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第三次学术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大会以“协同创新,交叉融合”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参会代表集体合影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晓军分别视频致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平,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庄乾竹,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会长陈信义等出席会议。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侯建红致欢迎辞。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侯丽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会长杨同华共同主持开幕式。
朱兆云指出,务必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防治血液病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助力推动血液病诊疗水平的再提高和学术研究的再进步。
黄晓军表示,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科学价值为患者提供多样化治疗途径,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医学治疗的日新月异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医药、民族医药和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将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刘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不负时代重托,守正创新,突出特色,积极推进血液病科学研究与转化步伐,推出创新性成果,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庄乾竹对血液病分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分会继续加强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继续发挥分会的平台作用,做好学术交流与创新,提升分会的引领力;深入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不断夯实专科、学科发展根基。
陈信义表示,血液病分会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血液病领域医药工作者要抓好共享、共建、共赢、共荣的机遇,开好这次“学术有热度、交流有力度、文化有温度、传承有精度、创新有维度”的盛会。
朱兆云院士致辞
黄晓军院士致辞
刘平秘书长致辞
庄乾竹主任致辞
陈信义教授致辞
侯建红院长致辞
侯丽教授和杨同华教授共同主持开幕式
本次学术年会设主论坛及7个分论坛。
主论坛环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作《TPO-RA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的主旨报告,介绍难治性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及存在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陈信义作《中医药原创性引领疾病靶向治疗》的主旨报告,指出中医辨证施治是靶向治疗的原创模式,与现代医学靶向治疗比较,“以人为本”的中医个体化诊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血液病学未来发展应充分发掘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的优势与价值。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杨同华教授作《〈伤寒论〉与现代医学之间语言的对应转译》主旨报告,用现代医学语言诠释中医经典条文,用中医理论指导现代疾病诊疗。
四川大学华西公卫学院副院长、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孙鑫教授作《循证医学支持现代中药疗效评价与开发-用于现代中药高效研发与精准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主旨报告,针对适用于中医药特点的现代中药临床价值证据欠缺、疗效评价面临挑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应依托循证医学,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助力疑难疾病中药研发与应用。循证医学推动原创中药全生命周期开发,应构建中药疗效“临床-基础”多维、多层次证据链,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与现代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侯丽教授作《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医药诊疗进展》的主旨报告,围绕肿瘤学科与血液学科交叉问题和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诊疗研究,讨论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辨治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洁教授作《升白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的主旨报告,规范性示例升白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形成过程及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全国名中医孙伟正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顾问杨文华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周郁鸿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病专委会会长胡晓梅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史哲新教授、何春玲教授主持各讲题,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总结。
名老中医传承、民族医药、实验血液学、护理技术、青年学者、优势病种规范化诊疗与药物临床应用等7个分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血液病各领域核心关键问题”开展了学术报告和讨论,内容丰富多样,专家、学者们交流互鉴,氛围热烈,精彩纷呈。
本次学术盛会有利于促进血液病领域中医药临床与科学研究、医护协作、中医与民族医进一步融合,推动中医血液病工作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