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的年度盛典——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11月1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由中国科协、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福建中医药大学承办,步长集团、《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协办的第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于11月2日在福州平山大酒店召开。中国工程院陈可冀院士、李连达院士、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俊德,步长集团董事长赵步长,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陈立典及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阮诗玮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主持。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俊德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中医药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能够借助中国科协年会这一中国科技界的盛会,充分交流、展示中医药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中华中医药学会专门申请承办了此次论坛,并且得到了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够把握这一有利平台,充分交流、展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
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够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努力提升中医药对人民群众的整体服务水平,在今后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好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以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领域、优势病种为重点,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手段,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保健服务体系。
第十二届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主席、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在开幕式上表示,在近年来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上,中医药在实践中凸显了自己的贡献和在学术上的优势特色,中医药在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必将大有可为。
张伯礼院士认为,在近几年来重大传染病频发的今天讨论中医药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非常具有时效性和鼓舞性。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上看,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一直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基础,但是推动中医药取得重大突破的往往是重大传染病。回顾近50年来的疫病,虽然都存在发病迅速、流行性广、较难治疗、变化较快等特点,但是中医药用实践证明了自己在应对SARS、H1N1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和优势,同时也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进步。
步长集团董事长赵步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如既往坚持只做中药产品的药厂,他们还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中医药的科研与继承发展。
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教授就“中医药研究的问题与建议”作了主题发言。他建议:1、中医药研究的方向、目标应该明确。2、提高疗效、提高治病救人的能力。中医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学研究,平台建设,出文章,出成果,出业绩,以及各种目的,都应服从于首要目标,服务于首要目标,不可喧宾夺主。3、要防止华而不实,坐而论道,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和抢项目、争经费等不正之风。4、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团结中西医药各方面力量,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随后,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就“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允岭教授就“从血管源性认知障碍辨识筛查谈社区慢病中医药防控体系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就“论中医学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就“糖尿病研究的未来十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危剑安教授就“发挥中医药优势,应对艾滋病挑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显教授就“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假说与实践”、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陈小峰教授就“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探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黄俊山教授就“失眠人群的中医特色管理模式与实践”等分别作了报告。
与会专家代表表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对中医药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和优势深受鼓舞。他们认为此次会议对中医药如何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和模式,受益匪浅,会议在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