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面瘫
分类:中医类 - 针灸学
浏览量:1513
前言
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其患病率有上升趋势。面神经炎影响患者的容貌和面部功能,一旦得病患者会感到焦虑、恐惧。得了这种病,该看什么科、吃什么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好、是否需要针灸治疗、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是否能够自愈、是否会复发、该怎么应对才是最合适的方法、会不会留有后遗症、得了后遗症怎么办等等,均成为面神经炎患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为了使基层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更全面的认识这种疾病,做到正确诊断、科学治疗、合理康复,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并搭建学术平台,选取该领域资深专家,结合近年来医生和患者最常见的问题,编写了这部面神经炎科普作品。针对各种庞杂的专业知识和晦涩的专业术语,尽量深入浅出,使用通俗的语言、简洁的回答、明确的指导去解决大家心中的疑问,希望在医患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为面神经炎患者铺就一条科学有效的康复之路。
第一部分 概念与发病
1.什么是面瘫?

面瘫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面部肌肉瘫痪,是一种复杂的面部疾病,其发病原因大多与受凉、感染、创伤、全身性疾病或先天因素有关。面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运动功能障碍,部分面瘫发病初期可仅表现为面部不适,耳后疼痛或头痛等症状,患者或可出现额纹消失、眼角下垂、流泪、鼻唇沟变浅、患侧口角喝水流水、齿颊部留饭、口角歪斜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耳鸣、味觉下降等表现。症状表现不同的面瘫,可能源自于不同的发病原因和发病部位,故对其症状需要全面了解和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对于疾病预后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应尽量避免因治疗不及时或病因不清而引起病情加重、迁延难愈,甚至产生其他不良疾病结局的情况。

2.中医对面瘫是怎样认识的?

面瘫在中医中称为“口僻”,早在《灵枢》中便将面瘫称为“口喎”“僻”“卒口僻”“口眼喎斜”,是指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因风致病的疾病。《金匮要略》称之为“喎僻”;《诸病源候论》称为“风口喎候”;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为“吊线风”,后世医家多称之为“面瘫”“口眼喎斜”“吊线风”“歪嘴风”等。目前临床上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或按面瘫不同的病因将面瘫具体的按其病因命名而分门别类的归入感染、炎症、肿瘤、先天性疾病等各种不同疾病中。面瘫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是周围性面瘫中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又称贝尔氏麻痹(Bell`s palsy)或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也是与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相关记载重合率最高的一种面瘫类型。

3.面瘫的古法中医辨证论治

面瘫表现为一侧口眼歪斜,古人对面瘫的论治,多列于中风门类中阐述,因为古人认为其发病与风邪引动有关,《内经》记载“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疾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灵枢》中将面瘫称为“口喎”、“僻”、“卒口僻”,所涉及经脉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为密切。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都作出了详实的记载。

《金匮要略》中论述面瘫属于正气引邪,喎僻不遂,认为邪气为正气所引,发为口喎;李东垣的认识稍有不同,认为此病为邪中血脉;《诸病源候论》认为风邪客入足阳明经,遇寒引动而发病,张子和认为胃脉挟口环唇,故此病发病为贼风虚邪客入足阳明胃脉,这种说法,被后世医家接受,并广泛用于面瘫的治疗。

古人在认识面瘫的过程中,也认识到有的面瘫单独发病,仅表现为面瘫,也有的面瘫发生在偏瘫疾患中,是偏瘫疾病中的伴发症状,并意识到二者的发病、病程与治疗均不相同,并将其按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分为筋病或脉病。

在辨证论治上,将其以风邪与其他邪气夹杂致病进行区分。《中藏经》提出面瘫致病,非独为风邪致病,寒、热、湿、痰等诸多因素均可与风邪夹杂,共同导致面瘫。没有肢体偏瘫,单发为口眼歪斜者,仍然主要认为因外邪侵犯胃土或邪中经脉所致,以针对足阳明胃经的辨证治疗为最多。《医学纲目•口眼喎斜》观察到的有单纯口眼歪斜而不伴偏瘫者,记载为:“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喎斜者。”将其称为口僻症。《针灸大成》指出的面瘫治疗的穴位为: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认为仔细观察口眼歪斜发现“口眼歪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人之半脸无气,无气则半脸缩小。一眼无气力,不能圆睁,小眼角下抽,口半边无气力不能开,口角上抽,上下相凑,乍看似歪斜,其实并非左右之歪斜。”又认为“若壮盛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气必不上达……气不上达头面,亦能病口眼歪斜。用通经络散风之剂,一药而愈,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为也。”在治疗上区分了单纯面瘫和半身不遂伴发面瘫的区别。

第二部分 分类
4.面瘫分几类?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两类。

中枢性面瘫病变发生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1/3间,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部位,解剖位置上均为面神经核核上部组织受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将这些部位病变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称为中枢性面瘫,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疾病中。

周围性面瘫发生于面神经核及面神经核以下走行的面神经,因病变发生在面神经属周围神经,故称为周围性面瘫,或称核下瘫,多见于受凉、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病变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失用。

5.什么是中枢性面瘫?

又称核上瘫,病变发生于面神经核以上,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属于大脑中枢部位的损害,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称为中枢性面瘫或核上瘫。中枢性面瘫的典型症状是:双侧额纹存在,仅表现为病变脑区对侧的眼眶以下面部肌肉瘫痪麻痹症状,从上到下瘫痪侧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不能上提,呲牙或咧嘴笑时口角歪向病灶侧,瘫痪侧不能做嘟嘴、吹口哨和鼓腮等动作。整体上患者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往往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6.什么是周围性面瘫?

又称核下瘫,发生于面神经核及其以下走行的面神经病变引起的面瘫,因发病的面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称为周围性面瘫或核下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可分为特发性面瘫和继发性面瘫两种,特发性面瘫占周围性面瘫半数以上,继发性面瘫则为肿瘤、外伤、感染等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的典型症状为:病变侧所有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均发生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蹙额、皱眉、闭眼,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呲牙或咧嘴笑时口角歪向健侧,患侧不能做皱眉、闭眼、嘟嘴、吹口哨和鼓腮等动作,喝水漏水、吃饭齿颊内留饭。患侧可伴有流泪、耳鸣、舌前2/3的味觉减退、涎液分泌障碍、说话欠清晰或头晕等症状。

7.周围性面瘫分几类?

⑴急性和亚急性面瘫 这种类型最多见,因其多数在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出现,故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感染;各种物质的中毒(如铝、氯仿等化学物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卟啉症等)可以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面神经麻痹;传染病(如白喉、腮腺炎、风疹等)也可并发面瘫。

⑵慢性进行性面瘫 慢性面瘫起病隐匿,病程缓慢,呈进行性发病,以各种良/恶性肿瘤为多见病因,例如听神经瘤、腮腺肿瘤、岩骨肿瘤、颅底肿瘤或肉瘤等。另外,某些特异性传染病,如麻风性面神经炎也表现为慢性面瘫。

⑶反复发生型或称复发性面瘫 此种面瘫为面瘫反复发生,常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痨、梅克松-罗森塔尔综合征(Melkersson - Rosen¬thal Syndrome)等疾患。其中以梅-罗综合征表现最典型。

⑷双侧性周围性面瘫 表现为双侧面部均发生麻痹瘫痪现象,可见于双侧特发性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麻风、双侧中耳炎(见于猩红热的合并症中)、梅毒、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性脑炎、进行性球麻痹以及重症肌无力等。

⑸先天性面瘫 先天性面瘫多在生后就发生,多为遗传发育性疾患,与基因疾病有关,患者出现面神经核发育不全、岩骨发育畸形等症状。

8.什么是贝尔氏麻痹?

贝尔氏麻痹(Bell palsy)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属于周围性神经麻痹的一种。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发病与炎症、感染、受凉、免疫力下降引发面神经缺血缺氧有关。患者表现一侧面部瘫痪,典型的症状为患侧不能皱眉、眼裂增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不能鼓腮、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吹气漏气、喝水漏水等。因贝尔医生(1774-1842)在自己的研究中确定了支配颜面的神经分为运动神经(面神经)和感觉神经(三叉神经),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内容,为了纪念他的重要贡献,将此类面瘫命名为贝尔麻痹、贝尔氏麻痹。

9.什么是特发性面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中医称口僻、口眼歪斜,是一种急性面神经功能障碍。其主要病是I型单纯疱疹病毒潜伏在脑神经节,在环境的变化下发生病毒的活化,但是病毒破坏面神经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以患侧面部自主运动、表情功能减退或丧失,面神经和面部表情肌组织营养障碍为主要表现,该病可显著影响患者容貌和面部功能。疾病早期即可出现面神经水肿,水肿的面神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行走在骨管里的面神经,因为自身的水肿可受到严重的挤压,导致神经坏死、变性,功能丧失。

目前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发病早期7-10天以内,多以药物治疗抗水肿、抗病毒、神经营养为主,7-10天水肿期过后,针灸、理疗、康复训练在治疗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轻中度患者经1-3个月的治疗可以基本痊愈,但有1/3以上的中重度患者可能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明确病因、及时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疾病预后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0.什么是情感性面瘫?

情感性面瘫主要表现是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这种情感性面瘫属于中枢性面瘫,往往在患者情绪波动剧烈时,随大哭或大笑等表情时能够出现,而无情感运动时,则面瘫不明显,面部做随意运动如咀嚼时则无面瘫出现。情感性面瘫发病是因为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等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但其明确的病变部位至今没有得到完全的揭示。目前科学家仅推测,情感面瘫与随意运动面瘫可以分离出现是因为它们在大脑中分属不同的脑区支配,其发病和痊愈的不同步,可能与这些脑区的受损程度、恢复能力等诸多因素相关。

11.什么是创伤性面瘫?

创伤性面瘫指面神经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损害而引发的面瘫,创伤性面瘫按损伤程度不同可分为5级,轻度的创伤性面瘫,即神经内膜保持完整的面神经损伤,可仅为神经失用性损伤,表现为暂时性面部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后可于3个月至半年内恢复。第五级损伤为整个面神经干完全断裂,两断端分离或产生间隙,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可出现瘢痕条索相连,神经功能完全丧失,是创伤性面瘫里程度最严重的类型,经外科评估后可行手术治疗。创伤性面瘫的原因可归纳为机械性损伤(包括挤压伤、撕裂伤、切割伤等)、物理性损伤(包括冷热损伤、放射损伤等)、化学性损伤(如青霉素、溴化钙等药物)及医源性损伤。

12.什么是Hunt综合征?

Hunt综合征于1907年首先由Ramsay以及Hunt二提出,全称Ramsay - Hunt综合征,又称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综合征、耳带状疱疹、膝状神经痛。本病是因为带状疱疹病毒从耳部经过皮肤侵入至膝状神经节、面神经主干,发生炎症性、出血性病变引起。因为面神经与位听神经都在狭窄的内耳道内相邻,且被同一神经鞘所包裹,故易影响位听神经,并发听觉、平衡觉障碍,在面瘫的同时出现头晕、耳鸣、听觉过敏等症状。Hunt综合征首发症状为耳痛或头痛,一般耳部出疱疹后1-10天发生患侧面瘫,患者同时出现耳鸣、眩晕、听觉过敏,自发性眼震,唾液、泪液分泌障碍,患侧舌前2/3感觉迟钝。相对于Bell综合征而言,Hunt综合征发病更重,损伤更广,恢复更慢,预后相对更差。

13.梅-罗综合征与面瘫有什么关系?

即梅克松-罗森塔尔综合征(Melkersson - Rosen¬thal Syndrome),是一种较少见的神经、皮肤、黏膜综合征。本病儿童及青少年多发,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周围性面瘫、复发性唇面水肿及皱襞舌三主征。其病因不明,可能与自主神经障碍有关,同时因血管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小血管收缩、异常扩张,而出现唇舌水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可诱发本病。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以对症治疗改善局部循环,消除炎症、水肿为主,部分患者激素治疗有效,也可使用中医药治疗及理疗。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症状可自行消退,也可反复发作,反复发作者持续存在面神经麻痹状态。本病不影响寿命及日常生活,预后良好,但可复发,对于有家族因素者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等。

第三部分 流行病学
14.各型面瘫的发病情况如何?

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其发病原因概况如下:

1.特发性面瘫(Bell`s麻痹):占比60%以上,患病率为(11.5-53.3)/10万人,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贝尔麻痹的原因多因疲劳、受凉等原因引起。

2.感染性面瘫:约占30%,感染性病变多是脑炎、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蜱虫叮咬等引发。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也是感染性面瘫发生的原因。

3.肿瘤:约占5.5%,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4.神经源性面瘫:约占13.5%,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5.创伤性面瘫:约占比例不到10%,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均可导致。

6.其他: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质)、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发育不良等疾病中均可出现。

15.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即贝尔氏面瘫的发病情况如何?

以往针对面瘫的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在面瘫发病者中贝尔氏麻痹患者可占50%-60%以上,Hunt综合征可占到20%左右,二者可占据面瘫发病人数的60%或更多。其他创伤性面瘫约占9.6%,耳源性面瘫约占6.8%,肿瘤性面瘫占3.2%,中枢性面瘫占3.2%, 其他型面瘫占7.3%。贝尔氏麻痹发病与受凉、疲劳、免疫力下降、手术、拔牙等创伤有关,我国的贝尔麻痹患病率高于国外,据报道我国患病率为35/10万人口,国外约为5/10万人口,其原因尚不清楚。目前的调查研究中未发现因该病致死的病例。该病发生率男/女比例为1:1.2,年龄从5个月-70岁均可见发病,夏秋季节发病略高于冬春,多数与疲劳、受凉、饮酒、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有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后面瘫的报道,但仍难以确切其中的因果关系,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无法追溯到明确的发病原因。该病有自愈倾向,恢复期短则一个月,长则数年,其恢复情况首先与发病轻重相关,其他与治疗措施及合理康复有关。发生一次面瘫者,有再次和多次发病的可能,面瘫与上次发病同侧或对侧出现均有可能。

16.贝尔麻痹与Hunt综合征的在发病上有什么不同?

两种疾病发病在青壮年、老年均可见,贝尔氏麻痹更多见于青壮年,Hunt麻痹发病则倾向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贝尔麻痹耳蜗前庭症状程度往往不如Hunt综合征严重;Hunt综合征耳聋、耳鸣、头晕等耳蜗前庭症状更加明显且多见。在冷温试验测试中,贝尔麻痹异常者约20%左右,Hunt综合征异常者约65%左右。贝尔麻痹病毒抗体测定多为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的单纯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双重感染者少见;Hunt综合征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双重感染者多见。

第四部分 病因
17.引起面瘫的原因有哪些?

总体而言,全身性疾病和面神经局部疾病均有引起面瘫的可能。在面神经走行支配区域不同部位病变,可出现不同的症状。面神经核上部位受损,即皮质、皮质脑干区、内囊、脑桥等属于大脑中枢的部位受损,往往出现病灶对侧眼睑以下半侧脸瘫痪,患者咀嚼、语言等随意运动正常,哭笑等表情活动时可出现面瘫,且往往伴有肢体瘫痪等其他全身性病变体征,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脊髓炎、多发硬化、脑炎、转移瘤、外伤等疾病中。当病变发生于小脑桥脑角段面神经时,病变易累及耳蜗及前庭神经,出现面瘫、无泪、耳鸣、头晕、味觉下降、唾液分泌减少等症状,可见于神经瘤、脑膜瘤、先天性胆脂瘤、骨折、转移癌等多种疾病。病变发生于膝状神经节,可见面瘫伴有听觉过敏、味觉下降、唾液及泪液分泌减少,常见病因为耳带状疱疹、贝尔氏麻痹、骨折、胆脂瘤、脑膜瘤等疾病。病变发生在鼓室乳突段,面瘫可伴发听觉过敏、味觉和唾液分泌改变,泪液分泌可不受影响,常见病因为贝尔氏麻痹、各种良/恶性神经瘤、骨折或转移癌中。位于颅外段面神经受损,通常面瘫可发生于其在面部的某一个或几个分支上,而很少出现面神经全部分支的受累,面瘫的同时,面部的副交感神经及味觉功能表现正常。发生在腮腺部、咽部等部位的局部病变往往可触及肿块,其可能的病因为腮腺、咽部的肿瘤等,也可因外伤等原因导致。

18.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疾病有哪些?

面神经受损可单独受损,也可与其他临近颅神经或神经结构同时受损。一般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炎引发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即贝尔氏麻痹,其次为耳源性、外伤性、耳部带状疱疹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脑炎、脊髓灰质炎、多发硬化、脱髓鞘疾病、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肿瘤等疾病侵害面神经也可引发周围性面瘫,临床上需进行全面检查方能明确病因。

19.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是什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相当多一部分病人是因局部受风吹、着凉而起病,通常认为患者发病后面神经肿胀、受压,引发面神经局部缺血、缺氧,面神经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神经功能受损而导致了其支配区域肌肉瘫痪失用。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部分水肿对神经损害最为严重,这与水肿的神经在骨性管道内受到挤压有关,部分病人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可发生变性。近年来随着检查方法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发现除面神经外,有其临近的其他神经损害也被发现,故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含义也在不断的修正中。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寒冷、外伤、缺血、缺氧、感染、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反应亢进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该病,有研究提出病毒感染是本病最可能的病因,但目前为止,尚未无明确分离出病毒的报道。一些先天性因素,如面神经管先天性狭窄,创伤因素如拔牙、整形手术等刺激也有报道可引发此病。另外,高血压、糖尿病、中毒、过敏体质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故对此病应综合分析多种复合的因素,对病因进行综合判断。

2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与病毒感染有关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被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在长期大量的研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腺病毒及其他一些病毒,其中前四种都属于单纯疱疹病毒群,故此病被认为最有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并且推测其发病机制并非是因近期受到病毒感染,而是人体内潜伏的病毒在内外环境的改变下被再活化而引起的,这种病毒的活化可能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被诱发。

2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与免疫有关吗?

有的学者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免疫疾病,认为面瘫发病机制是体内病毒启动激活了某种抗原抗体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引起面神经及其周围组织水肿,面神经管内压力增高,导致面神经受压、变性、功能受损而发生面部肌肉麻痹。一过性免疫缺陷可能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至于这种免疫缺陷是被何种免疫机制诱发目前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2.脸受风了是导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原因吗?

人类耳部的鼓索神经在通过中耳的部分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经过鼓膜段的鼓索神经表面仅有薄层的纤维覆盖,其附着部的血管遇冷很容易发生强烈的收缩,引起鼓索神经缺血水肿,这种非炎性水肿扩展可波及面神经主干,即可导致面瘫。故冷空气吹入外耳道内可以引发面神经麻痹,面部尤其是耳朵及其附近区域吹风受凉很容易影响面神经而引发面瘫。当然,这只是部分情况,还有大量的面瘫病人受凉只是其发病的诱因而不是全部病因,还要辨证论治。

2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为遗传来的吗?

有研究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家族易感因素,对面瘫家族的调查中发现该病在面瘫家族中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但家族性面神经炎较为罕见。有学者推测面瘫患者可能是在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而发病,但目前对于其遗传发病的基因点位和遗传路径均缺乏确凿的证据和有效的揭示。

24.孕产期会出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吗?

贝尔博士本人的研究中曾提示了面瘫可见于孕妇和产妇,面瘫往往发生在妊娠期最后三个月或产褥初期,这可能与孕产期女性身体内环境改变有关,尤其是孕期后期,孕妇体内细胞外液明显增加,尤其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面神经管管内压力也会增高,合并贝尔麻痹的孕妇,其先兆子痫的发生率比普通孕妇高数倍。另外孕妇体内皮质类固醇增加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使原有的病毒被激活,造成孕妇对单纯疱疹病毒或其他病毒的易感性增加而引发面瘫。产孕期的特殊生理状态,使面神经更易受到病毒和炎症的侵袭发生面瘫,激素治疗对面瘫的恢复无确切改变,这方面的很多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结果。考虑到疼痛刺激对孕产的影响,妊娠期通常不行针刺治疗,而对于产后和哺乳期妇女,相较于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则可能成为产妇的首选。

25.蜱虫叮咬能够引起面瘫吗?

蜱虫叮咬于外耳道处,是很有可能引发面瘫的。凡患者有在林区、牧区生活旅游或饲养宠物等经历,一旦突然出现耳部剧烈疼痛并发生面瘫者,应注意询问患者是否自觉耳朵曾有小虫钻入,且应及时检查其外耳道状态,检查是否有蜱虫吸附于耳道内。蜱虫叮咬人体后可持续分泌出导致神经麻痹的毒素,神经麻痹的程度与毒素的持续分泌有关,毒液对机体产生神经麻痹作用,及时取出蜱虫对于神经康复和疾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6.中耳炎能导致面瘫吗?

当急性中耳炎炎症扩散,影响到其相邻的面神经,或慢性中耳炎合并胆脂瘤压迫面神经时,均可发生面瘫。急性中耳炎早期引发面瘫,在儿童身上较为多发,大多数预后良好。对于外耳道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经检查发现骨管破坏、肉芽滋生,炎症侵犯中耳、颞骨和颅底骨质者则需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慢性中耳炎出现胆脂瘤压迫、或合并半规管瘘等情况下出现的面瘫,亦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27.糖尿病能引起面瘫吗?

糖尿病引发的面神经炎经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可见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或见于血糖升高未能发现或未能得到良好控制的人群,有些人甚至是在面瘫发病后做检查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血糖升高已患上糖尿病的。故中老年人突发面神经麻痹时,应常规检测血糖,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机体在高血糖,血液黏度增高的状态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可发生堵塞,当附着于神经上的神经滋养血管发生阻塞时,神经的营养代谢受到影响,便可损伤相关神经功能。比面神经更易受到高血糖影响的颅神经是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 有的研究认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在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有一定的协同致病作用,这些都有可能参与了面神经炎的发病。另外,对于高血糖引发的面瘫,如仅为一侧面瘫,可能是面神经缺血缺氧导致,但若双侧发生面瘫者,则可能是全身多发性神经病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面神经的炎症病变。对于出现一侧眼部以下面部肌肉瘫痪,额纹对称者,则要注意检查是否合并了肢体瘫痪和其他部位的病变,以鉴别糖尿病病人是周围神经病变还是中枢神经病变。迅速控制血糖,可直接影响糖尿病引发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8.哪些肿瘤可以引起面瘫?

约有5%的面瘫是因肿瘤引起,可以引起面瘫的肿瘤有面神经瘤、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腮腺肿瘤、颞骨部肿瘤,或部分中、外耳肿瘤。少量的面瘫是由转移癌引起,但若未明确原发癌者(如乳癌、结肠癌、肺癌等),则诊断困难,故对于缓慢发病呈进展型的面瘫,必须做详细的检查,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对于中耳腔有可疑积液者,应吸出积液做癌细胞培养检查。部分发生于面神经走行部位的良性肿瘤,如面神经瘤、听神经瘤或脑膜瘤等,可在数年内呈反复发作的轻度面瘫,故对发生缓慢、时有时无、反复发生、逐渐进展型的面神经麻痹,应注意进行针对肿瘤的检查与诊断,CT或核磁共振检查往往更容易早期发现病灶。

第五部分 发病机制
29.面神经的组成如何?

面神经是混合神经,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成分)、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四种成分组成,分为粗大的运动根和细小的感觉根,两根均起自脑桥。

运动根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经过内耳道至中耳乳突部,分布于镫骨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表情肌。支配额枕部肌肉的面神经纤维来自双侧大脑皮质,故一侧的面神经核以上部分病变时,额部运动常无障碍。支配面中、下部表情肌的神经纤维来自一侧大脑皮质,交叉行走到对侧面神经核,故面神经核上病变时,对侧面部下2/3出现瘫痪。

感觉根因其在脑桥小脑角,位处面神经运动根与前庭蜗神经之间,又名中间神经。感觉根部分始于膝状神经节,传入纤维经中间神经入孤束核,周围支循鼓索神经到舌,管理舌前2/3的味觉。感觉根部分所含副交感神经的传出纤维起源于上涎核,出脑干后并入中间神经,在膝状神经节内与感觉神经纤维混合,经鼓索神经与舌神经伴行至颌下神经节,管理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岩小神经的副交感成分进入耳神经节支配腮腺的分泌。岩大神经在膝状神经节分离出来以后,经蝶腭神经节后伴随三叉神经的上颌支到达泪腺。

30.面神经是怎样走行的?

临床上根据面神经的走行及其与颞骨之间的解剖结构关系将面神经分为6段加以认识,其中第1段为颅内段,第2-5段为骨内段,第6段为周围段。

①面神经离开脑干桥脑小脑角下缘进入内耳门,此段为第1段,又称“颅内段”。②面神经进入内耳门,行走于内耳道底,直至其进入面神经管之前,为第2段,称为“内耳道段”,中间神经在内耳道段加入面神经走行。③从面神经管处,走行在耳蜗与前庭之间,最后形成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这一段为第3段,又称“迷路段”或“岩骨内段”。④面神经从膝状神经节,经鼓室内壁的前庭窗到达鼓室后壁,为面神经第4段,又称“水平段”或“鼓室段”,该段内有面神经隐窝,面神经隐窝是进行面神经减压术的重要入路。面神经在水平段的膝状神经节前方分出岩大神经、岩外神经和岩小神经这些主要的神经分支。⑤面神经水平段经锥隆突向下转,为第5段即“垂直段”的开始,其上端在外半规管后段下方,相当于砧骨短突之下和锥隆凸平面,下达茎乳孔。垂直段发出的神经主要有镫骨肌神经、鼓索神经、到迷走神经的耳支、耳后支、二腹肌支、茎突舌骨肌支。在做耳部手术时,医生会尽量避免损伤垂直段的面神经。第②-⑤段面神经被统称为面神经骨内段。⑥第6段面神经,经茎乳孔出骨性管道,后迂回向前,在腮腺处分为上下两支,然后再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遍布于周围面部表情肌,又称为“周围支”。

31.面神经的骨内段分支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面神经走行过程中,将内耳门和茎乳孔作为面神经分段的标志,分为颅内段、骨内段和颅外段三部分,颅内段走行短且没有分支,骨内段相对走行长,期间汇入和分出的神经较多,其主要的分支有岩大神经、膝鼓室支、岩小神经、镫骨肌神经和鼓索神经。其中岩大神经控制泪腺、鼻腔、腭部小腺体的分泌及味觉的感知。岩小神经是舌咽神经的节前纤维,它与膝鼓室支结合后进入舌咽神经的耳神经节,与腮腺的分泌和听觉管理相关。镫骨肌神经控制镫骨肌,受影响后与听觉和耳的功能改变有关。鼓索神经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管理舌前2/3的味觉,且引起与耳神经节之间有交通支,故也与听觉相关。

32.面神经的周围支是怎么分布的?

面神经从骨性管道出颅后,从茎乳孔走向腮腺深部,在腮腺处分支,分布到面部各处管理表情肌,称为周围支,临床上按其分支的形式将其分为4级。一级分支为面神经主干,此段长约1-2厘米,粗细如火柴杆直径约2-3毫米,走行到腮腺,在腮腺的深度从2厘米到5厘米不等,是腮腺手术中寻找面神经主干的重要部位。二级分支主要分为颞面干和颈面干两个重要分支,使面神经上达颞顶部,下达颌颈部。三级分支为二级分支的进一步分化,形成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四级分支是三级分支后到达各自支配靶点肌肉的所有分支,四级分支分支众多,损伤后再生修复能力较强,若面神经四级分支损伤,一般患者不会遗留面瘫。

33.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面神经的三级分支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其中颞支支配额肌、皱眉肌、蹙眉肌、眼轮匝肌上部、耳前肌和耳上肌,颞支受损则该侧额纹消失、不能蹙眉、眉毛不能上抬。颧支支配眼轮匝肌眶下部、下睑部、颧大肌,主要管理眼睑闭合,颧支受损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或下睑下垂,出现兔眼征。颊支支配鼻肌、口轮匝肌、提鼻翼上唇肌、上唇方肌、提口角肌、颧小肌、颧大肌、笑肌、降口角肌和颊肌。颊支受损,鼻翼不能开合、鼻孔不能张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上唇功能受限,噘嘴、龇牙鼻唇沟偏向健侧,鼓腮时漏气。下颌缘支主要支配降口角肌、下唇方肌、颏肌,损伤后可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吃饭齿颊留饭、喝水漏水。颈支支配颈阔肌,损伤可影响患者咀嚼或说话,出现进食无力或言语欠清晰的现象。

34.膝状神经节是什么?

膝状神经节为面神经主干面神经膝处的膨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上面,面神经内耳迷路段转折处的面神经管裂孔处。膝状神经节位置比较深,在颞骨岩部内,面神经管起始部弯曲处,支配功能区较多,组成如下:①岩浅大神经(副交感)—蝶腭神经节  节后纤维支配泪腺及鼻黏膜分泌②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③鼓索—含副交感纤维及感觉纤维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和舌,支配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和舌前2/3味觉 ④耳后神经—支配枕肌、耳后肌运动及耳廓皮肤⑤二腹肌支—支配 二腹肌后腹 ⑥茎突舌骨肌支—支配同名肌。⑦腮腺丛:包括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故膝状神经节损伤后,影响范围广,出现症状重,其他神经受影响多,治疗复杂,康复时间长,遗留后遗症可能大。

35.哪些副交感神经节与面神经有关?

与面神经相联系的副交感神经节有两对。一对是翼腭神经节(蝶腭神经节),为人体最大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上颌神经下方,为一不规则的扁平小结,有三个根:副交感根来自面神经的岩大神经、交感根来自面动脉交感丛、感觉根来自上颌神经的翼腭神经。由翼腭神经节发出分支,分布在泪腺、腭和鼻甲的黏膜,支配黏膜的一般感觉和腺体的分泌。另一对是下颌下神经节,为椭圆形副交感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和舌神经之间,有三个根:副交感根来自鼓索,经舌神经到达此节、交感根来自面动脉交感丛、感觉根来自舌神经,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管理腺体分泌及一般感觉。

36.什么是中间神经,中间神经属于面神经吗?

中间神经包含感觉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面神经支配肌肉的深感觉,均通过中间神经传入三叉神经。来自外耳道、鼓膜、耳廓的外侧面以及耳后、乳突区域的痛、温度觉和触觉,也由中间神经传导。中间神经还管理舌前2/3味觉的传入纤维,鼻腔、软腭和扁桃体的感觉和面肌的深感觉纤维等,并且支配舌下腺、颌下腺和泪腺分泌的副交感纤维。中间神经是面神经的感觉根,在功能和通路上与面神经运动纤维不同,但是在进入内听道后面神经感觉根与运动跟合成一条神经,故将中间神经统一归属于面神经。

37.双侧性面瘫、复发性面神经麻痹与贝尔麻痹比较有什么区别?

面瘫的特殊病例包括:双侧同时麻痹、双侧再发性麻痹、双侧交替性麻痹、单侧复发性麻痹等。各种特殊的面神经麻痹在性别、年龄、发病频率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双侧面神经麻痹发病更倾向于男性,特别是双侧同时出现贝尔氏麻痹者。单侧复发性面瘫倾向于女性多发。双侧贝尔氏麻痹发病年龄与单侧贝尔麻痹发病年龄分布大致相同,一侧复发性贝尔氏麻痹更多见于年轻人。反复发作的面瘫病人往往伴有面神经水平的骨质变化、肌肉变性或肉芽增生,这可能与面瘫反复发生有关。特殊型面瘫可能与病人本身的先天结构异常、内分泌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因素、以及神经脱髓鞘改变等诸多因素有关,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完善检查,再确定治疗方案。

38.面部的表情肌是如何分布的?

人类与动物面部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具有丰富的表情活动,人类面部肌肉比动物发达,这与人类大脑皮层的高度进化有关。面部参与形成面部表情的肌肉称为表情肌,位于浅筋膜或皮下组织内,为扁而薄的皮肌,其位置表浅,大多起自头面部骨骼或筋膜,止于面部皮肤或皮下组织,表情肌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肌肉收缩牵动面部皮肤,产生喜怒哀乐等表情。人类面部肌肉个体差异明显,因此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人类耳周肌肉普遍明显退化,颈部的颈阔肌因为参与口周的运动,也被归于面部肌肉加以讨论。目前为了便于表述,常将面部肌肉分为七组,即:头皮肌、眼周肌、鼻肌、口周肌、颊肌、耳周肌、颈阔肌。

39.表情肌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受面神经支配的?

额部的枕额肌收缩可出现额纹,参与抬眉等动作;颞肌呈扁平的扇形,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主要功能是提升下颌骨,为口唇提供向上的张力以抵抗重力,并使口唇保持闭合,二者受面神经颞支支配。眼裂周围的眼轮匝肌,包括:睑部(环状,围绕眼裂)、眶部(环状、围绕眼眶)、泪部(束状,泪囊部)。其作用为:眨眼、闭眼、扩大泪囊使泪液流通。所受的面神经支配为:面神经颞支、颧支。鼻孔周围的鼻肌,包括:鼻背的横部、鼻翼后背的翼部。其作用为:开大、缩小鼻孔。神经支配为面神经颊支。口裂周围浅层,神经支配为面神经颊支、颧支、下颌缘支。其中环状围绕口裂的口轮匝肌,作用为闭口;提上唇肌作用为上提上唇、开大鼻孔。颧肌作用为牵口角向外上方。舌肌作用为牵口角向外。降口角肌作用为牵动口角向下。口裂中层神经支配为面神经颊支,支配提口角肌作用为上提口角,降下唇肌作用为下降下唇。口裂深层受面神经颊支、下颌缘支支配,颊肌、颏肌作用为使唇颊紧贴牙龈,参加咀嚼与吸吮,上提颏部皮肤,前送下唇。另有颈阔肌附着于下颌骨下缘和下颌间隔,与下唇周围的面部肌肉相结合,有时可重叠并覆盖到对侧,受颈支支配,参与下唇和舌的部分活动,可影响发音和咀嚼等动作。

第六部分 诊断
40.如何通过面部表情肌运动的变化来发现面神经病变?

先从上到下观察面部两侧是否对称,包括额纹、眼裂、鼻唇沟和口角是否相等,有无面偏侧萎缩、面肌痉挛或挛缩。再嘱病人作蹙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哨等随意动作。一侧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引起的面瘫,表现为患侧面部额纹消失、睑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变低或歪向健侧,蹙额及闭眼不能,露齿、 鼓颊和吹哨时出现面肌瘫痪。周围性面瘫时,随意运动及情感运动均发生肌肉瘫痪。

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则主要表现为眼部以下半边面肌瘫痪,即出现鼻唇沟变浅、口角变低,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眼部以上,蹙额、闭眼仍正常。由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只有在随意运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情感运动如哭或笑时,不随意收缩仍存在。当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时,则引起情感性面瘫,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

意识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观察面部的表情动作,给予压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缩,比较两侧是否对称,以判断是否存在面瘫。双眼闭合的昏迷病人也可采用扳开眼睑突然放松的方法进行观察,如有面瘫,则两睑闭合不同步,患侧上睑向下闭合较慢且闭合不完全。

4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人,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闭眼、抬眉、皱眉动作均正常。额纹深度、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差异。这是与周围性神经麻痹相鉴别的重点。

对于面瘫明显者,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易于鉴别,但症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来鉴别:①表情运动:中枢性瘫者哭笑时不表现瘫痪,周围性者则瘫痪更加明显,②掌颏反射:中枢性瘫痪有或亢进,周围性瘫痪无或减弱,但此法不太可靠;③将其他体征联系起来共同判定,此法最为可靠。例如当面瘫难以判定属于中枢性或周围性时, 如患者合并一侧上下肢轻瘫,瘫痪侧上下肢与面瘫不是一侧,其面神经瘫痪为周围性面瘫;如瘫痪侧上下肢与面瘫发生在同侧,其面瘫为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常伴有肢体瘫痪,与肢体瘫痪同时发生,而周围性面瘫单纯病变在面神经者,则不会出现肢体瘫痪的情况,而是在面神经分布走行的区域受病变影响明显。

42.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区别的意义何在?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鉴别的意义在于他们发病的部位不同,对症状的鉴别直接决定着不同的治疗决策和患者的预后,所以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对于面瘫明显者,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易于鉴别,而症状轻微,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的病人则鉴别困难。不易鉴别的面瘫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来鉴别:①看患者的表情运动:中枢性瘫者哭笑时无面瘫表现,周围性面瘫者表现更加明显;②检查掌颏反射:中枢性瘫痪可见或表现亢进,周围性瘫痪一般不出现或表现极为微弱,但此法因表现不稳定,故不完全可靠,可以与其他检查方法共同使用,以鉴别参考;③与其他体征(如瞬目运动、睫毛征、眼睑震颤现象、Hoffmann征、Babinsiki征等)或检查(如CT、MRI、肌电图等)联合判定,此法最为准确。临床上尤其对于一些复杂性面瘫,应先明确诊断,再制定治疗方案。如因脑血管病伴发的中枢性面瘫,以治疗脑血管病方案为主。而对于面神经炎引发的周围性面瘫,则以周围神经治疗方案为主。如因肿瘤引发的面瘫,应明确肿瘤的具体病灶部位,对因治疗。有的患者之前曾经患有面瘫,再次发病时一样要明确病因,不宜未经分辨就直接按上一次方案治疗。尤其对于有基础病、情况复杂、或反复面瘫、相继出现双侧面瘫者,更要注意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才能把握治疗时机、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43.对于轻度面神经麻痹医生是使用哪些体格检查法加判断的?

当面瘫明显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并非典型,尤其是对轻度面神经麻痹症进行早期的发现和诊断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不好判断的早期面瘫一般常用的检查法有:

⑴睫毛征:嘱患者强力闭眼,正常人在强力闭眼时,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睑之中;当面神经麻痹时,则睫毛外露。特别在轻度麻痹的情况下,用力闭双眼,开始时睫毛不对称现象并不明显,但经过很短时间之后,轻度麻痹侧的睫毛即慢慢显露出来,称为睫毛征阳性。

⑵眼睑震颤现象:强力闭双眼,检查者用力扳其闭合的上睑,此时感到一侧上睑有微细的肌肉挛缩性颤动现象,另一侧则没有,说明挛缩颤动一侧有轻度面神经麻痹,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

⑶瞬目运动:双侧瞬目运动不对称,此种现象意义较大。如嘱作瞬目运动时,轻度麻痹侧瞬目运动缓慢且不完全。

⑷斜卵圆口征:嘱患者大张口,轻度面神经麻痹时,患侧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圆形口。此与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的斜卵圆形口之不同点,在于无下颌偏斜。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轻。

44.周围性面瘫的一般症状有哪些?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生时,在病灶同侧全部面部肌肉均发生瘫痪,患者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由于眼轮匝肌麻痹,眼睑睑裂变大,闭眼时眼睑不能充分闭合,眼球上窜露出巩膜,出现贝尔氏征,可有眼泪外溢。患者患侧颊肌松弛,鼻唇沟变浅,大笑或龇牙时,口角被牵引向健侧,张口呈斜卵圆形,喝水漏水,吃饭食物贮留于面颊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手指将食物掏出,不能噘嘴,鼓腮漏气,说话发音不清楚,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4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患侧面部可以见到那些特殊的体征?

⑴贝尔征:贝尔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表现为眼睑睑裂变大,闭眼时眼睑不能充分闭合,眼球上窜露出巩膜。⑵眼球征:麻痹侧的眼球与健侧不在同一水平,较健侧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侧高。⑶颈阔肌征:患者头用力前屈时, 在患者额部施加阻力,健侧颈阔肌收缩,麻痹侧不收缩。⑷舌体偏斜:舌的位置与口唇位置不正有关,多属错觉,人为矫正口角之后, 舌偏斜可消失。⑸听觉过敏:面神经发生在镫骨肌分支以上的病变可以伴随听觉过敏出现。⑹反射:麻痹侧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恐吓瞬目反射、视反射均低下。⑺味觉障碍: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可表现为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病人可出现味觉倒错。 ⑻泪腺分泌障碍。⑼唾液分泌障碍。

46.检查面神经麻痹中使用的试验有哪些?

常用的有:泪腺分泌试验、棉线流泪试验、镫骨肌反射试验和味觉试验。

泪液分泌试验是在特定时间内,将标准滤纸条一端放置于患者下眼睑内侧1/3处结膜囊内,观察滤纸条浸润的长度,以测定泪液生成的多少。在面瘫中使用泪液分泌试验,主要用于判断患侧有无泪液分泌过多的情况。

棉线流泪试验是用长10cm的全棉棉线,24小时内用 70%酒精加70%乙醚脱脂干燥,用10%氢化萤光素液涂染棉线的一端3cm长,置于一侧上睑外侧、泪腺下方,插入后闭目放置60秒取出棉线,即刻测量浸湿的氢化萤光素染色长度。泪腺流量正常范围为60%-140%,功能低下型即60%以下,功能亢进型即140%以上。此方法的优点是:微量泪液即能测量,比泪液分泌试验法更精确。

镫骨肌反射试验是用声导抗仪测试,正常反射呈阳性,当镫骨肌支近端受损时则为阴性。面神经为听面反射的传出神经,当面神经麻痹是,确定镫骨肌反射阈值有助于判断神经损害的定位,为判断面神经损害的预后提供参考。

味觉试验:借助电味觉计用酸、甜、咸味的液体测试舌前2/3味觉,根据两侧味觉阈值变化对比,判断面神经损害平面,但该试验可靠性差,仅可作为参考使用。

47.那些疾病可以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可为面神经单独受损,或与其他颅神经及神经结构同时受损,面神经周围支受损的病因最常见的是因病毒感染导致的面神经炎,其次为耳源性、创伤性、肿瘤性、自身免疫性、先天性等原因。

48.损伤面神经不同部位的症状有何不同?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了解这些症状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明确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对于指导诊断和治疗以及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⑴茎乳孔或以下鼓索分出后远端部分受损:表现为病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但没有舌前2/3味觉障碍。

⑵面神经骨管内鼓索支和镫骨肌支之间受损:表现为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

⑶面神经骨管内镫骨肌支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出现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过敏。

⑷膝状神经节处受损: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腺分泌抑制,泪液分泌抑制,听觉障碍,鼓膜、耳甲、乳突区疼痛。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鼓膜、外耳道、耳廓外侧面及耳廓与乳突间可见疱疹出现。

⑸脑桥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此处面神经与听神经一起行走,发生病变时除周围性面瘫外,尚有耳鸣、听力减退和眩晕;中间神经也一起受损时可有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和泪液分泌减少。小脑脑桥角病变还可影响到三叉神经、小脑脚及小脑,出现同侧面部疼痛或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

⑹脑桥内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出现的周围性面瘫常伴有附近结构损害的表现,而感觉与腺体分泌功能常可保存。因面神经核及其发岀的纤维与外展神经核有密切的关系,脑桥病变常引起同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同时麻痹,并常因损害皮质脊髓束而发生对侧肢体偏瘫。在面神经核的变性疾病,如进行性延髓麻痹及延髓空洞症时,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束颤动。

49.不同部位中枢性面瘫各有何特点?

一侧上运动元面肌麻痹的特点是半侧脸眼部以下、口角周围肌肉麻痹。一侧锥体束纤维病变时,对侧面肌下1/2-2/3的随意运动消失,但情感运动,如自发性笑、哭或其他情感表现时仍存在不随意收缩。当支配面肌的中央前回小部分皮质受损时出现单纯核上瘫痪,由于面神经与锥体外系的联系未受破坏,尽管有面神经核上性瘫痪,面肌仍可有不自主运动 出现阵挛性抽搐或张力性面肌痉挛。当病变位于大脑半球,而未累及丘脑到面神经核的纤维,患者大笑时并无瘫痪,但若同时累及到丘脑的面神经核上性瘫痪,则在欢笑时也表现出瘫痪。丘脑病变时,随意运动可以保留,但对侧“下意识”表情动作丧失。苍白球至面肌的神经作用中断时,面肌僵硬呆板,有情感冲动时,仅可出现轻微的肌肉收缩,称为震颤麻痹的假面具。上运动元由锥体束、丘脑、苍白球等处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均无肌萎缩、无肌束震颤、无电变性反应,但它们各自伴有锥体束、丘脑、基底节相应的受损症状,可依其症状特点加以辨认。

50.用于检查中枢性面瘫的症征有哪些?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时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两侧额纹对称,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眼部以下部位肌肉出现瘫痪,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亢进、掌下颏反射、Hoffmann征、Babinski征等中枢神经系统体征出现阳性改变。

51.怎样评定面瘫的肌力?

面肌均为小肌肉,肌力不强,属于表情肌,不引起关节运动,难以对动作给予助力或阻力以致达到最大面部表情肌的肌力,通常按肌力大小可分成6级。

0级相当于无肌力,病人试图收缩面部表情肌时,医生肉眼观察不到表情肌收缩,手触表情肌也无收缩,患侧因受到健侧牵拉出现表情不对称。

1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让病人主动运动时即表现皱眉等,仅能达到健侧的1/3以下,或仅产生轻微的肌肉微动。

2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25%,面部表情肌做各种运动时虽然困难,但主动运动表情肌可产生动作,如皱眉动作可达到健侧的1/2以上。

3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 但和健侧相比有差距,如皱眉时比健侧眉纹少或额纹也少。

4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动作, 皱眉、额纹、闭眼等基本与健侧一致。

5级相当于正常肌力,面部表情肌抬额纹、闭眼、皱眉、示齿时鼻唇沟深浅和健侧比较完全一致。

52.如何发现新生儿面瘫?

新生儿面神经检查,主要是在其睡眠或安静时,随意运动与表情运动(如哭或笑)时,观察双侧面部是否对称。舌前2/3的味觉检査,可给服甜(如5%葡萄糖)或苦(稀的奎宁溶液)的液体,分别观察其反应,正常者对苦味溶液引起皱眉并拒绝或哭泣时,观察双侧面部是否对称。较大的儿童运动和味觉检查则可与成人相同。

53.面神经损伤是怎样进行功能分级的?

Sunderland根据周围神经纤维受损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将面神经的损伤分为五级,I级损伤最轻,V级最严重。

I级损伤:面神经结构完整,各层面神经纤维结构未受损,损伤仅因神经内压增高阻滞轴浆流动导致,因神经受压不能传导神经冲动,导致神经失用产生面瘫。这种情况,神经远端对电刺激仍存在反应,随着神经受压部位的压力解除,面部表情可在3周左右的时间内恢复正常。

II级损伤:面神经因持续压迫未能缓解,导致轴索裂伤、轴突减少、轴索变性,但神经内膜管仍保持完整。这种情况若在压力及时解除的情况下,面神经可在3周到2个月内开始恢复功能,如果神经轴索数量也没有减少,那么面神经可以得到完全的恢复。

III级损伤:当面神经内膜和轴索出现断裂,形成神经断裂伤,神经对电刺激反应明显降低,在神经再生的过程中,再生的轴突可因混合分裂而非正常的进入神经内管,导致神经恢复缓慢不完全,且出现联动症等后遗症。病人在2-4个月内看不到面神经恢复的迹象,在恢复的过程中会伴有连带运动,而且最终难以得到完全的恢复。

IV级损伤:比III级损伤更严重,神经出现了部分横断或撕裂,神经束膜及其神经束均发生断裂,可因瘢痕形成而减少神经再生可能,面神经功能丧失更完全,若面神经损伤过重则可以不出现联动、面肌痉挛及挛缩等症状。

V级损伤:整个神经的完全性断裂,神经损伤处形成瘢痕,无新生轴索通过,面神经完全麻痹,无任何运动产生,保守治疗无任何恢复可能。

I-III级损伤可由病毒感染、中耳炎感染、肿瘤压迫或外伤导致,而IV级、V级损伤则多由外伤、手术、生长迅速的肿瘤导致,一旦确定发生面神经的IV级、V级损伤,则必须尽快手术修复治疗,以尽量减少其自行恢复的不确定性。

54.面瘫时舌头会歪吗?

中枢性面瘫时,舌往往是可以出现歪向患侧的,即歪向面瘫侧偏斜,这是因为大脑内部脑皮质向下走行支配舌的运动神经支配对侧的舌肌运动而决定的。故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同时波及到颅内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的时候,是可以同时出现伸舌偏歪的症状的。单纯的面神经周围神经病变,一般伸舌时舌的位置是居中的,但若一侧舌下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则可导致病变侧舌肌瘫痪而出现伸舌偏歪的症状,这个时候舌头是向健侧偏斜的,与神经损伤后茎突舌骨肌和腭舌肌麻痹有关。

55.面肌痉挛是怎么回事?面瘫后会引起面肌痉挛吗?

面肌痉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以半侧颜面面神经刺激症状为要表现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颤搐,中年以后女性较多见,疾病初期多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颤搐,呈逐渐进展性扩展至面部其它肌肉。该病可因精神紧张、疲倦及自主运动而加剧,入睡时消失,休息后可减轻,面肌痉挛不受意志控制,不能随意发生或停止。真性面肌痉挛一般被认为是器质性病变引起,还有部分病人是习惯动作或精神因素导致。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时,瘫痪的肌肉可以出现面部瞬动或联带运动。面部瞬动表现为病侧半面部肌肉异常抽搐,病侧口角收缩,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这种情况下有时患者甚至会误认健侧是病侧,让病人做主动运动时(如露齿等),却可以发现挛缩侧肌肉并不收缩。这种情况系由面神经及面部肌肉病变后的继发改变,与面肌痉挛并不完全相同。另一种常见情况为联带运动,当病人眨眼时伴发上唇颤动,也有人在露齿时眼睑不自主闭合,试图闭眼时额肌发生收缩或同侧口角不自主上提。这种联带运动的产生,系由于面神经的某些纤维在再生过程中误与其他神经纤维吻合生长,而导致神经冲动的错误传导而引发。有在吃饭时引起反射性流泪的,可能是由于应长入涎腺的纤维错误地长入泪腺中而引发,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鳄鱼泪现象。面肌的不自主运动可以由很多原因引发,当面神经的中枢及周围通路任何一部分受刺激时,均可出现相关肌肉痉挛的情况,可见于单独的疾病中,也可见于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中,临床上需具体分析,甄别对待。

56.面部肌肉运动障碍都可以见于哪些疾病?

除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外,面部肌肉病变还可以见于肌病,出现“肌病颜貌”,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强直症等疾病。对于脑干病变者,患者可出现完全性颜面肌肉麻痹;假性球麻痹引起大脑广泛病变,病人可出现面无表情、强哭强笑呈现悲伤、惊讶、恐惧等特殊表情表现;重症肌无力患者因双侧眼外肌麻痹,可出现两眼固定、双睑下垂、额肌代偿性收缩,呈睡眠外貌;帕金森病可出现面无表情,瞬目运动减少,呈面具样脸,半侧病变时左右脸表情差异明显;舞蹈病患者表现为做鬼脸特征;麻风病、面偏侧萎缩症、偏侧肥大症等疾病均可出现特殊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表现,因此当出现面部肌肉运动障碍时,必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

57.特发性面神经炎即贝尔氏麻痹有哪些特点?

特发性面神经炎病因不明,在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有学者据此推测,认为机体在特殊状态下可激活原本已存在于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病毒侵犯面神经而致病,免疫力下降、妊娠、糖尿病、遗传因素等均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能的致病因素。 此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前多有受凉或疲劳病史,鼻塞、肌肉痛、咽痛或其他病毒感染症状可在疾病早期出现。发病后病人可出现味觉减退,半数以上病人患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后疼痛。伴有眩晕、眼震者,可行眼震检测,属于前庭神经症状表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多发神经病变或脑干病变等,需区别于贝尔氏麻痹。面神经水肿在7-10天内达到高峰,在这期间面瘫可呈进行性加重,治疗目的以退水肿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为主。水肿消退后进入恢复期,轻症一般在2-4周内开始恢复,4-8周可接近痊愈;严重者在4-8周内开始出现恢复迹象, 半年后仍恢复不好,或仍无明显恢复,或伴明显的合并症者恢复不良,可造成部分面神经功能永久性损失,这可能与神经外膜内形成的神经纤维化有关。CT、磁共振检查、肌电图检查、电测听检查、前庭神经功能检查有助于排除面神经瘤、听神经瘤、胆脂瘤等多种疾病,完善相关检查对其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反复发生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每次发病都应重新进行检查,避免简单依照上次诊断直接开始治疗。

58.电生理检查在贝尔氏麻痹诊断中有什么作用?

面神经电生理检查主要包括: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瞬目反射等,电生理判断预后的准确性往往高于仅仅依据面瘫自然史做出的判断。

其中肌电图是电生理诊断、评估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重要手段。当神经损害时,肌电图中可出现纤颤电位、上尖波,但由于有些肌肉是受双侧神经支配,部分患者在三周后才会出现纤颤电位,因此肌电图对判断患者预后准确性有限,作动态肌电图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诱发肌电图又称神经电图,神经电图的振幅与面神经放电呈正比,神经损伤振幅下降,通过健侧与患侧比较,可计算出患侧面神经纤维损伤变性程度。在疾病1-3天内,急性炎症水肿导致面神经兴奋性增高,这时候诱发肌电图检查可出现伪增高情况,检查缺乏特异性,但在8-14天内检查,异常检出率可达100%,是判断面瘫及预后的重要指标。面神经纤维变性超过90%的病人预后不良,需手术治疗。

神经传导速度的下降一般认为是面神经脱髓鞘改变引起,若神经病变为传导阻滞,则潜伏期仍在正常范围4毫秒之内;若为部分神经变性,潜伏期则明显延长, 但神经兴奋性仍存在;若神经全部变性,肌肉反应在2-3天开始减弱,5-6天全部消失。测试时必须双侧对比,神经传导速度与面神经放电波幅结合可判断面神经损伤的预后。传导速度下降、波幅正常者恢复快,预后好;传导速度下降合并波幅下降者,被认为存在神经轴索损伤,恢复缓慢,预后欠佳。

瞬目反射是针对眼轮匝肌的反射检查,在面瘫的1-3天就可出现明显异常,能直接可靠的反映贝尔氏麻痹的早期面神经损害,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单独的瞬目反射检查对面瘫的预后缺乏准确的判断价值。

上述电生理检查各有优缺点,必须进行反复多次检查,对结果需综合分析,并与临床症状结合才能得出准确结果。例如传导速度和诱发肌电图显示神经有严重损伤,但肌电图却查出有自主活动的动作电位,说明神经可以恢复,预后良好;如神经损伤后肌电图无反应,但其传导速度和诱发肌电图反应良好,亦说明损伤不重不需要手术;如通过电生理检查判断神经损伤已达90%以上,则需在损伤发生两个月内尽早手术。电生理检查可以判断面瘫的程度及其恢复与预后,但是临床上仍有面神经兴奋性明显减退的病人最后获得了完全的恢复,故对面瘫的判断不能光靠这些检测。面瘫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肌肉的张力情况和瘫痪的程度均应在考虑的范围内。那些起病缓、病程短、肌肉张力保持、静止时两侧面部对称、非完全性瘫痪的患者一般预后良好。目前电生理检查已用于面神经损伤手术的术中监护中以提高患者手术疗效,例如对于耳部带状疱疹和贝尔氏麻痹的减压手术,理想的情况是在术中用电生理检测判断真正的损害部位,取代全程减压术,以减少创伤、提高疗效。

第七部分 治疗
59.面瘫首诊就诊去那些科室合适?

面瘫是一个疾病症状名称,很多原因均可引起面瘫,因此发现面瘫后第一时间明确诊断,是确定正确治疗方案,把握治疗时机的关键。面瘫患者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正规诊疗,首诊科室为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面神经神经传导通路上各个部位的病变均有可能引发面瘫,一般认为面神经疾病首诊于神经内科,可在第一时间分辨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针对不同的病因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尤其对于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最大限度为患者留存神经功能至关重要。也有专家认为首诊就诊于耳鼻喉科更为必要,耳鼻喉科的专科检查对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手术的评估更为全面准确,直接影响着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面瘫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必须在相关检查完善,病因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治疗。患者切忌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盲目采取治疗措施,对于一些复发面瘫的病人,同样应该先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疾病是否产生变化,要避免在未经明确诊断的情况下,便直接按上一次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若无专科科室设置,在治疗一个月无明显好转者,必须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专科诊疗。

60.面瘫的治疗过程中都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面瘫发病首诊为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需采取针对性治疗。疾病在7-10天的急性期内,处理原则为抗病毒、退水肿、增加神经营养,此阶段除采用注射或口服药物外,可以考虑尽早介入针灸治疗。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急性期针灸治疗不可在病变局部使用强刺激手法,局部放血和全身治疗对早期消退局部水肿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发病7-10天后,疾病进入康复期,针灸治疗在缩短病程、恢复神经肌肉功能方便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成为面瘫康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

6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治疗方案是什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即贝尔氏麻痹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部分。发病初期保守治疗的原则是抗病毒、退水肿、改善循环、保护神经功能,治疗药物以抗病毒药、激素治疗为主,对于没有治疗禁忌的患者,在发病早期提倡尽早使用激素治疗。辅助用药为维生素B族、改善微循环药、神经营养和修复药、能量合剂等。急性期使用针灸治疗应以局部轻刺激,局部放血和全身治疗为主,尤其对于无法使用激素等药物治疗的患病群体,针灸疗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进入恢复期后停止抗病毒、激素治疗,重点为以神经修复为主的药物和康复治疗为主,这期间应尽以针灸、理疗等治疗方式为主,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结合具体情况配合口服中药治疗。也有研究认为七成左右的贝尔氏麻痹经过一定的时间可以自愈,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三成左右病人残留联动、面肌痉挛、部分面部肌肉萎缩等后遗症状,预后欠佳。尤其对于发病10-20天无明显康复的病人,建议尽快加入针灸治疗,对于加速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在恢复期配合手法治疗和自我面部功能锻炼也十分重要,应该加以重视。对于面神经功能损失90%以上,保守治疗2个月仍无任何恢复者,应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主要的方法是开放骨管,切开面神经鞘行面神经减压术,但手术效果在不同病人身上可能出现不同结局,目前中西医学界对于面瘫后遗症的各种治疗方法仍在不断积极探索中。

62.特发性面神经炎需要手术治疗吗?

外科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是采取面神经减压术,开放骨性面神经管,切开面神经鞘,以减轻对面神经的压迫,保护神经结构,防止神经变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保守治疗两个月仍无神经电活动,经评估神经损失达90%-95%的患者,或发病后病情严重自我修复可能小者,考虑进行神经减压术治疗,治疗时机最好不晚于面瘫发病后4个月。近年来随着保守治疗效果的不断提高,且手术术后效果的不确定性,目前仅针对于贝尔氏麻痹而施行的手术大量减少。对于麻痹时间长,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可考虑施行面神经移植术进行治疗,但鉴于手术结果的不确定性,在手术治疗前必须至专科科室进行充分的专业评估后方可加以实施。对于有明确病因的面神经麻痹,如胆脂瘤、各种良恶性肿瘤等,必须先手术治疗,术后可继续行针灸等保守疗法,促进面神经功能的全面恢复。

63.怎样治疗面瘫晩期眼睑闭合不全?

对于面瘫晚期眼睑闭合不全者,可以采取手术疗法恢复眼睑闭合功能,下睑实行筋膜悬吊术,可使下睑缘抬高以缩小睑裂;上眼睑可使用重睑成形术加以矫治,术后可以改善睑裂闭合效果、恢复患侧眼大小,患者在外形和功能上都可以得到满意提升。

64.特发性面神经炎如何应用激素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主要使用保守疗法,其核心原则是消炎退水肿,减轻面神经压迫,最大限度的保护神经结构和功能。这个核心疗法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激素治疗。轻度的麻痹治愈率与用药与否关系不大,但对于中度以上的麻痹,则越早用药,越早控制水肿,治疗效果越好。故对于无临床使用禁忌症的病人强调早期足量用药。在激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上,存在意见不尽相同,但比较公认的方案是短期足剂量(按标准体重换算确定药量)激素,可依据不同用药习惯采用晨起顿服、或肌肉注射、或静脉给药的方法。临床医生也普遍认为在使用激素治疗的同时,应用改善循环药物疗效更好。早期及时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病情,缩短病程,增强疗效。对于不适合使用激素疗法,或需采取谨慎用药态度的人群是糖尿病人、肝肾功能不全病人、激素敏感人群、或有激素使用禁忌症人群,故在使用激素疗法之前若有任何基础疾病,对医生必须明确告知。

65.特发性面神经炎需要吃多长时间的药?

特发性面神经炎初期,需要足疗程使用抗病毒药和激素药,一般从发病起服药7-10天,在这一阶段还应加入地巴唑、维生素B族药物和其他改善循环药。疾病进入恢复期,即面瘫发病7-10天以后停用抗病毒药和激素类药物,口服药以神经营养药和改善循环药为主,排除个别症状较轻可以自愈的病人之外,中重度病人口服用药时间可以疾病痊愈程度为准,短则一个月,长则3个月至半年。口服中药对于增强疗效或对于因自身身体状况无法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另外,特发性面神经炎病人在整个疾病期,都有可能出现眼睑闭合不全的症状,这时要注意眼部卫生,宜用保护性眼镜或眼罩和消炎眼药水,这个治疗在痊愈前整个疾病期都需要注意。

66.面神经炎急性期可以针刺治疗吗?

面神经炎急性期是否可以使用针刺治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越早使用越好,有的医生认为发病7天以后进入康复期再使用最好,也有的医生认为干脆不需要针灸治疗。这几种说法均源自于临床观察,目前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具体治疗目标上无疑是需要围绕着面神经炎的治疗原则做决策的问题。面神经炎发病初期,神经水肿严重,即便实行针刺治疗,也不宜在患侧面部深刺施针,而是可以采取患侧耳尖放血,或结合全身症状进行综合调治的原则,目的仍然是最大限度的为患者减轻面神经水肿而进行的治疗。初期切忌在患侧面部行重刺激或做热敷等具有温热性质的治疗,任何重刺激和温热性质的治疗都可以导致水肿加重延误病情。相反的,在患病7天后,水肿期已过,面神经功能开始进入康复期,这个时候可以重点选择患侧面部穴位进行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面神经功能,这个时候适时地加入针刺、艾灸、理疗等治疗是适宜的时机。也有的医生认为特发性面神经炎本身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不需要额外的干预,但是对于那些发病10-20天仍无明显恢复的病人,还是应该接受针刺治疗,可以使病人恢复更快,缩短病程,预后更好。特发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复杂性疾病,不同的发病过程疾病结局不同,需要专业的医师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67.中医治疗面瘫都采用什么方法?

中医的面瘫病主要包含西医的特发性面神经炎和膝状神经节疱疹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多归在中风门下讨论记载。针灸在治疗面瘫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结合中药等药物治疗,因其疗效较好受到广大医患的认可。面瘫急性期治疗以疏散风邪,祛风止痛为主,可取患侧耳尖放血,结合全身取穴等方法。中药治疗主方为牵正散,可依据症状加减化裁。恢复期,针灸治疗则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为主,各家针刺及方法不一,传统取穴多为患侧风池、翳风、阳白、颊车、地仓、大迎、攒竹、丝竹空、睛明、迎香、巨髎等,也可配合体针合谷、太冲等以辨证论治加减穴位治疗,此时可以结合红外线灯、电针等外用治疗,并结合按摩手法和病人自我功能锻炼。还有其他特色疗法,比如梅花针、各种不同部位的刺血疗法、艾灸疗法、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割治疗法、针刀治疗等均有相关文献报道。中药治疗可选用大活络丸、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葛根汤等传统方剂为基础方药加减化裁,可以依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选用。

68.面瘫与哪些经脉有关?

根据经络学说理论,行经人体面部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行于鼻、颧、口、颊、至头角及颈,是行经头面部的主要经脉;手阳明大肠经走行于口唇下齿;手少阴心经从咽喉上行至舌,连及目下,可用于治疗心烦、味觉障碍;手太阳小肠经从后项上达头面,连及眼、耳及颊肌等重要部位,治疗流泪、目干、耳鸣等症状常从本经选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额达到头顶,连及后项部,治疗额纹消失、流泪、目干、皱眉等均可从本经选穴;手少阳三焦经其循行经过耳、颊肌、颞肌等重要部位,是治疗面瘫合并耳部症状的重要经脉;足少阳胆经行及外眼角、耳颞部、后项部,在面瘫的治疗中胆经穴位使用几率也很高;另外,足厥阴肝经上达颠顶,任督二脉亦在头面部正中线处循行,以上经脉在面瘫的治疗中,均可从经络辨证的角度论治使用。

69.面瘫局部治疗都有哪些穴位可以选择?

额纹消失选阳白透鱼腰、眉冲透攒竹、头临泣透鱼腰、头维透丝竹空;不能皱眉可选攒竹、攒竹透丝竹空、阳白;眼睑闭合不全可选睛明、攒竹、丝竹空、承泣、四白;流泪可选睛明、四白透晴明、内睛明、头临泣、四白、承泣。

鼻部鼻唇沟变浅可选巨髎透迎香,地仓透迎香;不能耸鼻可选上迎香、迎香、迎香透晴明;人中沟歪选水沟、承浆、口禾髎;口角下垂采用太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下关透地仓;流涎选地仓、夹承浆、承浆;颊唇沟偏歪选承浆、承浆透地仓等;口干选廉泉、金津、玉液;面肿局部选穴下关、翳风,还可配合谷、足三里、阴陵泉等全身选穴;味觉减退选金津、玉液、下关;乳突疼痛、听觉过敏、耳鸣等选翳风、风池、听宫、率谷、完骨、外关。有流泪、目干、味觉减退等感觉障碍的病人还可采取蝶腭神经刺激术治疗。

70.有没有“面瘫穴”这个穴?

经外奇穴有一个穴位叫“面瘫穴”,在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在肩部的交接处,它位于锁骨外1/3斜上1.5寸,相当于斜方肌中点向外1寸的位置。操作时当患者出现针感时,感觉酸胀向头面部传导。该穴针刺时不可过快过深,防止气胸,同时可以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增强疗效。目前对于此穴报道较少,属于经验用穴。

71.可以在口内放血治疗面瘫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针灸有一个特定穴叫“吊线穴”,该穴在口腔内侧颊粘膜处上下牙之间有一如线绳粗的白线或红线,中医称之为“吊线穴”。此线成年人中常见,一般无自觉症状,若颊部肌肉运动不利,则此线可增粗、变红或苍白等,中医可用三棱针常规消毒后,此线附近每间隔0.5-1厘米处点刺出血,治疗患侧面部活动不利。针刺后还可配合患侧面部手法按摩等以增进疗效。

72.急性期可以用电针治疗面瘫吗?

急性期用电针治疗面瘫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医生提倡急性期不在患侧治疗,因此就不存在这个时候使用电针刺激患侧局部的问题。也有的医生提倡在急性期给与患侧十分微弱的电刺激,认为可以起到增强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病变肌肉的萎缩和变性的作用。急性期做这种治疗,要求必须把握针刺的深度、电流的强度和通电的时间,通电时间应从1-2分钟开始,随病情好转可增加至3-5分钟,通电时长不宜过长,不应该看到面肌收缩良好就长时间通电。对于同时使用中频刺激等康复治疗措施的病人,应主动告知医生,避免重复过量在病变局部使用电刺激治疗。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权威性研究缺乏,多来自于临床观察和经验,因此急性期使用此种疗法应该充分辨明病情,对治疗持以谨慎的态度。

73.面瘫后流泪怎么治疗?

面瘫后由于鼻部肌肉肿胀失用,可能出现鼻泪管受压不畅及刺激症状,另外面瘫时患侧眼睑闭合不利眼球易受外界刺激,下睑下垂使泪点外露等等因素均可引发“溢泪”症状。针灸多使用睛明、承泣治疗,各家依据经验采用的穴位不尽相同。近年来以解剖学理论为基础创制的蝶腭神经节刺激术也应用到面瘫溢泪的治疗中,其原因是来自于蝶腭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对泪液的分泌有支配作用,这部分神经在面神经炎发病中功能受到损害可能影响泪腺的分泌。

74.治疗面瘫眼睑闭合不全有什么针刺方法?

针灸治疗眼睑闭合不全,可以常规按病变局部按经络分布或肌肉解剖分布取穴;也有透刺法分别从眼尾沿上下眼睑平刺透向目内眦方向的针刺方法,此法为彭静山教授首创;也有医生采用翼腭神经节刺激术治疗此病,翼腭神经节刺激术为李新吾教授首创;也有关于点刺睑结膜治疗此病,属于点刺放血治疗方式。眼部肌肉组织结构疏松,血供丰富,无论使用哪种治疗方法,眼部针刺必须严格遵照其操作流程,不可手法过重,防止出现皮下血肿,避免不良后果。

75. 如何用“点眼”的方法治疗面瘫?

“点眼法”是一种选取适量药物加工配伍成粉点于眼内,用来治疗面瘫的一种方法。药物一般选取石膏、冰片、玄明粉等,取少量加工好的药粉点在眼内,眼部出现清凉冰爽感,此时眼白发红,随即流泪,渐渐停止,发红的眼白一般经2小时左右会消失。传统中医采用这样的方法治疗面瘫,起到清热解毒、扩张血管、消除水肿、缓解痉挛、治疗疾病的目的。

76.治疗面瘫扎鼻孔里面粘膜是什么疗法?

这种治法出自《玉龙经》,该书记载鼻孔内上端,近鼻根部眼侧鼻粘膜上为“内迎香”穴,针刺此穴或点刺2-3下、深1分许放血,用于治疗面瘫后耸鼻困难,针刺同时令患者搐鼻,一般刺后出血者效佳。现在有部分研究结果认为该刺法可减轻患者局部无菌性炎症及水肿,可以通过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治疗本病。

77. 中药塞鼻法治疗面瘫是怎么回事?

传统中医有一种以中药碾粉,包裹塞于鼻内的治疗方法治疗面瘫。多采用川乌、草乌、附子、细辛、鹅不食草等药物配伍为末使用,治疗每次塞一个鼻孔,对于刺激较强的药物一般一侧感觉发热或麻木时,换为另一侧,对于药力平和的药物可于一侧鼻孔留置24小时再换对侧。此种疗法要注意监测药塞位置,药塞宜稍大,大部分留于鼻外,避免药塞过小吸入鼻孔深部难以取出。

78.透刺法治疗面瘫是怎么回事?

透刺法治疗面瘫是依据面瘫病变肌肉的走行和收缩方向,选取相关的两个穴位,从一个穴位进针,针尖刺至另一个穴位的针刺方法,针刺后可以施加一定的针刺手法以加强疗效。例如针刺后可以沿单向捻转,使肌纤维缠绕于针身成滞针的状态,然后提拉针体,以刺激神经肌肉恢复,这种方法称为“滞针法”,也有称为 “挂钩法”或“甩针法”,在中重度面瘫或顽固性面瘫中常常使用。行此种治疗时要注意用力要适当,不能过重或过猛,出针时应先反相捻转还原针身原有位置后再出针,而避免因手法过重造成损害。

79.皮内针治疗面瘫是怎么回事?

皮内针是一种特制的微型针,针刺在皮肤的表层,并以橡皮膏固定于皮下,可留置较长的时间,适用于有长时间微量持续刺激的治疗需求的使用。皮内针治疗往往依据病变部位局部选穴,做这种治疗需要注意皮肤表面的清洁和消毒,一般夏季留针1-2天,冬季留针2-3天左右,留针期间患者可自己每天按压针刺局部2-4次,每次1-2分钟,按压以个人觉得酸胀或舒适为度,手法不宜过重,以达到增强疗效的作用。治疗期间注意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新针,针具只可做一次性使用,针眼处一旦出现红痒等不适,则须立即取下,进行严格的消毒,密切观察,防止感染,若感染较重,必须立即就医。取下的皮内针勿随意丢弃,应先集中收集在空瓶或纸盒内,然后作为医疗垃圾同一处理。

80.什么是穴位注射法治疗面瘫?

患者面瘫后,在病变处选择适当的穴位,注射入具有神经营养和康复作用的药物的方法是穴位注射法。治疗一般每次选取3个穴位注射治疗,药物可以采用维生素B族注射剂、神经营养因子、胞二磷胆碱等药物。部分学者认为穴位注射疗法应谨慎使用,在中重度面瘫治疗半年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上可以从小剂量尝试使用,避免在早期大量使用,防止诱发面肌痉挛等不良结果。也有人采用穴位埋线或埋药法治疗此病,机理与此类似,但此种方法必须经专业人士经充分评估后才可选择使用。

81.如何应用梅花针治疗面瘫?

梅花针疗法,又称 “皮肤针疗法”、“半刺”、“浮刺”、“毛刺”,是一种使用梅花针沿一定的循行走向在皮肤浅层进行叩刺治疗的针法,叩刺时要注意运用腕力沿面部轻叩,以达到激发经气、祛除外邪、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治疗作用。急性期叩刺手法必须极轻,可配合放血疗法同时治疗。恢复期可适当增加治疗力度,叩刺以局部潮红为度,并可配合艾灸、热敷、红外线灯理疗等方法。

82.得了面瘫针刺脚上的“太冲穴”是什么原因?

人体足部有一穴位为“太冲穴”,太冲穴隶属于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后凹陷处,《百症赋》曾记载“太冲泻唇㖞以速愈”意思是治疗口㖞病应采用太冲穴。理论上足厥阴肝经循行上达头面,而面瘫的发病多因风邪侵袭面部,经脉失养筋肉迟缓不收,且肝主筋,太冲为肝经原穴,为脏腑原气行经留止的部位,对肝经疾病调整能力较强,故选太冲穴治疗面瘫,另外基于临床使用经验,针刺太冲穴得气感强,临床上还常常将太冲与合谷合用,以增强疗效,合称为“开四关”法,该疗法对面部疾病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是临床常用的针刺治疗方式。

83.针刺健侧治疗面瘫是怎么回事?

《灵枢》中记载了一种“巨刺”针法,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选穴方法。巨刺针法多在急性期面瘫、或面瘫病久双侧运动和感觉极不对称的病人中使用,认为这种疗法可以调整双侧经脉阴阳失衡的状态。有报道称面瘫急性期,针刺健侧可明显缩短面瘫病程。也有报道认为面瘫后期针刺健侧,可以调节双侧面部肌肉张力平衡,使健侧肌力松弛,有助于患侧肌力的恢复,这种治法也被称为“双向针刺法”,在针灸学上属于左右配穴法的一种。

84.割治疗法怎样治疗面瘫?

割治疗法是中医外治方法中的一种,即经过扪按循或观察颜色变化等方法确定一定的治疗部位,充分消毒后以治疗点为中心,在皮肤表面划开几毫米小的切口,可以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也可以依据治疗经验埋入一定的药物经皮下吸收,切口不需缝合,只需治疗后充分消毒,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即可。割治治疗每次选择点位不宜过多过密,可以分多次,每次选择不同部位进行治疗。对于血糖高、凝血功能差、皮肤状态不好或瘢痕体质的病人则需谨慎使用或禁忌使用该治疗方法。

85.耳针疗法怎样治疗面瘫?

耳针疗法是使用微针、皮内针或耳穴压豆的方法,在耳部取穴治疗面瘫的一种方法。依据耳穴定位法可以辨证选择眼、口、面颊、耳、舌等穴位,还可依据辨证加减选取胃、大肠、肝、肺、胆、心等耳穴,治疗前需观察耳部皮肤状态,如皮肤有破损或溢液等情况则不适宜用此方法。治疗前需要在局部进行严格消毒,针刺或压豆后以得气为度,长留针或不留针的方式均可,对于留针者需密切观察皮肤局部状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有出现刺痛难忍、颜色变红变肿出现感染倾向者,需立刻停止治疗,进行抗感染处理。耳穴压豆相对可留置时间更长,耳针治疗因为简便廉验而受到广大患者的广泛接受,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均需以辨证论治和严格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宜忌事项为原则。

86.面瘫常使用哪些艾灸法治疗?

灸法治疗面瘫历史悠久,多部中医古籍中均有关于这种方法治疗的记载,近代多采用局部艾灸的方法,选穴与针刺选穴类似,常用穴位为阳白、四白、太阳、颧髎、地仓、颊车、下关、风池、翳风、迎香等,远部取穴多为合谷、太冲、足三里等。面部艾灸一般不使用直接灸,防止烫伤结痂留下瘢痕损害面部美观,可使用悬灸、雀啄灸,对于顽固性面瘫采取直接灸的患者需采用隔姜灸或自制药饼隔垫等方法,面部灸法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苇管器灸”的方法,是使用芦苇管深入外耳道进行的一种隔物灸法。隔物灸的材料避免使用过于刺激和发泡的材质,以免产生难以愈合的疤痕影响病人的肌肉功能和美观。艾灸后若出现局部胀痛,或局部轻度色素沉着一般属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待其自行消失即可。面部艾灸一定要严格操作流程,必须防止烫伤起泡影响美观,行艾灸治疗后可适当补充水分,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受风,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加重病情。

87.怎样用推拿按摩治疗面瘫?

面瘫恢复期,也可以采用推拿的方法进行局部的康复治疗。治疗时患者仰卧于床上,医生坐于一旁或患者头侧,可使用揉法或一指禅法于患侧印堂、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颧髎、阳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大迎、风池、翳风、合谷等穴。也可行循经推拿法,行此种治疗前可在患者面部或医生手上涂抹润滑油方便操作。循经推拿可沿面部病变肌肉或表情肌走行,按着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顺序直推或旋推,再配合应用擦法治疗。推拿时注意用力适度,以局部酸胀或微热潮红为度,应避免过轻治疗无效,或用力过重对局部组织造成进一步损伤的情况发生。推拿治疗也可与其他治疗一同使用,也可在治疗之后教会病人站在镜前,自己学会配合一定的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以增强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88.面瘫病人如何自我按摩锻炼?

面瘫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按摩和功能锻炼方法,在面瘫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面瘫进入恢复期,患者即可开始自我功能锻炼。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我治疗必须在镜前进行,镜前康复有助于患者及时观察肌肉运动变化,并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大脑与面部肌肉运动的协调性,对于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按摩的动作可以分为按摩和动作锻炼两部分。按摩可以采取轮刮眼眶、指擦鼻翼、向上推拉额肌、向上推拉颧部及颊部肌肉、由口角下滑沿颈阔肌向颈前轻擦的方法,也可以以一定的力度揉按局部穴位,如印堂、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颧髎、阳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大迎、风池、翳风、合谷等穴,以揉按患侧颜面部为主,也可双侧同时揉按辅助治疗。按摩完毕,可以对镜练习抬眉、皱眉、眨眼、耸鼻、呲牙、噘嘴、鼓腮、吹口哨等动作。也可配合刮痧板刮擦或木梳梳头等方式。当面部肌肉不动或仅能微微活动时,锻炼应以被动活动,即以按摩辅助面肌活动为主;当肌力增加,病人可做表情但不完全,且两侧相差较多时,练习应以主动活动为主,即多做面部表情活动为主;当肌力恢复至4-5级时,练习应以手指给肌肉一定的阻力,以抗阻力活动为主要练习。进入面瘫恢复期各种练习应尽早开始,在整个病程中坚持训练,操作注意力度适当,起到锻炼和恢复的目的即可,重在每日坚持,勿因心急而用力过大,对面部肌肉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89.如何用拔罐法治疗面瘫?

面瘫恢复期,可在病变局部采用拔罐法治疗面瘫,局部瘀滞严重者可配合放血疗法。北京老中医曲祖贻发明闪罐法,在面瘫恢复期也常常使用。闪罐法采用拔住立即取下的方法反复多次进行,直至皮肤潮红为止,这种疗法既起到了治疗作用,又避免了面部留下红紫罐印,在面瘫拔罐治疗中也使用较多。拔罐法治疗面瘫中需注意使用火罐的话要掌握操作流程,避免拔罐过程中烫伤病人,留罐时间要适宜,不宜时间过长而起泡,更不宜留罐时间过长,留下难以愈合的损伤。一次治疗后,可待颜色退去再做下一次治疗,或每次治疗选取不同部位进行。

90.如何用中药熏蒸法治疗面瘫?

面瘫恢复期,可选用蒸煮具有舒筋活络作用的中药药粉或药酒,利用其蒸发的药气熏蒸患侧面部局部做治疗,熏蒸后可用毛巾或薄被覆盖病人,使其稍稍发汗,治疗时间约20-30分钟。使用这种方法注意不可过热或过汗,以患者微微出汗为度,可反复多次治疗,避免因治疗时间过长使病人虚脱,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人温度和感受,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状态,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91.有什么外用贴敷方法可以治疗面瘫?

外敷药物治疗面瘫,可以疏通局部气血,加快面瘫恢复,临床依据经验采用的外敷药物和方法多样,中药主要以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近年来也有将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的西药贴膏(如氟比洛芬贴膏、洛索洛芬贴膏等药物)贴于局部,对于消除早期局部水肿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只要药物选择得当,外用贴敷法适用于面瘫各期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对面肌痉挛也有一定的疗效。当然,面瘫是一个复杂性疾病,大多数时候,贴敷治疗只起到辅助作用,具体如何用药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92.面瘫常用的理疗方法有哪些?

面瘫各期治疗中可依据病情选择采用激光疗法照射、超短波治疗、红外线照射治疗、微波治疗等方法,康复科还有电磁治疗仪、神经治疗仪、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等多种仪器供选择。需要注意的是面瘫的理疗治疗属于被动性治疗,需要注意刺激面神经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强度过大损伤神经,需从短时间小剂量开始,如小剂量治疗即起效则不宜再继续加量,达到促进康复和降低发生后遗症的几率。

93. 面瘫后遗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患侧眼裂较健侧缩小、患侧鼻唇沟比健侧变深、出现口眼联动症状、晨起面部有麻木滞涩紧缩或抽搐感,吃饭时出现流泪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中的一项时表示病人进入了面瘫后遗症的早期,需及时调整治疗方式,同时除非有手术需求者,要尽量避免进行电诊断检查。

94.高压氧为什么能治疗面瘫后遗症?

高压氧治疗是一种迅速提高血氧分压、增加组织氧含量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以提高血氧含量和毛细血管氧气弥散度,可以改善神经供氧,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减轻神经细胞水肿,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一种较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可起到消除面神经水肿,加速炎症吸收的作用。它还能降低血小板聚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和营养,防止血管痉挛,促进面神经功能修复,故对于面神经损伤后三个月仍功能恢复不良,且无高压氧使用禁忌症的患者可酌情考虑使用高压氧治疗。

95.面瘫后出现“面瘫倒错”怎么治疗?

面瘫倒错是中医学术语,一旦出现难以自愈,多发生在周围性面瘫发病半年以上,面神经损伤严重,病程迁延不愈的患者中。患脸自觉面部肌肉发紧或瘫痪肌肉出现痉挛,患者自觉患侧牵拉健侧,做呲牙等动作时口角可明显偏向患侧。出现倒错现象时,多伴有患侧眼裂缩小、鼻唇沟变深、面肌板滞,还可伴有面肌联动出现。此现象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部分研究结果推测,可能的机制与表情肌部分纤维化有关,或神经的不完全再生导致了肌肉张力过高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此病治疗多以针灸外治法为主,同时也可以辅以中药、推拿、刺络放血、刮痧拔罐等治疗。患者自我锻炼康复时,应注意进行对镜练习,反复纠正大脑与面部肌肉感觉的不协调信号反应。

96.面瘫后出现“联动症”怎样治疗?

面瘫后出现“联动症”是面瘫常见后遗症之一。“联动”是指病人眨眼时可同时牵动上唇出现轻微颤动,呲牙或咧嘴笑时眼睑不自主闭合,吃饭或咀嚼时患侧眼流泪(称为“鳄鱼泪征”),或者出现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或出汗(耳颞征)等。联动症的发生机制为病损后神经纤维再生时长入临近神经细胞通路中,发生了神经错向再生,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经与支配口唇部肌肉的神经纤维出现了融合,导致神经支配的紊乱。联动的发生与面瘫发病时面神经受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有关,也不能排除部分病人有先天神经分布的不同,故在恢复期更容易出现联动症。关于面瘫联动症的发病率目前的研究统计结果差别较大,所做分析也均为假说,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面神经损伤后3个月后面神经再生显著时,其加重期在面瘫后两年,基本上是面神经再生结束时加重,最迟的加重可发生在得病后40个月。因为发病机制不清,联动症的治疗较为困难,西医手术治疗此病效果不理想,或因为难以确定治疗的靶点而无法进行手术。保守治疗以针灸治疗为主,也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或针刀松解治疗,但这些治疗均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属于临床经验总结性治疗,往往用于症状的缓解,而难以保证治愈。

97.什么样面瘫保守治疗后会出现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的情况?

面瘫的预后与患者体质、发病情况、病变部位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均有密切关系。总体来说面神经变性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合并症越多,临床痊愈的可能性越低。面瘫发病治疗半年无效者需进一步检查,也有的学者态度更为积极,认为保守治疗三个月以内无效即应经综合评估后考虑接受手术治疗。一般对于面瘫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早期药物治疗面神经水肿控制不佳、损伤位置位于膝状神经节或以上者预后相对较差。损害发生在镫骨肌或鼓索神经水平一般为中度损伤,发生在茎乳孔以下多为轻度损伤。病变早期未接受正规治疗或自行处理导致面神经水肿控制不佳病情贻误,或急性期不当使用针灸、理疗等治疗手法,刺激过重,均有可能是疗效不理想的原因。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是患者自身体质因素,比如自身神经结构的生理结构基础、体质方面年老、体质虚弱、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或对治疗和预后过于焦虑恐惧有难以除去的心理因素、自行手法康复时用力不当等均是预后不良可能的原因。

98.周围性面瘫减压手术治疗怎么做?

周围性面瘫减压手术治疗主要是进行面神经减压,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治疗解除面神经压力,改善面神经血液供应,以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功能。手术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以暴露释放受压的面神经。当听力和前庭功能存在时,经耳道及鼓室进路可达鼓室段面神经;耳后切口可经乳突,暴露鼓室和乳突段面神经;颅中窝入路,可暴露内耳道段和迷路段;迷路后入路,可到达颅后窝的面神经;经乳突和颅中窝联合进路,可行面神经全程减压术,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对听力和前庭功能全消失的病人,可经迷路入路暴露面神经全程。该手术疗法适用于自主恢复可能极小、或大部分神经管保存完整的病人。但是对于那些肌肉张力消失、对直流电刺激无反应、无随意性电活动、也无纤颤电位的病人则是手术的禁忌症,需经专业的评估后考虑选择其他手术方法。

99.耳源性面瘫怎么治疗?

耳源性面瘫是由中耳炎等中耳疾病引发的周围性面瘫,有研究不完全统计,急性中耳炎引发面瘫占8%,慢性中耳炎引起面瘫约7%。急性中耳炎引起面瘫者多因面神经骨管先天性裂缺,神经发生局限性充血、水肿,如退行性变未达90%以上者,无需手术治疗,仅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即可。慢性中耳炎合并骨髓炎和胆脂瘤造成面瘫者,不论神经有无退变,均应早期进行乳突根治术,必须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酌情进行神经减压、吻合和移植术,如局部感染严重,可在清除病灶后延期进行面神经修复术。疑为耳源性面瘫的患者应及早由耳鼻喉科专科医生诊治。

100. 面神经损伤修复手术治疗怎么做?

目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术有:面神经直接吻合术、神经替换术、跨面部面神经吻合术和神经移植术。在上述术式中,通常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最佳,对于那些面神经缺损过大,无法行吻合术的病人,可进行神经移植术。神经移植术需在患者自身其他部位选取神经供体,一般首选同侧耳大神经,其优势为取材方便、对感觉影响小、神经粗细接近等优点,是目前修复治疗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当耳大神经因外伤、肿瘤等情况受损不能利用时,可选择腓肠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其他肢体神经作为供体选择。面神经损伤修复手术治疗后仍需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和康复,以促进面神经的全面修复。

101.面神经瘤引起的面瘫如何治疗?

因面神经瘤引起的面瘫不适合保守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唯一方法。面神经瘤,又称面神经鞘膜瘤,可发生在面神经的颅内段、内耳道段、岩内段、膝神经节、岩浅大神经、中耳段、乳突段以及茎乳孔外的分枝,发生于中耳段和乳突段的较多,其他段较少。面神经瘤原发于面神经干中部者,因血运较少,肿瘤生长较慢,体积小而硬,呈灰白色,破坏面神经骨管较迟,影响面神经传导较早,临床表现为逐渐发病,慢性进展性全瘫。面神经瘤原发于神经干边缘鞘膜者,因血运丰富,肿瘤生长快,体积大而软,呈淡黄色,破坏面神经管较早,影响神经传导较迟,临床上发生面瘫较晚或不发生面瘫;此种病变同时伴有单侧不同程度传导性耳聋、耳鸣和不同程度前庭症状,这是由于肿瘤突向鼓室所致。发生在神经干中部者,一般切断神经,取出肿瘤,再做神经移植术恢复功能;肿瘤发生于神经干边缘鞘膜者,一般切开被膜取出瘤组织,保留神经纤维,可保持神经功能。邻近膝状神经节的颅底脑膜瘤、胆脂瘤、血管瘤等均可引起进行性面瘫,出现反复进行性面瘫和面肌痉挛,有时被误诊为面神经炎(贝尔麻痹),此时应进行颅底X线摄片、头CT或MRI检查。建议反复发作的顽固性面瘫应入神经科或耳鼻喉科专科诊断,除外肿瘤后方可针灸等中西医保守治疗,确诊为肿瘤者,应予手术。

102. 听神经瘤切除引起的面瘫能否恢复?

听神经瘤切除后,会在术中为病人做神经吻合或神经移植术,以保持面神经形态结构的连续性,但术后仍会出现面瘫,多数病人术后1-2天即可出现,少数术后1-2周出现。面瘫恢复的程度取决于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分型等相关因素,在6周内出现恢复迹象的面瘫,可能与神经传导阻滞有关;12周或更晚开始恢复的面瘫,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轴突断裂损伤;5个月或更晚的恢复可能与面神经表面有瘢痕形成有关;术后一年仍无恢复迹象者应尽早实行手术修复治疗。针灸治疗可加快听神经瘤术后面瘫康复速度,是术后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103. 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都有哪些特殊方法?

对于患病日久,恢复缓慢或停滞并可伴有一定程度后遗症的病人,除传统针刺外,还可采取如下方法治疗顽固性面瘫:①“滞针法”,通常是选取长针沿经取两穴,沿一定的方向透刺进针,一般可使用地仓透颊车、阳白透丝竹空、或翳风穴深刺治疗,透刺后可由深及浅分几次行滞针手法后进行重提轻插的手法刺激,以恢复肌肉功能的疗法;②“多针浅刺法”使用短针或皮内针在患侧面部沿经脉循行的部位循经浅刺数针至皮下,顺肌肉走形排列,为增强疗效可以使用长留针法,或于针刺部位同时配合艾灸疗法,此法属补法适用于经脉空虚之虚症的治疗;③ “远道取穴法”,即局部取穴难以获效,病程迁延不愈者,可配合远端取穴以激发经气、调节全身功能增进面瘫恢复,常用的穴位可分为肢体部穴位(如合谷、太冲等)、背俞穴或头针治疗等;④“芒针透刺法”,芒针是针灸治疗顽症的特殊治疗方法,一般选取长度125mm长的芒针选取穴位透刺,透刺穴位可为病变局部穴位,也可是是督脉穴位或背俞穴,透刺后可选择长留针方式或配合艾灸治疗;⑤“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可以一定的药物或可吸收蛋白线埋入患侧穴位,给受损面部以持续温和的良性刺激以加快面瘫恢复的方法,也有的医生根据个人经验埋入一定成分的中药粉末或皮内针,均属此类治疗的变法;⑥“刺灸健侧法”,当面瘫日久出现双侧感觉不对称,肌力不平衡时,可以使用此法;⑦“口内放血法”,于患侧颊白线或其附近以三棱针点刺放血的方法;⑧针刺“内迎香”放血疗法,恢复长期难愈的鼻部活动不利,鼻孔不收的疗法;⑨“拔罐法”,拔罐法也是属于传统针灸疗法内的一种常用方法,当面瘫日久,血液循环差、肌肉萎缩时,可采用拔罐或闪罐疗法,以恢复气血,行气通络;⑩“针刀治疗”,有的医生依病变部位使用针刀松解治疗以缓解面部肌肉紧张僵硬状态,或缓解面瘫后面肌痉挛或面肌联动症状,但这一疗法目前正在探索中,尚无过多的临床报道。

第八部分 预后与调摄
104.周围神经麻痹预后与什么因素有关?

按面瘫发病进展程度判断,发病即完全麻痹者,约有一半可能恢复不完全;发病为部分麻痹,始终未出现完全麻痹者,将恢复完全;开始为部分麻痹,但逐渐发展为完全麻痹者,有七成左右病人不能得到完全的恢复。按损害平面判断,面神经受到损害后,损害的位置越高,预后越差,伴随泪液减少、耳部疱疹或眩晕的膝状神经节或其以上部位受损预后不佳,受损平面越往下,仅出现一到二种症状者,损害越轻,预后越好。按电诊断方法判断,肌电图检查无电反应,但诱发肌电图显示正常者,预后良好。若诱发肌电图也无反应者,预后不佳。对于那些肌肉出现萎缩,但肌电图和诱发肌电图检查可见电活动接近正常者,表示神经已有再生,其运动恢复不佳是肌肉本身机能低下造成的,应注意对肌肉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和治疗。其他,如年老、体质虚弱、疾病早期治疗不及时、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或其他较严重基础疾病者,往往恢复慢,预后欠佳。也有的医生依据面瘫侧睑裂大小判断预后,认为睑裂越大,眼部损害越重,面神经受压越重,预后越差。按面瘫恢复的时间判断,10天至3周内开始恢复的,预后好,2-4个月才开始恢复的,相对较差,并且出现联动等后遗症的机会较大。

105.面神经麻痹时肌力是如何恢复的?

面神经麻痹通常恢复的顺序是眼部先恢复,如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等,然后是中面部的肌肉恢复,如颊肌、笑肌、提口角肌、颞骨肌等,鼻部及口唇部肌肉如鼻翼肌、鼻中隔降肌、口轮匝肌、降口角肌等一般恢复较晚。也有少数病人从口角运动开始恢复,这样的差异可能与面神经损伤时受到卡压的角度不同有关。肌肉一旦出现恢复的征兆如肌肉微微收缩后,便会随即产生一次速度较快的恢复,但其运动的速度和力度仍需2-3周左右的时间才可恢复为接近治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例如眨眼等动作仍有可能比健侧动作慢,或持续眨眼数次后仍觉患侧力度下降,这都属于恢复过程中常见的情况。只要面部运动功能正常,外观基本对称,即被认为是痊愈,有一部分病人仍觉两侧感觉不完全对称,或患侧面部有轻度不适感,均属正常。

106.得了面瘫后应如何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对面瘫的一般护理是注意保暖,要避风寒,尤其注意颈部和头部的保暖,天冷外出时应佩戴帽子、头巾和口罩。发病7天属急性期,此时勿做热敷类治疗防止加重水肿,水肿消退后可热敷或配合自我功能锻炼治疗,自我功能锻炼时注意对镜练习,运动和手法从轻到重逐渐加量。对于眼睑闭合不全,应注意保护眼部,外出可佩戴眼镜护目,平时可滴眼药水保护眼角膜,睡前使用眼药膏保护,也可用纱布湿敷。饮食方面要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全面,鸡蛋、牛奶、鱼虾等优质蛋白有助于神经生长的需要应适量摄入,不能因病追求清淡饮食而一概拒之。辛辣、生冷、过于刺激的食物或平时容易过敏的食物应避免摄入。发病后应注意休息,保证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医生和家人应体贴关怀病人,注意安慰和沟通,避免病人因为紧张、焦虑而影响疾病的恢复,对疾病正确的认识、平和的心境和树立治疗的信心对疾病的康复最为有利。

主编
史榕荇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副教授针灸科主任助理
中日友好医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常委
副主编
鲍蔚敏
北京市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欢
中日友好医院
编委

纪智中日友好医院

赵宁北京市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司江涛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李辉中日友好医院

马学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张永旺中日友好医院

评审专家组
终审专家

唐学章中日友好医院

刘炜宏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第一轮评审专家

严少军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

王锡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汪仁斌中日友好医院

秦丽娜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吴丽丽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二轮评审专家

聂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国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丁海涛中日友好医院

赵文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医院

王丽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终审专家

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建设的权威、专业、惠民、多元的中医药科普公益平台,旨在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构建科学、规范、标准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内容,促进中医药健康科普与文化传播,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电话:010-64274797
邮箱:kxpjb211@163.om
Copyright©2007-2021京ICP备17069760号-1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