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会议纪要
第十六次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11年1月10日

第十六次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纪要

    2010年9月11日,第十六次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在北京京燕饭店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桑滨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办公室主任崔永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书记庞鹤、院长张允岭、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书记曹云、院长唐旭东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开幕式。
    10日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总会领导主持下进行了耳鼻喉分会换届选举。刘大新继任新一届分会主任委员,严道南、汪冰、阮岩、李云英、谢强、丛品、孙海波、田理、王辉任副主任委员,严道南兼任秘书长,刘静、王嘉玺任副秘书长。同时,分会还特设了青年委员,鼓励年轻耳鼻喉科同仁参与学会工作。
    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09篇,包括综合研究33篇、耳科38篇、鼻科58篇、咽喉49篇、经验介绍22篇、其他9篇。本次会议有190名正式代表和70余名列席代表。参会人数260余人,是历届开会人数最多的一次。
    大会进行了两天学术交流活动。会议论文内容包括“耳鼻喉科综合研究”、“耳科研究”、“鼻科研究”、 “咽喉科研究”、“经验介绍”、“教学及其他”等六个部分。纪要如下:
    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中医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孙塑伦受邀为大会作了“中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有关问题”的报告,从学科建设方向、目标、考核指标及标准化工作等方面,对中医学科建设中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分会制订了“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刘大新起草)”和“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刘大新、严道南等12人起草)”。指南对于国内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及常见病诊疗等方面提供了指导意见。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严道南报告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名词术语标准化的探讨”,对该项工作的意义及进展做了明晰的解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小宁将全国重点学科协作组的工作情况向各位代表做了简要介绍,使与会代表了解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很多代表纷纷表示了参与这类协作的兴趣。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李云英向大会介绍了“临床路径的国内研究现状”,回顾了临床路径在我国医疗管理、护理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成果,为大家展示了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综合研究方面 学术探讨是学术会议永恒的主题。本次大会老专家踊跃发言,其中天津中医学院刘绍武作了“从《内经》中寻找耳鼻喉科发展动力”的报告,恰恰迎合了当前的中医经典学习热潮,更为各位耳鼻喉科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提供了学习、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士贞从一名资深业者的角度分析了“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病名的异同”,开阔了参会者的视野。成都中医药大学熊大经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做了“思考中医”的主题发言,提出了中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曹济航从临床的角度介绍了“几种易误诊误治的耳鼻咽喉科疑难病症”,拓展了参会者的临床思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阮岩介绍了“中药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为耳鼻喉科从业者在使用中药时敲响了注意不良反应的警钟。
     耳科方面  武警总医院的单希征介绍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BPV)的全自动化定位定量定速诊断和康复”,吸引了与会代表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者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能力。耳鸣是常见难治的病证,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蓬研究该病多年,用翔实的数据剖析了“耳鸣与耳聋的问题”,是大家明确了耳鸣作为一个疾病存在的可行性、必要性。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药李彦华等从基因的角度对“民族差异耳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维族、哈萨克族与汉族耳聋患者在基因方面的不同,为边疆人民健康事业数据库增加了客观数据。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黄丽辉介绍了“儿童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干预”,阐述儿童听力损失的非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及时间点的选择问题,希望通过宣教,让更多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患者得到恰当及时的治疗,增加提高听力的机会。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程康明等报告了“从风(火)、从虚等方面论治耳鸣”的体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宋红梅报告了“豁痰祛瘀法联合针灸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验证了中药、针灸治疗耳鸣的有效性,并建议采取二者结合的方法以有效防治耳鸣。
    鼻科方面  湖南中医药大学李凡成介绍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中药干预变应性鼻炎Eotaxin-CCR3信号通路对EOS聚集调控机制的研究”,为AR发病机制与防治思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朱丽用清晰的录像、图片展示了“鼻窦手术解剖”,上了一堂生动的临床解剖课,使部分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看到了高水平的鼻窦手术演示。四川中医药大学张勤修则对“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中医参与治疗”情况做了报告,认为中药的参与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提高手术疗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朱祥成则介绍了“内托解毒法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体会,并提供了黄芪内托解毒汤的方剂,直接为提高本病,尤其在基层医院的疗效打下了基础。
    咽喉科方面  对于近年来研究非常热闹的咽喉反流性疾病,会议收到了十余篇与之相关的文章。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云英介绍了纯中药治疗反流性咽喉疾病的体会,主要分为气郁痰阻型、胆热犯胃型、肝胃郁热型、中虚气逆型、瘀血阻络型。浙江省中医院丛品也对“咽喉反流的中医诊治”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病的以咽喉为标,脾胃、肝、肺为本,治疗应溯源求本。上海市中医院郭裕则对喉源性咳嗽进行了研究,并且认为喉源性咳嗽和咽喉反流性疾病有明显的关联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忻耀杰等也对“喉源性咳嗽的时间规律性的临床观察与探讨”,明确指出了该病主要发生于晨起、睡前、夜半,有利于临床治疗。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附属医院周小军等报告了“EB病毒感染与中医‘伏邪’”,通过检测白介素2等指标,间接表明EB病毒感染者的中医体质(证候)多表现为气虚状态,若仍未能正确调理则逐步发展为鼻咽癌。辽宁中医药大学冷辉等报告了“恶性肉芽肿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体会”,明确了临床初步筛选恶性肉芽肿(Wegener)方法,可以通过检测ANCA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中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性。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田道法报告了“头颈肿瘤的免疫耐受现象及其中医药干预”,为大家研究该病与免疫及中药的关系及治疗提供了思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汪冰介绍了“阖音穴注射治疗声带炎性病变的观察”,采用自体血加丁胺卡那霉素、ɑ糜蛋白酶注入阖音穴,并演示了注射过程,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书臣结合课题介绍了“痰湿体质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研究”状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凌报告了“牛黄利咽丸治疗急喉痹的作用机理研究”。
    学术继承方面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严道南、黄俭仪、刘利民等分别介绍了干祖望老中医慢性咽炎、耳鸣及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医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静、李蕾、赵文明等报告了李淑良老师的学术思想、临证辑要、治疗鼻衄、腺样体肥大、咽喉肿瘤、分泌性中耳炎等的临证经验,介绍了老专家的经验,供大家学习,以有利于提高中医耳鼻喉临床疗效。南京市中医药强建华、郭小红介绍了王湘老中医治疗喉瘖等的经验。四川中医药大学谢慧介绍了熊大经辨治鼻病的学术思想。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何兴伟、周蓝飞、丁亚南、杨淑荣等则介绍了谢强针灸学术思想、平衡康复治未病法防治扁桃体炎、治未病思想与护嗓等方面的内容。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日新报告了“新安医学耳鼻咽喉科精华研究述略”,详述了郑梅涧的学术思想及渊源,并总结了郑氏喉科学的十大创新点,体现了新安医学的博大精深。
    9月11日晚,召开了主任委员会会议,在总结上一届委员会的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新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的职责,并将全国区域进行了划分,每人负责一片区域的学术交流等工作,使全国形成一个中医耳鼻咽喉科的联络网,重点联系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港澳台地区的中医耳鼻喉从业人员,同时注重发挥中医耳鼻喉科名老中医的作用,不断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壮大中医耳鼻喉科队伍。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
                       2010年9月12日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