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第二十六次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5年6月3日

    2025年5月23日至2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与湖北省中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多元合作共发展,传承创新启新程”为主题,线下参会600余人,直播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

参会代表合影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国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秘书长李增德、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医政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左威、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刚、湖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何小明,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主任委员徐春军等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湖北省中医院李晓东教授主持。

    王国辰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肝胆病分会在党建工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并对分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把准政治方向;二是聚焦守正创新,提升学术引领力;三是深化标准建设,推动诊疗规范化;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厚植发展根基。期望肝胆病分会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国辰致辞

    徐春军表示,肝胆病分会按照“学术引领年”有关要求,系统推进学术活动与临床实践结合,深化经典传承与青年医师培养,开展多项品牌健康科普与基层服务项目,并在科研攻关、指南制定及国际交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未来将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学会力量。

徐春军致辞

    学术报告环节,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做了题为《调肝名方的演变与应用》的报告,系统阐释调肝方体系以小柴胡汤为和解祖方,衍生四逆散、肾气丸等经典方剂的演变规律。重点解析“体阴用阳”核心,指出调肝需以疏肝、养肝、清肝等法刚柔相济维系气机平衡,强调肝与心、肺、脾、肾多脏协同治疗的整体观念,通过脏腑整体调治提升临床疗效,为中医经典名方传承与创新应用提供新视角。

    国医大师杨震教授做了题为《气化学说概念及黄元御气化学说》的报告,系统阐释“气化学说”核心内涵,重点解析清代名医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体系。指出该学说以脾胃为枢纽,强调气机升降有序、脏腑协同的整体观,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探讨其在肿瘤等疑难病症治疗中的创新应用,为中医理论传承与临床诊疗融合提供新思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相鹏教授做了题为《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路径分享与探索》的报告,系统剖析AI医疗落地的关键路径——从数据治理、模型开发到临床验证闭环。重点解析多模态大模型整合影像、病理等多源数据构建精准诊疗体系的技术逻辑。指出跨学科协作是破解数据孤岛与泛化瓶颈的关键,强调以肝癌智能诊断为例的临床实践可显著提升诊疗效率,推动医疗AI从科研向临床高效转化,为医学人工智能落地提供实践路径。

    天津中医药大学胡镜清教授做了题为《痰瘀互结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报告,系统梳理理论源流,提出“痰瘀同源互化”理论,揭示痰瘀贯穿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全程的病机演变规律。动态规律揭示证候演变路径,科学基础通过代谢组学等锁定生物标志物。研究贯通“理-法-方-证”,推动中医证候研究现代化,为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新范式。

    此外,全国名中医赵文霞教授、肝胆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秀惠教授、李晓东教授、徐春军教授分别进行主旨报告。

专家报告

    本次会议设置6个专题分会场,围绕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展开广泛研讨,展示中医药在肝胆疾病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创新成果,并创新性举办了中医工作坊,现场展示中医特色疗法。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40余篇,特别设立了论文口头报告专场与青年辩论活动,为青年学者搭建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展现思辩风采的平台。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