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奖项目概览
发布日期:2013年3月15日

    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结合

    日前,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中药毒性研究方法与应用等13项研究获得一等奖,艾滋病核心病机、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系列研究等42个项目获得二等奖,通络止痛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h1/Th2及其细胞因子网络的调控等72个项目获得三等奖。据统计,在获奖项目中基础研究33为项,应用研究94为项,说明科研成果更加重注转化和应用。按第一完成单位类型划分,高等院校35项,科研单位11项,企业单位11项,其他70项。按任务来源统计,国家、省部级计划支持的项目占总数的82%,其中国家计划31项,国家基金资助23项,省部级计划50项,其他23项。特别是获得一等奖的10项科研成果,掌握运用当今医药学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引领了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方向,代表了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高水平。
    一、基础研究注重实效
    1、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高月等完成的“中药毒性研究方法与应用”项目,先后得到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基金的资助。研究历时10余年,突破了原有的中药毒性研究模式,系统引入了国际有关药物毒性研究的前沿技术,创建了中药毒性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首次对“十八反”诸药在炮制和体内代谢层面的相互作用和甘草调和诸药机制等多个毒性相关的中药配伍经典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对今后中药安全性评价、新药早期毒性筛选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以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为切入点,创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就冠心病病理生理变化与痰瘀互结证候特征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模型动物证候评价的诊疗标准,建立了技术评价体系,成功用于相关中药方剂药效学研究和评价,推动了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
    二、临证研究突破传统
    1、吴以岭院士等人完成的“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以“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创新理论、提高疗效”为指导思想,通过文献整理研究与3469例临床调查,提出脉络学说及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实验研究揭示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外膜相关性,通络干预对以“微血管损伤”为共性核心机制的急性心梗、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实验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临床循证研究显示出通络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这一世界医学界心血管难题方面的确切价值。
    2、广东药学院郭姣等人完成的“以肝为枢调脂化浊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及应用”项目突破传统对高脂血症多从脾肾论治认识,创造性提出“以肝为枢,调脂化浊”理论,认为“肝”是引起其发病相关脏腑失调的核心和关键;“肝失枢用”是其病机上游和枢纽环节并提出“社会生活方式变化—机体功能情绪变化—肝失枢用—高脂血症”发病模式。制定了“调肝启枢、补肾健脾、祛瘀化痰、凉血解毒”的治疗新策略;创制了“复方贞术调脂方”(FTZ)在全国13家医院推广应用3~7年,效果良好。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绍祥等完成的“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历时25年,对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研究,系统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实际,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名规范命名为“心衰病”。作为全国心衰协作组副组长,把课题组提出的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纳入心衰诊疗路径,在国内多家医院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长春中医药大学王之虹等完成的“‘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特色技术与应用”项目以中医针灸理论为基础,在近20年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国家“973”中医理论专项课题,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组穴处方、施术操作和疗效评价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界定、筛选和总结,形成了一套针灸特色技术和方法–镇静安神针法。本法针对失眠“阳不入阴”的特点,以精气神取穴为特色,强调针刺手法操作、重视择时治疗、阴阳相协等理念。其处方组穴已被列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精编教材《针灸治疗学》中。该针法已被列入《国家标准-头针操作规范》。 本项目在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治愈患者万余例。
    三、中药研究紧跟产业
    1、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朱月信等完成的“疏风解毒胶囊研究与产业化”研究,是中药产业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体现。疏风解毒胶囊是在民间验方基础上,吸收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开发的的药物。该药是采用现代提取技术制成胶囊剂,针对各味药所含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特点,将方中八味药分为三组,采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并利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醇提、水提的最佳工艺条件,提高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实现有效成分浓度高、起效迅速的临床用药需求。  被列为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治疗风热犯卫首选中成药、《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等推荐用药,并纳入200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
    2、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等完成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研究通过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使热毒宁注射液结构明确成分占总固物的比例达70%,可测成分达83%,率先达到《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通过LC/Q-TOF成分谱分析和入血成分分析等研究,基本明确了主要入血成分及其代谢,为科学合理地选择质量控制指标提供依据。还率先建立了包括药材规范化种植、原辅料控制、工艺过程控制、成品质量控制、近红外旁线/在线检测等在内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使其成为质量控制最为完善的复方中药注射剂之一。该研究模式不仅已应用于新药研发,而且为SFDA制订相关管理法规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北京中医药大学倪健等承担的“药粉针剂现代技术适宜性与设备工程化研究”针对中药注射粉针剂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对生产过程中质量参数、工艺参数、物料特性参数、设备参数之间的转换与统一以及全过程的参数循证与变化规律的研究,实现在该领域中的现代技术集成、适宜性的目标。项目建成了一条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的中药粉针中试生产线;建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粉针研究示范基地;建成了哈药集团中药二厂中药粉针剂示范基地。解决了许多中药粉针行业内的技术难点和问题。 
    四、证候研究注重标准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等完成的“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前、术后1周、4周、12周4个时点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观察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对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治疗方案》。
    2、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允岭等完成的“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辨证规范的初步建立及验证”项目,以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四诊信息和生物学指标群为切入点,通过火毒证致病特点、动态演变过程以及转化节点的研究,初步建立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辨证规范并加以验证,实现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临床可辨识、可把握、可应用的目的。该研究成果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单位认同并运用。
    另外,二、三等奖获奖项目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以及中药学、民族医药学等各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如艾滋病核心病机、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系列研究,傣医药基础理论的整理及应用,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及新药研发,柴黄益肾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药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浊瘀痹相关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等项目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都取得了成果,促进了学科进步、行业发展,提升了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于2002年设立,至今已经开展了十届的评审活动。截至目前,已有30项学会获奖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