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福建省福州市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福建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联合承办,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及康复医院协办,以 “传承・创新・融合・引领” 为主题,设置 1 个主论坛与 6 个分论坛。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共201家教育、科研、临床机构的650余位专家、代表参会,共同探讨中医内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方向。
会议现场
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灿东,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钱新春,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林生等出席开幕式,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高颖致欢迎辞,开幕式由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常静玲主持。
李灿东提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双翼。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核心学科,肩负防治内科疾病重任。他呼吁全国中医药界同仁,依托内科分会及学术年会平台,汇聚中医内科精英智慧,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学术问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灿东致辞
陈俊峰肯定了内科分会过去一年在学术研究、行业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他表示,要进一步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着力营造更加开放、活跃、严谨的学术氛围,鼓励开展学术争鸣,支持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时注重对青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致辞
钱新春、林生、高颖分别代表承办方致辞,对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引领性发展提出建议。
主旨报告环节亮点纷呈,多位专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宝贵临床经验,为中医药发展带来深刻启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王永炎为年会亲笔手写祝词,他在祝词中强调,新世纪大科学高概念信息智能技术,为渗溉健康生命医药科学转型提供了难得良机,寄语中医药学界同仁牢记“中西医并重”国策,为实现人类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王永炎亲笔祝词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内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张伯礼在线上作主旨报告。他围绕“传承”与“创新”两大核心关键词展开论述,提出“传承是根基,务必固本培元;创新是动力,重在守正出新”的观点。指出,中医药工作者要以传承为立身之本,守护好中医药的“根”与“魂”;同时以创新为动力之源,勇攀医学科学高峰。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内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张伯礼作报告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王新陆在线上作题为《浅谈仲景方临床应用》的报告。从仲景方原量、变量、援药等多维度详细讲解经方现代临床应用思路,对推动经方的传承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王新陆作报告
国医大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杨春波在线上作《谈中医脾胃及其疑难病的治验》报告。从脾胃功能到脾胃疾病的临证病案、现代证据及用药经验系统分享治验思路,为脾胃病的中医诊疗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国医大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杨春波作报告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孙塑伦作《经典名方(药)临床应用体会》报告,分享经典名方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观察与经验总结;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梢作《AI与中医药创新研发》报告,通过构建和开发“中医药+AI”的关键技术与研发平台(UNIQ)、中西医多模态多组学AI算法等技术,成为人工智能解读中医药科学原理的重要示范;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谢恬作《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现代中药——无氮氧成药新范式突破》报告,阐释分子配伍与双向抗癌科学内涵;长江学者、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建生作《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危险窗的临床研究转化》报告,介绍AECOPD危险窗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为疾病分期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李灿东作《从临床谈中医四诊》报告,从四诊重要性及原理,进一步总结其内涵的证候信息。
6个分论坛,覆盖中医内科学多个重点领域,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向纵深发展。重大疾病论坛围绕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及药理机制展开,内容涵盖中医药理论、临床、机制等;传承经验论坛聚焦肾系、呼吸、心血管、头痛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传承创新,专家们分享诊疗经验的传承心得与现代创新实践,促进传统诊疗经验与现代医学技术的融合;临床研究方法论坛聚焦中医药标准化方法、临床研究关键方法学、重大疾病循证医学思维和评价以及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科研等领域,探讨前沿研究方法与技术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助力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罕见病论坛围绕神经免疫疾病、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及罕见病中医临床辨治思维等内容展开,为罕见病的中医诊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青年学者论坛(中医内科特色疑难病例讨论会)针对临床多发病、疑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诊疗思维进行汇报,点评专家结合自身诊疗思路与临床经验进行专业点评,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展示成果、交流学习的平台;研究生学术论坛则通过学术分享与互动交流,启迪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建立与成熟,为中医药学科储备青年科研人才。
本次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中医内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推动了中医内科学术成果的分享,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引领中医内科学领域未来发展方向、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