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名老中医时振声教授经验和利用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新药——柴黄益肾颗粒;进而利用现代实验技术对柴黄益肾颗粒及其有效成分抗肝肾纤维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1. 在经方《柴苓汤》治疗慢性肾炎的基础上,结合著名中医肾病专家时振声教授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研发了由柴胡、黄芪等七味药组成的六类中药新药——柴黄益肾颗粒。完成了新药研发的药学、药效、毒理及相关文献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新药临床试验批件1项,2008年将此项研究成果转让给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获转让经费180万元。
2.围绕柴黄益肾颗粒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相关机制研究。发现柴黄益肾颗粒治疗肾病的机制与抑制骨形态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和Smad在肾脏组织表达有关。其中,最有效的活性成分是组方君药柴胡中的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进而对Ssd抗肝肾纤维化的相关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Ssd对实验性肾小球硬化大鼠肾组织病理损害具有保护作用。体外细胞实验对其抗肾小球硬化的机制研究表明:Ssd可能通过抑制CDK4表达,阻止细胞进入S期,进而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下调c-JUN、c-FOS蛋白质表达,从而抑制TGF-β表达及细胞外基质增生。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 Ssd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实验性肝纤维化具有防治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节胶原沉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作用有关。
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
特点:
本项目建立在成果申报者通过实验性肾炎多模型、多层次的疗效评价方法对中药经典古方-柴苓汤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效学研究基础上,总结我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时振声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研发了由柴胡、黄芪等七味药组成的1个六类中药新药——柴黄益肾颗粒。对柴黄益肾颗粒的药学、药效、毒理进行了翔实的研究和阐述;本项目获得新药临床批件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5篇,被引用 237次。本项目注意把传统中医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立足于解决我国慢性疑难疾病的治疗,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本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应用推广情况:
1. 柴黄益肾颗粒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2008年获得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1项,同年完成成果转让,获得转让经费180万元。自获得临床批件以来,该药物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辽宁等地推广应用, 受益患者数百人。
2. 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开发基金资助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资助1项。
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31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被引用237次。有关复方中药制剂在SCI收录杂志上发表,有关单体药物研究论文被选登在SCI收录杂志封面上,为在国际上宣传、推广、应用中医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