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2025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25年5月8日

    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承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协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2025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数智赋能,共建共赢”为主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金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主席孙塑伦、常务副主席高颖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大会由共同体秘书长沈承玲主持。

大会开幕式

    陈俊峰对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成立以来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对共同体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注重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医、教、研、产各方面的优势;二是注重成果产出转化,在中风病防治的技术、方法、标准、产品等方面取得成果并推广运用;三是注重人才培育,为中风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四是注重服务惠民,推动群众逐步形成预防中风病、维护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致辞

    刘金民回顾了东直门医院在中风病防治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并展示了以数智赋能推动中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他表示,将推动医教研企多方联动,打造协同创新的新范式,共同推动中医药在脑病防治领域迈向更高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金民致辞

    主题报告环节,孙塑伦教授就《中医治疗中风病有关问题讨论》进行分享,总结概况、分析传统辨证论治的特点与不足、提出“构建单病种‘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新体系,实现中医诊疗现代化”的解决方法,从理论基础、方法学支撑、证候诊断标准、治疗法则等多方面,到对康复技术、研发新药等多维度延伸,初步建立起中风病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体系框架。同时,对中风病证候疗效评价、诊疗方案的制定提出优化思路,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对出血性中风临床问题进行梳理。

孙塑伦教授作主题报告

    高颖教授在《多学科合作促进脑病优势专科建设》中提出,要持续推进中国中风病中医药注册登记(CASES-TCM),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北京大学药学院艾晓妮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路遥研究员分别作了《类器官芯片创建与中药药效物质高效发现》《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医疗机构的中药新药研发》主题报告,分别介绍了类器官及真实世界FDA。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主任曹克刚教授作《基于营卫血脉理论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策略》的报告,介绍了“四纵两横”课题设计与血管事件风险研究数据库。

高颖教授、艾晓妮研究员、路遥研究员、曹克刚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胜锋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张弛研究员分别作《真实世界数据的适用性评价及案例分享》《卒中防治创新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方案—CASES-TCM 真实世界数据的价值与实践突破》报告,分享了真实世界数据的适用性评价及价值与实践突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赖新星副研究员以《真实世界研究支撑中药临床精准定位:研究模式与经典案例》为题,介绍了“两维环转、三阶递进”临床精准定位研究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琮人博士介绍了《中国中风病注册登记研究数据管理及共享规则》,截止到会前已有30余家中心愿意加入平台开展深入合作,累计登记2600余例。

王胜锋教授、张弛研究员、赖新星副研究员、周琮人博士作个人主题报告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工作会议以及发展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各医疗、科研单位的优势专科发展情况,并进行了经验分享。

    未来,共同体将继续遵循“开放、平等、合作”的原则,整合相关学科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优势互补,促进医、产、学、研资源紧密结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工作会议

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研讨会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