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年会是我国科技领域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科技盛会。2010年11月1-3日,第十二届科协年会将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继去年首次成功承办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2分会场后,今年,又成功申办科协年会第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近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访谈栏目就“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与糖尿病防治”采访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仝小林教授。
主持人:各位中国科协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访谈。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与糖尿病防治。我们请到的嘉宾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仝小林教授,仝教授欢迎您。 [13:53:39]
主持人:在第十二届科协年会期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承办了“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我们也了解到,您曾参与到SARS的防治、出血热的防治,一直工作在抗击重大流行性疾病的一线,您能否谈一下我国中医药在防治重大性传染疾病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防治甲流、SARS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 [13:54:25]
仝小林:历史上中国发生了很多次瘟疫,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瘟疫发生。在过去古代的瘟疫治疗上主要靠中医,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国人能够这样繁衍下来,应该说和中医对重大传染病的防和治是分不开的。建国以来,主要的大的瘟疫有3场,一场是石家庄乙脑,中医参与以后,乙脑的治疗有了很大的改观,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 [13:57:50]
仝小林:第二场比较大的战役就是流行性出血热,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比较流行的出血热,苏北、江西,包括东北、大连一带都出现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当时的死亡率是很高的,超过10%。通过中医药介入,当时我的博士生导师周文英教授领导的七五攻关课题,当时做的就是出血热,课题组一共做了1400多例,死亡率从超过10%降到1.4%,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像这种病毒性的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表现上很类似于汉代张仲景那个时候写的《伤寒论》的伤寒,早期的时候在冬季发病,刚发病的时候,像受了大寒一样,头疼、腰疼、骨节疼痛,然后进入到高热,整个情况用张仲景的这套理论,包括后来瘟疫的这套理论来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13:59:06]
仝小林:第三场大的瘟疫就是SARS,当时我正在中日友好医院,主要是做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了一个重点课题,由我担任课题负责人,我本人就是亲自看了278名SARS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单纯中医药治疗有11例,这11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起效的时间也很快,节省了住院的费用,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SARS的治疗,当时在国家层面非常重视,组织了多位老中医研究方案,而且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案,都是著名老中医来主持,我在其中也做了一部分工作。后来像禽流感、H1N1,包括手足口病,像王永炎院士领导的H1N1的研究工作,很有成就,体现了中医治疗防治传染病的优势和特点,用数据向世界上展示了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魅力。 [14:06:14]
仝小林:从传染病的整个情况来看,特别是对病毒性的传染病,现在医学还缺乏手段,本身这种多变性、变异性,导致一下子研制出某个新的病毒的药物还需要一段过程和时间。但是中医和西医治疗的思路不是很一样,西医的治疗思路是直接针对于病源,有病毒针对病毒来治疗,但是这种情况难度很大。而中医主要是改变环境,比如说病毒引起的瘟疫,这种瘟疫的特点首先是发高烧,这种高烧情况下,中医是通过发汗的方法把体温给降下来,体温降下来,人体内部的环境就得到了改善。中医讲“体内自有大药”,体内有很多抗细菌、抗病毒的天然药物,假如环境不好,比如在高烧状态下,39度、40度,体内这些天然的大药就发挥不了作用。而中医是把环境改善,体温降下来,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力得到发挥,所以,中医和西医的途径不是很一样,中医是针对环境去做工作,就像我们所说的苹果烂了,就切一刀,防止烂得太快,也可以直接用抗防腐剂来防止它腐烂,还可以改变环境,把腐烂的苹果放到冰箱里面去,另一半也不会腐烂,中医更多的是从环境去改变它。 [14:07:58]
仝小林:就防治重大传染病来说,中医药有丰富的积累和经验,现在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已经设置了很多网点,包括中医院里面,各个省市重要的传染病院里面都有中医的研究课题或者研究项目,形成了一个网络,而且很多很有威望的院士或教授来担任课题的负责人,这样就形成了重大传染病的防控体系,在这方面,中医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14:09:18]
主持人:最近几年,中医在防治很多慢性疾病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近几年来的一些突破和进展吗? [14:09:31]
仝小林:慢性病是现在疾病一个很有特色的疾病,过去几千年没有遇到的很多疾病现在凸显出来,形成一个比较凸显的现代疾病。比如像老年病,过去中国的平均寿命大概三、四十岁,到解放以后,这几十年一下子男的平均七十几岁,女的平均接近八十岁,这是几千年没有的情况,现在遇到了。 [14:10:04]
仝小林:过去有些慢性病,因为医疗条件不好,十几年或二十年就去世了,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慢性病可以长达几十年,像高血压、糖尿病就是几十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也凸显起来。再有,就是代谢性疾病,中国过去几千年主要是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或者温饱线以下,有一些有代谢病,但是代谢病不是普遍的现象。而近二、三十年,代谢病一下子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全社会的代谢病。所以,代谢病成为一种社会的疾病,也就是这二、三十年的事情。 [14:11:21]
仝小林:还有一种是心源性疾病,由于精神方面的压力过大,生活压力也过大,所以形成心源性疾病也很多,抑郁、焦虑等等。上次我到香港去开会,他们报告说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这是一个很有现代特点的疾病。 [14:11:30]
仝小林:另外就是药源性疾病,由于过度或者不正当的使用西药,当然也包括中药使用不恰当,从而形成药源性疾病。昨天我看报纸上说中国的抗生素有一半是用得不合理的,抗原素是属于滥用,明明打两天就够了,可能给你打五天,明明一个小剂量的,却给你打大剂量的,明明可以用一个很低级的抗生素,给你用了很高级的抗生素,类似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是很普遍的。所以,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也占了很大比例。 [14:12:22]
仝小林:还有全球的瘟疫,过去的瘟疫是局限性的,比如欧洲,黑死病,可能局限于几个国家,亚洲一个瘟疫出现的时候,可能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而不是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瘟疫。像SARS,一下子遍布世界很多国家,像禽流感、H1N1,很快的时间内就遍布世界很多角落,这些都是现代疾病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像老年病、慢性病和代谢性疾病,具有一种综合性的情况,比如老年病,老年以后不但某一个系统发生老化,可能很多系统都会发生老化,如果调整就需要综合性的调整。老年病可能不是一种疾病,可能是在一个人身上有若干种疾病,需要综合治疗,中医在这方面有突出特色。 [14:13:28]
仝小林:因为慢性病用药时间很长,用药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出现毒副作用。老龄化以后,在一个人身上有很多种慢性病,需要综合治疗。另外代谢性疾病,现在代谢综合症比例在我国比较高,比如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特别是代谢性高血压等等,往往一个人身上可能出现多种代谢紊乱,糖代谢、脂代谢、嘌呤代谢,需要治疗时候需要一个成分一个成分的治,血压用几种药,血脂用几种药,来分散治疗。而中医,恰恰把这些疾病来统筹考虑,找到它的病源,这样就能够起作用。在老年病、慢性病和代谢性疾病方面,中医可以发挥综合性调理的作用。 [14:17:34]
仝小林:随着慢性病时代的到来,中医的综合性、调理性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14:17:48]
主持人:糖尿病是不是也是属于慢性病中的最典型的代表? [14:18:02]
仝小林:糖尿病是慢性病中的一种,也就是这几十年才攀升起来的,过去在五、六十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很少周边有糖尿病的,现在一桌吃饭,一桌上可能好几个人得了糖尿病,这种情况主要是生活条件改善以后所造成的。 [14:18:36]
主持人:最早一说糖尿病,很多都是老年人得糖尿病,现在很多中青年也开始得糖尿病,这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4:18:43]
仝小林: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以后,不要说中青年得糖尿病,现在很多儿童也得糖尿病,因为一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个小胖墩,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怕他吃得少,最后就拼命的塞,就塞出一个很胖很胖的小胖墩,经过一、二十年就开始出现糖尿病。年轻人也是这样,年轻人如果是大吃大喝,再不运动,生活条件好,开个车,不运动,慢慢地发病源越来越向年轻人靠近。 [14:19:49]
主持人:I型糖尿病是不是遗传得来的? [14:21:02]
仝小林:I型糖尿病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遗传,包括药物性的因素和免疫性的因素,胰岛细胞被破坏以后,产生胰岛素就少了,就需要靠外源来补充胰岛素。II型糖尿病可能也和遗传有关系,但最主要的是和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系,有些可能是有遗传背景的,比如一个家族,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或者父亲、母亲有糖尿病的倾向性,但是到你这一辈得还是不得,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后天的生活方式。从遗传来说,过去六、七十年代的遗传和现在的遗传没有特别的改变,现在有这个环境,可以有这个条件去大吃大喝,这样的病人就攀升起来。 [14:22:15]
仝小林:过去虽然有遗传倾向,但是吃还吃不饱,这种情况下,这个种子可能就是始终的干瘪种子,如果给这个种子充分的阳光和土壤,它就会生根发芽。所以,II型糖尿病和大吃大喝、不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14:23:07]
主持人:正如您刚才所说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导致糖尿病攀升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现在很多人开始越来越关注糖尿病,您能给大家一些在生活中预防糖尿病的建议吗? [14:23:22]
仝小林:最主要的是认识,现在城市糖尿病发病反倒比郊区发病率低了,大家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自我的保健意识强了,所以反倒比郊区大吃大喝少了,人们讲究吃、讲究喝了。所以,首先是认识问题,是洗脑的问题,首先要知道疾病对健康的危害,有强烈的自我健康的意识。然后身体力行的去做,有很多人知道少吃好就是不少吃,知道运动好就是不运动,以各种理由来推托,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多领导、很多企业家都说不得不陪人吃、喝,有很多工作的原因,这也是事实,一忙起来就没有时间去运动,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就不能身体力行,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就不去做,那也没有办法。 [14:26:22]
仝小林:过去一百个“闻到”里面有能有十个“悟到”就不错了,十个“悟到”里面能有一个“行到”就不错了,所以,知道这种知识叫“闻到”,知道自己怎么去做,然后要身体力行地去做。真正做好的,我们身边的病例非常多,多种代谢紊乱,体重超标很厉害,典型的肥胖,经过他自己严格的饮食调控,经过锻炼,以及配合辅助药物,然后通过一个多代谢的门道下能够走上健康,恢复到健康,这种病例特别多,关键是能够“闻到”、“悟到”再“行到”。 [14:31:02]
主持人:您是糖尿病防治方面的专家,也撰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其实大家了解到糖尿病经常和一些血糖、胰岛素这些看起来像西医的名词联系在一起,中医在防治糖尿病方面有哪些突破或者新的进展? [14:31:15]
仝小林:中医过去古代的时候叫做消渴,现在叫糖尿病,对比起来,消渴和糖尿病之间是不能对等的,消渴根据症状进行诊断,有的三多,有的“一少”,三多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一少就是身体消瘦,体重减少。“三多一少”,根据症状就可以诊断这是消渴,但是现在糖尿病都是根据血糖诊断,血糖一超过了这个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这两个是不对等的。一般来说,糖尿病要发展到相当的阶段,一般到中晚期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消渴的症状,所以古人描述的消渴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研究的重点是到中晚期,而现在糖尿病的早中期怎么治,这方面认识比较少,我们过去按照消渴的理论来治疗早中期的病人,往往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后来我们反复学习古代的文献,后来发现《黄帝内经》里面讲到一种情况,叫脾郸,在脾郸论述里面讲的非常清楚,在脾郸之前是肥胖,肥胖之后出现脾郸,脾郸表现为中满内热,中满就是整个食物进来以后运转消化得不好,形成肚腹胀大。内热,吃得过多,代谢不了,即而生热,在脾郸之后是消渴,消渴是脾郸之后的一个阶段,脾郸之前又是个肥胖阶段。肥胖导致脾郸,脾郸核心病因是中满内热。我们根据这个理论,改变了对糖尿病早中期的治法,过去消渴的时候都是益气养阴为主,阴虚为本,燥热为源,我们考虑到这是中满和内热,对这种热要釜底抽薪,而是要从撤火上去治疗,所以改变了过去对早中期以消渴的理论和方子来治疗脾郸这个阶段的治法。所以,我们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无论和安慰剂对比还是和西医的阳性药对比,都显示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降糖的疗效。而且中医降糖有一些特点,它不单纯是降糖,对血脂、代谢的调整,对于减肥等起到综合性调整的作用。 [14:40:35]
仝小林:应该说在我们的门诊里面,可以这么不夸张地说,我们门诊凡是初发糖尿病人,从来没有用过西药去首先治疗,都是中药去治疗,不管血糖多高。回过头来,假如三个月以后,糖化血溶蛋白不够理想的时候,那个时候加一点西药,西药是辅助中药去治疗。当然,中晚期以后,该用西药用西药,该用胰岛素用胰岛素,早期甚至中期的时候以中医治疗为主。我们降糖研究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在降糖方面已经有了底气。我们在一些药物应用方面打破了过去的常规,比如黄连,药典规定的剂量是3到5克,3到5克对调理脾胃是可以的,但是真正治疗糖尿病,这3到5克的黄连是远远不够的。后来我们逐渐加大剂量,10克、15克、20克、25克、30克,我们经过摸索以后,现在我们治疗糖尿病,在降糖的时候,黄连通常用的是30克,比药典剂量大6倍。对糖尿病的重症,在短期内应用降糖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用到120克,降糖效果非常突出。当然,不会一直用120克,而是随着血糖的下降来减少黄连的用量,能够保证黄连吃进去不会让胃肠难受,我们中医叫苦寒伤胃,吃了以后胃发沉、发胀、早饱,为了保证黄连不苦寒伤胃,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再配上生姜或干姜,配上生姜和干姜以后副作用会大大减少,我们在做对比研究的时候,二甲双呱片胃肠道不反应是百分之八点几,而我们不反应是百分之二点几。中医在降糖方面取得的进展,给整个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有很多病人是希望吃中药,所以我们病人通常都非常多,病人经常排几天几夜来看病。 [14:47:03]
主持人:我们在找资料的时候看到很多医生给您一个称号叫“通黄连”,在治疗重症糖尿病患者的时候用黄连的量特别大,效果特别好。刚才听您讲到,比如像用西医的话就是补充胰岛素,这样一个看似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方式,中医给大家直观的印象就是熬药,或者几味药一起来配制,中医治疗糖尿病有没有直接有效的成品? [14:47:38]
仝小林:我们和天士力集团一块儿研发了糖美林丸,现在准备报批了,过几年就准备上市了。像广东中医药业消渴丸厂家,我们和他们在共同开发一个降糖的新药,前期临床效果显示是非常不错的,正在做一个新药的研发,也是降糖的中成药,天士力的糖美林丸、清热降毒这个中成药,都被列入到国家重大创新药物里面现在正在研发,过几年就会问市。现在主要是搞汤剂辨证论治,在辩证基础上就可以搞水丸或者其他的剂型来长期使用。 [14:55:32]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关注糖尿病是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特别可怕,并发症是怎样产生的?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注意? [14:55:45]
仝小林::并发症,包括血脂、血压这些基本的高危因素控制得不好或者没有达标,再有就是预防的意识不够,也就是缺乏预防的手段。大家知道,糖尿病经过若干年之后,比如十年之后,很多都会出现并发症,但是如何提前预防,在没有出现之前提前干预,一方面,医生本身的意识还不够强,还缺乏预防的手段。我们在九十年代末就开始做一些工作,对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干预,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动物试验,糖尿病大鼠分成两种,都不控制血糖,在不控制血糖的情况下一组加中药,一组没有药物,观察,半年以后,没有用中药的这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比用了中药并发症出现提前很多。用中药这组,能够使并发症出现的时间能够推迟一倍的时间,所以,我们很早就提出来一个概念,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要从发现糖尿病开始就要做,不要等糖尿病并发症出现了再去治,而是从发现那天开始就要预防。所以,我们的病人降糖也好、调脂也好,同时也会加一些活血通络的药物,这些药物一直吃下去。一般血糖控制好了以后,给病人配成水丸,长期吃,早上吃9克,晚上吃9克,这个药丸里面就是含有预防并发症的药,所以要加强预防意识。 [15:00:34]
仝小林::另外,服用一些活血通络的药物,像三七、当归、党参都有这方面的作用,水蛭粉都是很好的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要控制好高危因素。 [15:02:43]
主持人:并发症,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失明和腿脚变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5:02:54]
仝小林:最晚期是眼底病变,最后导致失明,它属于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还有一些情况是大血管的病变,大血管的病变是下肢血管闭塞,包括冠张动脉的闭塞,可能出现心肌梗死,脑血管的闭塞可能会出现脑梗塞,就是中风,这些都是整体的动脉硬化形成的,包括血糖控制不好、血脂控制不好、血压控制不好,包括年龄的老化,还有一些其他的危险因素。高黏血症,高黏瘀血症等等,都可能出现动脉硬化,所以下肢血管出现闭塞以后,就出现脚的血液循环供不上去,最后造成糖尿病的坏死,糖尿病足,小血管病也是和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密切相关,糖尿病的眼底病变、糖尿病的肾脏病变、糖尿病的神经病变、糖尿病的皮肤病变、糖尿病的心肌病变等等,这都和小的微血管、毛细血管的障碍有关系。所以,我们在治疗的时候通常把小血管和微血管叫做络脉,针对这个情况用一些活血通络的药物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5:07:47]
主持人:中医和西医关于糖尿病的理论,对糖尿病的认识有没有什么区别? [15:07:55]
仝小林:应该说西医对糖尿病以及对它的并发症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当然也有不清楚的地方,比如糖尿病真正的病因、分型,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机制,也有不清楚的地方,总体上是清楚的,预防的手段也有很大的进步。西医治疗上和降糖的药物,胰岛素的进步,包括胰岛素泵,包括胰岛细胞的移植等等,进展很快。治疗的时候,往往对症的比较多,血压高的降压,血脂高的调脂,都是这种情况。中医很多还是从病的共同性上考虑得比较多一些,像代谢综合症,是在腹型肥胖的基础上可能有多种代谢的紊乱,比如说糖代谢的紊乱,脂代谢的紊乱,高血压等等,这种情况下,在西医来看,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缺乏治疗的武器,就是能把这几个问题,包括肥胖、血糖高、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能综合控制还缺乏手段。而中医考虑核心的病机是什么,共同的本质是什么。比如我们对肥胖引起的多代谢紊乱的,我们认为它的病理中心在胃肠,我们治疗的时候重点是要针对于胃,比如清热化积、活血等等,这种方法治疗的时候是从病本上去治疗,它可能在这个治疗过程中不但减了肥,同时又降了压,同时又降了糖,同时又调了脂,同时又降低了尿酸,同时又治了脂肪肝,经常一个处方里面就可能多部位、多指标的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中医相对的优势。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比如顽固性的高血压、顽固性的高血糖,必要的时候还要配合西药的治疗,治疗上主要是看疗效,不是分中医、西医,科学不分国界,医学也没有必要分中西,哪一个方法能治好病,哪一个方法对病人就最有利。 [15:09:37]
主持人:中医在防治糖尿病上有没有经典的论著或者理论? [15:09:40]
仝小林:有很多,从汉代张仲景那个时候就对消渴就有很多论述,其后对消渴产生的病因进行了一些阐述。另外像唐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千金方》里记载了很多糖尿病的方子,像糖尿病降糖大剂量应用黄连治疗糖尿病降糖的方子都有记载。另外,金元四大家,特别是刘完素对糖尿病的分型、变质,形成消渴的系统理论,都有很多的贡献。包括后来的明代、清代都有相关的医学专著。现代的就更多,像李文和教授等等,都写了很多糖尿病专著,我们也写了一个《糖络杂病论》,这是我们这几十年对糖尿病系统的论述,也有很多是前期的论述,包括中医对糖尿病的分型,中医对糖尿病一些新的治法、新的方药,特别是如何应用伤寒论里面的经方,用经典的方的如何应用到糖尿病的治疗上,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药对,如何应用类方、类药等等,都有比较系统的阐述。 [15:10:17]
主持人:我们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您提到过五匹马一套车,怎么讲呢? [15:10:32]
仝小林:五匹马一套车是防治的理念,“五匹马”中间有饮食,有运动,有药物,有健康的教育,糖尿病的监测,这是“五匹马”。一套车有两个轱辘,一个轮子代表西医,一个轮子代表中医,中医、西医配合起来,中西医结合。车的上面站一个车老板,车老板左手拉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左手拉着缰绳表示糖尿病患者,五匹马往哪儿走,是你来掌控的。拿鞭子的代表医生,医生可能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但是只能指导监督,不能代替糖尿病病人本身,五匹马一套车,这套车往哪儿走,最后还是病人自己的缰绳来决定。所以,我们希望这个车老板,能够医患结合,车轮子就是中西医结合,包括饮食、运动、教育、监测、药物这五匹马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15:10:40]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您也出版过很多关于糖尿病的著作,也有自己战胜糖尿病DVD的讲座《图说糖尿病》,今年还有一个《仝小林经典名方实践录》。您对于如何推动糖尿病科普,或者是中医科普这个层次上有哪些建议? [15:11:19]
仝小林:科普工作也是个系统工程,做科普的人,应该在这个专业领域里是非常有造诣的医生,过去在国外真正的科普大家往往都是大科学家或者大医生,他们来做科普跟普通意义上的科普不一样。用最精辟的语言、最精炼的语言、最通俗的语言,能够把最深奥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出来,能够教给大众,这是科普最大的难点,由谁来做科普。再有,中医的科普需要文字的转化,需要语言的转化,需要把中医这种很艰涩的语言翻译成很通俗的语言,这可能是中医科普的一个很大的难点。科普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政府的组织、专家的参与,还要有媒体的支持,还要有广大群众的热情。我想推动中医糖尿病的科普,这几方面都要结合起来,从政府的层面,从国家的层面来推动。为什么现在医疗手段在进步,但是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攀升呢?那就是预防问题、科普教育问题,是不是能够使得糖尿病之前的高危人群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真正能够身体力行的去预防,使大部分人不转化为糖尿病,而转化为正常,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在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是组织者。实际上得了糖尿病以后再去治,特别是糖尿病后期、晚期的治疗,需要消耗医疗的资源特别大,如果想节省费用,不如从头做起,从未病做起,还没有得糖尿病,糖尿病之前的高危人群去做起,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节省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对老百姓来说,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中获益。 [15:11:43]
主持人:感谢仝院长,听您讲的这些,真是闻到了、悟到了,随后我们再行动。下面我们回答一些网友的问题。 [15:11:44]
网友:请问糖尿病可以痊愈吗?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警体系的现状? [15:12:04]
仝小林:糖尿病现在不谈痊愈的问题,不能说有没有个别糖尿病真正痊愈了,我们有些糖尿病病人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的很好,但是仍然不敢说痊愈,为什么不敢说痊愈呢?因为糖尿病调整血糖是个系统工程,降低血糖只有胰岛素,但是对抗胰岛素的却有很多,从大脑皮层也好,一直到垂体,很多激素都是它的对抗因素。血糖的调控,人体是整体的调控,整个血糖调控系统到了不能调控的时候,这时候血糖才开始升高。一旦血糖升高的时候,整个血糖调控系统有了很大的损害。所以,即使一时血糖控制得很好或者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得很好,是不是整个血糖调控系统都恢复了,将来有个风吹草动,比如你又大吃大喝,一些感染、过度劳累等等,导致糖尿病复发,所以不能叫做痊愈,可以叫做一段时间内的临床控制,这是可以的。所以,糖尿病病人不能够很轻易的把自己摘帽了,说自己不是糖尿病,这对糖尿病长期防控来说还不是特别合适。 [15:12:11]
网友:糖尿病人的运动量如何控制?糖尿病人是否一点糖都不能吃? [15:12:25]
仝小林:运动量因人而宜,有的糖尿病不一定要大量的运动,比如很瘦的病人,本来就气不足,体力很差,拼命的运动,就会更加消耗体力,这时候不如做一些静的动作,或者做一些柔和的动作,比如打太极拳这些消耗小一点的动作,散散步都可以。但是有些吃得多、喝得多,这类需要运动的量稍微大一些。对于没有特殊疾病的,一般主张五公里运动,年轻人喜欢打网球、乒乓球、爬山都可以,老年人的运动要注意,不适宜做太多剧烈的运动,这样会损害关节、肌肉拉伤。根据年龄大小、体力和情况,急行军的走还是正常走还是缓慢走,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来调整。 [15:12:29]
网友:专家你好,我家亲戚得了糖尿病很多年,现在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包括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经常情绪很坏,烦燥、发脾气,请问我们有什么好办法? [15:16:45]
仝小林::糖尿病病人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并发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出现并发症以后要积极治疗。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很综合的,而且对很多并发症是很有效的,向对糖尿病重症的神经痛,糖尿病重度的胃瘫,吃了就吐这种情况,包括糖尿病重症的肾病,没有透析之前的肾功能衰竭,包括蛋白尿,包括皮肤病等等,中医的治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并发症可以早期治疗。 [15:16:45]
网友::请问糖尿病人男女同志得病率一样吗? [15:16:47]
仝小林::好象没有更大的差别,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有很多比较容易出现糖尿病,这和内分泌紊乱有一定的关系。 [15:16:48]
主持人::非常感谢仝院长参加年会系列访谈,也感谢网友的积极参与,本次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15:16:49]
访谈嘉宾仝小林教授
在线访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