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会议纪要
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9日

    2014年9月13日,全国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哲学2014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对中医药的时代精神与跨文化传播及其相关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医药文化分会学术顾问、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名誉主任委员张其成教授发来贺信。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概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中医药文化分会会长王国辰,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潘桂娟分别代表学会致辞。两位会长一致认为此次中医药文化分会与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两强联手,凝心聚力,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他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之父,文化是一切学科之母,文化与古城联袂,中医与哲学牵手,珠联璧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强调,当前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错觉和盲点:把文化当“泡”、把文化当“盘”、把文化当“筐”,照这样的思路去抓文化建设,最终导致的必将是文化的扭曲化和不着边际化。因此中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细致的任务。既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用心热爱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坚定的文化自强、自立,积极进行文化的创造和重建;还要树立足够的文化自谦、自律,汲取和接纳可为我所用的进步文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赵明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中医药专家直面现代中医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哲学高度研究探讨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从文化角度研究探讨中医药社会传播,很有意义。中医药文化分会和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聚集了一大批中医药文化和哲学研究的领军人才,他们为中医药六位一体发展发挥了学术智囊和协助管理的作用,期望各位专家未来继续以中医哲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为己任,推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繁荣。

    大会由六位专家作了主题发言: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就“方剂·偏方·药文学”作了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就“刘衡如先生的中医文献学成就”作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其广研究员就“有关中医药立法的综合情况介绍”作了报告,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教授就“当代中医发展急需树立正当积极的批判性精神”作了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研究员就“关于中医时代精神的思考”作了报告,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就“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了报告。下午的两个分会场共22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之后,大家就以上专家的学术报告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与会代表认为,本次会议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召开,其地域本身就是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与中医哲学年会联合召开,使本次会议主题“中医的时代精神与跨文化传播”更加突出与鲜明,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医与哲学相融,共同前行,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大家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进一步增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研究领域的合作与真正实现各学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闭幕式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生党委书记张智强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他主要讲了三点:第一,今天的会议让我们看到中医学、中医药文化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但如何面对这样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么好的发展机会,不仅仅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更要发挥出积极的创新能力。第二,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其文化引领的作用与价值,如中医的理论研究、中医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医学的传承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这些学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都要建立在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第三,学科的发展要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碰撞,最终实现中医药学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最后他再次感谢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和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而圆满的召开。并衷心祝贺南京中医药大学六十年校庆取得的光辉成就!

    通过此次会议,本分会还就以下几项工作进行了讨论:一为关于组织全国中医药书画展的事宜;二为明年开展全国性的继续教育项目的事宜;三为明年学术年会的时间地点。


中医药文化分会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