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10月1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山东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第二十七次学术年会暨中医医史文献学科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本次会议以“钩沉稽古 赓续华章”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山东中医药学会会长孙春玲,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教处二级调研员陈晨,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陶晓华,河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徐江雁,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艾邸,党委委员、副校长王琳,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朱姝等出席开幕式。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立祥致欢迎辞,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医史文献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振国主持开幕式。
李宗友充分肯定了医史文献分会过去四年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并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医史文献分会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要坚持以党建引领学术,深化古籍文献研究,推动文化传播,推进数字人文融合,注重人才培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史学科体系、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立祥在致辞中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向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表示医史文献是中医药学的“根”与“魂”,医史文献分会在古籍整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孙春玲指出,山东中医药学会将紧密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中心任务,助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在主论坛环节,成都中医药大学柳长华教授基于“天回汉墓医简与经脉人像”,首次考证“犮石疗法”源于古代祓祭文化,揭秘“犮石疗法”与中医祭祀文化渊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陶晓华教授系统汇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知识元理论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的中医古籍整理及专题文献研究”项目的创新进展。成果已在全国百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实现了古籍智慧化服务临床的范式创新,为中医药守正创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以“凝方向、筑平台、聚人才”为核心,分享了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路径,强调学科建设需立足学术积淀,聚焦社会需求,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提供示范。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刘凯然老师详细介绍团队发布“吾与点”平台,实现多模态文献的智能结构化处理,该工具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机器可读的智能数据,显著提升人文研究的效率与精度,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创新。
在分论坛环节,四个平行论坛交流深入。“医史文化”分论坛聚焦南宋医药文化、宋代“以药释经”现象、山东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典故文化阐释、医学史课程建设、中医药文化遗存等议题,体现了医史研究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典策探骊”分论坛围绕《经络考略》《黄帝内经》成书背景、天回医简与《金匮要略》考证、中兽医古籍《活兽慈舟》研究、唐代《新集备急灸经》刊印、中医导引古籍知识库构建等展开研究与讨论,彰显了文献考据与文本研究的扎实功力。“医家医派”分论坛探讨了邢锡波肝病与血证诊疗体系、蒋维乔的医疗养生实践、宋金元时期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近代苏南会诊医案特色、《黄帝内经》对张景岳学术影响等,深化了对医家学术思想与流派传承的理解。“青年论坛”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展示平台,论文涉及“中医”改称“旧医”事件考论、孤本医籍《便易良方》研究、明清本草歌括类抄本探析、《石山医案》中的“生生文化”、《千金方》辨治痢疾等内容,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学术活力与研究潜力。
会议期间,医史文献分会举行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换届会议与党的工作小组换届会议。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