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会议纪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10年1月8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馨园国际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的代表共计12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前,分会主任王长恩教授主持预备会议,12位副主委与部分常委、副秘书长及学术秘书计23人出席预备会。预备会讨论通过本次学术年会议程及相关工作安排;讨论通过了下年度会议主题、时间、地点以及分会经费筹措办法。
    大会围绕“藏象及其证候关键科学问题”主题,安排了特邀专题报告、大会报告及大会交流等内容。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暨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任委员王昌恩教授结合自然基金委员会20年来的中医药立项资助的情况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基础研究前沿动态”主题报告。报告中反映了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界当前的研究动态,以及学科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辽宁中医药大学李德新教授就国家“973”重大研究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作主题报告。对中医基础理论专项研究启动的背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政策、导向以及科研设计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体会就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教授就“新安医学的成就与特色”做大会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新安医学的突出成就、形成因素、主要特色、代表医家、当代价值,并结合现状,提出了新安医学的研究思路。
    上海中医药大学潘志强代表做“不同证候H22荷瘤小鼠肾上腺基因表达及其外显子剪接差异的模式”的报告。通过采用实验小鼠及其标准化四诊及辨证方法,以及GeneChip Mouse Exons 1.0 ST Array等技术,检测H22荷瘤小鼠早期邪毒壅盛证和气虚证、中期阳气虚证、中晚期气阴阳虚证共3阶段4个证候肾上腺基因表达及其外显子剪接的差异。结果表明,综合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和外显子剪接差异的不同模式,有利于深入揭示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
    辽宁中医药大学郑洪新教授对“肾藏精生髓主骨”的细胞信息传导与调控机制研究做了大会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晓燕代表报告通过采用放射性配基饱和法,检测雄性SD大鼠性腺轴褪黑素受体的最大结合量(Bmax)和解离常数(Kd值)的冬夏变化,以观察性腺轴褪黑素受体的季节性变化,从而深入揭示“肾应冬”的调控机制。
    山东中医药大学情志病证研究创新团队代表齐玉玺做关于“PMS肝气逆、郁两证大鼠模型造模及宏观评价方法的改进”的报告。研究结果表明,该大鼠模型较好模拟了PMS病证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造模方法成熟可靠,具有较好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应用旷场法可明确鉴别肝气逆、郁两证大鼠模型,为证候动物模型中医辨证提供了直接依据。
    南方医科大学吕志平教授报告了“肝郁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该研究提供了肝郁证的部分蛋白组学特征,并初步鉴定了转甲状腺素蛋白(TTR)的表达,为肝郁证证候实质及微观辨证研究奠定基础。
    河南中医学院詹向红教授做“对肝主疏泄研究的探索”的报告。以健康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诱发(观看电影片段)和情绪调节(按语词提示调节对愤怒刺激的反应)动态加工的实验范式,探讨愤怒调节(宣泄和抑制)的外周生理机制,从而揭示气机变化的部分内涵;并借助ERP技术,进一步探究不同愤怒特质的个体在执行工作任务中冲动控制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发展以及科研等内容进行发言交流。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黄燕主任医师所作“急性缺血中风辨证规范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报告引起与会代表关注和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秘书长乔明琦教授对2007年度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工作做总结报告。报告要点如下:1、2007年8月24~27日在山东青岛成功召开了“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及其中医药干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2、2008年1月19日在辽宁中医药大学会议室召开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高层论坛暨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任委员会扩大会议;3、2008第二届学术年会的组织筹备工作;4、起草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年度研究进展报告。并提出了分会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包括举办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起草和提供中医基础理论行业标准,建立初步覆盖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分会成员队伍;5.提出“推崇学术,倡导争鸣,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分会理念。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