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2024“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发布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6日

 

    2024年11月22日,2024“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在广西防城港发布。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沈进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马骏、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孙昱、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姚春、防城港市副市长许伟等领导和专家参加发布仪式。

 

 

    马骏表示,为了贯彻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相关文件精神,学会自2022年起发布并上报“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其中3项中医药先导技术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系列榜单(2022年1项,2023年2项),1项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充分彰显了学会开展本项工作前瞻引领的学术价值。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充分激发中医药作为原创科技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中医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科创中国”建设走向深入,按照中国科协遴选发布“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开展了2024年“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征集遴选工作。经公开征集、专家遴选,确定了2024“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

 

2024“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名单

 


先导技术

 

    技术名称:中药复杂性生物效应快速定量表征及质量评价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

    所属团队: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

    团队简介:本技术团队长期从事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相关工作,并于2009年创建首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质量生物学评价重点研究室。团队在国家973计划课题、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取得了包括中药毒性理论创新发展、基于“功效-毒性-物质”的新型中药质量控制模式、传统中药毒性分级理论阐释、中药微小毒性理论及Microtox技术(微毒测试)、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等一系列创新成果,首创Microtox技术、ADME/T联合细胞模型等生物评价方法,成功研制首套检测关键技术装备及配套试剂盒,在中药复杂性生物效应快速定量表征及质量技术评价领域取得突出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5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

    技术介绍:中药固有的复杂性、易变性和现实对其认知的程度,决定了仅依赖于对部分已知有效成分或者标志性化学成分及化学指纹图谱的研究尚不能满足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质量控制的最低要求。生物评价检测运用特定动物/细胞模型实验设计以定量反映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可部分弥补化学成分及化学指纹图谱方法的不足,但存在药理实验耗时、费力且重现困难等问题。针对中药多成分、低剂量、长时间累积的复杂生物效应难以描述和解释的关键问题,亟需创新发展符合中药特点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质量控制新方法。近年国际上一些高效、便捷、可靠的新技术陆续引入中药复杂微小生物活性(毒性)研究领域并得到高度关注,如发光细菌(luminescent bacteria)用作生物传感器和Microtox技术、ToxAlert技术和Biotox技术等,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团队基于Microtox技术创新建立了适用于中药“微小活性/毒性”“综合活性/毒性”定量检测的技术体系和平台,用于现有常规方法难以表征的中药非典型、复杂性的生物效应,既能同时获得发光强度值、浓度-效应曲线、IC50值、标准毒物参比值等多个定量参数,综合表征中药复杂性药效毒性特点,又能作为质量控制和风险预警的灵敏指标,补充和完善现行的质量控制标准。不仅提升了中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有毒中药等产品风险控制水平,还为复杂性中药综合性能评价及审评决策提供了新的监管科学方法学支撑。

 


 

    技术名称:瞄准世界医学前沿的复方中药高水平研究范式

    所属团队: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团队简介:该技术团队在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带领下,遵循创建的“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五位一体中医药创新转化新模式,着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深化络病理论创新研究为先导,为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行业示范,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显著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该团队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系统构建络病理论,创建中医络病学新学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形成核心竞争力。出版《络病学》教材在海内外40余家高等院校开课,“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创新显著提升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水平,转化形成创新专利中药14个,涵盖心脑血管、呼吸、肿瘤、泌尿、精神卫生等领域,其中10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先后主持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5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其中“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2019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列入2012年~2022年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中医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转化”列入中国工程院与大国工程。

    技术简介:心血管事件链概念带来防治理念由单因素、单环节向整体、连续、全程干预转变,如何突破瓶颈难题实现系统干预成为重大课题。在贾振华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该技术团队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治本病,防未病”—防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系统干预新观点,揭示传变病机特点及用药规律,形成系统干预方案;国际标准高质量循证研究取得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重大突破,代表药物预防2型糖尿病取得中医药突破性进展,获得稳定冠脉易损斑块临床影像学金标准证据,改善心梗预后为10年来药物治疗国际重大突破,解决房颤术后复发难题优化了药物治疗方案,改善心衰预后取得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新突破;阐明了系统干预的科学内涵。

    通络代表药物津力达颗粒、通心络、芪苈强心、参松养心胶囊研究成果发表在JAMA、nature medicine、JAMA Internal Medicine、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国际顶刊。

 


 

    技术名称:藏医智能化特色诊断与辅助医疗系统研发与转化应用

    所属团队: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团队介绍:基于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等国藏医药科研、临床及国内微电子领域学科方向布局最完整的综合研究与开发机构,组建中医药(藏医药方向)关键技术装备交叉创新团队。旨在以藏医药理论为指导,从芯片、传感器、软件的设计研发到整机制造开发面向医疗及教学领域的藏医药现代化智能装备:藏医脉诊仪、舌面诊仪、尿诊仪、体质辨识设备,并集成藏医智能化特色诊断与辅助医疗系统,实现藏医临床诊断数字化智能装备“0”到“1”的突破。以藏族国医大师占堆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评议,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01重大专项、工信部、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揭榜任务、四川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课题,并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在内的多家科研机构、院校、藏医医院、长期保持战略合作关系,支撑藏医仪器临床,藏医医疗设备已经完成技术孵化和成果转化,并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青海大学、西藏藏医院得到应用推广。

    技术简介:围绕藏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的核心需求,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藏医药跨界融合创新,研发面向医疗及教学领域的藏医智能化特色诊断与辅助医疗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藏医脉诊仪、舌诊仪、体质辨识仪、藏医智能辅助诊疗模型以及脉象复现装置构成。采用柔性仿生多通道脉搏波采集技术,内置三通道柔性复合传感器,模拟藏医把脉手法,采用气囊加压实现冲、甘、恰三部脉搏数据的同步采集;采用仿自然光舌面象采集技术,内置均匀面光源系统,在仿自然光环境下,采用工业相机和多项式回归颜色自动校准算法可实现舌象的标准化采集;以藏医《四部医典》为基础,构建藏医体质辨识标准问卷,实现藏医体质分型客观量化的判定;采用藏医四诊多模态数据,融合藏医辨证论治特色思想,利用跨模态技术,建立藏医智能辅助辩证分类器模型,实现藏医的智能辅助辩证诊疗;以血流动力学为基础,采用标准化多通道脉象复现技术,构建脉象合成模块,在脉象复现装置上完成对藏医冲甘恰三部脉象位、数、形、势四个维度标准化复现。该系统实现了藏医临床采集到诊断数字化智能装备从 “0”到“1”的突破,对助推藏医传承与发展,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藏医信息化服务模式,提升藏医药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促进行业发展,服务偏远地区民众有重要示范意义。

 


 

 

融通创新组织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

    单位简介: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智慧绿洲)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由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合作共建,具有独立事业单位法人性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选址为嘉善县祥符荡科创绿谷,总面积约1369亩,项目总投入132亿元。智慧绿洲已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食品柔性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入选“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智慧绿洲未来健康实验室以推动“人·自然”和谐共生为愿景,依托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等优势资源,将中医药原创理论与人工智能、柔性智造等新兴技术融合,搭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无人化中药组分筛选及智能组方TCMChat系统,实现个体化健康产品的研发。团队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新锐企业

 

    单位名称:江苏品升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公司创建于2021年5月,是一家以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产品为核心支撑点,专注于体外诊断试剂及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外诊断试剂及药物的研发,坚持从技术源头研发,科研创新能力保持在行业前沿,近三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已授权16项,PCT和欧洲专利各一项,专利布局覆盖诊断仪器、试剂、微流控技术等,与国内多家权威高校、研究所、临床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公司自主研发的HFREP1蛋白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样本中的肝细胞源性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HFREP1)的含量,辅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区分不同疾病活动度的患者。HFREP1蛋白检测试剂盒能够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合理应用中医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及用药方案,通过使用HFREP1蛋白检测试剂盒,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生物标志物,从而为中医药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治疗依据。这不仅加强了中医药调理方案的个性化和科学性,也极大地提升了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同时能够更系统地评估中医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治疗策略的优化和创新。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拓宽了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市场中的应用范围,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综合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公司研发的HFREP1蛋白检测试剂盒已于2024年9月取得注册证,并于次月拿到产品生产许可证,获批“江苏省首个Ⅱ类创新体外诊断试剂”。公司已荣获第十一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优秀企业”、

    “2021发现东大独角兽生物医药大赛三等奖”、2021年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功企业”荣誉称号。


 

技术经理人

 

    姓    名:鲁雨荍

    工作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个人简介:任职于医院转化医学中心,获负责医院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医疗机构制剂研发、横向课题管理等工作。完成医院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登记和管理工作,协助成功转化5项科技成果,负责医院中药新药研发与医疗制剂研发遴选及管理工作,积极推介多项科技成果并参与多次供需对接活动。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国家药监局委托事项《基于临床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中药新药研发模式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作为起草人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评估指南》起草。协助积极建立基于“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有机结合的中药新药研发及成果转化管理模式,力求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专业的研发及转化服务。技术成果交易额达6800余万元。

 

 

 

 

    延伸阅读:

    1.2项中医药成果入选2023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2.1项中医药技术成果入选2022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