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继教动态
首届岐黄论坛总结
发布日期:2013年7月10日

首届岐黄论坛总结

      在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广泛参与下,2013年6月30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岐黄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论坛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学会“十二五规划”,团结凝聚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实现中医梦而共同奋斗的重要举措,得到了中医药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现了“有特色、高水平、大成果”的预期目标。
   一、论坛概况和主要特点
      岐黄论坛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重要品牌活动,计划每年举办一届,论坛以“传承创新”为宗旨,以“学术性,权威性,包容性,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国家卫生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和中医药中心工作确立主题,为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和中医药管理工作者搭建高层次、开放式、跨学科、前瞻性的学术论坛,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方法学创新,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以促进岐黄之学薪火相传,推动岐黄之术革故鼎新。
    首届岐黄论坛以“大中医、大健康、大战略”为主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规模较大,层次很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张伯礼、吴以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等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莅临指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司办领导、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各分会负责人、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管理、文化、产业相关专家学者6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二)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论坛设立了主会场和“学会创新发展与学科进步”、“ 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青年科学家”、“儿童中医药发展热点问题与临床评价”等四个分论坛。主会场,张伯礼、吴以岭两位院士,以及陈其广教授、刘保延副院长分别以“大健康时代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医药构成国家战略的六大特征与价值”、“大数据时代中医临床研究的变革与挑战—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范式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四个分会场邀请相关权威专家分别以“提升学会能力水平 促进学科学术繁荣”、“资源共享 深度合作 战略联盟”、“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与多学科协同进步”、“儿科中药战略大品种培育与实践”为主题作了学术报告。
(三)成果突出,反响强烈
   1、对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促进作用。会议期间,领导和专家们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诸多具有战略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王国强会长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把中医药放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群众利益的战略高度去谋划、去发展,并提出了振兴中医药发展战略要把握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陈其广教授从医药、经济、文化、安全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的战略价值。
      来自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药报、大众科技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经济参考报等平面媒体,中国网、搜狐网、新浪网、三九健康网、中国日报网等网络媒体纷纷以“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具备良机”为题,对此次活动给予了宣传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2、对行业信心有提振作用。开幕式上,陈竺副委员长、程东红书记和王国强副主任的讲话高屋建瓴,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剖析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描绘了中医药事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让与会代表深受启发。特别是陈竺副委员长提到“中医药法草案已于2011年底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并列入了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档,中医药法有望早日出台”,以及王国强会长提到“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将振兴发展中医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已具备良好的时机和条件”,坚定了中医药人的信心,鼓舞了中医药行业士气。据中国证券报等财经媒体报道,首届岐黄论坛举行后的首个交易日,中医药板块异军突起,涨幅领先,云南白药(上涨6.82%)、同仁堂(上涨4.07%)、片仔癀(上涨3.82%)等中成药的龙头公司表现突出。
   3、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有引领作用。论坛期间,李连达、张伯礼、吴以岭院士以及刘保研、陈其广等诸多知名专家学者从宏观战略、理论创新、数据挖掘和产业创新等不同角度作了精彩报告,特别是刘保研院长提出 “大数据是继承创新的源泉和利器。要利用大数据的继承创新过程,靠多源混杂全样本,通过相关关系来较好地回答‘是什么’,通过数据发声,来帮助人们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和对未来的预测”的新观点,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深受启迪。
      青年科学家分论坛上,来自 7 省市 17个单位 21 位中医药界及相关学科领域青年学者共聚一堂,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及多学科协同共进”为主题展开研讨。清华大学李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永华、首都医科大学刘存志、四川大学孙鑫、天津中医药大学商洪才分别以“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药疗效评价与系统药理学”、“国际针灸临床研究最新进展及方法学思考”、“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对中医药的启示”、“中医循证研究回顾与展望”为题进行演讲,交流碰撞、精彩纷呈,并最终形成了4点共识。
   4、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引导作用。论坛吸引了海内外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保健、产业、文化等相关单位及同仁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合作,其中有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内的科研院校6家,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60余家,搭建了产学研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互动对接平台。在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分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李昱作的题为“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用最新的资讯、大量的数据介绍了国家对中医药的相关政策支持,提出了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给与会企业代表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5、对学会创新发展有推动作用。论坛期间,中国科协、民政部、国家局领导分别作了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专题报告,尤其是民政部李勇副局长做的“十大利好工程——迎接社会组织发展的未来”的报告,以及中国科协学术部宋军副部长做的“新机遇  新挑战——学会管理创新与能力提升”报告,为学会今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6、对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有示范作用。论坛以“自由平等、质疑争鸣”为指导思想,实行头脑风暴,启迪创造灵感,如青年科学家分论坛采取引导性发言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分论坛采取问答对话的方式,初步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7、对形成学会品牌会议有奠基作用。陈竺副委员长认为“歧黄论坛“这个名字就取的非常之好,体现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深刻含义。王国强会长评价说:“此次论坛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会议从总体策划、组织实施、学术交流、成果总结等方面均为今后品牌会议的打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体会
(一)领导支持是前提。本次论坛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科协、民政部、国家局领导的关心支持,特别是王国强会长、马建中副会长高度重视,亲自指导并先后作了重要批示,要求论坛“突出学术性、权威性、包容性、有效性”,并要求会后“认真总结、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创新规范、形成品牌”。
(二)依靠专家是关键。本次论坛的主题、宗旨及实施方案经过了专家的多次论证,特别是得到了张伯礼院士等专家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了专家群体把关、咨询、参谋和技术支撑作用。
(三)选好主题是根本。本次论坛按照十八大精神以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确定了以“大中医、大健康、大战略”为主题,并根据主题选定了主、分会场的报告专家和题目,与会代表对论坛议题反响好、评价高,认为议题紧扣当前中医药事业热点、前沿问题。专家发言观点鲜明、前瞻性强,对于开拓视野、拓展思路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全员参与是保障。学会秘书处、各专科分会,以及广大会员热情响应、踊跃参与、齐心协力,保证了会议圆满举行。
  三、不足之处
(一)会议准备时间仓促,缺乏周密、细致的顶层设计,与品牌会议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二)主会场形式不够新颖,缺乏交流互动。由于时间安排紧张,主会场报告形式采用了传统“一言堂”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流效果。
(三)分论坛数量不多,内容不够丰富,且局限于中医药学科,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够。
(四)会议经费筹措单一、缺少经营理念和机制,主要依靠项目经费支撑。
(五)分论坛质量评估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五位一体”为指导,服务服从国家卫生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提早进行顶层设计,吸纳各方面智慧,加强组织管理,努力打造品牌会议。
(二)提高会议质量,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及时研究解决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效益。
(三)完善并探索会议筹资模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