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诱发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炎症性的系统性疾病,以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为表现。最常发生于头皮、肘和膝等部位。特殊类型者可出现全身发红肿胀而继发红皮病;或伴有发热;或伴有全身、脱屑脓疱;或合并关节炎改变。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冬季重夏季轻,且不容易痊愈,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与气候寒冷相关。银屑病也常伴有多种合并症。银屑病关节炎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合并症。也容易合并肥胖、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疾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情绪和心理。
古代医籍中,关于“银屑病”一名并无明确记载,部分古籍记载的“干癣”、“风癣”、“蛇虱”、“白壳疮”、“松皮癣”、“白疕”等病名与银屑病相当。外因方面以风邪为主并与寒、湿、燥、毒等相兼致病;内因方面注重血分的变化,其中血燥、血热、血虚为常见的内在发病基础。中医治疗银屑病,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两大基本原则。分别从脏腑、血分等诸多方向进行诊治。疾病初期,皮疹鲜红以血热证多见,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则会出现瘀血,皮疹暗红,久病伤阴伤血,则会出现血燥、血虚的症状。以肝为切入点进行治疗,主要体现在肝藏血与肝主疏泄这两个生理特性上;从肺,主要依据肺主皮毛理论,内外合邪,发为该病;在心,由于心主血脉,心与血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血之源,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气血失和,日久,发为皮损;肾为先天之本,与现代的固有免疫功能类似,故应调理肾脏,以求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银屑病不仅仅是一种发生在皮肤的炎症性疾病,同时还是一种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可合并多种其他非皮肤疾病,称之为银屑病共病。代谢性疾病是银屑病最常见的共病,包括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即银屑病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升高。银屑病患者并发肝脏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乳糜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升高。同时银屑病患者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风险均显著升高。另外,银屑病与抑郁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偏头痛、吸烟、嗜酒、下颌关节炎、牙周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质疏松、帕金森病、严重感染等发生的风险亦有相关性。
医生和银屑病患者均应重视银屑病共病。对于银屑病共病应强调早治疗。建议轻度银屑病患者应当每年复查1次,重度银屑病患者每半年复查1次。
银屑病是相对常见的疾病,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但患病率有人群差异。一项全球性的系统评价发现,银屑病的患病率在成人中为0.5%-11.4%,在儿童中为0-1.4%。距离赤道越远,银屑病的患病率往往就越高。男性和女性银屑病发病率并无显著差异。此外,银屑病儿童比成人少见。银屑病的发病率可能正在增加。一项美国的人群研究发现,银屑病发病率从1970-1974年间的50.8例/10万人上升到1995-1999年间的100.5例/10万人。儿童的发病率也在上升。
据已有资料显示最早发病者为出生6天,最晚发病者91岁。银屑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约2/3的患者在40岁以前发病,平均发病年龄男性28岁,女性24.6岁。
银屑病有明显的皮肤损害、易反复发作、可终身伴随,这些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很多人甚至误以为这种病会传染,在生活中遭到歧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瘙痒是银屑病最普遍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约为62%-97%。目前研究表明银屑病的瘙痒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是疾病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之间的重要中介。81%的患者表示银屑病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亲属关系以及最终对幸福感造成了影响。部分患者还伴发合并症,包括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严重者还可致畸,给患者造成较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银屑病的分型主要包括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及关节病型银屑病。
(1)寻常型银屑病:分为点滴状和斑块状银屑病。
(2)脓疱型银屑病:分为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和局限型脓疱型银屑病。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银屑病。这种类型的银屑病可伴有不适、发热、腹泻、白细胞增多和低钙血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肾脏、肝脏或呼吸系统异常以及脓毒症。局限型脓疱型银屑病包括连续性肢端皮炎和掌跖脓疱病,两者分别累及远端指趾和掌趾。
(3)红皮病型银屑病: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并伴有大量糠状鳞屑,其间可有片状正常皮肤,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表浅淋巴结肿大等。
(4)关节病型银屑病:据估计,7%-42%的银屑病患者会发生银屑病关节炎。除皮损外可出现关节病变,任何关节均可受累,包括肘、膝的大关节,指、趾小关节,脊椎及骶髂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形。
根据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主要分为5型:
(1)血热内蕴证:皮疹多呈点滴状或斑片状,颜色鲜红,瘙痒剧烈;有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2)气血瘀滞证:多呈肥厚斑块状,颜色暗红或色素沉着,鳞屑较厚;或伴有关节活动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
(3)血虚风燥证: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自觉瘙痒;伴有口咽干燥,女性月经量少;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4)湿毒蕴阻证:红斑潮湿,痂屑粘厚,瘙痒;或掌、跖部有红斑、脓疱、脱皮;或伴有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伴有口苦咽干,胸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5)火毒炽盛证:全身皮肤弥漫潮红、浸润、水肿,灼热痒痛;伴有壮热,畏寒,烦躁,头痛,口渴,便干溲赤;舌红绛,苔黄腻或苔少,脉弦滑数。
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认为银屑病是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最终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本病常有家族性发病史,并有遗传倾向。
(2)免疫因素
目前认为银屑病是免疫或炎症介导的疾病。
(3)感染因素
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等)是诱发银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4)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往往也是诱发银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体内通常有较强的胰岛素抵抗,其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因子的水平呈正比。
(5)神经精神因素
多种精神障碍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与银屑病发病密切相关。
(6)生活习惯、药物因素、环境因素
生活习惯、药物因素及环境因素在诱发及加重银屑病中起重要作用。紧张(如应激、睡眠障碍、过度劳累)可促发本病。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国内有家族史的患者占10%~23.8%,国外约为30%。据资料统计,父母双方都不患病,子女患病率为2%;而父母双方都患病,子女患病率为41%;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率为14%。迄今为止,已发现的银屑病易感位点有PSORS1-15(其中PSORS9为中国汉族人群所特有),已被确认的银屑病易感基因有白细胞介素(IL)-12B、IL-23R、LCE3B/3C/3D、IL-23A、IL-17A、TNFAIP3等80多个。儿童银屑病家族史已经被广泛报道,大约30%的儿童银屑病患者一级亲属患银屑病。
(1)精神神经因素
长期处于焦虑、恐惧、劳累以及暴躁等精神紧张状态,容易反复发作。
(2)生活习惯
吸烟、酗酒、睡眠不足、暴饮暴食、多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易导致银屑病的复发、加重。
(3)外伤
外伤(刮伤、穿孔、纹身、晒伤)后,受伤局部诱发银屑病的现象称为同形反应。
(4)感染
最明显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后易导致银屑病的发病和复发,如咽痛、发热后,患者全身可出现点滴状红斑鳞屑性皮损。
(5)不规范用药
听信偏方、自行减量或停药易导致病情反复。碘制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肉毒素等一些药物也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
(6)内分泌代谢因素
部分女性的病情与妊娠、月经和哺乳有关,多达70%的患者经历了产后复发。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微生物感染是银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部分银屑病的发生和复发与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有关。有研究显示,约50%的银屑病患者的皮损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寄居,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牙龈炎、咽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可诱发银屑病或使银屑病患者皮损加重,这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的超抗原有关,其大量活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活化后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引发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急性点滴状银屑病及斑块型银屑病病情加重,常伴有急性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这些病例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滴度显著高于正常或咽拭子培养链球菌阳性。病毒包括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
大量研究表明酒精是诱发和加重银屑病的因素之一,酒精摄入量越大,银屑病越严重。咖啡、茶及含可可饮料是银屑病的缓解因素之一。
银屑病是一种心身疾病。银屑病患者如果经常紧张焦虑,影响到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甚至免疫功能,使银屑病病情越发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皮肤外伤可能直接诱发银屑病的发生;也可能是皮肤外伤所致银屑病的“同形反应”而发病;其他的一些皮肤外伤,如染发皮炎、湿疹、传染性软疣、水痘、跌伤、烫伤、灼伤、砸伤等外伤和手术后微循环障碍也可能成为诱发银屑病的因素。
甚至某些不适当的治疗措施,也可诱发银屑病,如不恰当地使用糖皮质激素。
一些内分泌因素,如性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可能影响银屑病的发生和加重。性激素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凋亡,抑制免疫应答活跃性,当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时,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诱发银屑病,影响银屑病的发生和加重。特别是雌激素,大部分女性银屑病患者在妊娠期、月经期等性激素分泌变化时发现自己的病情有所改变,如女性患者在妊娠时皮损减轻或全消,分娩后皮疹又复发。
在银屑病患者身体中胰岛素抵抗力很强,胰岛素能够帮助降低血糖,同时也承担着脂肪的代谢、糖分的分解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胰岛素抵抗越高血糖就越容易升高,从而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几率。糖尿病会导致微小血管发生病变,皮肤得不到充足血液的滋养,让真皮组织受到损害,从而诱发了银屑病。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一种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激素。它可以让神经兴奋,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增强。当分泌减少时,会降低身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削弱免疫系统的活力,导致免疫异常,从而为银屑病的发病提供可能。
甲状腺激素也可以影响银屑病的发生和加重,尤其是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中尤为明显。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肥胖,也可能导致银屑病的发生或加重。
环境和地域因素会影响银屑病发病。
环境因素:长期空气污染及阳光暴露会对人类皮肤造成危害,各种空气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氧化物、颗粒物、臭氧、重金属和紫外线,通过氧化应激,产生大量自由基损伤皮肤。重金属镉对银屑病有明确的影响。血镉水平与银屑病的患病率呈正相关,银屑病严重程度增加,血液中镉的水平呈线性增加。吸烟、饮酒与银屑病复发有明显关联。银屑病患者可能是以前或目前吸烟者。上海的一项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现在吸烟率为22.92%,并发现银屑病中女性患者吸烟率更高。目前研究表明疾病严重程度与病因和性别无关,但与吸烟有关,相同吸烟年限,女性发病更严重。开始吸烟、每天吸烟、终生吸烟与银屑病有因果关系。酒精可能是银屑病致病因素,银屑病的严重程度与酒精摄入量相关。饮酒可促使花生四烯酸增加,引起表皮细胞增生;酒精可以降低转氨酶活性及抑制脂质代谢,减弱表皮屏障,诱发或加重银屑病。饮酒量增加与银屑病恶化程度相关,是全身治疗反应不良的危险因素,可能影响银屑病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肝病等共病。
地域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表现出不平衡的饮食习惯,如总脂肪、单一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高,蛋白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单不饱和脂肪酸、蔬菜和纤维的摄入量较低。因纽特人饮食中不饱和脂肪含量高,血浆花生四烯酸水平低,有助于降低银屑病炎症性疾病的发病率。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到西伯利亚等位于北极圈内的国家或地区银屑病发病率偏低,其饮食来源于陆地或海洋的动植物,北极海洋动物的脂肪是动物界中最不饱和的,特别富含必需脂肪酸。
药物摄入可能是诱发、复发或加重银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药物如下:
(1)抗疟药:如氯喹或羟氯喹;(2)心血管药:如β受体阻滞剂;(3)精神性类药物:如治疗躁狂症药物碳酸锂、醋酸锂、枸橼酸锂类药物等;(4)非甾体抗炎药;(5)抗生素;(6)降糖药;(7)干扰素;(8)预防接种疫苗;(9)糖皮质激素(不规律应用);(10)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建议患者如出现相关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再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避免自己盲目用药。
大量的免疫学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异常,并有血管形成的因素参与。
(1)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在表皮或真皮层浸润为银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表明免疫系统参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体液免疫
银屑病患者体内存在自身免疫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改变;血清中包含了多种自身抗体,有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基底细胞抗体等;在皮损角质层也有免疫球蛋白的沉积。
(3)血管形成的有关因素
血管内淋巴细胞先通过细胞因子活化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表达ICAM-1、VCAM-1、ELAM-1,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再通过内皮细胞到达真皮,并促使真皮乳头新血管生成。
因此,银屑病的发病和免疫紊乱或失调,免疫系统内不平衡相关,而不是简单的免疫力低引起发病。
中医认为银屑病为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因营血亏损,血热内蕴,感受外邪,热毒炽盛,壅于肌表;病久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或致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
(1)素体内有蕴热,外感或风或寒或湿或热或燥之邪,阻于肌肤,蕴结化热。
(2)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而化火,火毒蕴伏于营血,窜流肌表而成或气滞血瘀,肌肤失养所致。
(3)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腥发之品,使脾胃不和,气机不畅,湿热内生,内外之邪相合,蕴于营血,外发肌肤,流窜关节,痹阻经络而致。
(4)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病久耗伤营血,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成。
(5)血热内蕴,毒邪内侵,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而发。
银屑病的发病率高低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一年当中平均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年降水总量与银屑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相对湿度越高和年降水量越大,银屑病的发病率越低。
冬季和春季是银屑病的好发季节,应该有不少患者能够感受到,其发病或好转都有明显的季节倾向。紫外线对银屑病有一定的预防治疗功效,夏季气候暖和,降水量多,空气湿润,紫外线充足,故银屑病在夏季较轻。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昼短夜长,皮肤处于收敛状态,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人体新陈代谢、免疫功能下降和血液循环减慢等改变均可导致皮损加重;且患者接触到紫外线少,皮肤损害就会加重;同时受寒冷干燥的刺激,冬季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加重银屑病。
调查证实银屑病的发病存在南北差异和城乡差异,说明了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空气、水、食品以及日常消费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污染物,如工业污染、化学物质、金属离子等。这些物质对人体产生的毒性和损害会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表现。例如,经常接触有机溶剂的人群患银屑病的可能性更高。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也可能与银屑病的患病率攀升有关。
(1)女性在月经期间和怀孕期间身体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当性激素发生变化时,容易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从而诱发银屑病。
(2)肾上腺皮质激素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增强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当此类激素分泌减少时,让免疫系统处于异常状态,从而导致银屑病病情的复发。
(3)银屑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能降低血糖,同时也承担着脂肪代谢、糖分解以及蛋白质的合成。有研究发现这些局部过度分泌的促炎介质迁移到体循环,可能诱发了胰岛素抵抗。
银屑病患者存在脑特定部位的血流异常低灌注,而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的患者,其脑局部的血流异常低灌注更明显。有专家提出,心情紧张能诱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大脑皮层的功能性改变,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能使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神经多肽及其相应受体,引起神经源性炎症。
饮酒可引发情绪精神心理问题。一些银屑病患者存在自信心下降又无力改变的心理。酒精消耗量的增加既可以是银屑病的诱因,也可以是患银屑病后的产物,最终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除咖啡外,茶及含可可饮料也含有丰富的多酚,亦可调节肠道菌群,因此在银屑病辅助治疗中展现出一定价值。
外伤、手术后局部出现炎症刺激,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诱导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继而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导致银屑病。
外伤会导致一些局部组织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浸润,造成免疫异常,使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外伤很容易损伤皮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造成毛细血管襻改变,以及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
外伤会造成角质形成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如P物质等神经肽的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增多等,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当皮肤遭到外界的刺激或破损后,很容易在伤口处产生的超抗原与伤口中T淋巴细胞接触,从而引起银屑病皮损的发生。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的饮食结构、气候等影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南北方地域的差异性。地域因素对银屑病患者的发病情况有一定的影响。从性别上看,我国南方地区(华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北方地区(华北、东北),而女性则反之。无论南北方,都在冬季加重。但是从患者皮损程度、患者发病数量上,南北地区又有着较大的差异。从皮损的严重程度上,冬季的北方,尤其东北地区,患者皮损情况较严重,而南方地区患者皮损程度较轻,这可能与北方地区寒冷干燥的气候有关。从患者发病数量看,冬季南方地区发病人数多于北方,可能是因为我国南方冬季没有采暖设备,室内、外温度相似,气候比较湿冷,人们活动相对减少,外出活动又易于感冒着凉,光照少。
一般来说,夏季天气炎热,紫外线照射相对较强,出汗比较多,可以帮助皮肤代谢,也可以使皮肤长时间处于湿润状态,而这些都是可以缓解银屑病症状的。
而在春秋以及冬季的时候,银屑病症状就会加重或者复发。因此,银屑病好发于春、秋、冬三个季节。冬季气候干燥,皮肤干燥程度也相对加重,从而使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皮肤比较敏感。而且天气寒凉,容易使银屑病患者发生感冒,而感冒也是引起银屑病复发的重要因素。
古代医籍中,关于“银屑病”一名并无明确记载,部分古籍记载的“干癣”、“风癣”、“蛇虱”、“白壳疮”、“松皮癣”、“白疕”等病名与银屑病相当。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与外感六淫、脏腑阴阳、内伤情志、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患者素体脏腑阴阳失调、感受外感六淫之邪气等因素,或因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湿邪,或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因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或因病情日久损及肝肾,内外相合,阴津营血不能达于肌表,由此造成皮肤的损害。
由于感受不同邪气,银屑病皮损特点也各有不同。如风邪致病,发病快,可由点滴状、钱币状迅速蔓延至全身成片状,用药后易消退;湿邪致病,多发下部、外阴,时而红肿,迁延不愈;燥邪致病,皮损红色不明显,干燥而脱屑较多,伴口咽干燥、大便燥结。
此类疾病中,皮肤和关节炎症有相同的致病因素,具体体现在重叠的遗传风险等位基因、环境触发因素、创伤和细胞因子途径等。当这些致病因素“针对”皮肤时,就出现了皮损;而这些致病因素“针对”关节时,则表现为关节炎。患有银屑病关节炎的患者,会在皮肤损害的同时出现关节炎症状,如外周关节炎、附着点炎、指(趾)炎和脊柱关节炎。一般来说,多数患者是先出现银屑病皮损,后发生关节炎。患者银屑病的病程越久,发生关节炎的几率也就越大。但也有约10%的患者会在关节炎发生后,才出现皮肤损害,甚至有的患者会在关节炎发生后10余年才出现皮疹。
体型肥胖的银屑病患者易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容易诱发糖尿病。银屑病患者会出现游离脂肪酸的升高,其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诱导胰岛β细胞的凋亡,导致糖尿病的出现。同时有研究表明银屑病与糖尿病存在共同的易感基因甚至基因位点,通过参与相同的分子通路来影响两者的发生与进展。另外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在患病之后可能会尝试一些含激素类药物,这不免引起血糖升高。
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的血管狭窄,甚至会出现冠状动脉堵塞的情况,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心绞痛。有多项研究提出了银屑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二者有着共同的炎症通路,炎症在银屑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都发挥核心作用,炎性细胞激活后,会导致银屑病越来越严重,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研究对银屑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初发冠心病时年龄较年轻(约45.27-66.97岁),多数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另外,肥胖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银屑病也有共同的遗传背景,从另一层面导致冠心病的发生。银屑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时(这些共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能会使冠心病的患病风险更高。
银屑病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很多混杂因素。银屑病和高血压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生变化,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等;部分用来治疗银屑病的药物,比如环孢素、维A酸、甲氨蝶呤以及一些糖皮质激素都有可能导致高血压;另外,银屑病患者常由于病情绵延不愈,生活质量下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易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这些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症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脂异常症的发病率更高。血脂异常与炎症的关系与脂蛋白酶活性有关,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是由于TNF-α、IL-1、IL-6等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而以上炎症细胞因子又恰恰是介导银屑病的炎症细胞因子,可见银屑病与血脂异常症有通用的炎症背景。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患高脂血症的比率为正常人的1.28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脂蛋白A含量也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银屑病越严重脂蛋白A含量越高。
研究显示,银屑病症状越严重,出现血脂异常症的概率就越高,脓疱型银屑病较寻常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更易伴发高脂血症。
血沉又称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率,在急性炎症、风湿病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贫血等疾病时,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CRP)是在人体肝脏中合成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期反应蛋白,是一项反映机体炎症和组织损伤的敏感标志物。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沉增快、CRP显著升高提示并发感染,而感染也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重要因素。
ESR增快是急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之一。针对马来西亚102例GPP患者(包括95例急性GPP)的回顾性研究发现,ESR增快的发生率为100%。
有研究显示,关节病型银屑病和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CRP、血沉水平可能会升高,并且以关节病型水平最高,其次为红皮病型。因此临床上对CRP、血沉水平持续升高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其向关节病型进展的可能性。
银屑病患者的眼部疾病发生率可能增加,例如睑缘炎、结膜炎、干燥病、角膜病变和葡萄膜炎。眼部受累的症状包括眼部不适、睫毛脱落或结痂、眼睑肿胀、眼睛发红、视力改变及眼睑或眼睑边缘出现银屑病样损害。眼部受累的发生机制分为两方面:
(1)银屑病斑块直接累及眼睛,银屑病皮损处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明显,尤其是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导致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2)银屑病相关免疫介导的炎症过程(共同的遗传易感性)引起眼部损害。银屑病与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有关。银屑病患者可发生睑板腺功能不全或梗阻,眼前节病变和泪膜改变,视网膜电生理功能较正常人群明显受损。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的干眼症和视觉功能异常,关节病型银屑病或脓疱型银屑病患者最易发生葡萄膜炎。
关于银屑病会不会传染,这是患者、患者家属及周围同事最关心的问题。银屑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银屑病不是由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直接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因此,银屑病不传染。接触银屑病患者的皮损部位,与银屑病患者握手、有肢体接触或有一些体液接触,都不会感染银屑病。患者不必刻意避免和他人的肢体接触,可以正常与他人交往。
银屑病最显著的症状就是皮疹和瘙痒。银屑病的初期,皮疹一般发生在头皮、躯干、四肢伸面,是在皮肤上出现红色的皮疹,逐渐扩大融合成斑片或斑块,表面有较厚的银白色磷屑,形状不规则,有的呈地图状或岛屿样外观,有的皮损较小,较多,呈满天星外观,鳞屑一层层脱落,轻轻刮掉皮屑可看到薄薄的一层白色膜,刮除此膜即可看到小小的出血点,有人称为血露,医学上又叫点状出血,这就是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特征。
此外,还可以出现关节炎、脓疱等不同程度的损害,分别称为关节病型银屑病和脓疱型银屑病。严重者可于全身多处出现潮红色皮损,称为红皮病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和脓疱型除了有皮肤和黏膜损害的症状外,还可以有发热,以及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正常人皮肤完成表皮基底细胞演变成最外层的角质层的全过程需要28天左右。而银屑病患者的基底层细胞增殖加速,丝状分裂周期从正常的311小时缩短至37.5小时,表皮通过时间也从28天缩短至3~4天。这样导致角质细胞过快地通过表皮,使角质形成过多、过快,来不及完全成熟,出现角化不全,颗粒层消失。而大量的角质细胞疏松地堆积于皮肤表面,形成明显脱屑,如全身大面积银屑病皮损,或者诸如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等。这些皮屑预示着疾病的活动,或是病情的严重,至少表明银屑病的皮损广泛而严重。
如果产生大量的皮屑,就应该注意清理,及时消除皮肤表面存在的大量皮屑,因为皮屑的存在可以招致微生物的入侵和生长,容易产生感染而加重病情。
急性点滴型银屑病又称发疹性银屑病,常见于青壮年。患者在发病前常有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发病,数日即可遍及全身。点滴型银屑病的特征为大量红斑状小丘疹和斑块的急性发疹。单个皮损的直径通常介于2-15mm,上覆细小鳞屑。通常累及躯干和四肢近端,但也可发生在头皮、手、足、指(趾)甲等部位。还可能伴有瘙痒和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点滴型银屑病可能自发缓解,通常历时数周至数月,可能间歇性复发,也可能持续存在并进展为慢性斑块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基本的症状是红色的丘疹、斑块,上面有白色或银白色容易刮掉的鳞屑,刮掉表面的鳞屑之后能见到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的薄膜,似高粱饴糖的糖纸,把这层薄膜刮掉后,可引起出血。本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最常见于青少年,病程持续,甚至终生。大多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季缓解或消失。寻常型银屑病的早期大多急性发病,迅速扩延全身。初起损害往往是红色或棕红色的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展,成为棕红色的斑块,皮损上覆盖干燥的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相邻的损害可以互相融合。鳞屑逐渐增厚,刮去鳞屑可出现半透明的薄膜。剥去薄膜出现点状出血。有些病人的鳞屑又厚又硬,呈蛎壳状,可以影响皮肤的伸缩。在关节面上的厚硬的鳞屑很容易破裂,使皮肤发生皲裂而感到疼痛。
(1)中医认为银屑病是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了肌肤,侵犯肌肤后化热化火化毒,火热毒邪内入,热就会进入营血,这样导致银屑病。
(2)为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叫做七情,七情过度以后就会损伤脏腑,七情内伤导致肝郁气滞,肝郁气滞久了以后也会化火,火内入营血,也会导致银屑病的产生。
(3)是饮食因素,包括饮食不节,这样导致损伤了脾胃,脾胃受损以后,水湿内停,停久了以后产生湿热,湿热蕴结于肌肤也会产生银屑病。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特征,辨证施治,通过调理脏腑,改善人体内环境,同时滋阴血,治血祛风,祛除病灶,改善易患体质,从内到外,促使皮肤代谢正常,减少复发,最终达到治愈目的。
脓疱型银屑病可分为泛发性和局限性:
泛发性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特征:广泛性、疼痛性红斑性斑片或薄斑块的基础上迅速布满许多针头大小的无菌性脓疱。伴有发热、寒战和不适等全身性症状。还可出现关节痛、下肢水肿、黄疸和眼部异常。其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2)慢性特征:泛发性环形脓疱型银屑病表现为复发性亚急性皮疹,特征是出现环形或图案状的红斑性斑块,周围有脓疱和鳞屑。
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主要两大临床表现是连续性肢端皮炎和掌跖脓疱病:
(1)连续性肢端皮炎:主要累及远端指趾、甲襞和甲床。各脓疱可发生融合形成更大的脓液聚集灶。
(2)掌跖脓疱病:手掌和足底出现簇集性白色至黄棕色的无菌脓疱、红斑和鳞屑,与吸烟密切相关。伴随的瘙痒、烧灼感和疼痛可能很严重。
(1)对称性多关节型:病变以近端指(趾)间关节为主,也可累及远端指(趾)间关节及大关节如腕、肘、膝和踝关节等。
(2)非对称性少关节型或单关节型:多数为此类型,单个关节或少数关节受累,可以累及远端或近端指(趾)间关节等小关节,伴有指(趾)端滑膜炎和腱鞘炎,受累指(趾)可呈现典型的腊肠指(趾),也可累及膝、踝、髋、腕等大关节,通常分布不对称。
(3)远端指间关节型:病变累及远端指间关节,通常伴有甲损害。
(4)脊柱关节病型:多发于男性,以脊柱和骶髂关节病变为主,影像学表现为韧带骨赘形成,严重时脊柱融合,骶髂关节模糊,关节间隙狭窄甚至融合。
(5)残毁型:是关节病型银屑病的严重类型。多累及指(趾)、掌、跖骨等,受累骨可发生骨溶解,关节强直、畸形,常伴发热、骶髂关节炎等。
红皮病型银屑病又称银屑病性剥脱性皮炎,是银屑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初起时在原有银屑病部位出现潮红,很快发展到全身呈弥漫性剥脱性皮炎样表现,全身大面积皮肤潮红或暗红,肿胀浸润,伴有大量皮屑脱落,可见小片正常皮岛,发生于手足部可呈手套、袜套样部分脱落,患者可伴有黏膜和指甲损害,累及口腔、眼结膜、咽部等黏膜时可出现局部充血发红。由于广泛的皮肤受累,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还时常伴有全身的症状,如发热、畏寒寒战、头痛、脱水、全身感染、关节疼痛、乏力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后可见白细胞数值升高,多有低蛋白血症及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代谢紊乱表现。红皮病皮疹消退后可见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出现。
中医对银屑病早有记载,认为其多属于“白疕”、“松皮癣”范畴。
目前,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多因湿热久蕴,兼感毒邪,热毒搏结,内燔营血,毒热炽盛,郁久成脓,发于肌肤;毒热易消灼阴液,久则阴虚血热或阴虚血瘀。
关节病型银屑病主要病机在于风湿流窜关节,痹阻经络而致关节红肿、疼痛。初期多为血热、湿热、风邪联合致病;血热与湿浊相合可导致热毒炽盛、气血两燔的重症。后期多为血瘀血燥兼夹湿浊致病。病久正气受损,肝肾阴虚。故关节病型银屑病的病程演变复杂,临床可见“风”“热”“湿”“毒”“瘀”“燥”夹杂,但病机的核心为“湿”,并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红皮病型银屑病相当于毒热型。古称“溻皮疮”“红皮”,属毒热型,病因素体风邪外感,闭郁玄府,阳气在内,热毒燔灼气血津液而致。其病位在血分,病初毒热入营。渐至气阴两虚,久则成瘀而致病。
根据银屑病不同类型的皮疹特点、好发部位、是否合并全身症状、发病与季节的关系、组织病理检查等可以诊断。
(1)寻常型银屑病:斑块状银屑病表现为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覆白色、银白色鳞屑,可有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现象。点滴状银屑病表现为粟粒至甲盖大小丘疹,上覆少许鳞屑,呈点滴状分布,严重时会遍及全身,发病前常有急性扁桃体炎,多发生于青少年。
(2)脓疱型银屑病:临床表现为急性泛发全身或局部的无菌性脓疱,可伴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系统症状。掌跖脓疱病根据好发于手足掌跖部位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无菌性小脓疱诊断。连续性肢端皮炎根据好发于指、趾末端红斑基础上的无菌性脓疱伴甲改变特征进行诊断。
(3)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浸润肿胀并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皮损面积大于90%体表面积。多由银屑病在急性期受某些因素刺激或治疗不当诱发,多数伴有全身症状。
(4)关节病型银屑病:又称银屑病关节炎,根据是否存在关节病变,结合皮损进行诊断。目前PsA的分类标准(CASPAR)较为通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出自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
CASPAR 银屑病关节炎分类标准
如果患者有炎性骨骼肌肉症状且CASPAR评分≥3分即可诊断为银屑病关节炎。其中“现有银屑病皮疹”为2分;其余各1分。
炎性关节病(包括关节、脊柱或附着点)伴如下至少3分以上 | |
1.现有银屑病、既往银屑病史或家族史 | ①现有银屑病:就诊时由风湿病或皮肤病医师诊断具有银屑病性皮肤或头皮病变; ②既往银屑病史:由患者本人或医师证实患者曾患有银屑病; ③家族史:其一级或二级亲属曾患银屑病。 |
2.典型的银屑病指甲改变 | 包括甲剥离、顶针样凹陷、过度角化等 |
3.RF阴性 | 可用除凝胶法外的其他方法检测,最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比浊法 |
4.发现指(趾)炎 | 全指、趾肿胀或既往指趾炎病史 |
5.影像学 | 关节周围新骨形成,手足X线可见关节周围异常骨化(非骨赘形成) |
(1)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显微镜下从细胞和组织形态方面进行观察判断,为银屑病诊断的“金标准”。
(2)皮肤镜检查:可检查从表皮层到真皮浅层的病变,将皮损放大,用于辅助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深度可从皮肤表面到真皮乳头层,其细胞水平分辨率接近常规组织病理学,可提供实时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图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4)皮肤B超:银屑病皮损高频超声检测图像无显著特异性,暂不作为银屑病的直接诊断及分期手段,临床上主要用于疗效评价。
(5)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免疫功能、血压、血糖、身体微量元素等检查。
斑块状银屑病需要与慢性苔藓样糠疹、扁平苔藓、毛发红糠疹、二期梅毒等疾病鉴别。
头皮和面部受累者需注意与脂溢性皮炎、头癣鉴别,指、趾甲受累者需与甲真菌病、甲扁平苔藓等鉴别,生殖器部位银屑病需要与性传播疾病相鉴别。
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需要与湿疹、手足癣、掌跖角皮症等疾病鉴别。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则应注意与角层下脓疱性皮病、IgA天疱疮、婴儿肢端脓疱病、药物反应等鉴别。
关节病型银屑病需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鉴别,是否有银屑病皮肤表现或银屑病既往史和家族史是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红皮病型银屑病需与其他原因的红皮病鉴别,主要鉴别点包括银屑病病史或家族史、发病诱因、伴随的皮疹等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等。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皮肤病。银屑病虽然不是过敏引起的,但如果银屑病患者发生了过敏症状,应积极寻找过敏原因。可完善总IgE抗体检测,该指标升高,提示患者症状可能由过敏因素引起。常见的过敏原除食物类过敏原(牛奶、大豆、花生、芝麻等),还包括枕头、烹饪蒸汽、潮湿的衣物、受污染的空气和粉尘等。银屑病患者应根据过敏原因,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不应该盲目忌口,最好远离污染严重的环境,保持居室的干净整洁,尽量选择较宽松的纯棉衣物,换洗的衣物及时洗净并晾干,经常更换枕芯,并定期清洗枕套,做好头发和头皮的清洁等工作。
(1)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等疾病。
(2)精神心理疾病:银屑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增加,因暴露部位皮损而产生的压力和羞耻感均能引起抑郁、焦虑症状。同时,精神抑郁也可能通过共同炎症通路加重银屑病病情。
(3)慢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损害发生在银屑病发展或加重时,银屑病好转或痊愈时则肾病也随之好转或缓解。
(4)自身免疫性疾病:银屑病患者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其他:银屑病患者可以出现肝脏损害、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肺功能异常、眼部病变等疾病。
银屑病指(趾)甲受累很常见:累及指(趾)甲基质的银屑病会导致点蚀、白甲、红月牙和指甲营养不良,而累及甲床会导致裂片状出血、甲剥离、油斑(鲑鱼斑)和甲下角化过度。可能影响手的灵活性,导致活动受限和心理障碍。甲损害是反映银屑病患者关节受累的窗口,甲损害可以是6%患者的早发和唯一临床表现,通常在银屑病皮损出现多年后发生(平均约10年)。银屑病患者有皮损时出现甲损害,临床上容易判断,但当甲损害为唯一表现时,很容易被误诊,常常需要通过真菌感染检查来排除甲真菌病引起的甲营养不良。
反转型银屑病(inverse psoriasis),属于一种特殊部位的寻常型银屑病,常于皮肤皱褶处发现,如腋窝、生殖器、腹股沟、臀部皱褶、膝盖后面、耳朵后面、肚脐周围和乳房下方。反转型银屑病也称为屈曲性乾癣、屈侧银屑病,因为皮肤皱褶被称为屈曲部。
反向银屑病皮损表现为有光泽的红斑、无典型的干燥云母状鳞屑,鳞屑极少,由于这些部位较多汗潮湿,摩擦频繁,易产生浸溃、皲裂,表面湿润,甚至有渗液、糜烂和黄色油腻性痂皮,使银屑病皮损的特点荡然无存,然而,边界清楚的红斑边缘仍是银屑病诊断的依据之一,常会疼痛并伴有极度瘙痒。同时,往往能在寻常型银屑病常见的发疹部位,如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发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鳞屑性红色丘疹或斑块。
多达40%的成年银屑病患者报告了这种疾病的儿童期表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6.1岁之前表现出银屑病的特征。儿童患银屑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儿童银屑病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感冒等关系密切。与正常儿童相比,患有银屑病的儿童代谢综合征(肥胖、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增加。
儿童中最常见慢性斑块型银屑病和点滴型银屑病,其皮疹主要是红色丘疹,斑块比成人少见,斑块可能为紫红色或色素沉着过度而非红色,可能出现边界不太明显的斑块,鳞屑也较薄。儿童的某些部位比成人更常出现斑块型银屑病,例如面部、头皮、间擦部位皮肤和尿布区。儿童发生反向型银屑病的几率高于成人。25%-50%的银屑病患儿会出现甲受累,多见于男孩。
老年银屑病指年龄大于60岁的人患有银屑病。老年银屑病与儿童相反,即与呼吸道感染关系很小,老年银屑病的指甲受累和关节炎较少,疹型以斑块为主,鳞屑较厚,病程较长,顽固难愈。诱发因素以饮食居首位,其他有感染、精神刺激、创伤、外伤等,并发症多,主要是心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这些疾病的存在,加大了银屑病的治疗难度。
据病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从青少年起患病,青年时期病情较轻,一直延续至老年。极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很少有银屑病导致的关节损害和脏器损害。
(2)既往无银屑病病史,直至年老以后,在各种诱因的基础上发生了银屑病。
(3)青年时期有一过性银屑病病史,治疗后痊愈,老年时期再次复发,并呈持续状态。
银屑病治疗短期目标:迅速控制病情,减少受累面积,减轻红斑、鳞屑、局部斑片增厚等症状。
银屑病治疗长期目标:长期稳定病情,避免复发,达到合适的治疗安全性与可耐受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银屑病治疗的未来目标:包括彻底摆脱银屑病,无躯体症状、无银屑病病变区域,对日常生活无影响,减少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减少对社交的影响,改善情绪症状等。未来,随着更多更优药物的研发,人类有望彻底摆脱银屑病的困扰。
银屑病治疗目标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PASI评分(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是银屑病临床和研究评估的金标准。
治疗原则:正规、安全、个体化。
正规:强调使用目前皮肤科学界公认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规范银屑病的治疗。
安全:强调合理用药,整体观念,克服急功近利的治疗思想,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并重。各种治疗方法均应确保患者安全为首要,不能追求近期疗效而导致严重副反应的发生。不应使患者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长期应用对其健康有害的治疗。
个体化: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全面考虑到银屑病患者的分型、分期、病情严重程度、皮损部位、需求、耐受度、经济承受能力、既往治疗史及药物的副作用等,综合、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
银屑病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日常生活要注意忌食辛辣刺激之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比如暴力搔抓、热水烫洗、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避免外伤、感染等。
加强润肤:银屑病患者皮肤脱屑、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导致瘙痒,外用润肤剂,如:维E乳膏、尿素软膏等。
口服抗组胺类药物:一代抗组胺类药物可通过中枢镇静减轻瘙痒,二代抗组胺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炎症介质。
外用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可通过抗炎、改善皮损症状以减轻皮肤瘙痒。
光疗:可抑制表皮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真皮中T细胞凋亡,减轻皮损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症状。
润肤剂:增加皮肤含水量,改善皮肤干燥及脱屑,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糖皮质激素类:主要有抗炎、抗增殖、免疫抑制的作用。建议遵医嘱用药。
维A酸类:调节细胞过度增殖与分化,并能抑制局部炎症。孕妇、哺乳期及近期有生育要求的妇女禁用,儿童避免使用,用药后避免暴晒。
维生素D3衍生物:具有诱导表皮细胞分化、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中性粒细胞聚集、免疫调节等作用。对有骨质疾病、钙代谢障碍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以免引起高钙血症。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作用。可出现局部红斑、瘙痒,通常1周左右可耐受。
焦油制剂:抗表皮增生,还有止痒、抗炎、抗菌作用。禁用于孕妇、脓疱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
复方制剂:可增强疗效,相互协同,使用方便,适用于稳定期肥厚皮损。
中药药浴可以改善银屑病瘙痒的症状。
将中药配方装入纱布,放入药锅5L冷水中浸泡半小时,煮沸后调至小火熬制半小时,把熬制好的药水倒入浴具内浸浴时,嘱患者勿用力擦洗皮损。中药配方中可选药物有苍耳子、蛇床子、地肤子、防风、丹参、地黄、赤芍、黄柏、山豆根、板蓝根等。药浴后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用药物,日常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避免搔抓皮损以免发生感染或使皮疹加厚。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同时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神经调节等作用。中药药浴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透过皮肤转运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另外,皮肤的吸收渗透还与湿度、温度有关,药物蒸汽的湿度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效果。药物的温热刺激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同时加快排泄代谢产物,加速炎症物质的清除,从而改善皮肤局部的微环境。
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需采用系统治疗,传统的系统治疗包括阿维A、甲氨蝶呤、环孢素A、雷公藤多苷片等。
维A酸类药物:调节表皮增殖和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用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甲氨蝶呤:适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
环孢素A:推荐用于严重病例和其他疗法失败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不推荐与光疗联合。临床推荐剂量3-5mg/Kg·d,建议疗程控制在1年以内,用药期间监测肾功、血压。儿童相对安全(1岁以内禁用)。
雷公藤多苷片:具有抗炎、抗增生、免疫抑制作用,对各型银屑病都有效,关节病型银屑病疗效较好。
生物制剂现已成为银屑病主要系统用药,在治疗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方面,可获得更快的起效速度,更长的缓解期,疗效显著,改变了银屑病的治疗预期。目前国内已被批准用于银屑病临床治疗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生物制剂包括:
(1)肿瘤坏死因子ɑ抑制剂
依那西普: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培塞利珠单抗:该药因缺乏IgG Fc而不会与新生儿的Fc受体结合。
英夫利西单抗: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
阿达木单抗: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
(2)白细胞介素12/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
(3)白细胞介素23抑制剂:古塞奇尤单抗,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
(4)白细胞介素17A抑制剂:
司库奇尤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依奇珠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目前用于治疗银屑病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有:PDE4抑制剂、JAK抑制剂、芳香烃受体调节剂等。
国内批准上市用于银屑病治疗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包括:口服--阿普米司特片,外用--本维莫德乳膏。
其他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是JAK抑制剂,如JAK1-3抑制剂、TYK2抑制剂等,目前国内尚未获批用于银屑病治疗。托法替布、乌帕替尼国外已获批用于银屑病关节炎治疗,在研皮肤科适应证包括银屑病。巴瑞替尼、培菲替尼国外在研适应证均包括银屑病。国产JAK抑制剂杰克替尼,目前正在进行银屑病治疗临床试验。2022年美国FDA批准了Sotyktu(Deucravacitinib)的上市,为TYK2抑制剂,用于适合全身治疗或光疗的中度至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人。虽然部分JAK抑制剂在国外已获批治疗银屑病,且疗效不错,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来确定。
重症银屑病,主要包括红皮病型银屑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中毒症状,并可伴低蛋白血症、低钙血症、贫血、肝肾功能损害,也可因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或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
重度银屑病以系统药物和(或)紫外线光疗为主,外用药物为辅。一线药物包括传统系统用药:阿维A、甲氨蝶呤、环孢素等,虽然在我国生物制剂的适应证还没有获批用于治疗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但目前国内外均有很多临床应用病例,安全性良好,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因此在严重急性期,可以参考国外的适应证选择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常规治疗中,往往选择一种药物治疗,但重症者单一药物可能不能控制,需采用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段或用药方法来控制病情。
银屑病治疗一般不建议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等作用,虽然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银屑病有显著疗效,但停药后可迅速复发,而且再治疗往往更加困难,骤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还可诱发红皮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另外长时间应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向心性肥胖、感染、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因此寻常型银屑病不主张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只有皮肤科专科医生认为绝对必要时,在严格监控下可酌情使用。一般在红皮病型银屑病无法控制病情时、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在应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时、急性关节病型银屑病严重损害关节时,可以考虑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银屑病治疗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应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在银屑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临床中需规范合理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银屑病,应根据皮损严重程度、不同部位、年龄等选择应用。一般应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不应超过2周,可调换为中效激素或联合其它非激素药膏以减少其用量。
临床中应避免不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如长期大面积应用或长期应用强效激素,可导致皮肤变薄萎缩,变得敏感,易受刺激;可致多毛、紫癜;可经皮吸收体内,出现系统不良反应;如果突然停药,可出现病情反跳。因此应用中遵从医嘱,不能盲目使用。
大多数银屑病患者,可以正常洗澡。
但银屑病患者洗澡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的。第一,控制水温,一般保持在35~37℃之间。第二,注意环境温度,避免受凉感冒。第三,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5~20分钟即可。第四,可以每天洗澡,但无需天天使用沐浴露,一周使用1~2次即可,且应选择一些温和无刺激的产品。第五,洗澡不能用力搓洗,银屑病患者往往用力揉搓希望完全去除鳞屑,但结果是皮肤受刺激后,可能新发皮疹,加重病情。
红皮病型、脓疱型银屑病如处于稳定期,水温更要注意温度不能过高,不建议应用沐浴露;红皮病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急性期,不建议自行洗澡,以免刺激加重病情,或引发皮肤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一些药物清洁皮肤或应用药物洗浴。
大部分银屑病患者通过泡温泉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病情。矿物质的温泉水,通过全身、局部浸浴、擦浴等方式,身体接受温泉的温度、化学成分等各种理化因素刺激,从而缓解银屑病。
温泉水本身和洗浴一样,可以清洁皮肤,去除皮肤表面鳞屑,并通过稳定的温热作用,具有发汗及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因而可以改善皮肤新陈代谢,从而辅助治疗银屑病。且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角质软化后,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有利于外用药物发挥作用。
但不是所有的银屑病患者,均适合泡温泉。病情处于急性进展期,特别是红皮病型银屑病或脓疱型重型银屑病,潮红肿胀甚至破溃糜烂时,泡温泉可能使病情加重。
而且泡温泉,在温度上和泡浴的时间上都是有讲究的。矿泉浴的温度通常是36~38度,每次治疗时间约10~20分钟。
(1)血热证
主症:皮损鲜红,新出皮疹不断增多或迅速扩大。
次症:心烦易怒,小便黄,舌质红或绛,脉弦滑或数。
相关证型:血热内蕴证、血热风盛证、风热血燥证。
治则: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推荐方剂: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汤、凉血活血汤、芩珠凉血
方加减。
常用中药: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土茯苓、生槐花、紫草、白鲜皮、赤芍、玄参、金银花等。
(2)血瘀证
主症:皮损暗红;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愈。
次症:肌肤甲错,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女性月经色暗,或夹有血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相关证型:瘀滞肌肤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肌肤证。
治则:活血凉血,化瘀消斑。
推荐方剂:活血散瘀汤、活血解毒汤、银屑灵方。
常用中药:紫草、赤芍、白芍、鸡血藤、牡丹皮、莪术、丹参、
桃仁、红花、川芎、白花蛇舌草等。
(3)血燥证
主症:皮损淡红,鳞屑干燥。
次症:口干咽燥;舌质淡,舌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
相关证型:血虚风燥证。
治则:养血滋阴,润燥消斑。
推荐方剂:养血解毒汤、当归饮子加减。
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黄、白鲜皮、土茯苓、生甘草、丹参、赤芍、牡丹皮、防风、白芍等。
(1)脓疱型银屑病:分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辨证为:火毒炽盛证;治法:清营凉血,泻火解毒;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辨证为:湿毒蕴结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2)关节病型银屑病又名银屑病关节炎,常有寻常型银屑病的基本皮肤损害,伴有关节炎的表现。
表现为: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辨证为:湿毒蕴结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表现为:皮疹红斑不鲜,鳞屑色白而厚,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甚至僵硬畸形,伴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辨证为:风寒湿痹证;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3)红皮病型银屑病辨证为:火毒炽盛证;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银屑病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药物外治法(中药浸浴疗法、中药熏蒸疗法、中药湿敷疗法、中药淋洗疗法、中药涂擦疗法、中药封包疗法等)与非药物外治法(留罐疗法、走罐疗法、刺络拔罐疗法、针刺疗法、火针疗法等)。
药物外治法:
(1)中药浸浴疗法
功效:清热解毒,润肤止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适应症:各期寻常型银屑病,皮疹有破损、渗出,或皮疹鲜红及进展较快时不宜使用。
推荐中药组成:
进行期:马齿苋、黄柏、苦参、蛇床子、土茯苓等;
静止期及退行期:鸡血藤、丹参、桃仁、黄芪、茯苓、白术等。
(2)中药熏蒸疗法
功效:养血解毒,润肤止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适应症: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
推荐中药组成:
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同中药浸浴疗法;
关节病型银屑病:鸡血藤、忍冬藤、雷公藤、土茯苓、桂枝、黄芪等。
(3)中药湿敷疗法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适应症: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和脓疱型银屑病。
推荐中药组成:马齿苋、生地榆、黄芩、黄柏等。
(4)中药淋洗疗法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适应症:头部银屑病。
推荐中药组成:大青叶、侧柏叶、桑叶、皂角、连翘、丹参、蛇床子等。
(5)中药涂擦疗法
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润肤止痒。
适应症:各种类型银屑病推荐药物:黄连膏、青黛膏、普连膏等。
(6)中药封包疗法
功效:润肤止痒,散结化瘀。
适应症: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及掌跖脓疱病。
推荐药物:中药软膏制剂局部皮损封包。
非药物外治疗法:
(1)留罐疗法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适应症:寻常型银屑病的静止期及退行期。
方法: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除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疗法
功效: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祛瘀生新。
适应症:斑块状银屑病。
方法:选用口径较大的罐,最好用玻璃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拨罐部位涂一些中药药膏或凡士林等润滑剂,用95%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内空气燃尽,迅速将罐体扣在皮损部位,通过罐内的负压吸附于皮损表面,并快速向皮损远心端方向拉动罐体,速度10-15cm/s每次拉动方向一致(腰腹部可沿带脉方向),拉动至正常皮肤后借助腕力将罐体与皮肤分离,其后再次将罐内空气燃尽,吸附于皮损表面拉动罐体,依此法重复作用于皮损处30次,每5-10次更换罐体,间歇时间不超过10s,吸附力以罐内皮肤凸起约3-4mm为度,1次/d,1周为1个疗程。
(3)刺络拔罐疗法
功效:活血化瘀。
适应症:顽固性斑块状银屑病。
方法:即先用络合碘消毒棉签消毒患处(皮疹区),然后用一次性梅花针、三棱针、火针在皮疹区叩刺,手法宜轻、宜浅、宜快,使之微见出血为度。然后用透明玻璃火罐拔吸(闪火法)叩刺部位3-5min,待拔吸出的血量(或渗出液量)达到5-10mL时,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迹即可。
(4)针刺疗法
功效:补益气血,润肤止痒,活血祛瘀。
适应症:寻常型银屑病的静止期及退行期。
方法:针刺取穴方法:
分循经取穴和临近取穴两种:取大椎、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陶道、肩风、肝俞、脾俞等穴位。
手法选择:根据患者中医证型,分别使用补泻手法。
(5)火针疗法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适应症:寻常型银屑病的静止期及退行期和关节病型银屑病。
方法:常规皮肤消毒,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1寸毫针,酒精灯加热针体,直至针尖烧至红白,迅速浅刺、轻刺皮疹部位,密度0.2-0.3cm,直至皮疹区布满刺点,刺后24h不沾水,以碘伏消毒,1次/周,5次为1个疗程。
银屑病光疗的治疗机制是免疫调节。另外,提出的治疗机制还有光疗可抑制表皮增殖及血管生成,这是通过干预蛋白质及核酸生成而起的作用。
光疗治疗银屑病有效且经济,一般每周治疗2~3次,大约2个月后皮损会显著改善,治疗频率下降仍可维持疗效,并可在后期进一步降低治疗频率,具体取决于患者的反应。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银屑病光疗主要包括:窄波UVB、PUVA和308nm准分子激光。
(1)窄波UVB:目前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银屑病光疗方案。
(2)光化学疗法(PUVA):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光敏剂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UVA照射。
(3)308nm准分子激光:对局限性或顽固的银屑病皮损疗效较佳。
光疗治疗银屑病主要发挥作用的紫外线是波长为中波紫外线(UVB)及用于光化学疗法的长波紫外线(UVA)。
(1)UVB治疗副作用:
1)红斑刺激反应:较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后,被照射皮肤出现红斑反应。照射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红斑反应越强,持续时间也越久。
2)皮肤变黑:在紫外线作用下,表皮单位面积的黑色素细胞数量不增多,但体积增大,树状突延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合成的黑素增多,从而使表皮各层的黑素含量增多,皮肤变黑。
(2)光化学治疗副作用:
1)白内障:嘱全身给药的病人,于治疗当日佩戴防光眼镜。
2)严重光毒反应:见于治疗后在日光下活动的病人,引起严重红斑和大疱发生。
3)皮肤癌变:主要为基底细胞癌和鳞状上皮癌。
甲银屑病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物理治疗、系统治疗和生物制剂等。
(1)局部治疗:适应于轻、中度甲银屑病伴或不伴轻度皮肤损害,无关节受累的患者。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和局部注射治疗。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尝试进行NB-UVB、PUVA、脉冲染料激光(PDL)和光动力治疗(PDT)治疗。
(3)系统治疗:系统治疗推荐用于甲银屑病多发≥3个。系统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和阿维A。
1)甲氨蝶呤(MTX)一般需6-8周才能观察到甲改变,3~6个月后改善比较明显。
2)环孢素治疗甲银屑病剂量建议为3~5mg/d,疗程通常为6~12个月。
3)阿维A剂量推荐为0.2~0.4mg/kg/d,持续6个月,直到有适度改善。
(4)生物制剂: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TNF-α)、IL-12/23抑制剂、IL-23抑制剂、IL-17A抑制剂。
目前公认的情况是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防止银屑病的复发,所以要尽可能避免药物对患者产生的不利影响。患者应尽量避免各种可能的诱因,减少银屑病的复发。临床中也有很多的患者,经过系统正规地治疗,病情可以做到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复发,达到了临床治愈。但也有一些患者每年复发一次或者几次,通过规范的治疗,也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因此鼓励患者科学地了解银屑病的病因及特点,不要盲目治疗,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专科医生的指导。千万不要轻信“治愈银屑病”、“根治银屑病”的说法。与此同时也应有充分的信心,目前免疫学、药理学的发展,精准治疗的应用,部分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可以不复发,而且目前有很多治疗手段,可以很好地控制银屑病病情。
银屑病尚不能根治,银屑病治疗的目的在于迅速控制病情;减缓向全身发展的进程;减轻红斑、鳞屑、局部斑片增厚等症状;稳定病情,避免复发;尽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要完全清除皮损通常是不现实的。但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少数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可以不复发。近年来,随着银屑病易感基因和药物靶点的发现,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剂开始用于银屑病治疗,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但是仍需要按照慢病进行管理和终身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单一疗法效果不明显时,应给予联合、交替或序贯治疗。对于寻常型银屑病,面积小于3%时,一般采用外用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对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等重症银屑病,常伴有各种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本病常有家族性发病史,并有遗传倾向。银屑病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很重要,这一点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也就是说可能银屑病患者所生的孩子在发生银屑病的风险上比非银屑病患者所生孩子高,但是并不是说银屑病患者所生的孩子就一定会发生银屑病。目前关于银屑病遗传因素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还没有完全解释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具体作用。
理论上讲,夫妇双方都患有银屑病,那么他们的孩子患病机会至少比正常夫妇生的孩子发生银屑病的几率高。
银屑病患者需要合理膳食,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偏食,关于忌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忌口应该视个体差异而定,一味忌口,将使人体丧失大量营养,不利病情好转。但是忌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是必要的。限制摄入煎、炸、油腻、腌制的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同时注意补充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等。
由于本病目前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不能排除少数病人的发病可能与某些食物有关,此时病人对这些食物的过敏可能起到激发银屑病的作用。总的原则是:①因人而异,先天禀赋和体质的不同,部分食物可引起瘙痒或皮损加重。②有过敏性疾病者要尽量明确过敏原,并注意远离过敏原。③看某种食物是否适合您,可以少量试吃,试吃后1周若无反应,则此类食品可以吃;若吃后1周内引起皮损或瘙痒加重,您对此类食品可能有反应,则应避免再食同类食品。
在银屑病病情较轻时,通过系统的治疗,达到临床控制症状,使疾病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外表美观。重视饮食、起居及心理护理。本病的发作常与季节、饮食有关。因此护理时应告诫患者慎起居,避风寒,防止感冒,注意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饮食应禁忌辛辣腥膻之品,少食油腻,忌烟酒,适当食用水果与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饮食结构,合理安排饮食。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及种种误解与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红皮病型银屑病: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大量脱屑,掌跖皮肤增厚、干裂,指(趾)甲增厚、脱落,毛发脱落,全身症状严重,可伴有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舌红绛无苔。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鼓励病人多饮白开水,食物以营养丰富的流食、半流食为主。患者的衣被要柔软,以棉制品为宜。应经常消毒,对卧床不起者,宜勤翻身,防止褥疮发生。要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脓疱型银屑病:此型表现为在红斑鳞屑上发生针头大小的脓疱、流滋、结脓痂,常伴发红皮症。全身症状见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等症。护理时应在红皮病护理的基础上,注意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防止继发感染,不能用热水烫洗。冬季要保证室温,防止感冒。
银屑病患者做适当运动自然也是极好的,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银屑病皮损的改善。运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性。适合银屑病患者的运动项目很多,比如游泳、太极拳、太极剑、体操、瑜伽、跑步、步行等。选择运动项目应该顾及性别、年龄、体质、家庭、收入和环境等,结合个人兴趣和爱好,找到一两种自己喜欢的项目。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在运动时及运动后切忌出汗立即脱衣,谨防感冒及过量运动疲劳,致皮损加重。运动中要注意避免磕碰伤,以防同形反应的发生。对于冬季加重的银屑病患者要特别注意加强冬季锻炼,目的是改善冬季皮肤干燥,有利于皮损康复。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几乎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损害。吸烟在银屑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吸烟可以增加银屑病发病风险,加重银屑病病情,降低治疗效果。每日吸烟量与银屑病发病的危险度呈正相关。吸烟与掌跖脓疱病的关联性最强。
(1)洗头水温:用温水浸湿头发,水温要在36-39摄氏度左右,避免过高水温对头部银屑病的刺激,防止皮损面积的扩大以及皮屑的增多。
(2)洗头手法:用双手将适量洗发水搓出泡沫后涂抹在头发上,然后用手指的指腹轻柔按摩头皮,这样能够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清除皮屑与油污。切记不要用指甲抓挠头皮,以免抓破头皮引起同形反应,致使银屑病的恶化。
(3)正确吹干:清洗过后使用纯棉毛巾把头发吸干,千万要避免过于用力。同时提醒头部银屑病患者注意在使用吹风机时,一定不要让高温直吹头发,减少对银屑病的刺激,要保持10~15公分的距离,并且不要持续时间过长,一般吹干发根就可以了,然后让头发自然干透。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银屑病的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有密切关系。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的增加涉及超抗原诱导的T细胞活化和局部超抗原作用,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相关。此外微生物菌群失调与银屑病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急性点滴型银屑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在最初发病时,通常表现为点滴型泛发性,其在发病前1-2周左右的时间内,常常有咽痛,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上对付这种类型的银屑病,常仅给患者使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皮损会逐步改善,慢慢地消失,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有的患者在随后的人生中几年或几十年才复发,甚至还有终生不再复发。
银屑病患者要尽量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以减少皮肤水分的蒸发,减轻皮肤干燥及瘙痒程度;秋冬季节外出时最好配戴口罩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沐浴水温以36~39℃之间为宜,不可用力搓擦,可选择药浴、矿物浴、温泉等对银屑病有好处的沐浴方式。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银屑病,科学管理银屑病,重视心理因素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就诊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明白良好情绪与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样对银屑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赵夜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孙蓬远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刘岩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冯博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恩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佳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丛熙贤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姚家树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任冬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郑建南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晓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岳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刘东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玲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姜兆荣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丽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朝鲁门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冯常青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朱卉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尹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春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卢益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金春琳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张华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张海波长春恒康中医医院
李泽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肖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唐晓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喻建平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琴青海省中医院
姜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郭刚河北以岭医院
何东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焦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刘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建设的权威、专业、惠民、多元的中医药科普公益平台,旨在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构建科学、规范、标准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内容,促进中医药健康科普与文化传播,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