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推进公共卫生、保健制度改革和保健医疗技术的创新,全面提高中医药养生保健及治疗康复水平,充分发扬青年中医药博士的创新精神,为青年人表达新思想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激励优秀的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我会与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青年中医药博士创新论坛。
1月12日,创新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大学、科研院所的博士50余人参加了讨论。论坛以“创新·发展·和谐”为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内容概括总结如下:
⒈专家们就中医药科学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入研讨
⑴回顾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历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今,在中医药理论的生物学属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医药理论的生物学属性获得验证,如对阴阳消长与 cAMP/cGMP平衡、交感/副交感平衡的相关性,藏象功能与脾胃/神志/脑肠肽的相关性、肝主疏泄与植物神经/边缘系统的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但缺乏面向应用的创新性成果;确立了中医学从关系本体论出发认识生命的科学性,但缺乏解决机体各系统间复杂性相互作用关系的方法;循环式佐证使理论系统化获得加强,如:“阴火”与“少火”“壮火”的佐证—精神性高热,心主神明与脑主精神的争论—心源性脑损害,但理论发展能力欠缺;还原分析研究加深了中医药生物学属性的认识,如: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互生——红细胞生成/再生障碍性贫血,肝郁气滞—单胺递质、神经内分泌、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但缺乏归纳性工作难以获得规律性发现;新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拓宽了中医药研究的视野,如:耗散结构/功能相关、功能转化及量变到质变——天人相应,散弹理论与多靶点学说/方剂配伍作用理论——机体内在整合机制,但中医内涵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突出。
⑵反思中医药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专家认为,中医药研究缺乏建立在系统思维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大多采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文献与实验,或者临床研究—应用研究—调查与经验的研究模式;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中,思想束缚过多,绝大多数科研是对既成理论的证明性研究,而缺乏创新学说,导致开创性研究不足。
⑶实现中医药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对策:一是以解决临床需求为目的,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应用性研究,解决制约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的根本问题;二是从解决疾病谱群变化的需求中发展与更新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三是中医研究与中药研究相结合,从中医应用理论创新入手开展创新中药的研究,面向临床困惑问题,建立新学说用于指导中药研究与开发,实现中药的原创性、跨越式发展;四是从关系本体论出发,瞄准特色性中医药理论实现创新;五是从脏腑关系出发发现机体整体性反应机制,补充与完善现代生理学与病理学,从整体调控特色出发阐明机体多系统介导中药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等。
⑷提高中药临床剂量,改善中医药临床疗效:部分专家指出,中医临床疗效直接受到《中国药典》剂量规定的限制,努力打破“中庸思想局限论”、“沙锅容积局限论”、“肚皮容积局限论”、“超大剂量风险论”等制约中药传统剂量的瓶颈问题,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
“治疗窗”摸查法、生物效价比测法等可作为寻找和科学制定中药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的重要参考方法。味少量大的小复方是中药新药研制的发展方向,也应成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处方良策。因此建议:国家应加紧立项开展中药剂量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为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支持(如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中国药典》(一部)应取消“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用法”等标准,而将其收录到《中国药典》之《临床用药须知》中,供临床医生参考而不作为硬性规定,使临床医生从中药传统剂量局限和束缚中解脱出来;中医临床处方谴药尽可能地“味少而剂重”,这样更便于中药的新药开发和基础研究。
⑸完善六大体系是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六个路径:一是完善预防养生保健诊疗技术体系,包括疗效评价和推广、中医传承和中医诊疗技术以及预防保健等;二是建立中药现代化产业的技术体系,涉及农业、工业及其相关产品(包括健康相关的产品)等研发技术平台建设;三是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首先构建中医中药标准体系框架,然后分别建立中医和中药的技术标准;四是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以及中药发展模式的研究;五是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包括方法学和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如加强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等等;六是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与国外合作制定研究计划,促进中医药能够进入主流市场,并逐渐形成科技合作网络。
⒉专家一致肯定:学术沙龙是比较适合青年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有效形式
沙龙是开展学术争辩的最好形式。“青年中医药博士沙龙”突出“倡导大胆创新,倡导交流互动,倡导争辩质疑”的特点,使发言者与听众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就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问答、讨论、补充甚至是激烈的争辩,学者们情绪高昂,言辞恳切,表现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热情和责任感。会后专家们普遍反映良好,建议今后经常组织类似的学术沙龙,为大家开阔视野和研究思路,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