慢且副作用大是医学界的难题,药物治疗需要思维的转变,提出从抗律到调律的转变。中医的干预策略是由调致平,使内外环境和谐平衡。提出整合调节治疗策略,温清通补的治疗特色。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都证明参松养心治疗心律失常反面有明显疗效。(3)第三学术单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浦介麟教授就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前景作发言,整合调节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发展方向,指出参松养心可以调节心脏的神经系统,改善心室重构,优于胺碘酮,其多种成分均可以调节离子通道。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邓悦教授介绍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和优势。中西医结合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引入到治疗中,针对病因和病理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指出参松养心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整合调节,温清通补”作用,快慢兼治心律失常。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苏海教授就慢快综合征治疗和病例作汇报,提出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参松养心可以调节心律的这种快慢异常,双向调节作用。
心力衰竭论坛,(1)第一学术单元: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峻教授对心力衰竭治疗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概括性简介,并介绍了近年来治疗心衰的新药及非药物治疗进展;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马爱群教授就心力衰竭治疗靶点的历史演变与展望做了全面阐述,以心衰发病机制的认识作为寻找治疗新靶点的依据,心衰初始心肌损伤因素的针对性治疗是未来治疗的方向,认为中医中药是治疗心衰的生力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廖玉华教授对心衰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做了详尽的介绍。(2)第二学术单元,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的袁国强教授就脉络学说的构建及其指导下研发的芪苈强心胶囊防治慢性心衰的实验研究做了汇报,并介绍了中医络病学科的发展情况;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邹云增教授讲述了生理性和病理性重构的区别以及心肌细胞增殖相关因子的分子机制研究,实验证明芪苈强心胶囊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分裂因子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其后上海同济大学人民医院魏毅东教授介绍了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分析成年心肌与胚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调控,证实芪苈强心对钙离子具有阻断作用。(3)第三学术单元:河南中医药大学朱明军教授就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循证研究做了系统回顾,其研究方法规范,对将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提供更多的医学证据做贡献;南京医科大学李新立教授介绍了NT-proBNP在心衰诊断、疾病评估及判断预后的地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就急性心衰综合征的诊断做了详细讲解并着重介绍了机械辅助治疗和心脏移植方面的最新进展。
脑血管论坛,(1)第一学术单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黄一宁教授指出挽救半暗带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对再灌注损伤及溶栓治疗的利弊进行了论述,从实验和临床两个角度阐述了通心络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的保护作用。南京军区总医院刘新峰教授介绍了基于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并指出病例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胡立文教授指出微血管保护是治疗脑梗死的新策略,通心络胶囊能够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改善侧支循环,多途径多靶点改善血流。张志慧博士就老年性痴呆的微血管发病机制及通络药物的干预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2)第二学术单元: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赵忠新教授就血管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靶目标从关注危险因素到血管管理的转变,以及通络药物的三重保护作用(血液保护、血管保护,组织保护)。中山大学一附院曾进胜教授解释了什么是远隔损害,并指出远隔损害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并提示通心络在远隔损害的保护方面可以开展研究。西安交大一附院屈秋民教授指出治疗脑梗死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从以前的强调神经元保护到现在的重视神经血管单元保护,并指出通络治疗是保护神经血管单元的有效措施,比单纯的神经保护和微血管保护更全面、更有效。(3)第三学术单元:上海二军大长海医院丁素菊教授从动脑粥样硬化管理策略的转变论述了“金三角”的临床价值。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蔡定芳教授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谈了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几点思考,并展望了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广阔前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鸣教授论述了如何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的作用。
流感与呼吸疾病论坛,(1)第一学术单元: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副院长贾振华教授对络病理论指导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研究作了系统介绍,贾教授在发言中从中医络病理论方面对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做了全面阐述,指导了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对肺损伤诊治进展作了系统详细的介绍,发言中对糖皮质激素和抗氧化治疗在治疗肺损伤中的作用作了讲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对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循证医学研究做了系统全面的讲解,并介绍了连花清瘟胶囊与达菲对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对比实验,证明了连花清瘟胶囊对流感的治疗优势。(2)第二学术单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王萍教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讲解,介绍了2009年连花清瘟胶囊在治疗SARS中的突出贡献;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莫红缨教授对连花清瘟胶囊防治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并介绍了连花清瘟胶囊与利巴伟林在治疗甲流中的对比实验,表明了连花清瘟胶囊在甲流的访治中的重要作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孙永昌教授通过列举病例,对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诊治经验做了系统全面介绍,并讲解了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鉴别诊断中应注意区别的疾病。
糖尿病论坛,(1)第一学术单元: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陈丽教授对2型糖尿病胰岛微循环调节对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做了系统介绍,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陆付耳教授从中医角度介绍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环节同时就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2)第二学术单元: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高怀林教授介绍了络病理论指导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邹俊杰教授系统阐述了津力达对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机制;南京市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就津力达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作了相关专题报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陆灏教授介绍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成果。
肿瘤学论坛,(1)第一学术单元: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肿瘤研究所的Andreas Kjaer教授就《PET/CT分子影像学在中医肿瘤学中的作用》做了汇报,详细介绍了肺癌、肝癌等肿瘤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以及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在肿瘤防治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为中医的防癌、抗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的Wen G.Jiang教授就血管新生内源性调节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VEGF家族成员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以及抗血管新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周荣耀教授,表示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络病理论指导肿瘤防治的研究,以及养正消积抑瘤作用的基础研究及其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在肿瘤外科治疗方面,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蔡建强教授系统介绍了我国肝癌外科治疗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等,同时深入探讨了肝癌手术前后中医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2)第二学术单元:首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萍萍教授解读了2010NCCN姑息治疗指南,指出Palliative Care在抗癌、防癌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中医的四诊,整体调节、辩证施治理论,对Palliative Care有了新的认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明智教授从生物学角度,综合论述了肿瘤的生物学治疗研究进展,其激情而深入的讲解令在场的各位专家学者耳目一新。西苑医院的杨宇飞教授从老年肿瘤的流行病学、发病特点等角度,详细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对老年肿瘤患者预后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在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
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是又一次国际学术盛会,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络病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重要进展,对加强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提升了络病理论及中医药学的国际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络病学学科的建立。设立了七个分论坛,极大的丰富了当前难治性疾病探讨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疾病治疗的宽度,提升了疾病认识的高度。
本次国际络病学大会的圆满召开,不仅成为中医药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也已经成为沟通不同学科专家的学术桥梁和交流平台。相信此次大会必将进一步推动络病学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带来络病学术研究的又一次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