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2017年,经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启动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青托项目)。项目周期三年,每期立项支持30名托举人。
自2017年起,中华中医药学会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科协青托项目立项支持,每期4名(其中2名自筹经费支持)。同时,通过自筹经费开展学会配套项目,每期立项支持26人,支持经费129万。为加强项目顶层设计,学会成立了遴选工作领导小组和同行专家评议工作组。相继出台《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规范项目实施。不断探索人才举荐、遴选与培养新模式,确保项目实施规范、可行、公平、公正。学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体现“大平台托举、多维度培养”,并与托举人建立长效沟通与服务机制,助力其成长为业内知名的科技领军人才。
四位托举人在项目的支持下快速成长,并逐步成为业界的生力军。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立项单位情况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工作批示,强调“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多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推动中医药全面介入、深度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实践证明,中医药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一大特色和突出亮点,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精辟阐明卫生健康事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推动中医药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于1979年5月,是由从事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管理等的工作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学会现拥有93个分支机构,38种主办期刊,25种联盟期刊,凝聚了两万余名业内资深专家,全面覆盖中医药行业各领域。
学会科技人才荟萃,业务范围广泛,服务内容多样。培育了以岐黄论坛、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中医药文化大会、雄安国际健康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等为主的学术会议品牌集群,每年组织学术活动数百场,搭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了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和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为代表的科技奖励平台,截至2019年底,学会的获奖成果中共有45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0项;以培育世界一流期刊为目标,构建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中医药期刊集群化发展;同时,学会还构建了科普宣传、标准制定推广、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服务体系,切实履行“四服务”的职责定位。
近年来,学会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显著成绩。连续获得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等奖、“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二等奖,并入选 “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托举人情况
1.乔宏志,中共党员,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中药功效物质与高效递药系统研究。201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青年拔尖型),硕士生导师。
【简介】现为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干成员。2017年入选第三届青托项目、中药学优势学科杰出人才培育项目,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用高分子材料学》。2018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青年科技带头人、“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以岭中医药奖”二等奖(排第一),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3篇,申请专利1项,主编《药剂学实验》(双语)教材,青托工程中期考核优秀。2019年主持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子课题1项,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排第三),受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委员,世中联经皮给药专委会理事,《药学学报》(中英双刊)、《中草药》青年编委。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5篇,申请专利1项,受邀在行业会议口头报告3场,参编著作《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Chinese Medicines》(Nature Springer 出版发行,2020)。
2.田佳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简介】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2017年入选第三届青托项目。2018年,晋升主治医师,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5篇(单篇最高IF 6.689),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篇,参编著作3部。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成功申请主持课题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904187)、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ZZ13-YQ-026)。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篇(单篇最高IF 6.133),在糖尿病领域顶级期刊《Diabetes》发表摘要1篇(IF: 7.273)。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研究成果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药优秀青年学者科技成果汇编》。参加79th ADA学术年会,加入ADA Professional Membership。2020年,成功申请主持课题1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青年优才项目(2020-4-4155)”,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篇(单篇最高IF 5.067)。积极参与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研攻关工作。
3.宋月林,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及全面质量分析研究。2019年,破格晋升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简介】现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工作。2017年入选第三届青托项目,担任硕士生导师,获批国自然面上项目,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5分以上2篇,担任SCI期刊Chin Med青年编委。2018年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5分以上2篇,授权专利1项。2019年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5分以上3篇,授权专利2项。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al Chem的文章获得广泛关注,为当期亮点文章。入选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科学家培育计划-科研拔尖人才(第二层次),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排名第十二),获批国自然面上项目,北京市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担任中药学院学术委员。2020年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5分以上1篇,担任《中国现代中药》编委。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al Chem的文章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4.陈恒文,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201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简介】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2017年入选第三届青托项目,主持或重点参与各类项目12项,在本专业领域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申请专利7项,参与制定标准6项,参与3项重大新药科技成果转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作为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参加多次企业科技服务。2018年,主持及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等课题4项,重点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3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SCI 2篇,申请专利3项,参加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活动4项。201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顺利结题,成功申报中国中医科学院所级课题1项,协助托举导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重大成果引导项目等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3篇(Q1区2篇,最高IF5.055),申请专利4项,参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病毒性心肌炎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等3项团体标准和专家共识的制定,参编《实用心血管病证中西医治疗学》,并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参加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活动1项。2020年,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打造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协助托举导师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等课题2项,正在组织实施2项重大新药成果的科技转化,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 3篇,授权专利2项,参与室性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指南、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指南、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指南等3项团体标准的制定。
(三)项目实施情况
三年来,中华中医药学会按照项目合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青托项目(2017-2019年度)。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工作思路,保障项目实施组织和系列制度,初步形成符合中医药人才特点的遴选、评价和培养模式。项目的实施为学会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凝聚广大青年会员,积累了更丰富、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1.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
总体目标: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总目标,通过对临床、科研型人才的扶持与培养,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
工作思路:发挥学会“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制度优势、平台优势”四大优势,坚持“大平台托举、多维度培养”,全方位助力托举人成长。
2.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组织保障:聚焦学会资源,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1)建立项目服务支撑团队,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担任组长,副秘书长担任副组长,各部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共计13人。办公室设在会员服务部,负责日常工作;(2)组建专家团队,同行评议专家小组;(3)组建导师团队,通过“导师指导和青委指导”等模式实施联合培养,提高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
制度保障: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实施细则》、《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评审专家承诺书》、《项目工作人员承诺书》等系列文件。
3.遴选模式
广泛宣传动员:学会充分发挥渠道优势和多媒体平台优势全面动员,向学会所属分支机构、地方学会、会员单位发布通知,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动员。
多路径举荐:通过机构推荐、专家推荐、个人自荐等渠道,不同专业、领域、区域最具潜力的中医药青年科技工作者。三年来,共计903人申报项目,并入选青托人才储备库。
精准遴选:在遴选中针对学科特点,将中医药理论、临床技能等特色考核纳入遴选原则中;根据不同类型青年人才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将候选人分为基础、临床、中药等三类,分类考量;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及回避制度,通过形式审查(公示)、初评、终审(公示)等程序,筛选出最具潜力的候选人。
4.项目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学会项目申报系统和管理平台、微信工作群进行日常跟踪管理,确保实现目标、任务,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建立与托举人的日常联络和长效沟通模式,及时了解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5.项目托举模式
针对青年人才成长需要,依据不同专业、单位和导师,以多维化和个性化培养促进青年人才在不同领域快速发展。为托举人搭建了“广泛且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全面的职业发展平台、横向的联合培养平台”三大平台,全方位托举青年人才。
二、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执行以来,培养2017-2019年度中国科协立项的4名青年托举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26名青年托举人才。截至目前,不但完成了规定动作,均超额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现将4位中国科协立项托举人的成长指标统计如下:
Ø 论文、专著方面:4人共计发表11部专著,132篇论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52篇,核心论文80篇
Ø 职务晋升方面:4人均有职务晋升(含破格提拨)其中,1人晋升为研究员,2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晋升为主治医师
Ø 个人成长与获奖:14项获奖和人才称号
Ø 科研能力提升:新增38项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9 项,省部级项目5项,其他类24项。
Ø 申请专利及授权:专利申请12项、授权2项
Ø 社会任职:5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15个国内学术组织任职(其中4人均在学会分支机构任职委员或青年委员)
Ø 标准制定:参与6项团体标准制定。
三、项目主要绩效
经过项目运行,初步建立了“小同行选拨、大平台托举、多维化培养、持续性跟踪”的人才精准托举和个性化培养模式。相继建成了具900余人的(青年)人才储备库和200余人的导师库,为及时精准扶持培养托举人提供必要保障。
(一)托举平台建设、托举机制创新及成果
打造宽松自由、可持续助推发展的学术环境。
1.学术交流平台。利用学会品牌学术平台和分支机构专业学术平台为托举人提供多渠道、多形式交流机会,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2.职业发展平台。为青托人提供学会各分支机构任职、系列期刊编委任职等职业发展平台。
3.联合培养平台。成立“青委会”、 开展30余次“小规模、细主题”的学术交流、举办青年学者论坛、配备1名青年导师;以服务为导向,结合学会各部室工作,在奖励申报等方面为青托人提供绿色通道,切实助力加速成长。
(二)青年人才选拔、培养、评价等创新实践及成效
1.采取分类遴选和评价,保障不同类型人才发展。
(1)突破传统“门槛”、探索多路径举荐。采用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会员单位推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体现同行评议;
(2)突显学科特点、探索精准遴选。结合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从业方向,按照基础、临床、中药三类分类遴选,注重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综合考量标准;
(3)突破“四唯”门槛,创新遴选模式。通过形式审查(公示)、初评(定性评价)、终审(综合考量),规范人才遴选程序、评审专家回避要求、保密要求、评审细则及公示办法等,确保遴选公平、公正。
2.采用多维化、综合性的培养,助力托举人成长成才。
(1)突出学科优势,探索分类培养。强化责任导师和导师团主动培养机制,按照研究方向匹配同方向的导师,每位托举人匹配1名托举导师、2名指导导师、1名青年指导老师,通过“导师指导和青委指导”等模式实施联合培养指导托举人传承中医经典、提高临证技能以及思辨感悟能力,着重提高托举人的科研创新能力。
(2)发挥学会优势,加强多渠道培养。
为托举人搭建信息交互和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相互合作、共同成长;为托举人提供优先论文代表作评价;优先推荐参与有关评选或表彰;优先推荐学会分支机构委员/青年委员、学会系列期刊编委任职等。
3.采用线上线下跟踪服务,提供最切实、可行的帮扶。
通过中国科协青年人才培养跟踪服务平台、学会会员微信综合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座谈会、微信工作群,及时了解托举人成长需求、掌握托举人成长情况,定期组织专家指导,及时动态调整培养计划,力求为托举人提供最切实、可行的帮扶。
(三)托举人的成长情况
托举人 | 职称 | 获得奖励 | 成果 |
乔宏志 | 201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 2018年获“以岭中医药奖”二等奖(排1) 2019年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排3) | 承担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参与973、中医药重点专项各1项。 专利申请及授权:申请专利2项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16篇。 科技志愿服务: 社会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委员,世中联经皮给药专委会理事;《药学学报》(中英双刊)、《中草药》青年编委。 |
田佳星 | 2018年晋升主治医师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研究成果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药优秀青年学者科技成果汇编》 | 承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青年优才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共3项。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21篇,包括SCI期刊论文8篇(3篇IF>5.0),中文期刊论文13篇。 科技志愿服务:主持“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科普讲座”;参加“北京中医药健康乡村行,助力健康乡村建设”科普讲座与义诊活动 ;担任中华医学会科普杂志《健康世界》通讯员;担任中华志愿者协会医疗专家志愿者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青年医师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治未病与亚健康分会理事 ;The ADA Professional Member。 其他:积极参与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研攻关工作。 |
宋月林 | 2019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 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排名第十二)。 | 承担科研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1项。 专利申请及授权:申请专利1项,授权专利3项。 论文发表:发表SCI文章20篇,其中8篇IF大于5。中文核心期刊文章8篇。 科技志愿服务:多次为广东东阳光、天津天士力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社会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委员,北中医中药学院学术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药学分会委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肉苁蓉保育委员会委员,Chin Med青年编委,中国现代中药编委。 |
陈恒文 | 2019年晋升副研究员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承担科研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等5个项目,重点参与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等7个项目。 专利申请及授权:申请专利7项,授权专利2项。 论文发表:发表了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8篇,包括JMCC、FRONT PHARMACOL、DRUG DES DEV THER等国际知名期刊。 标准的制定:参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病毒性心肌炎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室性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指南、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指南、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指南等6项团体标准和专家共识的制定。 参编著作:参编《实用心血管病证中西医治疗学》 科技志愿服务: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先后5次前往广西梧州、河南焦作、湖北黄石、云南西双版纳、江苏泰州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社会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脏肿瘤病学组委员、世中联中药化学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博士后服务团专家成员。Aging、eCAM、Sci Reports等杂志审稿人。 |
(四)主要经验做法、工作亮点
中华中医药学会青托项目在业内已形成品牌效应,这主要是与公平公正的选拨制度以及个性性化的培养方式有关。
1.领导重视,顶层设计。学会秘书长对青托工作高度重视、亲自指导,参与托举人的遴选、评审等环节。特别是,经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费支持保障项目开展,这是学会建会以来对青年人才培养的一个重大举措。
2.拓宽申报渠道,建立人才储备库。拓宽举荐渠道 :采取渠道推荐、同行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传统渠道和网络平台作用,广泛宣传,及时公示。建立(青年)人才库储备库:依托会员综合服务平台,开发项目申报系统,建立(青年)人才储备库。自17年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入库人数903人。
3.突出行业特点,实现择优遴选。科学分类、择优遴选。结合学科特点、遵循成长规律,同行评议,优中选优。规范评审流程,彰显公平公正,经专家论证明确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遵循回避原则,按一定比例随机抽专家。
4.依托网站、微信平台,向社会公示,彰显公平、公正,打造“开放型、平台型”的阳光工程。
5.签订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与托举导师和指导导师明确培养目标;与托举人、托举导师、项目依托单位签订为期3年的《项目合同书》,明确培养计划。明确培养路径:以中医药“传承、实践、创新”为主线,根据托举人成长特点,通过“导师指导和青委指导” 联合培养模式等实施。
6.着力大平台托举和多渠道培养。充分发挥学会、行业专家的资源优势,为托举人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召开青年学者论坛;搭建联合培养平台,联动青委会匹配青年指导老师;搭建人才举荐平台,推荐托举人在学会分支机构任职委员/青年委员,参与期刊审读等工作,全方位助力托举人成长。
(五)社会反响
1.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寄语:
作为青托项目工作领导组组长,十分重视青托项目,亲自参与顶层设计。他认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进一步创新了青年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及培养模式,给予渴望快速成长的年轻人提供了优良的平台以及充足的经费保障,预期成果可观,有望打造一批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队伍,希望国家、中国科协及学会能一如既往对人才培养机制及年轻人成长引导探索。希望青年托举人即要立足长远,又要求真务实。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寄语: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为青年医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成长平台,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引领下,依托项目的支持,有助于青年医生对于祖国传统医学的发扬与传承,同时培养高水平的青年科技力量。通过学会的严格选拔,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给予大力支持,在临床与科研业务能力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真正为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提供了提升的渠道。
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托举导师花宝金寄语:
青托项目是一个人才培养平台,更要关注人才培养、成长的过程。要以培养为抓手,为年轻人搭好平台。托举人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鼓足干劲,在项目托举帮助下,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不负所托。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青年托举导师王伽伯寄语:
青托项目作为国家现有人才梯队的重要补充,而非锦上添花。它切实解决了优秀青年学者的燃眉之需,自主选题积极探索有力支撑了原有研究的继续深入推进,为获取可能的更大发现和发明创造提供了有效支持,不可或缺。
5.清华大学教授、青年托举导师李梢寄语:
青托工程对于仍没有带“帽子”、尚处于科研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资助,解决了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缺乏有效支持和资助的难题,对于青年人稳定踏实的开展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6.第三届青托项目托举人乔宏志感悟:
青托项目切实解决了青年学者起步阶段在资金条件和大师引领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为青年人才潜心研究提供经费、政策、工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指导青年学者走好“科研黄金期”,激发起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中医药学会在科协立项基础上,筹措资金又资助了一批学会立项的青年学者,使这项好政策好机制更好地覆盖中医药各行业领域,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反响和拉动效应。托举人也积极参与到学会建设、青年学者带动和社会服务中去,实现了对行业发展的反哺和多赢效果。
7.第三届青托项目托举人田佳星感悟:
青托项目对于初踏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既是对前期研究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刚迈入职业生涯的重要激励。她在托举期间结合个人专业特长与全面的临床实践,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疗效机制的探索工作。项目对青年医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8.第三届青托项目托举人宋月林感悟:
青托项目不仅是给予“草根”科研人员一个人才称号和三年稳定的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了我们这些“草根”继续把科研工作做深、做实、做强的勇气和决心。青托工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托起了很多年轻人科研的梦想!
9.第三届青托项目托举人陈恒文感悟: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感谢科协和学会提供这个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建立导师团队,加强个性化指导;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托举人才成长资源;开展定期评估,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等方式,为青年人答疑解惑,指引方向,让青年人脚踏实地,少走弯路,为青年人才的成长保驾护航。
此外,托举人所在单位对“青托项目”高度重视。为其提供最优质软硬件条件,从单位层面匹配优质科研平台、全力支持项目申报实施,同时,在科研团队组建及研究生带教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为青年人才加速成长提供必要条件。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的初衷之一是发挥粘合剂作用和“灵活性”的特点,促进托举人的成才。因项目遴选时间、经费到账时间均晚,导致项目实际执行时间不到三年,托举人在短时间内开展深入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较难,建议适当灵活调整项目周期,延长项目经费使用年限;
(二)在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实施过程发现项目经费使用范围尺度较难掌握。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作为国家财政拨款项目,经费使用要遵守国家相关项目经费使用规章制度。建议中国科协在项目经费使用灵活性、项目经费使用合规问题上给予具体指导,例如经费具体使用范围等方面,如劳务费最多是总经费都多少百分比;
(三)为促进行业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议科协搭建不同行业青托人才之间互动交流、学术合作相关平台。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项目运行初见成效,下一步学会将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宣传:
(一)深度整合培养平台等资源,以搭建平台、指导、帮助的思路开展托举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托举工作内容,打通青托人才科研工作上下游。拓宽青托人才成长宽度,形成群体优势,加强广度培养。
(二)加强导师团队建设,综合考虑对导师团队在宏观把控和具体指导等方面的侧重分工,对托举人进行全方位指导,加快年青学者成才步伐。
(三)加强宣传和平台建设,提高精准宣传力度。扩大项目影响力,让更多的青年人才进行项目申报,增加学会对青年人才的凝聚力;
(四)定期梳理“青托项目”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学会“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