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奖励展示
基于脉的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发布日期:2018年2月7日

基于脉的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一、项目背景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气”的本质尚不明确,“气虚血瘀”的研究在理论创新、技术方法、演变规律等方面难以深入。针对以上问题,在6项国家课题的资助下,本项目从临床及基础不同层面对“气虚血瘀”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二、主要科技创新点


1. 确证了能量及其代谢是“气”的基本生物学基础


   在气血理论的框架范围内,我们从临床、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开展了“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研究发现,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气虚血瘀证大鼠、氧糖剥夺神经元的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存在明显异常,三羧酸循环及糖酵解能量代谢途径发生障碍,上述结果初步确证了能量及其代谢是“气”的基本生物学基础。


2. 提出并阐明了“气虚血瘀”的“气、脉、血相关”病机学说及生物学内涵


   传统气血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说明了气、脉、血三者关系密切,但“脉”在“气虚血瘀”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项目组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与脉相关的血管功能异常是“气虚血瘀”的关键环节,能量代谢异常贯穿了“气虚血瘀”的全过程。了脉(血管)在“气虚血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气虚于脉而血瘀,血阻于脉则 气虚,气血交互于脉,三者互为因果”的“气、脉、血相关”学说。


3. 建立了以“气、脉、血相关”学说为指导的“气虚血瘀”的评价技术体系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分别建立了慢性小型猪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以及多种心肌细胞及神经元拟气虚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虚血瘀证动物证候评价的新方法以及益气活血中药功效的评价技术体系。


4. 揭示了益气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干预“气虚血瘀”的内在调控机制


   以双参宁心胶囊和塞络通胶囊为代表的益气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改善血管的功能及形态,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的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等,揭示了益气活血方药对“气、脉、血”的联动调节作用。


   通过本项目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气血理论,为今后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在该领域达到了领先水平。发表论文158篇,其中SCI 44篇,总影响因子111.455分,最高影响因子5.787分,SCI被引 674次;编写专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际专利9项,为54家国内外企业及科研院所评价中药新药72种,获 得新药证书5个,临床批件8个。培养研究生36名;出站博士后12名。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



气脉血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