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大胆创新,注重实用–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揽胜
发布日期:2008年5月19日

大胆创新,注重实用–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揽胜
记者    徐亚静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在广东江门颁出,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药研究等领域的70个项目获奖。在往年注重创新的基础上,今年的获奖项目都有很强的实用性,侧重于那些在中医药科研、临床等实际工作中特别需要解决的领域。特别是这次的一等奖获奖项目均是创新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中药研发:
在传统资源中谋求创新
    在8个一等奖获奖项目中,有两个项目开发出了应用于临床的新药。这两个项目一个是以民间常用药为研究对象,一个是对中医理论再发掘的产物,它们均在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方面有多项创新。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长春现代生物医药研发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孙晓波、徐惠波、崔东滨等人完成的龙牙楤木治疗胸痹、心悸症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对吉林省地方资源药材五加科楤木属植物龙牙楤木进行了历时近20年的科学探索。
    该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龙牙楤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中药治疗胸痹、心悸症进行了现代医学的解释;利用大孔树脂分离技术成功地在大工业生产中制备龙牙楤木总皂苷,并首次将其应用于临床;结合化学转化方法对总皂苷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了纯度达98%以上的单体化合物-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CE);推出了治疗冠心病的楤木心脉通胶囊五类制剂和治疗心律失常的楤木心脉宁胶囊一类制剂两项新药,实现了药材基地的建设。
   由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的吴以岭、浦介麟、曹克将等人完成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悸(抗心律失常)的应用研究,在吴以岭教授积多年治疗心悸病经验处方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制药工艺研制而成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该药在国内首先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心律失常的中医病理机制和治疗,突破了传统观点对该病病机的认识,是继通心络胶囊之后,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又一学术进展。
安全性研究:
直面中医药发展难题
    中药的安全性,是近年来影响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学者对此问题逐渐重视,并拿出了靓丽的研究成果。
    传统中药冠心苏合丸因其主要成分青木香含具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令以土木香换用。替换后疗效是否优于原方?毒性是否降低?这些都缺少科学研究。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浙江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的李连达、马堃、李贻奎等完成的青木香及冠心苏合丸安全性评价的示范性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冠心苏合丸原方去掉青木香或改土木香对疗效无明显影响,两个单味药的作用主要是止痛;进一步证实了青木香的肾毒性,并发现它还有肝毒性及较强的致瘤性,而且有种属差别,对大鼠的毒性以多内脏中毒及致癌为主,对Beagle犬的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有很强的毒性;改进青木香的炮制方法可以明显减少马兜铃酸含量,降低毒性,而不影响其治疗作用。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王智民、王维皓、高慧敏等人完成的含马兜铃酸中药的炮制规范化研究,对“碱-醋共制”炮制新工艺进行优化,实现了去除99.9%的马兜铃酸(低于10ppm制青木香饮片)的炮制目的;通过炮制前后的多指标药效学(与临床应用相关)对比研究,确定关木通没有利尿作用,确认青木香经过新方法炮制后,达到了存效的目的,在解痉方面实现了增效作用,该炮制方法有“去毒”作用;制定制青木香饮片的质量标准及制青木香的限量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还发现青木香挥发油具有显著的解痉、镇痛、抗炎作用,主要化学成分与青木香醇提物(制青木香有效部位)相似,主要成分为马兜铃烯酮,为青木香挥发油替代青木香(彻底摆脱马兜铃酸的困惑)奠定了科学基础。
重大疾病研究:
瞄准中医药优势领域
    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慢性传染性疾病被列为中医科研的重点方向,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由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大学等单位的彭勃、谢世平、冯卫生完成的等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以河南省为示范区,科学、规范、系统地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研究,搭建开放式的艾滋病防治研究平台;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找到了“黄金切入点”,为抗病毒治疗及机会感染治疗提供了中西医临床依据;为中药新药开发和疗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的王炳胜、刘秀芳、张秀丽完成的益气活血方防治肿瘤放射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将1400余例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组,对放疗不同时期、不同照射野内组织器官常见的急慢性损伤,应用益气活血中药为主,养阴清热中药为辅防治,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深入研究。
    该研究表明,益气活血中药能提高肿瘤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免疫功能、延长中位生存期,结果优于其他疗法及方药;提高骨髓造血功能,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和Ⅳ度持续时间及感染发生率;受照射口腔黏膜及皮肤损伤率下降,损伤程度降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提高受照正常组织对射线的耐受性,降低治疗被迫中断、放弃治疗的几率,提高肿瘤治疗效果,降低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级及炎症程度、肺损伤及纤维化体积明显低于其他疗法,病程缩短;降低放射性食管炎、胃炎、直肠炎等消化道反应及症状持续时间。
方法学研究: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方法学研究脱离临床、科研实际,一直是以往该类研究的软肋。此次的获奖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的王庆国、陈纪藩、李宇航等人完成的经方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践,以加味四逆理中合方、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加味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经方为模板,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现代病理学基础上,建立“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经方作用机理研究新方法;建立了一套经方现代研究的技术路线,为经方乃至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推广了经方临床应用基地,使“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辐射全国;在成果技术基础上开发的创新中药或保健食品莲花毒感平、乙肝三降颗粒、胃宝,全部实现了技术转让。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单位的刘保延、姚乃礼、谢阳谷完成的中医药个体诊疗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体系的研究,针对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中风、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问题,充分利用北京地区医学与信息技术密集的优势,将中医理论与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技术交融,全面采集临床诊疗信息,利用海量数据综合集成分析,开展中医药临床诊疗规律、临床疗效评价和老中医经验继承的研究。
    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该项目确立了满足可供临床及科研运用的中医术语分类和编码体系,并建立了中医术语库;研发了国内外首个突出中医特色的、结构化的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整理、挖掘和分析;构建了支持中医临床研究需求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及分析平台;依托已建立的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基于临床数据信息,分析、归纳并形成了三大疾病中医综合防治方案及22位名老中医经验。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