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8年4月18日

    200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密团结依靠广大海内外会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以促进学术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学术交流更趋广泛,会议质量不断提高
    1.召开了“2006年全国中医药现代化高层论坛”、“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经验交流会”、“首届国际传统医学外治法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全国知名中医医院长论坛”、“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品牌战略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与会代表们还就相应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2.为了嘉奖在中医药继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中医药专家,召开了“第二届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暨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颁奖大会”,为136名名老专家颁发了 “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共有百余位名老中医会师羊城,共商中医药传承大计,这对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该项活动获得“飞利浦杯2006年中医药十大新闻”奖。
    3.积极开展学术沙龙、青年论坛等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的参会者能够展开学术争鸣,充分表达新思路、新观点,为学科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另外采取现场观摩、实地参观、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提高交流的效果。
    4.积极从学术角度对中医“存废之争”作出正面回应,召开专家座谈会、组织各分科学会撰写宣传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学术论文,并在《中国中医药报》等主流媒体刊登。同时,还在《今日中国论坛》开辟专栏,组织专家撰写并集中发表了6篇署名文章,分别从医学、哲学、文化等多方面阐述了中医学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医学价值,对高层和社会各界宣传中医药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5.组织了由王永炎、张伯礼院士任首席专家的专家组,圆满完成了200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学科发展报告》。
年内累计召开学术会议72次,参会代表8600余人,交流学术论文约10800余篇。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二)分会管理与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1.制定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会议评价实施细则》(草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通过逐步调整分会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分会的指导、监督,提高了分会自律能力和工作能力,强化了分会的功能,使分会发展走上了健康、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
    2.向中国科协、民政部报批了脑病、心病、脾胃病、周围血管病、肾病等11个分会。诊断学分会、心病分会、脾胃病分会、整脊分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科研产业化分会等相继召开了成立会议;完成了儿科、男科、推拿、耳鼻喉科、骨伤科、养生康复、感染病、方剂、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等分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并在换届选举中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实行无记名投票,得到了专家的广泛好评。
(三)继续教育和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成效显著
    1.组织各省、市中医药学会以及全国161家理事单位联合申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73项,其中45项得到批准,完成了36项,完成率达80%,共有3000多名学员参与培训。
    2.为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激励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年内先后评选表彰了“全国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全国首届百名优秀中医护理标兵”,成功推荐广东省中医院禤国维教授当选2006年度“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极大的鼓舞了中医药工作者,得到了广泛好评和支持。
(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
    组织全国300多位专家,修订完成《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和《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并于2006年12月10日正式发布;《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总项目组统稿完成,目前已进入审修阶段,预计4月送审稿完成。《中医、中西医结合常见病诊疗指南》14个病种初稿完成;2006年9月在湖北武汉举办了全国第一期中医药标准化培训班,来自全国的中医药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培训;此外还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制定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草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草案)》等有关文件,加强了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管理。
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护理分会、亚健康分会承担的项目已经完成,糖尿病分会承担的项目已经结题,内科、儿科、妇科、皮肤科、肛肠科、风湿病、防治艾滋病、感染病等分会也完成了初稿,正在进一步修改之中。
(五)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取得新成绩
    1.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学术刊物的发展,提升刊物的学术和办刊质量,学会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对中医药期刊进行了集中审读,针对期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监督和改进方案。同时,积极参与了审读办法的修订、编辑规范的制定、优秀期刊评选、中医药编辑人员培训等工作。编辑出版分会承担完成了“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选”相关工作。
    2.成功将学会所属《中医药学刊》更名为《中华中医药学刊》(新出报刊[2006]705号),并创办了《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为中医药工作者搭建了新的学术交流平台。
    3.承办了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术期刊发展暨国际拓展研讨会”,为打造精品科技期刊、促进我国优势与特色学科期刊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中医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
    1.为了将“科普年”计划落到实处,学会积极参加科协组织的全国性科普活动,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各地实际和公众的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科普活动,召开了全国中医科普学术年会,评选了百名中医科普专家,组建了一支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并继续组织专家完成了《中医教您防治胃炎》、《中医养生保健》等系列科普丛书,策划、启动了《带您走进中医古籍》系列丛书。
    2.学会科普杂志《糖尿病天地》创刊一年以来,快速成长,邮局订购量超过了3000份,企业购买量超过了3万份,每期印刷量接近4万份。
    3.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大课堂,定期为糖尿病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并在第16个世界糖尿病日到来之际,与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联合开展了”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在宣传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养生康复分会应中央电视台《选择》、《夕阳红》等栏目及北京电视台1、5频道邀请,组织专家进行健康专场直播节目,积极对广大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妇科分会与汇仁集团、福州吴熙中医妇科医院合办《全国中医妇科通讯》16期,免费寄发4万8千份。
    5.风湿病分会网站已正式启用,网站设置了学会简介、分会组织、学术交流、科研动态、最新报道、学会刊物、继续教育等栏目;皮肤科分会2006年5月正式开通了“中华中医药皮肤网”;防治艾滋病分会建立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网站”2006年在改版和新增栏目中注重突出防治艾滋病工作的特殊性和相关信息便捷的传递。
以上专科分会网站的建立既加强了分会与全国各地委员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力促进了中医药科普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七)各项奖励的推荐和评审工作圆满完成
    1.在全面总结前3届评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专家制定完善了科学严谨的奖励办法和评审实施细则,增补了220余位专家,组建了一个拥有500余位专家的评审专家库,从而确保了评奖的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200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共收到申报项目143项,经过评审专家严格认真的评审,选出了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3项。此外,2006年获国家科技奖的6项中医药成果,全部是本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充分证明了本会科技奖的评奖质量。
    2.开展了首届科普著作奖的评选活动,共有5部著作获得一等奖,10部著作获得二等奖,31部著作获得三等奖。这些著作在选题内容、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重大创新,为普及全民中医药健康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3.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我会于2005年4月设立了“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草拟了《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奖励办法(草案)》,并向全体常务理事发出了征求意见的函。根据常务理事反馈的意见,奖励办公室又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讨论和修改。
    4.络病分会组织的“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参评河北省科技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并分获一等奖后,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新成果
    学会不断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的研究课题,并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务求保质保量完成。年内共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研究”、“古今学术流派研究”、“中医医德规范研究”等三项课题,分别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研究,进展顺利,即将结题;共承担中国科协的《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发研究》、《当代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现状和成果究》、《名贵、濒危与有毒中药临床应用及对策青年论坛》等6项课题,目前,多数课题已经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医史文献分会认真开展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中医药文化分会承担了中医医德规范的研究,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医德规范》建议文本(草案);内科、妇科、儿科、脾胃病、糖尿病等10余个分会完成了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研究报告初稿。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1.结合学会工作的特点和优势,主办了肛肠外科国际论坛、“纪念《本草纲目》出版问世410周年暨李时珍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2006扬州国际药膳高层论坛”、“2006国际中医药肿瘤学术大会”等高层次的国际会议,为中医药学术与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
    2.拓宽渠道,广泛开展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召开了“第十一届中韩中医妇科学术研讨会”、赴美国参加“第三届美国国际肿瘤整合治疗大会”,接待了俄罗斯行政风险及计划管理协调中心代表团、匈牙利医学协会联盟代表团、印尼医学会、日中科学技术信息协力事业等海外团体的来访,并与有关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
    3.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在人禽流感大流行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课题研究,并成功承办由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主办的“加强传统医药在人禽流感防治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起草并制订了《中医药防治人禽流感专家建议》,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各方面专家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供了一个信息沟通与共享的良好渠道,必将对人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十)机关能力和水平建设进一步加强
    1.全面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机关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2.积极开展了构建学习型组织、服务型机关、和谐型团队活动。先后推荐了两位领导干部参加了中央党校和卫生部分校的脱产学习,同时在青年职工中继续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 学会改革不断深化,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支撑学术发展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4.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支持下,完成了机关办公楼的加固维修工程,机关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2006年,各省级中医药学会也在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科学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积极投入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北京中医药学会组织了北京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评选活动;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完成了云南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下达的2007年省级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的项目评审汇总工作;四川省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展新会员1964人,逐步建立起了中医药人员人才库;青海省中医药学会承担了全省中医县级优秀临床医师培训工作;解放军中医药学会组织落实2007年全军中医药技术大比武试点;宁波市中医药学会坚持办好学术年会,形成品牌活动;广州中医药学会为总结和继承广州名中医、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编印了《羊城杏林医案医话荟要》;南京中医药学会开展“厂会协作行动”,创办了“南京中医药学会连云港肛肠诊治中心”;青岛市中医药学会为加强基层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选派专家对7000余名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还有河北、浙江、吉林、山东、江西、河南等省中医药学会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并且工作总结全面,工作态度认真,值得学习。
    综上所述,学会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机关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会员管理、服务工作有待改进、对基层及西部中医药学术发展关注不够等,有必要在新的一年中认真加以研究,并切实予以解决。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