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紧跟政策、把握机遇、发扬国粹——中药管理与政策解读”系列活动(吉林站)在长春召开
发布日期:2017年7月5日


6月30日,“紧跟政策、把我机遇、发扬国粹—-中药管理与政策解读”系列活动(吉林站)在长春圆满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原副秘书长谢钟、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宋柏林、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处处长冷荣久出席会议并讲话。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桂祯主持会议。来自全省各地的参会代表90余人参加会议。


宋柏林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此次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了中医药法的宣传,举办了此次系列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后,还在全国遴选了17个省份进行普及。很荣幸的是我们吉林是第一家。这次难得的契机,更使得我们吉林的中医人应该明确未来的中医药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发挥什么成果。


冷荣久处长代表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医药》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是中医药人在大喜事,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地位,这次活动在吉林举办,是对我们吉林的关爱,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希望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的中医药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是我们学习了解国家政策的大好机会,我们吉林与会同行一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谢钟进行了《“紧跟政策、把握机遇、发扬国粹——中药管理与政策解读”》背景介绍,他首先感谢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承办了此次活动,同时感谢会务组的工作人员。2015-2016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强调,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积极推动中医药科技工作的发展。7月1日起《中医药法》将全面实施。这是第一部中医药领域的专门性法律,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帮助中医药领域的相关人员学习、理解《中医药法》的相关条文,中华中医药学会特地联系了一些相关领域的人员,在北京、长春、西安、长沙、广州等地举办系列活动,主题是“紧跟政策、把握机遇、发扬国粹”,就中医药政策进行学习和解读,重点是学习新形势、新政策下的中药管理与政策的新动向,新要求,以期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


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原北京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以《中医药发展战略政策解读和战略思考》为题做报告,他就当前的医改现状做了几点评价。主要从医改为什么要改,新农合与老农合的对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前世今生等方面说明医改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医改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财政补偿机制没有解决、取消药品加成后对医药卫生领域的影响、医保控费问题、医师多点执业以及分级诊疗问题等。他指出,当前医改存在方向上的误区,从分级诊疗的实施效果看,分级诊疗下三甲医院的门诊量下降了,分流的门诊病人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比例的提高而流向社区,但医院在医改中的积极性并不高。从整体上看,医改对公立医院的路线图是错误的,看病难和吃药贵的问题并未解决,以药补医会变成以检查补医、以医疗补医。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从三甲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上去改革,否则现在的医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最后,他提出中医医院的中药饮片是药品领域的蓝海。中医医院的临床用药应该: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室主任程龙以《健康中国建设新形势下的中医药发展》为题做报告,他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对“我们面临的健康问题、健康中国的蓝图、健康中国精神内涵及中医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但是也应看到,由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因此,应该遵循“健康优先、科学发展、公平公正、改革创新”的原则,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蓝图下,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构建“防治康养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宣利江以《从模糊到清楚,从经验到证据——丹参多酚酸盐的成药之路》做专题报告。他以丹参多酚酸盐的成药之路为例,现身说法,将天然药物的创新及成果转化流程娓娓道来。丹参是一种药效确切的中药,数千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由于丹参的传统剂型存在模糊的成分、模糊的质量、模糊的机制、模糊的疗效和模糊的安全性等特征,且临床疗效不稳定,不良反应多发,为了确保丹参剂型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宣利江教授及其研发团队,历时13年,致力于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的研发。与传统丹参注射液相比,该剂型实现了物质基础、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疗效及安全性的本质提高。在此基础上,其团队将研发成果进行转化,实现了丹参多酚酸盐的产业化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丹参多酚酸盐的成药之路就是创新天然药物的成果典范,这也为院内制剂的研发带来了新思路、新模式。(吉林省中医药学会 吴琼供稿)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