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及《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典赞•2022科普中国”活动的通知》相关要求,2022年7月2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出《关于推荐2022中医药科普人物和科普作品的通知》,按照《中医药年度科普人物和年度科普作品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程序和要求,经推荐、形式审查、专家遴选、公示等流程,共产生15名中医药年度科普人物和15部中医药年度科普作品。具体名单如下:
年度科普人物
项目类别 | 姓名 | 工作单位 |
年度科普特别人物 | 李佃贵 | 河北省中医院 |
年度科普影响力人物 | 李灿东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张忠德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
翟双庆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何清湖 | 湖南医药学院 | |
高思华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张雪亮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 |
杨云柯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
张立军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何富乐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
年度青年科普人物 | 程少丹 |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
庞博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
李同达 |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 |
杨艳梅 | 重庆中医药学院 | |
俞若熙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年度科普作品
项目类别 | 名称 | 作者 |
科普图书 | 《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与《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套书 | 总主编:张伯礼 |
《骨伤专家谈骨健康——脊柱疾病》 | 主编:朱立国 | |
《本草厨房》 | 主编:张林 | |
《漫画中药故事系列》4 册 | 主编:杨柏灿 | |
《中医中药在身边》 | 主编:戴恩来 | |
《医药文物背后的故事》 | 主编:卢颖、韩晓雯 | |
《调好肠胃百病消》 | 主编:李博 | |
《春去秋来话节气》 | 主编:杜炯 | |
《急救知识掌中宝》 | 主编:丁邦晗、刘荃乐 | |
《儿童四时节令保健》 | 主编:姜永红、马杰 | |
科普影视频 | 《百家讲坛—— 中医话节气系列科普片》 | 出版单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讲师:王国玮 |
网络科普作品 | 《广医七式拍打操》 | 发布单位/创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杏林顽童的五行物语》中医药科普系列微动画 | 创作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
《二十四节气养生茶》系列短视频 | 发布单位/创作单位:浙江电视台教科影视频道《养生大国医》栏目 | |
科普展览展品 | 《岐黄有术 本草良方——2022 年中医药抗疫专题》 | 展览组织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
展览开发单位:深圳中医药博物馆 |
中华中医药学会将在“2023中国中医药健康科普与文化传播大会”会上举行2022年度中医药科普人物及作品证书颁发仪式。
年度科普特别人物 李佃贵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佃贵教授是中医浊毒理论创始人 ,他首创的中医浊毒理论,在指导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中疗效明显。撰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农村中医药防治手册》,提出新冠肺炎防疫理论“静心气”“扶正气”“辟浊气(毒)”,为中医药的传播以及疫情防控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曾在CCTV、北京卫视《养生堂》、《生活圈》、《中华医药》做客,反响强烈,受到了生活圈和中华中医药的广泛赞誉。
科普影响力人物 李灿东
教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委会会长。
长期从事中医药健康科普、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工作。作为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李灿东教授立足“健康中国”战略,致力于推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传播内容科学权威,贴近大众需求,通俗易懂,科普事业被社会媒体普遍关注,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广泛,影响力大。
科普影响力人物 张忠德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行医34年以来,为了让更多的人懂得运用中医药知识维护健康,在繁忙医疗工作之余,仍热心于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传播中医药健康理念。带领团队开设《德叔医古》《一证一解》《疑难杂症》等健康科普专栏,形成了一个拥有数十万人的粉丝群,荣获“年度健康传播优秀团队”;出版科普图书销量2万册,获“广州市优秀科普图书”;中医智慧系列健康讲座荣获“第八届广东省网络文化精品”;中医药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系列讲座30期,累计受众人数2万。
科普影响力人物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内经学学科带头人、全国第七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从事《黄帝内经》研究三十余年,连续七年于CCTV10《百家讲坛》主讲“解读《黄帝内经》”系列节目,在央视网PC端月均点击量排名前三;出版同名书籍六部,发行数万册,其中《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五脏篇》获广电总局第二届全国中华优秀文化普及图书;出版《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教材4部;总主编《<黄帝内经>科普丛书》十三部;《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内经科普文80余篇;热爱科普事业,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思维、提升百姓防病治病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普影响力人物 何清湖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宣讲专家,曾任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主编文化与科普类著作近 200 部,发表文化与科普类文章 30 余篇。
科普影响力人物 高思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
长期致力于带领团队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科普工作,将优秀中医药临床经验、科研成果通过科普手段进行广泛传播。主编科普著作10余部,多次应邀在央视作中医文化与科普讲座,被北京电视台聘为健康节目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博鳌国际体育科技健康论坛首席健康顾问,物资协会中国健康传播大使。
科普影响力人物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医史博物馆副馆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养生文化推广专家。
张雪亮教授临床强调标本辨证、名方合用,具有独特的遣方用药思路。数年来,接受各大电视媒体邀请宣传中医药文化,如北京卫视“养生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等,收视率名列前茅。经常举办健康讲座,为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区居民等科普健康知识,深受大众的热爱和欢迎。坚持在快手、抖音、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推送科普消息,自媒体粉丝量超过400万,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数量大,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科普影响力人物 杨云柯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肿瘤科负责人。
杨云柯主任以“守正创新中医药防治疾病”为核心内容,同时兼顾医学与人文关怀,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科普工作从构建多学科团队、整合中西医学、丰富科普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近年来举办了多场大型科普讲座,听众逾5000人次;疫情期间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文章,为广大群众普及了中西医协同防治疾病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带领科室科普团队荣获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普奖、院级十佳科普公众号等奖项,参编科普专著2部。
科普影响力人物 张立军
现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辑出版分会副主任委员。
致力中医药科普工作20余年,工作范围涉及中医药教学、管理、图书策划、编辑出版、新媒体运营、数字出版等多领域,先后荣获国家级和行业级奖项十余项,其中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悦读中医知识服务平台”项目荣获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项目。担任执行策划人开展和组织的全国悦读中医活动和悦读中医新媒体矩阵,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数量大,深受公众欢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科普影响力人物 何富乐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周维顺教授学术继承人,现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营养与食疗分会主委。
何富乐专注恶性肿瘤食疗基础和临证研究20余年,致力于基于临证肿瘤食养为核心的科普工作,提出“5+2临证中医药科普”模式,创造性将科普与科技特派员帮扶、畲族药膳研究和中医药产业规划融合,注重科普团队建设。主持科普相关各类课题10余项、合作企业7家、开发食养产品8个,主编出版科普图书10余部,独立运营新媒体平台6个、全网粉丝20余万,代表作《一日简易快乐养生法》多次再版,曾入选中宣部“农家书屋”项目。
青年科普人物 程少丹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康复科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软组织专委会主任委员。师从国医大师施杞及上海市名中医陆念祖。
程少丹热爱科普事业,能结合社会焦点率先发声,比如对“火疗事件”“小儿三伏贴过敏事件”等,在第一时间通过上海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进行科普介绍,澄清社会混乱认识;在科普中国·达医晓护平台创建《颈肩腰腿关节痛》子刊,定期发布原创性科普文章,并被人民网等权威媒体转发;创作科普微视频,在“有来医生”“逸问医答”等媒体发布;科普作品先后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奖及“2019年新媒体短视频大赛科普达人奖”等奖项。
青年科普人物 庞博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施今墨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
庞博作为北京市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专家,参与北京市各类公益活动60余次,中医药科普讲座11场,并多次就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人才培养、老龄化等热点问题在《证券日报》《生命时报》等新闻媒体发声,编写科普著作6部。近年来,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增福祉、入民心,探索科普新路径,建设了微信科普公众号并发表多篇原创科普内容,单篇最高阅读量1.1万、单视频最高播放量近6000余次。
青年科普人物 李同达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医务处长兼肿瘤科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萍萍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全国名医曹洪欣教授,获“北京青年榜样”“首都中医榜样”“北京优秀医师”“北京十大职业健康达人”、“北京市安康卫士”等荣誉称号。
作为北京市科协科益青年创新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李同达长期致力于安宁疗护的科普宣传,积极调动资源组织科普活动。制作中医安宁科普视频《做自己的英雄》,点击人次近80万,推广了中医药在安宁疗护中的优势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嘉宾参与北京卫视、北京市科协科普栏目的录制,积极宣传中医药知识,引领民众科学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享受中医。
青年科普人物 杨艳梅
医学硕士,副教授。重庆市健康科普专家,重庆市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重庆市中医药文化专委会秘书。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洪蕾教授学术继承人。
杨艳梅老师长期从事中医经典和中医药文化的教学、科研、临床与科普宣传工作。以科研推动科普内容创新,用专业保证科普内容准确,坚持中医药文化落地,参与中医药文化雕塑、文化馆、中医馆的设计与建设,在社区、高校等进行讲座,发表出版科普文章和著作,拍摄科普视频,担任《一分钟说中医》审稿专家,参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辅资料撰写及活动开展,播下传承的种子,为中医药健康科普工作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做出贡献。
青年科普人物 俞若熙
中医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师从国医大师王琦,出身浙江诸暨中医世家。
俞若熙积极投身中医药科普推广工作,面向大众普及中医体质养生与治未病、中医药身心健康知识,作为嘉宾参与央视、北京卫视、重庆卫视等多个科普栏目的录制,坚持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送科普知识,其中抖音短视频单条点击率高达3000多万,总视频点击量过亿,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科普中医药科学防控知识,引导民众科学认知中医药的作用。
注:以介绍资料由申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