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会议纪要
第十四次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08年4月18日

    第十四次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于2007年9月8~9日在青岛市召开,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办。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42篇,在会议交流的有137篇,13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纪要如下:
    学科特色优势研究报告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在进行全国省调研的基础上,由汪冰、刘大新起草了“耳鼻喉学科临床研究进展与中医特色优势研究报告”,近几十年来,中医耳鼻喉科在有很多具有特色优势的临床研究项目,例如“肾虚与耳聋的关系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鸣耳聋的研究”、“变应性鼻炎免疫指标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变应性鼻炎化学介质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针刺鼻丘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机制研究”、“变应性鼻炎、慢性咽炎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气虚体质与鼻咽癌发病关系的研究”等,都有瞩目的成果;张赞臣、干祖望、王德鉴、谭敬书、何宗德、蔡福养等一批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为中医耳鼻喉科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运用名医名家的临证经验基础上,耳鼻喉科临床工作者创造对多种常见病的特色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比较有优势的疾病种类有急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异感症、喉源性咳嗽、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与息肉、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聋、贝尔面瘫等等;一些中医特色治疗技术被传承和研究开发,如烙治法治疗扁桃体炎、雀啄法治疗扁桃体炎、针刺治疗声音嘶哑等等,回顾以往的成就,我们应进一步增强信心,加快发展专科。
    耳科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丛品报告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参与序贯治疗”,总结400余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发现健脾燥湿、补肾培元方法可以促进手术后干耳。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刘蓬报告了“对耳鸣疗效评价的思考”,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总结制定了耳鸣的分级评价标准,其特点是根据耳鸣出现的环境、持续时间、对睡眠的影响、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对情绪的影响、病人对自己的总体感受几个方面来记分,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价值。此标准被此次会议定为本行业推荐标准。
    鼻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大新报告了“割治鼻丘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方案”,采用小针刀或手术刀具,在内窥镜引导下刺入双侧鼻丘黏膜下2~3毫米,并进行“井”字形拨动、切割,长6~8毫米,临床观察收到良好疗效。南京中医药大学严道南报告了“变应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研究”,介绍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的经验方,分气虚证、阳虚证和郁热证三个证型,以此进行临床研究,以建立适用于基层的中医药诊疗方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院李娜报告了“鼻内镜手术技巧与术后随访处理”,对术中避免过多损伤黏膜、保留中鼻甲、钩突等处生理功能等问题作了介绍。成都中医药大学谢慧等“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鼻中隔粘膜P物质、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以卵白蛋白致敏大鼠,采用饮食不节家游泳疲劳方法造成脾虚证候,观察动物鼻粘膜P物质表达,脾虚组与一般AR组无显著差异;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脾虚组与一般AR组亦无显著差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朱丽报告了“鼻窦CT数据的再处理-解剖结构层面特征的分析”,介绍用DICOM系统,可以对CT的数据文件处理,显示一般CT片上不易观察到的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阮岩报告了“麻黄方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和药理”,研究表明小青龙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中均有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
    咽喉科及头颈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王士贞报告了“咽喉疾病遣方用药临床心得”,介绍了“六味汤”、“痛泻要方”、“泻白散”、“麦味地黄丸”、“半夏厚朴汤”古方新用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汪冰报告了“啄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采用手术刀在患者扁桃体上雀啄样切刺,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收到明显疗效,治疗成本低、副作用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院郭裕报告了“糜蛋白酶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喉炎的疗效观察”,将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溶液注射于人迎穴,每周2次,左右穴各一次,3周为一疗程,观察45例,疗效与“金嗓散结丸”无显著差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李云英报告了“嗓音声学检测及临床应用”,用上海泰亿格公司的Dr.Speech嗓音测试分析软件,对100名慢性喉炎和正常人嗓音分析,表明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有较好的作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田道法报告了“鼻咽癌前病变”气虚染毒“病机理论研究,根据调差结果,气虚体质在鼻咽癌高危人群中所占比重较大,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益气解毒法对防治鼻咽癌具有明显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周小军等报告了“鼻咽癌变过程中医体质证候调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调查了慢性鼻咽炎患者201例,鼻咽癌前病变61例,初诊鼻咽癌患者107例,结果显示“气虚质”在鼻咽癌前病变较多,“失调热质”在鼻咽炎及初诊鼻咽癌均较常见,“失调热质”在初诊鼻咽癌中相对较多。
    此外,天津中医药大学刘绍武报告了“中医科学方法与思维-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的瓶颈”,从东西方哲学比较分析,认识中医学思维特点,提出将数学名词“非线性”引入中医学发展的思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张重华报告了“耳鼻喉科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出中医方法优势应体现在疗效良好、病人痛苦小、不良反应少、简便、价廉5各方面;江西中医学院附院谢强报告了“江西特色炮制中药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介绍了江西“樟帮”、“建昌帮”等有名的炮制中药特色,其中有酒制、姜制、盐制、醋制、米泔制、蜜制、乳制等等。成都中医药大学熊大经报告了“台湾的中医教学”,介绍了台湾的中医教学、中医临床特点;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李凡成报告了“谭敬书学术经验简介”,介绍了谭老在中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方面的卓越成果和理论建树。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日新报告了“新安医学耳鼻咽喉科精华研究述略”,据文献记载,新安一带在医学史上有影响的医学家近800人,有中医人才“硅谷”之称, 其中著名医家郑梅涧所作《重楼玉钥》是中医喉科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到会代表对去年10月不幸逝世的王德鉴教授表示了沉痛哀悼。王德鉴教授是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创始人之一,他多次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建立和发展了中医耳鼻喉科学的许多重要理论和临床诊疗方法,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分会以发放调查表、讨论等形式收集了广大代表的意见。下一次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初步定于2009年春季在杭州召开。
    会议重申,分会委员会委员应做实事,不挂虚名。凡任期内两次不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的委员,消其委员资格。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   
2007年9月9日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