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下载专区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
发布日期:2022年3月15日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福建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日友好医院、重庆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编制完成。

    本文件代替《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本次修订与GB/T 16751.2-1997相比较,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将本文件名称修改为《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

    ——将原基本虚证类、基本实证类、虚实夹杂证类、心系证类、肺系证类、脾系证类、肝系证类、肾系证类、脏腑兼证类、卫表肌肤证类、头面官窍证类、经脉筋骨证类、其他证类、期度型14个大类,修改为八纲证候类术语、病因证候类术语、气血阴阳精髓津液证候类术语、脏腑官窍证候类术语、经络证候类术语、六经证候类术语、三焦证候类术语、卫气营血证候类术语、其他证候类术语、期度类术语10个大类;

    ——删除了原证候部分的“燥痰(蕴结)证”“热入血室证”;

    ——新增1245个证候术语,共收录2060个证候术语;

    1995年、1997年国家分别颁布并执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997)标准以来,在中医药临床、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化、标准化乃至国际化的引领作用。在此期间,中医临床各学科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实施了20多年的国家标准与当前中医事业发展不尽适应的情况逐渐显露。同时,由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标准不尽匹配,导致执行这两个国家标准的可操作性较低。为了更好地引领中医临床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反映中医学术本体,充分兼顾当代中医药临床与卫生保健实践需求,以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在全面总结标准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完全统一了本文件与《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证候部分的术语;在确立中医病证诊断时,所使用的证候术语需与本文件同名术语的定义一致。

    GB/T 1675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由3个部分构成:

    ——疾病部分

    ——第2部分:证候

    ——治法部分

    本文件共收录2060个中医证候名术语(含406个类目词),并界定其定义。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本文件中具有类目属性的术语一般不适用于临床诊断。(类目属性的术语是指定义中有“泛指……一类证候”表述方式的术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pdf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