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特邀代表,以及广东省和广州市中医药学会的负责同志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副会长吕玉波、严世芸、李俊德、李清杰、杨明会、高思华、谢阳谷出席会议。杨明会、谢阳谷主持了会议。
会议总结了“十一五”和2010年学会的主要工作,研究确定了“十二五”学会工作思路和2011年学会的工作计划,审议通过了2011年学术活动计划、2011年继续教育项目和参加中国科协八大的代表人选,同意增补欧阳兵、萧伟、谢钟同志为常务理事,同意成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和图书信息工作委员会。
与会的常务理事们对2010年学会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常务理事们一致认为,过去的一年学会把提高学术交流质量、繁荣中医药学术作为学会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学科进步,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学会2011年的工作要点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常务理事们在对2011年的工作要点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很好的补充意见和建议:
一是在国家深化医改工作中发挥学会作用。建议学会针对“看病难看病贵”、中医院特色不明显等热点、难点问题,挑选15-20所县级中医院开展相关调研及试点工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合理的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积极开展中医药的国家战略、品牌战略、人才战略、产业战略的研究。将中医药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研究,打造在行业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品牌会议,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基层骨干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工作,开展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三是尊重中医传统人才培养规律,努力做好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探索建立不同层次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模式,积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借助中医药院校力量,编写适合基层医务人员使用的教材,并充分发挥高层专家在社区和农村中医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是抓住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适宜技术、自然疗法、民间特色疗法、濒临失传的诊疗绝技的挖掘、整理、提高、推广和交流工作,扩大中医药的服务范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另外,常务理事还就发挥学会的行业指导、服务、自律、维权、协调、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学会人才智库的作用,推动中医药立法,加强高水平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等工作提出了建议。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做重要讲话。他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学会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充分肯定了学会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就下一步的学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他要求学会要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准确研判形势,把学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他指出,卫生和中医药事业的改革发展为学会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和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制定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不断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力度,为中医药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医药系统在深化医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突发传染病、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等各项重大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他强调,中医药自身的特色优势是学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可以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参与生物医药产业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指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学会创新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包括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在内的人才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学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学会要准确定位,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学会创新发展。要系统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应当充分运用中医药学的历史积累、实践经验,积极利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中医药防病治病实践为基础,特别是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新现象、新问题,遵循中医药原创思维,通过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健康与疾病动态演变规律、维护健康与防治疾病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的原有理论并提出新的理论,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为立足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加快中医药预防保健、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加快中医诊疗仪器设备、中药新药的研制,加快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提高中医药在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要根据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复方用药等认识论和方法论,集成生物医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研究方法,建立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特色相适应的方法学体系,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要在加强中医药基础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制修订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容、中医药标准规范的制定方法及基本要求的研究。
他要求学会要在全面总结“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以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为主线。既着眼于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当前需要,也要着眼于发展趋势和长远需求。既要兼顾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又要兼顾每年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确保各项规划和任务的落实。要充分利用学会专家人才优势,紧紧围绕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学术问题、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和探讨,办好学术刊物,推进学会专家思想库建设,加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多学科研究尤其是经济、社会科学研究,高度重视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与水平,继续抓好学术精品工程,研究制定保障学术活动质量与水平的管控机制与措施。要整合资源,大力培养培训各类中医药人才,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传承工作,注意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富于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专家和管理人员,形成一批具有战略和长远眼光、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中医药创新团队。要结合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与落实工作,探索建立与学会工作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名中医、有利于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业务水平的继续教育模式。要根据社会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针对有关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开展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工作,主动加强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舆论氛围。要遴选一批中医药科普专家,建立中医药科普专家库,培养培训一批中青年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者,让中医药科普工作有人做,愿意做,长期做。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领导学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结构,重视会员发展,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常务理事会的集体领导作用,提高学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