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仝小林院士: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医药的科学和技术价值——第21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沙龙
发布日期:2023年5月6日

    2023年4月1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十一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青年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优势研讨。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副秘书长刘平,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霄潇以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等20余名专家参加了本次沙龙。

    王国辰指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开展大规模、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注重开展小规模、有成效、解决具体问题的会议,逐步开展小切口、发挥大作用,也就是“小切口、大成效”。基于这个考虑,沙龙围绕优势病种以及中西医结合需要而开展,此前已举办20期,从组织机制到举办模式,再到成果产出,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经验。对治疗相关疾病中中医、西医各自有什么优势,如何融合互补,通过多方探讨,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健康体系奠定基础。

 

       仝小林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医是从科学和人文层面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确有疗效、确有温度的载体,是让世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要切实推广中医药,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

 

    引导发言

    梁海燕:《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优势之处与难点》

    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群体非常庞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前期高级别的证据推荐,西医诊疗已经形成精准、规范的流程,目前的难点是如何选择绝经激素治疗的时机,以及诸多禁忌症和慎用情况该如何把握等,其临床应用和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中西医结合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赵林华:《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优势与难点》

    中医药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尤其擅长改善“潮热多汗、失眠、情绪烦躁”等临床症状,对骨质疏松症、肥胖等方面也展示了很好的疗效。但是目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例如临床研究周期较短,循证医学依据较少,还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以获得高质量的证据,需要中医、西医、多学科交叉的同仁共同努力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解决临床瓶颈问题。

    本次沙龙围绕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疗难点和中医优势、期待及建议等相关内容展开深入的研讨,形成以下基本共识:

    1.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西医激素替代治疗有诸多禁忌症、慎用情况,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有优势的,值得深入研究。

    2.中医药治疗的特色是把人作为整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可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能有效改善潮热、多汗、失眠、月经紊乱等,并可减轻患者体重、改善骨质疏松,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这与中药的多靶点、多环节作用有关。

    3.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能够发挥中西医结合诊治的协同作用,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副作用,突出了个体化精准诊疗的特点,有效解决了西药禁忌证患者人群的用药问题。

    4.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手段和药物的种类比较多,但仍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综合管理方案,相关指南和共识较少。

    5.围绝经期综合征未来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人才携手共同开展。在传承创新中医理论基础上,以确有疗效的中医药干预措施为切入点,进行顶层设计,开展系列研究。一方面聚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键环节,需要高水平的临床研究采用循证证据证实中医药疗效,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多学科的技术方法,阐释中医药作用机理。

    专家观点摘记(按发言顺序)

    白文佩: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可能以失眠、潮热、多汗、骨质疏松等为主诉就诊,绝经激素治疗虽可抑制雌激素波动性下降,但目前尚无针对性治疗,而中医药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仝院士曾提出“态靶同调”的理念,包括宏观调态与微观打靶,我们需要找到最特征性的“靶”,使疗效评估有更客观的标准。

    刘新敏: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近期症状主要有月经紊乱、睡眠障碍和情绪不稳定等,中药、针灸、埋线等方法都有疗效。远期症状指在绝经之后,随着年龄增大,雌激素水平进一步降低,出现的一系列泌尿生殖系统不适,如尿频、尿急、尿失禁甚至反复的膀胱炎,方选知柏地黄汤、当归贝母苦参丸等加减。而对于生殖系统萎缩,中医目前尚无很好的治疗办法,还有骨质疏松等,都是绝经后远期会出现的主要问题。中医有很大的优势,可以用的手段和药物种类比较多,但仍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综合管理方案。

    秦丽华:围绝经期综合征可通过雌激素治疗,改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缓解症状,然而利弊很多。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同样是潮热,辨证的时候可能也用不一样的方,难度更大,而且围绝经期症状复杂,仅用一方治疗不可行,疗效评估也难统一。我认为中医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模型,将来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方面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

    和  芳:目前的中药新药研发,强调要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实验的“三结合”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中成药是较为理想的药物形式,能在临床上更广泛使用。仝院士总结了很多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的经验,建议可以在综合调理围绝经期综合征,或者针对该疾病某个症状的中成药进行开发。

    商  敏:激素治疗的指征是有适应证,没有禁忌证,且患者有意愿使用,需要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激素治疗虽然非常有效,但是对于有禁忌证的患者人群,例如乳腺癌患者不能使用,中药、针灸治疗都可能是很好的选择。

    马  堃:对于女性妇科生殖内分泌失调,中药治疗通过多靶点、多环节,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可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远期疗效更为理想。我们从1989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30多年远期安全性的研究发现中药干预很有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有独特的优势,还能发挥中西医结合诊治的协同作用,减轻不良反应、副作用,突出了个体化精准诊疗的特点,有效解决了西药禁忌证患者人群的用药问题。在激素治疗相对禁忌证方面,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中西医结合能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协同攻关,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多做工作。

    连凤梅:目前仍使用西医的评价体系,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评价体系非常缺乏,围绝经期方向常用的也只是评分量表。围绝经期综合征首选的药物就是小剂量的雌激素,它的作用靶点很明确,而中医药在调和阴阳平衡的过程中,可能不是特别专注于雌激素水平,因此,使用评分量表评价的疗效看不到很明显中医药的特征。另外,中成药临床评价的循证证据也非常少,尤其是高质量的循证证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一个证型仅推荐一个中成药,也许是证据很少,也可能是证据尚未被认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成药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周桂荣:中成药的上市研究要持续做,但是怎么做,包括方法学,包括着眼点,包括到底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特别期待在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个疾病领域,与各位专家从转化的角度,把临床有确切疗效的处方带入早期研究阶段,能够开发更多有特色有侧重点的产品,给患者呈现一套治疗方案。

    赖爱鸾:中药的疗效神奇,一直把它放到“神”,而没有把它真正化成“实”,就像雌激素作用于各个靶点,身体部位和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很多中药能够调节补肾,最后作用到人体,还是一个卵巢,或者通过哪个途径调动卵巢,卵巢或许是激素分泌增加,雌激素分泌增加,或者降低了FSH,或许激活了卵泡,里面的环节如何证实,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动物实验,或者从临床病例中确有疗效的药物中提取,深入探索,以揭示它的奥秘。

    滕秀香:我认为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中医是对人的整体脏腑气血的调整,更看重整体的状态改变,整体的气血调和。而西医认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是缺乏雌激素,补充雌激素,相应的症状也可改善。所以,中医和西医出发点、角度和系统虽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改善生活质量。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根本病机是肾的阴阳失衡,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恢复肾的阴阳平衡,如果想开发中成药,向国际推广,就要抓住共性的病机做相关研究。

    李宏田:标准化的临床研究是中医科学化绕不过的临床路径。对于西医,激素治疗是金标准。我建议中医的后续研究可以考虑采用一些特殊性的RCT,并不一定要证实超越激素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用激素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从源头改善,但我们不能忽视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也会有潜在的风险,中医药治疗可能有临床获益。因此,在推进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时,对于一些慎用激素的人群,可以考虑采用中药不差于激素治疗的非劣效设计。

    马小娜: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优势,在围绝经期这个阶段,中医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绝经的时间。中药是复方制剂,可能不同的药物成分作用在不同的靶点,同样能够起效。目前中医药在机制方面的研究尚不明确,研究方法也有待多学科交叉进行攻关。

    方子寒:关键科学问题,集中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时候,无论中医、西医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难点,但是能否集中在病种发生发展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环节。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同期的病人都有特异性的症状,并且还有自身的适用人群,集中到这样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某一类适用人群或者是某一个发生发展阶段,甚至某一个分期的疾病上,在激素的基础治疗上叠加了中医药干预,通过使用中医能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甚至激素使用面临的问题,通过中医药的科研发现解决的办法。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中、西医在临床上遇到问题的关键环节,做成范式,推动整个行业的科研研发。

    张  伟:按照分病、分类、分期、分证来看整个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变化,横向来看有时间轴,纵向来看有分类分期分证,我们要考虑把围绝经期综合征怎么框到这个大的框架下,可以请公卫的专家帮忙做顶层设计,更好地把这些人群精准地分类。从整个“新冠”的诊疗过程来看,中医可以做到“众人一方”,前提就是一定关注到特定阶段的病机。加强多学科交叉的假设和验证,提供更高级别的科学证据。

    特邀点评专家

    仝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女性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从生育期迈向老年期的过渡,是走向衰老的必经阶段,因为激素水平发生了变化,所以内分泌科、妇科临床上都经常遇到这个阶段的患者。在门诊上患者其实很少愿意使用激素,而中医在围绝经综合征改善潮热、多汗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寻找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共性和规律,抓住核心病机,才能研发出有效中药,并开展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进行疗效探索。在疗效评价体系方面,中医和西医应该是尽量统一的,无论客观指标,即“标靶”,还是调理的“态”。用中医思维考虑问题,对现代医学研究也是有指导价值的。中医归纳的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肾阴阳两虚和阴虚火旺证,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都值得进一步探索,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态”的认识是对现代医学很好的补充。另外,中医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善于转化中医的语言,使大家更容易理解,从而促进中医、西医相向而行,融合创新。

 

    参会专家名单

    【中华中医药学会】

    王国辰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  平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张霄潇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兼青委会主委

    郭继华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

    莫  美   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

    【特邀点评专家】

    仝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召集专家】

    赵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

    【西医专家】

    白文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梁海燕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科主任

    商  敏   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赖爱鸾   首都医科大学复兴医院,主任医师

    【中医专家】

    刘新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马  堃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滕秀香   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马小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科主任

    张  伟   西安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交叉学科专家】

    连凤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GCP办公室负责人

    秦丽华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教授

    李宏田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方子寒   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产业专家】

    和  芳   北京创立科创医药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

    周桂荣   天士力研究院总监

     延伸阅读——本期召集专家简介

    赵林华,女,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仝小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长白山特聘领军人才,《中医科学杂志》(英文)青年编委,《世界中医药》(英文)青年编委。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共114篇,其中SCI收录45篇。参编论著20部,其中作为主编2部、副主编8部。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