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红外热成像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特制仪器敏感地接收人体体表所散发的热辐射, 并通过光电转换、电信号处理等手段, 将人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 以表达人体表面的热源分布、深度、强度、形态及走势, 从而全面、真实、客观、动态地反映出人体代谢所表达的整体健康状况的一项非接触性的快速测温技术。
《中医红外热成像技术规范·摄像环境》(以下简称《规范》) 的编写和发布, 对于规范中医红外热成像摄像环境、相关概念以及保障其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中医红外热成像环境检测者和被检测者在检测过程中参考。
本《规范》根据GB/ T 1郾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审定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提出、起草并组织实施。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 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孙涛、朱嵘、王超、余葱葱、吴士明、樊新荣、马文杰、李洪娟、范铁兵、丁松屹、王中博、孙军刚、虞书、王燕申、张冀东、罗云、朱夜明。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引言
《中医红外热成像技术规范·摄像环境》(以下简称《规范》) 是根据红外热成像原理, 采用非接触方式测量人体表面温度的医用电子红外成像系统正常工作情况下, 所处室内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线、通风、地板材料、背景颜色、墙体涂料、空间大小、办公家具颜色、电磁兼容性要求)的总和。利用红外热成像摄像装置, 结合动物实验及人体舒适度实验研究, 制定出标准化摄像环境条件, 能够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临床人体的应用提供规范环境, 有利于为疾病早期发现和亚健康状态的检测评估提供基础条件。摄像环境的实施者为专业设备使用医学机构及相关安装设计和室内建造机构。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使用者为红外热成像摄像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红外热成像摄像专业人员, 服务对象为广大民众, 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
本《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中医红外热成像摄像技术开展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医院和相关机构开展人体红外热成像技术, 厂家生产中医热成像设备, 建造机构设计实施红外线环境提供一个标准, 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红外热成像摄像技术的实施环境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 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本《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 于2013 年6 月正式立项。2013 年7 月, 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在北京成立《规范》编写委员会, 组成如下: 主任委员孙涛, 副主任委员王超、王广全、吴士明、樊新荣、朱嵘、黄平。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松屹、于文、马文杰、王广全、王中博、王政研、王维维、王超、王燕申、冯潇斐、匡小霞、朱夜明、朱惠、朱嵘、孙小莹、孙军刚、麦方永、李洪娟、李桃、杨晓虹、吴士明、余葱葱、谷方均、张冬梅、张成明、张冀东、范铁兵、罗云、周丽娟、贺玮苇、郭建、郭烨、唐艳华、黄平、黄祖波、彭小莉、彭柳、虞书、谭佳佳、樊新荣。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 并组织编撰《规范》部分作为样稿, 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14 年3 月, 《规范》初稿完成并提请红外热成像研究专家审定。2014 年6 月, 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讨论会,每一具体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 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 集体讨论后确定。2014 年9 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在北京组织了由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等单位完成的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红外热成像技术规范·摄像环境冶项目结题验收会。根据验收会议精神,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实验、讨论和修改, 并最后定稿。
付强、张新曼、谢胜、李顺月、赵燕平、纪云西、高昕妍等专家对本《规范》进行了审定并提出宝贵意见,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本《规范》的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