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中华中医药学会2022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3年4月11日

    2022年,在国家中医药局、中国科协的坚强领导下,在党委、理事会的带领下,中华中医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喜迎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中医药局中心工作,立足主责主业,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学术发展、科技支撑、人才培养、文化科普、服务保障、自身建设等工作,为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一、坚持政治引领,深化学会党建强会和政治机关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引导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学会第一时间组织集中学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在学会理事会层面,学会党委和秘书处党支部带头学习,理事会开展专题学习并审议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要思路举措》,明确了党建强会、学术立会、人才兴会、服务凝会、科普拓会、文化育会、开放活会、产学促会、品牌引会、依章治会等十大举措。二是在分支机构和独家主办期刊层面,引导各党的工作小组以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和宣讲,万余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学习。三是注重通过学会平台加强总结宣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二)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加强秘书处思想政治建设,推进规范运作,持续抓好作风,秘书处党支部获评“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四强’党支部”。一是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中医药局重要会议文件开展常态化学习,一年来学习了100多份材料,并注重结合学会实际贯彻落实。二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如期开展“三会一课”,通过组织党员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联合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党日活动、赴五寨县旧堡村开展党建帮扶等方式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扛起主体责任,抓好中央巡视整改、会商会整改、专项整改、审计整改任务落实,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

    二、坚持对标对表,全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所需,发挥学会所长,在融入大局中展示学会独特价值。

    (一)主动承接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全力做好“三个100”等项目。受相关司委托,组织开展了31项治未病干预方案和42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制定工作,完成了63个优势病种的循证评价、中西医专家共识以及相关中成药品种推荐工作。二是全力服务人才培养。管理2022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310项,完成1070项,建设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和传承人电子信息查询系统。三是全力完成有关专项任务。在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工作中宣贯16项国家标准和23项团体标准,完成1家报社、2家出版社、26家期刊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考核,26家期刊编校质量专项审读,10家期刊、国家中医药局主管出版社图书和中国中医药报及其所办新媒体专项检查,2022年国家中医药局主管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2022”专项检查、图书阅评及《国医有方》等2部纪录片、1部电视剧的审看工作。

    (二)积极服务疫情防控和地方发展。一是持续开展中医药防控新冠疫情相关工作。举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论坛”,邀请多领域专家对九版方案进行解读和经验分享,在线观看超过10万人次;政策优化调整后迅速开展解读培训、科普宣传、标准制定等工作,创下了单场活动850万、767万人次观看的新纪录。二是探索学会与地方联动新模式。在甘肃天水、山东菏泽启动中医药文化产学融合项目,为地方中医药发展把脉出方;联合举办“首届山西五寨夏季康养峰会”中医药文化研讨分论坛,协助当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成立学会科创联动发展浙江服务站,为浙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三是助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质量与活力。充分发挥“科创中国”中医药产业科技服务团作用,开展7期学术研讨会、2期线上问诊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与难题;启动学会联合攻关项目、骨病防治交叉研究等项目,探索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加强学术引领。一是进一步打造学术品牌。发布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征集遴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发布2022年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开展中医药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继续推进中医疫病学学科发展研究项目。加快推进世界一流中医药期刊培育项目。启动2022年期刊分级目录评审工作,全面升级中医药科技期刊集群网站,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目前学会系列期刊已达93种。逐步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完成《中医临床名词术语》等11项中医国家标准起草上报工作,现已发布;审查立项团体标准153项,发布团体标准86项;审查立项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项,发布11项;召开4场学会团体标准发布会,促进团标宣贯应用;累计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开学会已发布且经标准化专家编审的团体标准全文859项。探索以课题立项形式引导学术研究方向。通过“青年求实”“定向委托”“专项研究”等方式累计立项课题40项,预计资助金额达500余万元。探索启动分支机构课题立项新模式。五是继续开展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推荐评审工作。

    (四)努力为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一是开展“会员周”活动。首次将5月24日(学会成立纪念日)至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确定为“会员周”并开展系列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会员的获得感和参与感。二是举荐优秀中医药团队和人才。向7部委联合评选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推荐候选团队1个,向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候选人2名,向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向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推荐候选人2名,推荐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2名。其中,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入选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暨南大学何蓉蓉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袁媛研究员团队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奖,这是中医药领域首个获得该奖项的团队。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完成学会青委会换届工作,组织青委会举办8期临床优势病种沙龙及2期医疗机构院内制剂沙龙;启动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遴选被托举人44人,完成第四届、第五届共60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开发建设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以推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改革为目标,已有近20家三级医院参与共建,5家医疗机构将入库案例作为职称评定、人才评价或绩效考核的指标。开展名家活态传承和专项培训。举办国医大师刘敏如从医70周年女科传承学术交流会、谭兴贵教授学术传承活动及基层综合医院中医科学术传承活动,举办第二届西学中临床人才公益线上培训班、广西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吉林省第三批青年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启动综合医院中医科人才培养项目。六是展示行业精神风貌。开展“中医师培养计划——我的中医路分享展演活动”,共征集到20多位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录制的视频,以及213位一线普通中医药工作者的作品,通过在学会平台展示推介,弘扬仁心仁术、守正创新的时代新风。

    (五)持续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宣传。一是打造科普品牌。以线上形式召开“2022中国中医药健康科普文化传播大会”,并发布《中国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1.0版)》《中国中医药科普报告(2021)》和《中医药健康科普文化传播倡议书》,超过550万人次在线观看。二是打造科普阵地。设立77家学会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和建设单位,成立24家学会科普基地和建设单位。三是树立科普标杆。开展科普人物、科普作品(包括科普图书、科普视频、科普展览)的遴选和发布工作,累计选出科普人物15名,科普作品15部。四是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推出中医药动漫形象“灸童”和中医药动画片《手指的魔法》等动画系列片、动画短视频,开发“灸童”形象及系列文创产品,制作并推出系列“灸童说”动漫短视频,打造具有引领价值的中医药动漫品牌。“灸童”还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媒体中心——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实施“三分钟讲透经典”“养生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联合研究发布“全民健康指数报告”,让中医药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022年,学会荣获“2022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2022年度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中国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建设项目获评中国科协系统2012-2022十年优秀工作案例,“中国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大会”荣获2022年度金旗奖案例奖,《灸童说: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荣获“2022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金奖。

    (六)着力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建好交流合作平台。举办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近6万人线上参会举办第二十四届中韩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受众近13万人次;打造学会“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平台”,推动大湾区中医药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中医药传承创新论坛暨道地药材临床应用论坛,会上签订3份框架合作协议,两岸参会6900余人次,国台办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作了重点介绍。加快境外交流合作布局。与12家境外中医药学术团体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合作设立“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联络站”,助推中医药走向世界。推动融合发展。争取学会领导在中医药国际组织担任执委以上职务,提升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

    一年来,各分支机构为繁荣中医药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序开展学术交流,参会人数达1242万人次,交流学术论文5783篇,交流报告2467篇,学会荣获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18—2022年度优秀组织单位,脾胃病分会等11个分会学术年会被中国科协收录为2022年度重要学术会议,《2020-2021中医疫病学学科发展报告》正式出版,“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名医传经典•青年学经典”“中医肝胆健康行”等活动蓬勃开展,在系列学术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人才。

    一年来,地方学会工作取得新成效。积极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北京、河北、吉林、江苏、浙江等地方学会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助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术活动质量和内涵,北京、上海、浙江、贵州、云南、吉林、杭州等地方学会年内举办学术会议活动1171次,参加人员超过96万人;深入推进自身建设,天津、山东、辽宁、安徽、湖南、福建、青海等地方学会不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规范分支机构管理,建设实体化办事机构,目前共发展在册个人会员近20万人。

    一年来,系列期刊杂志成绩显著。《中医杂志》英文版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32篇论文入选高水平论文项目,并获得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中医药文化(英文)》入选“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中国针灸》获得“中国科协2022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稿源质量提升项目”资助;《北京中医药》承担2022年度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获得山东省教育厅等课题项目资助;《江苏中医药》杂志再次入选“江苏省精品科技期刊”;《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被评为西部科技期刊联盟优秀中文科技期刊;《中医药学报》荣获2022年度黑龙江省优秀期刊。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建设与融媒体传播优势,《中国中药杂志》《中医教育》《世界针灸杂志》《中医文献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江苏中医药》《新中医》《中国现代中药》《中医药导报》《中医药文化(英文)》全面提升发布和传播效率;推动期刊国际化建设,《辽宁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医药通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医药文化(英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学报(英文)》《中国中药杂志》《中医学报(英文)》和《中医药文化(英文)》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坚持强筋健骨,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

    以制度化、规范化为导向,注重科学管理、精细管理,不断提升学会治理能力。

    (一)深化学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委政治引领作用,筹备细化职责清单;充分发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策咨询作用,年内召开1次理事会、3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学会重要事项;探索拓展监事会监督保障作用,对部分分支机构开展监督性调研。

    (二)提高秘书处内部管理水平。持续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健全落实秘书处规章制度。以经责审计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独家主办期刊管理模式,明确合同文本标准表述,规范干部兼职审批程序,提高课题项目执行效率等,切实提高学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增强学会数字治理能力。完善学会网络安全相关制度,全面梳理排查学会信息系统,开展学会官网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评审和官方微信认证工作;加强学会各部门、各系统间信息数据共享交换;优化迭代智慧杏林、学术会议管理平台系统功能及业务逻辑。持续将学会信息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服务产品,利用学会网站、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做好政策宣传、科学普及等工作。

    (四)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完成2021年度分支机构年度考核评估以及2022年任期届满分支机构主任委员述职考核,并探索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分支机构动态管理中,以考核促发展,激发分支机构活力;探索疫情背景下线上线下结合的分支机构换届模式,完成了10个分支机构换届工作。

    (五)守住内部安全底线。认真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压实责任,常抓不懈,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保障了学会正常工作秩序。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