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胃食管反流病
分类:中医类 - 脾胃科
浏览量:1000
前言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现代饮食结构改变和社会竞争压力加剧,该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消化道外症状不易识别,易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中西医认识不同,治疗上各有优势和特色。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规范临床诊断、科学治疗和有效预防,本词条解答了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中西医认识、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中西医治疗方法、预后调护等问题,科普健康知识,希望能够给基层医生和患者提供指导,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提高广大患者自我防病能力。
第一部分 概念与认识
1.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2013年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将其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腔(包括咽喉)和/或肺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终末器官效应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此定义进一步明确了食管外反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如何认识胃食管反流病?

本病主症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不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咽部异物感等。中医病名根据主症确定,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嘈杂”、“梅核气”、 “胸痛”等范畴。多因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素体虚弱而发,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机特点为逆、热、郁。

第二部分 分类与亚型
3. 胃食管反流病如何分类?

参考罗马Ⅳ标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和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

4. 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糜烂和(或)溃疡。根据食管黏膜受损程度,洛杉矶分类将其分为A、B、C、D个级别,级别越高代表炎症程度越重。

5. 什么是Barrett’s食管?

Barrett’s食管系指正常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生,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6. 什么是反流高敏?

反流高敏是因生理性酸反流敏感及食管酸暴露正常而无黏膜损伤的一类疾病,特点是内镜检查阴性,酸暴露时间正常,症状与反流相关。

7. 什么是功能性烧心?

功能性烧心是指以发作性胸骨后烧灼感为主要症状的食管功能紊乱性疾病,且不能用胃食管反流病来解释,内镜及食管病理检查正常,无异常酸暴露,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效果不佳的一类疾病。

8. Barrett’s食管癌变风险如何?

没有异型增生的Barrett’s食管患者每年高度异型增生及食管腺癌的发生率为1%,Barrett’s食管化生上皮的长度是癌变的高危因素,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9. 什么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中约有10%-40%的患者采用标准剂量PPI治疗8周后仍无效或症状不能完全缓解,被定义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此类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对PPI治疗反应不佳。

第三部分 流行病学
10. 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如何?

胃食管反流病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疾病,不同地区患病率亦不同,据统计全球发病率为2.5%-51.2%,并呈逐年升高趋势。我国典型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为2.5%-7.8%,低于北美(18.1%-27.8%)和欧洲(8.8%-25.9%)。此外,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的增加可能受到人口老龄化、超重和肥胖患者日益增多及诊断率升高的影响。

11. 哪些人更容易患胃食管反流?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胃食管反流病,高龄、肥胖、饮酒、吸烟、常摄入油腻食物或甜食、常饮浓茶的人更容易患胃食管反流病,长期焦虑紧张和遗传因素也会提高发病率。

12.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影响或危害?

反流物会破坏食管黏膜屏障,伴Barrett’s食管患者食管腺癌患病风险增加,反流还可引起咽炎、咳嗽、哮喘、口腔溃疡等食管外症状,频繁的反流也会影响睡眠和生活,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

第四部分 病因
13. 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有抗反流屏障削弱、食管清除力下降、食管黏膜屏障受损、胃排空延迟、食管高敏感、精神焦虑紧张等,以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吸烟、饮酒、喜甜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进餐过快、饮食过烫等。

14. 引起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可能有未纠正的不良生活方式、不遵医嘱服药、抑酸不充分、抗生素滥用史、食管高敏感、非酸反流、胃肠动力障碍、精神心理因素等。

15. 中医如何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病因?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寒热客胃;情志不遂、思虑太过;饮食不节、烟酒无度;素罹胆病、胆邪犯胃以及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

第五部分 发病机制
16.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机制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包括:(1)抗反流屏障削弱: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2)食管清除力下降:食管动力障碍、唾液分泌减少;(3)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4)反流物中的酸破坏食管黏膜;(5)内脏高敏感;(6)胃排空延迟;(7)餐后胃内酸袋。

17.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是什么?

本病的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肺关系密切。正虚为本,以脾胃虚损为主;邪实为标,以气郁、食滞、痰凝为主。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上犯食管,发为本病。病机特点为逆、热、郁。

18.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核心病机是什么?

核心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第六部分 诊断
19.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现有哪些?

烧心和反流是 GERD最常见的典型症状。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20. 胃食管反流病非典型症状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病的不典型症状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等。

21.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食道外表现?

食管外症状表现有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吞咽痛、慢性咳嗽、咽喉炎、鼻窦炎、哮喘、反复发作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及中耳炎等。

22. 如何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重叠?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另外一种及以上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症状重叠。本病与功能性胃肠病重叠较为常见,如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餐后上腹不适、早饱症状,或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23.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并发症?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并发症包括出血、狭窄、Barrett’s食管和腺癌,气道并发症如声带息肉、声门下狭窄、扁桃体肥大、吸入性肺炎等。在老年患者中食管炎较严重,Barrett’s食管、食管癌的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多。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可致食管管腔狭窄,出现食管狭窄时患者常表现持续性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取决于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

24. 中医如何认识和诊断食管源性胸痛?

食管源性胸痛属中医“食心痛”范畴,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胸痛,临床表现有胸痛、憋闷,伴有烧心、反酸、嗳气等,病因为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病机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胸膺困顿,胸阳不振,治法宜降逆化痰、通阳宣痹。

25. 中医如何认识和诊断嘈杂?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至的病证,中医认为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营血亏虚,引起脾胃运化不利,肝郁化火,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所致。

26. 中医如何认识和诊断梅核气?

梅核气是指咽中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的病证,多因情志不舒,肝失调达,致肝气郁结,气滞痰阻,痰气互结于咽喉而发,治法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27. 中医如何认识和诊断吐酸?

吐酸是指患者自觉胃中酸水上泛至食管、咽喉乃至口腔而引起不适的病症,中医认为是由于肝失疏泄、脾胃虚弱、胃气夹酸水上逆所致。

28. 中医如何认识和诊断烧心?

烧心是指胸骨后剑突下的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中医认为多由胃阴不足、肝胃郁热,郁热上冲引起。

29.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应以患者临床反流症状为基础,结合胃镜、24小时食管pH值、食管阻抗pH及胆红素监测、食管测压等检查及PPI试验综合考虑。

30. 如何应用量表初步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 Q)对于诊断有较好的准确度,量表评分≥8为诊断的标准。反流性疾病问卷(RDQ)也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积分≥12为诊断标准。

31. 如何使用PPI试验性治疗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对于拟诊患者可服用标准剂量PPI,一日两次,疗程1-2周,服药后如症状明显改善,则支持酸相关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则可能有酸以外的因素参与或不支持诊断。

32. 胃食管反流病内镜表现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表现有食管黏膜破损或糜烂、白苔、黏膜红斑或水肿、鳞状上皮岛、柱状上皮化生等。

33.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如何分级?

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下严重程度常用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正常:食管黏膜无破损;A级:食管黏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长径<0.5cm;B级:食管黏膜有破损,病灶长径>0.5cm,但无融合;C级:食管黏膜破损且有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75%;D级:食管黏膜有破损且有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75%。

34.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食管动力和24小时pH阻抗监测?

食管测压主要用于食管工作能力的评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大部分存在食管蠕动功能障碍、贲门压力降低或食管裂孔疝等情况。这些异常可以通过食管测压来进行诊断和评估。

食管24小时pH阻抗监测是胃食管反流病确诊的“金标准”,通过该检查可以诊断是否存在过多的酸反流、反流的时间、节段、严重程度、反流的高度、反流是否与患者的不适症状有关,对治疗有指导作用。适用于疑诊非糜烂性反流病者、抗反流手术前及术后评估、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诊断、疑诊功能性烧心者。

35.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阻抗监测提示哪些信息?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可以特异性地诊断食管裂孔疝、食管动力障碍,还能帮助判断胃食管结合部形态和压力,有助于评估患者抗反流屏障功能和指导抗反流手术,排除不适合内镜下治疗的疾病。食管阻抗监测可监测酸反流和非酸反流,还可区分反流内容物是液体、气体还是混合反流,有助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提高治疗效果。

36. 食管测压可以鉴别哪些与反流症状相似的疾病?

食管测压可以精准鉴别贲门失弛缓症、远段食管痉挛等食管动力障碍疾病、食管胃流出道梗阻等症状疑似胃食管反流的不典型病例。

37. 食管源性胸痛与心绞痛如何鉴别?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也称食管源性胸痛,需与心绞痛鉴别。①典型心绞痛位于中下段胸骨后及心前区,而食管源性胸痛为中下段胸骨后及剑突下。 ②前者多为压榨样痛、 闷痛,后者多为灼痛。 ③去除诱因、休息、含服硝酸甘油后心绞痛可迅速缓解;食管源性胸痛则休息无效,服用碱性药物、PPI药物或站立时疼痛可缓解,弯腰时易诱发。④心绞痛患者多有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肌酶谱等检查异常。⑤食管 X 线钡剂造影、内镜、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食管阻抗pH监测或(和)胆红素监测、LES 压力测定等,可证实胃食管反流病存在与否。⑥PPI试验治疗1-2周,若胸痛消失,则为食管源性胸痛。

38. 如何鉴别食管外症状与呼吸系统、喉部症状?

反复发作性哮喘、咳嗽、夜间呼吸暂停、间歇性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发音困难、喉痛等需要鉴别是否与胃食管反流病并相关。对难以解释的慢性咳嗽、反复发作性支气管哮喘等,经长期抗炎、解痉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经夜间抬高床头,改善饮食习惯及 PPI 试验性治疗2周,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的应疑有胃食管反流病可能,胸片、喉镜、钡剂造影、内镜、24小时食管 pH值、食管阻抗 pH 监测等可鉴别。

39.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

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寒热错杂证、气滞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等。

第七部分 治疗
40.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病情缓解,包括临床症状缓解、食管黏膜组织修复;预防病情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如食管狭窄、出血、癌变等)的发生。

41.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采用综合性和个体化的治疗。对于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及轻度反流性食管炎((LA:A)患者,可单纯用中医治疗,以辨证口服汤剂或中成药为主;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LA:B、C、D级)及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病患者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42. 胃食管反流病一般治疗包括哪些内容?

胃食管反流病的一般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减轻体重、抬高床头、戒烟戒酒,调整不良饮食习惯和饮食偏好、改变焦虑紧张情绪等。药物治疗包括抑酸剂、促动力剂和黏膜保护剂。

43. 胃食管反流病如何合理使用抑酸药?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方法是抑制胃酸分泌。目前常用的抑酸药包括H2受体拮抗剂(H2RA,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近些年新出现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如伏诺拉生,抑酸作用更强。PPI是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单剂量PPI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一种PPI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或者更换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迅速控制症状后可减量维持或按需治疗。

44. 胃食管反流病需要长期服用抑酸药吗?

抑酸药治疗有效的非糜烂性反流病和轻度食管炎患者可按需服药,抑酸药停药后复发、重度食管炎、食管狭窄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有低剂量维持和按需服用两种。

45. 长期服用抑酸药有哪些不利影响?

长期服用抑酸药,影响胃酸分泌,胃内pH值升高,可能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营养吸收不良;同时影响胃内环境,可能导致细菌过度增殖,引起难辨梭菌芽孢杆菌感染风险增加;还可能影响铁、钙剂等的吸收,增加贫血、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46. 胃食管反流病如何使用抗酸药?

常用的抗酸药有氢氧化铝、铝碳酸镁、海藻酸盐等,适用于轻中度食管炎患者,短期使用抗酸药可改善反流、烧心症状,但不主张长期使用。

47. 胃食管反流病如何使用黏膜保护剂?

黏膜保护剂主要包括硫糖铝、胶体铋剂、米索前列腺醇等,适用于有食管糜烂和溃疡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般不单独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

48. 胃食管反流病如何使用促动力药?

常用的促动力药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适用于合并胃食管动力障碍的患者,一般与抑酸药联合使用。

49. 哪些胃食管反流病需要抗焦虑、抑郁治疗?

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和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较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经过专科进行精神心理量表测评确诊者,可联合抗焦虑抑郁药治疗。

50.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处置要点有哪些?

首先需检查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优化PPI的使用,或换用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如伏诺拉生。有条件的患者可行食管阻抗-pH监测、内镜检查、食管高分辨率测压等以明确诊断、查找病因,检查显示确实存在反流、药物治疗失败或严重依赖、或存在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考虑行抗反流手术治疗。

51. 现代医学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不足?

现代医学治疗的局限性有长期抑酸带来的不良反应、停用抑酸药后易复发、食管外症状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效果差、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重叠时无明确的治疗方案等。

52.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优势?

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方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尤其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有明显的疗效优势。中医治疗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显著改善症状、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对PPI依赖、降低复发率、副作用少等优点。

53.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主要治疗方法是辨证施治,临证治疗以畅达气机为要,治法方法包括疏肝泄热、和胃降逆、理气化痰、活血祛瘀、健脾化湿等。

54. 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辨证论治?

肝胃不和证的主要表现有反酸、胸胁胀满、嗳气、腹胀、情绪不畅时加重、恶心、胸闷喜叹气、舌淡红苔白、脉弦等,治法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55. 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辨证论治?

肝胃郁热证的主要表现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滑等,治法宜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56. 气滞痰阻型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辨证论治?

气滞痰阻证的主要表现有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等,治法宜开郁化痰,降气和胃,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57. 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辨证论治?

寒热错杂证的主要表现有胸骨后或胃脘部烧灼不适、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肠鸣便溏、舌红苔白、脉虚弱等,治法宜辛开苦降,和胃降气,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58. 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辨证论治?

中虚气逆证的主要表现有反酸、泛吐清涎、嗳气、胃脘隐痛或痞满、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等,治法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旋覆代赭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59. 瘀血阻络型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辨证论治?

瘀血阻络证的主要表现有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烧心反酸、嗳气或反食、胃脘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治法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60.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成药如何选用?

肝气犯胃、肝郁气滞证可用气滞胃痛颗粒;肝胃郁热证可用达立通颗粒、左金丸、加味左金丸;寒热错杂证可用荆花胃康胶丸;气郁痰阻证可用越鞠丸;气滞血瘀证可用胃康胶囊。

61.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如何?

针灸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可明显改善反流症状,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焦虑紧张状态。研究报道显示针刺对消化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可增加黏膜血流量,加快黏膜的修复,改善食管括约肌压力,促进胃排空,调节幽门括约肌的功能,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等。

62.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还有哪些外治法?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还有推拿、耳穴、热敏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按摩、拔罐、药浴、经皮穴位电刺激等。

63. 哪些胃食管反流病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治疗症状缓解率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治疗效果差,长期抑酸治疗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症状重叠时无明确的综合治疗手段,部分抗反流手术后患者需要药物维持治疗。这些类型的患者适合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可以弥补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在胃食管动力障碍的调节、治疗非酸反流等方面有独特疗效,有助于减少长期服用抑酸药的不良反应。

64.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式方法有哪些?

中西医结合诊治要重视饮食、情绪、行为方式的调整,在应用抑酸剂和中药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不同类型和合并症进行针对治疗,如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使用促进黏膜愈合的中药;对Barrett’s食管患者选用治疗异型增生的中药;针对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内脏高敏感和焦虑抑郁进行治疗。

65. 哪些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要接受内镜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检查也可以进行局部治疗,食管明显狭窄、食管裂孔疝或食管外并发症患者,内科治疗无效者,可以评估后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66. 内镜治疗有哪些方法?

内镜下治疗目前较常用射频治疗,近年内镜下注射治疗、内镜下全层折叠术、胃底折叠术等方法也已在临床逐步开展。由于内镜治疗尚有许多问题未解决,包括远期疗效、患者的可接受性和安全性、对胃食管反流病不典型症状是否有效等,因此建议训练有素的内镜医师可谨慎开展内镜治疗。

67. 哪些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当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科治疗失败的时候或食管严重狭窄或合并有严重食管裂孔疝的时候,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68. 胃底折叠术效果如何?

胃底折叠术有一定的疗效,能增强抗反流屏障功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但长期疗效不确定,尚需今后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69. 胃底折叠术有哪些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外科医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腹胀(12%)、吞咽困难(6%),相当一部分患者(11%-60%)术后仍需规则用药。对于是否行抗反流手术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人意愿和外科专家的意见后再作决定。

70. 胃底折叠术后患者还需要哪些治疗?

胃底折叠术后同样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仍需短期使用抑酸药,用于症状改善,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术后消化道出血、促进黏膜愈合。

第八部分 监测
71. 胃食管反流病需要定期复查吗?

无Barrett’s食管的患者不出现新症状时无需复查内镜,Barrett’s食管患者需要定期随访,目的是早期发现异型增生和癌变,随访周期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定。

72.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需要内镜复查吗?

洛杉矶分级C、D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一个疗程抗酸治疗后需复查内镜,以评估抑酸治疗效果,并排除Barrett’s食管、食管狭窄等并发症。

第九部分 预后
73. 胃食管反流病预后如何?容易复发吗?

胃食管反流病因与生活方式和情志变化等关系密切,症状容易复发,但一般预后较好。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更容易复发,容易并发食管狭窄、吞咽困难等。Barrett’s有一定癌变风险,需积极监测随访。

第十部分 调摄
74.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饮食宜忌?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该忌生冷油炸、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

(1)生冷油炸:生冷指未经过烹饪处理及冰凉寒冷的食物。油炸指用高温油炸加热的食物。生冷食物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症状。油炸食物不易消化,停留在胃内时间过长影响胃排空,加重胃肠道负担,增加反流风险。

(2)辛辣刺激:指包括烟酒、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食物以及各种辛辣食物。这类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损害。

(3)肥甘厚腻:肥指含有动物脂肪较高的食物,甘指含糖较多的精细食物,厚腻指味道浓厚的食物。这类食物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反流症状,易引起肥胖。

(4)过甜、过酸的瓜果: 这类瓜果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反流症状严重患者不宜进食过多甜瓜果。

其次,避免进餐过饱,吃饭七八分饱,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饮食过量易加重胃肠道负担。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夜宵加重胃的负担,可能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导致反流。

75. 胃食管反流病生活方式如何调整?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指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疾病的健康教育是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和预防的基础,应贯穿疾病治疗、管理全过程。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减轻体重、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餐、避免高脂肪食物、戒烟戒酒、避免增加腹内压的体位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使部分患者从中受益,但这些改变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并不足以控制症状。

76. 胃食管反流病不适合吃哪些药物?

有些药物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引起或加重反流症状,如普鲁本辛、颠茄、阿托品、氨茶碱、烟酸、异博定、心痛定、安定等。

77.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如何锻炼?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以餐后散步,促进食物排空,但避免剧烈运动;此外可以尝试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功法。

78. 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进行情绪调理?

胃食管反流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心理问题,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宜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节压力和不良情绪,以利疾病早日康复。

79. 控制体重对胃食管反流病防治有哪些作用?

肥胖会导致胃食管抗反流屏障减弱,改变胃食管连接处的形态和压力,故控制体重可以恢复屏障功能,改善腹腔压力,使胃内容物不易反流,减轻反流症状。

80. 吸烟对胃食管反流病防治有何作用?

吸烟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蠕动减弱、反流次数增加,因此戒烟对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81.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起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约15-20cm)。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得少于3小时,以减少夜间食物刺激泌酸。规律起居,餐后避免平卧和剧烈运动,避免增加腹压的运动,控制便秘、避免穿紧束腰带等。本病与生活方式和情志变化等关系密切,病情容易复发,但一般预后较好。

主编
唐旭东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
副主编
王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
编委

王垂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军祥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李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邹多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唐艳萍天津南开大学附属医院

袁红霞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评审专家组
终审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终审专家

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建设的权威、专业、惠民、多元的中医药科普公益平台,旨在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构建科学、规范、标准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内容,促进中医药健康科普与文化传播,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电话:010-64274797
邮箱:kxpjb211@163.om
Copyright©2007-2021京ICP备17069760号-1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