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9-22日第四届全国中成药学术年会在美丽的北国冰城哈尔滨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主办,解放军211医院和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共同承办,《中成药》杂志社和澳利达医药集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代表9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8篇,大会报告22篇。与会代表围绕“新形势下的中药研究与开发”会议主题,从政策战略导向到科学实验研究,从中成药产业上游(生药资源栽培/田间地头)到中游(临床前研究与制剂生产/实验室和工厂)再到下游(安全性有效性/医院临床),广泛开展学术研讨,内容丰富,交流活跃,积极为中药现代化与中成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现将报告内容整理归纳如下:
1)中药政策法规的讲读 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在10月1日正式实施,加强中药政策法规的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将有利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新的法规将强化对药品的安全性要求,严把药品上市关,强化对资料真实性核查及生产现场检查的要求,严厉打击药品研制和申报注册中的造假行为,确保资料和样品的真实性、代表性和科学性;制定提高审评审批标准,鼓励创新、限制低水平重复的措施,提高了对简单改剂型申请的技术要求和仿制药品技术要求,其中,把对创新药物的“快速审批”该为“特殊审批”,不仅可以提高审批效率,还可以鼓励和保护真正具备药品创新能力、具有药品研发能力的企业,有利于其加快药品研发上市,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2)中药创新性研究思路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中医药研究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引进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科学原理及研究思路将为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实现中医药理论创新带来重大突破,它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使数据可视化,以发现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对研究对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而谱效学理论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与药效学关系的方法与理论,用其来指导中药的有效部位筛选以及制备工艺路线的优选,对于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它们在中医药领域中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拓展了我们的思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3)中药材质量可控化与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高质量的中药材原料是基础和前提。为了保证提供高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原料,建立以生物检测为主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模式新方法,这将补充和完善我国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目前,该研究已列为国家“十一”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并已在板蓝根、黄连和大黄药材及其相关制剂中进行示范应用研究。 另外,怎样使濒临绝种的中药材资源得到保护及合理有效利用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中药进行鉴别和遗传性等的研究,寻找具有相同药效物质的药用资源;对中药材成分进行多样性分析,最大化合理使用中药材等。
4)中药基础理论探讨大会专题报告中有专家利用先进的科学分析仪器对中药复方不同的配伍变化分别进行体内外研究分析,试图运用实验研究数据和现代科学理论来说明解释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也有在自己的实验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说并付诸实践取得一定成果,虽然还需要继续努力做大量的工作,但这无疑对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一直是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研究热点,它旨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强临床疗效。目前已取得较显著的成绩:葛根素静注亚微乳减轻溶血等不良反应;水飞蓟素新型口服释药系统提高药物溶解速度促进淋巴吸收;丹参总酚酸长循环脂质体延长有效成分在血液中滞留时间,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顺应性;无针粉末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研究的空白,现已申请专利3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无疑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增添了信心。
另外,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为大会作了中药复方在临床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更多的和中药研究工作者合作,真正做到中医中药不分家。共同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会上,肖小河主任委员简要回顾了两年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的主要工作和今后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分会的性质和任务,强调分会将坚持以中成药为纽带,以“三好”(创好药,做好药,用好药)为主旨,致力于搭建“三座桥梁”(中药与中医,科研与临床,科研与企业),联系和团结全国中药研究、开发、生产、药鉴和教学人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我国中成药科研学术合作,不断提高我国中成药学术水平。会议决定,第五届全国中成药学术年会将于2009年9月由沈阳军区总医院承办,并与第十一届全军中药学术年会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