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办,云南中医学院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学术会议”,于2008年7月18日至22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兰林阁酒店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中医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云南大理市卫生系统的代表约一百二十名参会。
本次会议共收到108篇论文,历时三天的学术会议分别在证的标准研究、证的要素研究、四诊研究、辨证方法体系研究、中医病证规律研究、临床报道、实验研究、教学研究、特色诊法及民间诊法研究等九个方面分别做了相关研讨。
会议于19日上午8时开始,由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郑进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朱文锋教授作了重要讲话。首先肯定了过去一年来中医诊断学科取得的成绩,并确定了本次大会讨论的主题,即证的诊断标准化研究。会议还邀请了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葛元靖、大理市医学会会长蒋安名先生参加,他们分别发表讲话,热烈欢迎全国各地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会议分以下三个流程进行:
第一流程:开幕式
主持人:郑进教授
1.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朱文锋教授致开幕词
(1)肯定了承办单位的相关工作,并感谢云南中医学院、云南省及大理市相关单位和领导的协助和支持。
(2)肯定了去年中医诊断学学科取得的成绩。
(3)明年学科会议预定在陕西西安举行。
(4)学会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法操作规范标准”,并作为本次会议的一个议题。
2.大理市医学会会长蒋安名先生讲话
(1)代表大理医务工作者欢迎参会人员,并感谢承办单位。
(2)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召开对大理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葛元靖副会长讲话
(1)代表云南省学会会长詹文涛教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祝贺大会召开。
(2)感谢各单位对云南的关注,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学习氛围浓厚,对促进中医学中医诊断学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云南省的医学发展和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4.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郑进教授讲话
转达了云南中医学院郭玉鉴书记和李庆生院长对与会代表的问候,并代表云南中医学院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各位参会代表。
第二流程:学术交流
主持人:吴承玉教授、王忆勤教授、李灿东教授、陈雪功教授
(一)陈家旭教授做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方法探讨》的报告,认为目前证候研究没有形成“金标准”的情况下,应根据系统性、复杂性科学的要求,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加强证候概念及专业术语的规范化研究。
(二)黄碧群教授做了《常见证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与方法》的报告,认为常见证诊断标准的制定,应以临床准确辩证为目标,坚持整体辩证特色,不能按照西医制定疾病诊断标准的思路与模式。应进行整体科学设计,统一研究方案,全面、规范、合理的完成100个以上常见证诊断标准的制定。
(三)朱文峰教授做了《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试行制定的说明》的报告,所做的“常见证诊断标准”具有证候规范、全面,整体辩证,有利于型鉴别,定位、定性、定量,辩证较准,适用面较广等优点,但存在局限性,应遵循操作规则,以利辩证准确。
(四)严石林教授做了《重新思考“异病同治”中“证”的内涵》的报告,提出“异病同治”中的“证”必须进行细化分型才能使辩证细致精确,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为中医实现证候诊断标准客观化探索新的思路。
(五)王天芳教授做了《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经验辩证的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候与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研究》的报告,其病证结合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三种疾病基于经验辩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并分析三种疾病证候要素地区分布差异。
(六)吴承玉教授做了《五脏病为特征及基础证的研究》的报告,以相关传统辩证方法实质内容为依据,确定病位证素与四诊症状的相关性,对五脏系统病位证素特征及五脏基础证进行规范研究。
(七)郑进教授做了《关于中医定义的重新思考》的报告,从中医定义重思考的必要性“中医”定义的中医背景,及中医与不数民族医药的关系,认为中医的定义与少数民族医药存在着一种交融状态,理清其关系,重新定义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事业发展脉络的重要环节。
(八)王忆勤教授做了《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与分析方法研究探讨》的报告,认为中医四诊采集的量化技术是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前提,通过吸取和借鉴现代多学科的理论思想及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了中医脉诊、舌诊、面色诊等检测系统的研究。
(九)许家佗教授做了《浅析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现状》的报告,通过近年来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文献的分析与展望,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化中医辨证体系研究及方法。
(十)陈雪功教授做了《IgA肾病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研制与方药反证》的报告,通过建立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模型,研究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微观机制。
(十一)胡志希教授做了《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特征及与氧合血红蛋白的相关研究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报告,通过探讨早发冠心血病瘀证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特征及氧合血红蛋白的关系,得出心脏功能减退与大动脉相顺应性降低是血瘀证痰浊证基本病理改变之一;血流容积主波幅与氧合蛋白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十二)李灿东教授做了《高尿酸血症中医证素特点的临床研究》的报告,通过选择高尿酸血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证素辨证方法研究其病位、病性证素,并进行聚类分析。
(十三)陆小左教授做了《浅谈中医诊断技能训练》的报告,通过多种方法开展中医诊断学技能训练,以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改变,突出中医诊断时间能力的培养。
(十四)薛晓琳教授做了《疲劳自评量表的研究及应用》的报告,通过参照心理测量学的相关方法,在理论构念及临床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预试样本的结果分析,进行项目分析及项目筛选,初步确定量表项目后,并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区分度、信度及结构效度。
(十五)刘燕平教授做了《中医创新教育现状与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的报告。根据教育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提出中医院校要为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意识和创新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三流程:闭幕式
主持人:王天芳教授
王天芳教授致闭幕词
①总结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共收集108篇文章,约120名代表,其中中青年代表较多。
②在症、证规范标准化的主题的讨论中本次会议达成两点共识,一是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朱文锋教授牵头制订的“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二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天芳教授牵头研制的“疲劳的自评量表”,均作为学会推荐使用工具上报给中华中医药学会。
③总结了之前中医诊断学会的工作,并希望把九五以来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呈报给学会,并希望大家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发展的成果写成发展报告投寄中国科协。
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医诊断学学会制订望、闻、问、切四诊标准化研究的操作规范。
⑤预计今年10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办中医诊断学医资培训班,主要研讨中医诊断学本科教学中诊法辨证中的疑难问题,及硕士、博士生的培养方案等。
⑥初步拟定下一届中医诊断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由陕西中医学院承办。
本次会议学术氛围浓厚,代表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各抒己见,会场讨论热烈,最后大会圆满成功。
2008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