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会议纪要
全国第七次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10年1月8日

全国第七次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为促进全国艾滋病防治及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加强学术交流,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更好的发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优势, 2009年8月7日至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承办,海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光明东方医药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国第七次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刘延华、国家防控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孔来、海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海南省中医院院长陈少仕、海南省科协学会部副部长吴钟海、《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杨建宇、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主委和副主委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艾滋病分会委员等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进行艾滋病防治相关的专题报告21个,内容涉及艾滋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会上我国防治艾滋病著名专家张孔来教授作了艾滋病与社会行为专题报告,概括了艾滋病在全世界流行26年的特点、目前全国艾滋病疫情形势以及艾滋病防治面临的社会行为挑战。彭勃、卢耀增、郑永唐、谢世平、王健、郭会军、危剑安、李秀惠、徐立然等近20名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与会代表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理论创新、临床治疗、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研讨了本学科的发展规划,充分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该领域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理论创新方面,彭勃主任委员认为鉴于目前艾滋病“无症状期”的概念不能准确表达此期病情发展实际,且容易引起歧义,在长期临床和大量科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慢性进展期”的概念,认为艾滋病的“无症状期”事实上存在诸多有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有证可辨,对诊疗艾滋病有较大意义.与会多数专家也认为“慢性进展期”符合病情演变实际,其称谓更加科学。

    2、临床救治方面,来自新疆、安徽、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云南、广西、重庆、甘肃等省的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负责人及主要临床骨干交流了临床救治经验,认为经过临床治疗观察,逐渐显示出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劳动能力恢复、减轻HAART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受广大艾滋病患者的欢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艾滋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学研究方面,与会代表结合所承担的国家重大课题,交流了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就目前艾滋病诊疗新技术新成果,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演变规律探索,艾滋病慢性进展期的中医药干预研究,艾滋病中医疗效评价研究,艾滋病相关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4、会议期间,分会组织常委和部分专家又一次对《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将《指南》再次下发征求意见。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指南》的制订是分会专家在国家有关科研的基础上经历数年,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而形成的,是大家多年研究的结晶、集体智慧的成果,可发布试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总之,本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专家的学术交流,推动了我国中医药艾滋病防治科研临床及科研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日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