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奖励展示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应对模式及临床研究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7日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爆发,面对影响首都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在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和指导下,北京地坛医院提前做好预案,确定了中医药“早期”、“全程”参与,“科学规划”与“中西医并重”的总体方针。(1)组建了中西医人员共同工作的甲流应急中心:中医专业派驻有临床及科研经验的三级临床人员,中医副主任医师担任病区主要行政领导,保障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甲流防控,确保中医临床治疗与科研同步进行。(2)建立了北京甲流专家会诊平台,通过现场、视频会议等形式,对早期病例及特殊病例进行会诊,将专家意见及共识,转化为临床方案,逐步提高临床辨证治疗水平。(3)重视信息传播与知识转化。通过临床及科研团队配合,不断发现并解决甲流的焦点及难点;及时将科研产出分类转化为政策依据、公众防控信息及临床应用成果。为北京乃至全国甲流防控和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促成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中药产品,带动了中医温病学术传承与进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2009年5月12日确诊第1例甲流患者开始,中医人员开始在流感病区第一线搜集和记录中医证候,通过个案研究、小样本分析,提出甲型H1N1流感属风热疫毒为患,仍属于中医时行感冒范畴,总结了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药核心病机及治疗方案,给国家和北京市中医局中医专家组制定、调整、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临床依据。
    通过会诊、开会、发表学术文章、开新闻发布会等多种信息渠道传播中医药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参与撰写SCI论文2篇。至2009年8月,北京地坛医院所做设计326例患者的临床队列研究,是国内设计最严谨,数据最全,观察最为细致的临床研究。其结论通过多家媒体、国际会议以及论文《326例甲型H1N1流感的队列病例临床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观察》进行宣传,提出了甲流轻症可不用奥司他韦的重要观点。2009年底更有对500余例的临床症状及其演变规律的分析总结。参加了两项国家级中医药甲流治疗研究,以高级别证据证实轻症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药疗效与奥司他韦疗效无显著差异,这些临床研究成果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三版诊疗方案的修订提供了有力支撑。打破了“奥司他韦”迷信,缓解了民众焦虑。
    2009年10月以后,国家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重点调整为对重症救治,降低病死率。北京地坛医院防治甲流团队又从典型病例个案研究、队列研究入手,在2009年11月在重症、危重症早期预警方案基础上,提出中医药早期、全程治疗减少危重症的发生以及重症、危重症及甲流高危人群的中医药诊治方案,该方案已在北京地区及全国推广,2010年在国家中医局的行业建设专项里以课题形式进行临床研究。
    北京地坛医院在应对甲流期间的实践证明,中医药在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领域大有可为。政府支持、机制创新、多学科联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传播与知识转化,是地坛医院成功应对甲流疫情的重要经验总结。中医高层次临床团队的全程介入是甲流科研及临床工作的核心措施。甲流的工作模式,为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实现了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社会效益的全面进步。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