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1日

    2024年9月20日至2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山东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临床中药学领域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共2900余人次观看线上直播。

参会专家合影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名誉主委高学敏、钟赣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主委张建军、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金锋、广西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邓家刚、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振国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滕佳林主持。

    高学敏、张建军等在致辞中表示,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积极推动临床中药学的创新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临床中药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开幕式

    开幕式还举行了新成果发布仪式,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联合申报的“补气活血药相使配伍抗肿瘤转移策略及关键机制研究”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周祯祥著作《本草药征》荣获202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三等奖。

    学术交流环节,王振国作了题为《创新应用中药药性理论,赋能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报告,通过现代科技语言科学表征中药药性内涵,提出“本原药性”与“效应药性”理论观点,在构建中药药性研究方法学体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中药寒热药性综合特征信息的系统认知、智能识别与客观评价。

    邓家刚作了题为《贝类海洋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主题报告,通过对古今贝类海洋中药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尤其对贝类海洋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提出新思路、提供新方法,建议充分挖掘其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加强对贝类海洋中药功效及物质基础研究,从而揭示其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发展好、利用好海洋中药,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张建军作了题为《国外天然药物与中药的碰撞与融合——国外药用植物资源“中药化”研究,助力一带一路新外来中药国际合作》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原产地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外来中药品种,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一带一路新外来中药国际合作基地”项目建设新外来中药博物展览室建设等,提出了国外药用资源“中药化”(即赋予中药药性)的研究模式,以及外来中药研究是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新方向,将为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发挥学术引领、抢占学术高地的传承创新作用注入新活力提供新的动能。

    会议还安排了教学论坛、青年论坛等专题交流,通过交流临床中药学最新科研、教学成果,进一步激发了学术创新的活力。

专家报告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党的工作小组活动,分会部分党员同志们参观了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并重温入党誓词。

党建活动合影

重温入党誓词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