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第十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纪要
发布日期:2017年4月25日

 


201722426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共同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十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花城广州召开。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杨胜利院士、姚新生院士、王琳芳院士、唐希灿院士、于金明院士、吴以岭院士,以及来自海内外近20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王国辰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李振吉、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李仁涵分别致辞。


院士论坛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在大会主题报告指出,中医药振兴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一个过程,需要苦练“内功”,把中医药研究的功课做好,络病理论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中医药发展模式。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做了题为《精准肿瘤学新实践》的主题报告,指出精准预防重心前移是关键,循证医学、个体医学、精准医学共同构成了肿瘤治疗的模式。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以岭院士做了题为《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主题报告,指出心脑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微血管病变是心脑糖重大疾病临床治疗难题,亟需开辟心脑糖血管病变重大疾病治疗新途径。


973专题论坛中,第二子课题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做了题为《AMI心肌无再流微血管发病机制和通心络干预机制的研究》的报告,提出AMI后冠状血管开通不等于心肌组织再灌注,微血管内皮的损伤可能是心肌无再流的核心机制和防治策略。通过临床实验研究证实了通心络能够通过保护细胞内皮细胞,进而保护微血管对AMI治疗意义重大,并提出了AMI治疗新三联疗法。第六子课题成员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贾振华教授介绍了通络药物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提出创新中医药转化的新模式——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相结合,并从循证医学角度证实了通络药物的有效性。973横向联合合作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介绍了目前关于室性早搏的干预研究,提出传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选择,论述了通络方药参松养心胶囊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价值。973横向联合合作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认为PPARγ可能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衰的新靶点,芪苈强心胶囊通过上调PPARγ活性,减少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室重构治疗左/右心衰竭,改善心功能。第三子课题成员山东大学张梅教授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早期预防角度,论述了通络干预的重要性,通心络能够抑制斑块滋养血管滋生,减小斑块负荷,稳定斑块,同时能够抑制炎症性血管新生。第二子课题成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唐宇平教授论述了急性脑梗死的微血管发病机制及通络干预机制,证实了通心络能够通过减少细胞的死亡、凋亡、自噬等,保护微血管,增加微血管密度,保护细胞间连接蛋白,维持血管屏障等,最终发挥减少梗死面积,保护脑组织的作用。第二子课题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高彦彬教授对糖尿病肾病微血管病变机制及通络干预研究做了介绍,研究认为通心络能够改善DN肾脏病理、抑制肾脏纤维化、保护肾功能;通过保护肾小球内皮细胞保护足细胞,可能与抑制Notch/snail通路有关。第一子课题负责人河北医科大学温进坤教授做了通络药物防治孙络微血管病变的实验研究报告,提出通络药物的多种成分通过作用于不同的靶点,产生承制调平的系统效应,从不同层次发挥综合性的孙络微血管保护作用。


此外,大会还分设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论坛、脑血管病论坛、心律失常论坛、心力衰竭、呼吸论坛、糖尿病论坛、肿瘤学论坛等七个学术分论坛,极大的拓展了当前难治性疾病探讨的广度和深度。


除广州主会场外,大会还在全国设置了400余个分会场,1.5万余名专家学者通过视频收看了会议实况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