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第三届岐黄论坛总结
发布日期:2015年8月19日

中会报〔2015〕23号
第三届岐黄论坛总结

    在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下,2015年7月17-19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岐黄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一、论坛概况
论坛以“继承、创新、发展”为基本宗旨,以“学术性、权威性、包容性、有效性”为总体要求,以“落实国家战略,发展健康服务”为主题。设主会场和“中医养生康复论坛”、“眼科疾病中医药防治论坛”等8个分论坛。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新陆主持了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马建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出席并做重要讲话。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中国中药协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房书亭,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所长李宗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黄建银,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张伯礼、杨殿兴、王阶、萧伟、屠志涛,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正逵,红日药业集团总裁兼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玢,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振雨,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司办负责人,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大会支持单位及协办单位的相关领导,中华中医药学会部分在京常务理事,分会主任委员,北京部分三甲中医院院长,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管理、文化、产业相关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工作者1200余人参加论坛开幕式,2200多人参加了主论坛和各分论坛的研讨交流。
二、主要特点
(一)报告专家层次高

本届岐黄论坛得到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的鼎力支持,不仅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可冀、李连达、张伯礼、陈香美、王辰,同时还邀请到了唐由之、王琦、孙光荣、徐经世、金世元等国医大师,通过莅临论坛、做特邀报告、发来贺词、书面报告和发来视频等多种方式,对论坛的召开予以支持和肯定,有力地提升了论坛的吸引力、影响力,提高了论坛的学术权威性和会议层次。
(二)交流形式活泼多样
本次论坛注重创新交流方式,各分论坛各有特点。如眼科分论坛根据黄斑疾病、眼底血证、眼表疾病等具体的病症,和名医学术传承、视神经疾病、中成药合理应用等不同的主题,设立主会场和7个分会场,先后安排122位专家发言交流:如黄斑疾病分会场开展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中西论坛分组对抗赛,台上台下,热烈互动,气氛活跃;视神经疾病分会场安排演示了视神经病变患者的针灸操作,直观形象。
中医药标准化分论坛采用主题研讨的形式,围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评价机制和评价基地建设、中医药科研成果向团体标准转化、中医标准化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成药遴选策略与路径等议题,开展了专题研讨,极大地提高了论坛的交流质量和交流效率。
养生康复分论坛注重高端引领与多学科交叉,院士、国医大师及著名中西医专家、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主题报告与基层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交流互动,精彩纷呈,气氛热烈。
   (三)针对性、实用性强
    论坛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精心安排了会议内容,增强了交流的有效性。如眼科分论坛视神经疾病分会场安排演示了视神经病变患者的针灸操作,加强了在场青年医师对视神经疾病诊治手段的深入学习,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维和诊治水平;针对眼科中成药70%-80%在西医医院使用,如何让西医眼科医生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中成药问题,眼科临床常见病中成药合理应用分会场的报告专家们,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小验方,深入浅出地将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娓娓道来,不仅体现了中成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而且促进了中医中药在基层的应用及中西医融合,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四)影响力广泛
论坛受到行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长城网、三九养生堂、中国卫生政策研究门户、医学教育网等媒体的转载,在行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再一次扩大了岐黄论坛作为学会和行业品牌学术会议的影响力。
三、主要成果
(一)围绕论坛主题,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论坛收集论文571篇,分为六部分,内容涉及中医药特色优势与传承发展,中医药科学内涵,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养生康复,中医药标准化,中医经典传承创新,中药传承创新,眼科、妇科、肿瘤、心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等,对基础、临床、科研及中药研发乃至中医药事业发展等均有较高的学术促进价值和政策参考价值。其中优秀论文84篇,约43万字,集成《第三届岐黄论坛论文汇编》(并附光盘)。
(二)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学会创新发展的思路
    1.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促进中医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要求学会:一是要发挥网络优势,推动形成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发挥人才摇篮作用,大力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中医药技术服务技术技能人才;三是要发挥标准制修订基地作用;四是要发挥专家优势,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五是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规范发展。
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中医药学会承接了中央部门预算、中医医院项目预算、专家论证评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报纸期刊图书审读、技术标准推广、团体标准研制试点、政策研究项目成果奖励、科技奖励推荐、创新型人才推荐工作等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参与了中国科协党建研究、党建课程、两院院士申报工作,参与了民政部全面先进社会组织评选表彰等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希望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对社会组织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利用好独立法人,学术权威,人才汇集等优势,在引领中医药科技发展,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科技奖励工作,促进成果转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直接推荐单位,近三年推荐的6项成果有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率达到83.3%。建议今后学会着重设立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严格自律管理的科技奖励,打造行业科技奖励品牌,逐步探索建立信息公开,行业自律,政府指导,第三方评价,社会监督,合作竞争的新模式。
(三)专家报告精彩深入,多角度展现了学科进展与成果
1.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十三五重点任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作了题为《中医药发展的机遇与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改这一世界性的难题,离不开中医中药,积极发展中医药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近15年来,中医药在中药研究平台及技术、中成药二次开发与大品种培育、中药国际化、中药工业总产值等现代化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十三五期间,中医药行业要从进一步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夯实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传承与创新并重,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等方面着手,做好中医药工作,为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贡献。
2.围绕学科交叉融合,提出中医要与其他力量相结合的指导理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教授作了题为《中西医结合的思考》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医药学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用科学的、规范的、互补的、经济的、发展的理念,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与现代医学对疾病本质的深入了解结合起来,在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为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优势提供科学证据。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级调研员王宏广教授作了题为《推进中医药科技革命,再创中医药辉煌》的报告,报告以《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背景,指出中医药事业发展需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医与西医并重,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坚持防病与治病结合,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坚持事业与产业结合,坚持政府和市场结合,要在预防、诊断、治疗、手术、养生、信息、模式等7个重点领域推动新科技革命创新,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跨越发展,推进中医药产业实现变革。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副主席、亚洲与大洋洲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励建安在中医养生康复分论坛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中西方康复医学应当是融合式的,而非炒蛋炒饭式的简单结合。中医康复和现代康复融合必将成为中国康复医学基本模式,推动我国康复医疗体系建设。
3.围绕中医经典传承和临床研究,提出临床思路与方法
   第二届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徐经世教授亲临论坛并作了题为《矢志岐黄坚信念 熟读经典勤临证——谈中医内科临床思路与方法》的报告。报告指出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立足之本和生命力,只有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才能切实提高临床疗效。一要坚定信念,勇于实践,二要熟读经典,融通各家,三要知常达变,临证发机,四要辩证思维,以平为期,五要心知其意,不为所囿,六要灵活变通,以效为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辰在报告中强调,临床研究的目的是在今天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昨天用老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并指导明天临床实践的改善。临床研究要务求符合国际规范,包括中医药临床研究在内,都要努力走出去,发中国之声、留中国之证于世界医学界。
4.围绕流派传承和学术创新,搭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交流平台
    95岁高龄的首都国医名师陈彤云教授不顾高龄,坚持全程站立做报告,以“发展中医:传承是生命·创新是活力”为主题,发出重视中医传承工作的热切呼吁。
首都国医名师柴松岩教授将其多年妇科临证经验,归纳总结为“肾生最先,肾足最迟,肾衰最早,肾最需护”的“肾之四最”学术观点,并结合临床通过形象的比喻阐述了“种子论”、“水库论”、“土地论”妇科不孕三论,使人印象深刻。
国家级名老中医柴瑞霭教授以《跨越时空·我跟张仲景临证》为题,从医案举隅入手,阐述了谨守病机,一病多方,一方多病,经方时方,圆机活法的观点,对开阔临证思路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中医各家学说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从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谈起,对燕京医学的流派的形成发展进行解读,强调医者多读文化、哲学等方面著作,有利于进一步把握中医学的内涵和精髓。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教授从历史、地理、徽商等角度对新安医学的兴起、发展成熟、传承等进行了深入剖析,用丰富而翔实的研究资料对新安医学进行归纳总结,将古老而依然生机勃勃的新安医学流派展现在面前。
5.围绕中医药治疗登革热,总结出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启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冼绍祥通过梳理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防治登革热的经验和临床研究,总结出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启示:一是防治SARS、甲流、手足口病、禽流感、登革热等传热病,中医药可以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既要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重大传染病的临床防治工作,又要按照规范临床研究获得循证证据;三是要积极利用中药注射液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的特点,应对突发和急性传染病。
6.围绕肿瘤的防治,提出肿瘤治疗新模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作了题为《中医药与肿瘤》的报告,指出早在《黄帝内经》、《中藏经》等古代文献中已有关于肿瘤的描述,产生了小金丹、桂枝茯苓丸等应用至今的治疗肿瘤的中成药。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辨证论治、疗效持久、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和优势,临床中将中药内服、中药脐疗、中药手浴足疗、外敷、雾化、针灸,耳穴埋豆,气功讲座,拔罐、理疗和心理个体化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综合治疗手段相结合,探索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肿瘤治疗新模式。
7.围绕落实两个《发展规划》,提出了学科发展规划
    养生康复分会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重要文件精神,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制定了分会发展规划。在养生康复分论坛,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研究所副所长刘长喜教授汇报了该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学术引领、服务群众、依法办会、民主办会、中医为本、弘扬特色、继承创新、科学发展” 的工作原则,确定了 “一个主旨、两个重点、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即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服务于国民健康事业的主旨;围绕中医养生、中医康复两大主题,从学科建设、养生康复技术及产品开发,养生康复实践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体系开展学会的各项工作。
(四)设立学术委员会,为进一步发挥学会的学术引领作用奠定基础
    开幕式上,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宣读了《关于设立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决定》。
学术委员会由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的权威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6人,委员1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出任主任委员。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学会的学术发展指导意见与中长期学术发展规划;对学会的重要学术会议、重大学术活动和重要学术问题进行指导与研究;指导编写中医药学科发展报告;研究其他学术方面的重要事项。
该委员会的设立,将使学会的学术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五位一体”为指导,服务服从国家卫生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抓住社会发展热点、事业发展难点,有针对性地提早进行顶层设计,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打造好品牌会议。
(二)提高会议质量,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及时研究解决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效益。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做好论坛的会前、会中、会后宣传,提升论坛的品牌效应,扩大学会的影响力。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