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健康的睡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睡眠和过多睡眠对人体都是有害的。睡眠是否健康可以借助以下6个维度进行评估:(1)规律性:指每天在大约固定的时间睡眠-觉醒。(2)满意度:主观睡眠满意度是睡眠健康的重要指标,可采用一些主观量表来评估睡眠满意度。(3)警觉性:指在白天保持专注清醒的能力。(4)睡眠时机:指睡眠节律符合昼夜节律系统。(5)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是指睡眠时间与可用于睡眠时间之间的比率,睡眠效率在85%以上属于正常。(6)睡眠持续时间:即每24小时获得的睡眠总量,建议正常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长为6-8小时,儿童和青少年不小于9小时。
依赖于脑电记录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睡眠存在两种结构,包含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和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NREM睡眠又可以细分为4期,其中1-2期又称浅NREM睡眠,3-4期称为深NREM睡眠。正常成人睡眠中NREM和REM睡眠交替发生,一个睡眠周期包括以下阶段:觉醒状态→浅NREM睡眠(1期和2期)→深NREM睡眠(3期和4期)→REM睡眠,随后从REM睡眠进入NREM睡眠周期。一般成年人每晚约有4-6个上述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平均时间约为90分钟。NREM睡眠通常占总睡眠比例的75%-80%,REM睡眠占20%-25%,随着夜间睡眠进入后半程,NREM睡眠逐渐减少,REM睡眠时间逐渐延长。
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不仅脑电波方面存在差异,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睡眠、机体特点。(1)NREM睡眠1-2期:是由清醒转入深睡眠的过渡阶段,该阶段脑电波表现为低幅脑电波,此时半睡半醒,属于浅度睡眠,容易被唤醒,眼球活动愈来愈慢,最终停止运动,肌张力减低,但仍有一定的紧张性。(2)NREM睡眠3-4期:该阶段脑电波表现为高振幅慢波,故又称为慢波睡眠或深睡眠期,此时意识消失,对一般强度的刺激不会产生反应,没有眼球活动,全身肌肉放松,只有微弱的肌电活动。(3)REM睡眠:此期间眼球出现阵发性的或者单个的快速往复运动,因此得名,机体大部分肌肉肌张力完全消失,肌肉得到充分休息。该阶段大脑皮质则被高度激活,脑电波表现为低幅快波,也称为快波睡眠。
与人体生理功能和睡眠质量关系最密切的2个睡眠阶段是深睡眠期(NREM睡眠3-4期)和REM睡眠,分别又称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慢波睡眠期大脑处于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状态,使大脑皮质细胞得到完全休息,保养大脑细胞,有人称为“脑睡眠”;同时该阶段人体生命活动降至最低,有助于储存能量、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此外,生长激素分泌和释放达到高峰,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
快波睡眠期大脑皮质高度激活,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新的突触联系建立,有利于婴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婴儿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50%-60%,正常成人则只占20%-25%;同时快波睡眠期还能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的恢复。另外做梦通常也在这个阶段发生。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睡眠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必不可少,是认知、情感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健康睡眠如此重要呢?睡眠-觉醒是人适应自然昼夜节律的重要表现。一日之内,天地阴阳规律性的消长,形成了白天阳气盛、夜晚阴气盛的特点,人的睡眠-觉醒是人与自然互动最好的模式,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从现代生物学看,睡眠-觉醒是人体生物钟的重要体现,影响人体的基因生物钟。
良好的睡眠是一味良药,可以治百病。事实上良好的睡眠对于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包括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以及机体体温调节等。机体可以通过睡眠,起到储存能量、保护大脑、消除疲劳、增加代谢产物排出、增强免疫、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调节心理、促进记忆巩固等作用。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健康睡眠时间不同,一般婴儿需要12-16个小时,儿童需要10-12个小时,成人通常需要6-8个小时,老年人需要6个小时左右。但这并不是定论,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不同,每天需要睡多长时间在同龄人中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部分人群虽然睡眠时间较短(如短睡眠者),但没有主观睡眠质量下降,也不存在日间功能损害,不能视为失眠。因此人究竟睡几个小时才最合适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衡量睡眠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白天的功能状态。只要能使你第二天达到不困倦,做事充满精力的状态所需的时间就是健康的睡眠时间。
失眠又叫失眠障碍,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判断是否存在失眠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有睡眠时长和(或)质量不足的主诉和体验;(2)存在日间社会功能受影响,如疲劳、躯体不适、记忆力减退、情绪易激惹等。
失眠可分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和其他失眠。无论患者是否与其他可能干扰睡眠的潜在病因共病,这些诊断都适用。慢性失眠的特点为长期主诉睡眠起始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伴有相关日间功能受损。短期失眠是患者存在显著临床意义的睡眠质量不满或日间功能损害,但未符合慢性失眠诊断的最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其他失眠为存在显著的并引起临床关注的失眠症状,但未符合短期失眠诊断标准的罕见情况。
失眠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不深易醒(整夜觉醒次数≥2次)、醒后不易再睡、早醒、多梦、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小时)、睡眠质量下降、醒后不适感和疲乏感等。失眠引起的日间症状主要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激惹、躯体不适和认知损害等,成年人慢性失眠可损害社交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等,儿童慢性失眠可导致注意力损害、学习能力下降、行为紊乱等,失眠也可能引起躯体症状如头痛、肌肉紧张、肌肉触痛,甚至导致精神、心理、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增加。
祖国医学对于失眠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古代中医对于失眠的病名并不统一,常见的记载有不寐、目不瞑、夜不瞑、不得(能)卧、不得(能)眠、不得(能)睡等,现代中医学常使用“不寐”作为失眠症的病名。
不寐的病名,首见于《难经•四十六难》。该篇认为老人“卧而不寐”,是因为“气血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而《灵枢•大惑论》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阳盛于外,而营阴虚于内,卫阳不能入于阴故不寐。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曰“: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的阴虚火旺证。其在《金匮要略》中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指出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入于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所在。
唐代王熹《外台秘要》和孙思邈《备急千金方》等提出了胆寒不得眠,并利用温胆汤治疗。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主要是指由于机体内在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或痰热的影响而言。并明确指出以虚实作为本病的辨证纲要。同时在论治用药方面亦作了详细的论述。如“若精血虚耗,兼痰气内蓄,而怔忡夜卧不安者,秘传酸枣仁汤;盛者十味温胆汤”等。
《医学心悟·不得卧》:“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者,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此因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有湿痰壅遏,不安者,其证呕恶气闷,胸隔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至。”
总之,古代医家对失眠的探讨,最初认识到卫气出入失常,阴阳失交是失眠的基本病机,后来更加注重正邪虚实两端,实邪包括火、痰饮、胃不和;正虚主要有气虚、阴津虚、血虚、阳虚等,与心、脾、胃肠、肾、肝胆等关系密切。
失眠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均可发生,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女性高于男性。失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对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市民进行了调查,显示近3/4受访者曾有睡眠困扰,入睡困难成头号问题;一线城市居民就寝时间最晚,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睡得最早;一线城市居民平均每夜睡眠时长为6.94小时,新一线城市为6.87小时,二线城市为6.78小时,三线及以下城市为7.15小时。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42%的老年人入睡时长超过半小时,失眠率高达21%。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失眠的患病率在逐渐上升;(2)女性:女性失眠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大于45岁人群中增至1.7倍;(3)罹患内科疾病患者:失眠症状容易与慢性内科疾病共存;(4)罹患精神疾病患者: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有失眠症状;(5)家族遗传史:失眠存在一定家族遗传倾向,有失眠家族史的人群的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左右;(6)个性特征人群: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或完美主义;(7)既往失眠人群:既往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再次发病的风险远高于其他普通人群;(8)其他:如对环境反应性高、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人群。
慢性失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内分泌紊乱等;对于青少年,会导致神经发育不良,使注意力、记忆力、学习成绩以及精神行为均受到损害;对于女性,慢性失眠可能会致使女性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律不齐、高血压的老人,夜间失眠后,易导致猝死。慢性失眠对于社会亦可造成重大影响,由睡眠障碍导致的注意力及认知损害,已成为车祸和工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每年有274000起工作事故与失眠有关,造成的损失约311亿美元,而每年因失眠产生的直接费用(如药品、住院、就诊费等)和间接费用(如缺勤、工作效率、工作事故等)高达1000亿美元。
睡眠对于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均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长期失眠则会综合影响全身。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睡眠质量差会增加许多慢性疾病的风险。(1)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失眠会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代谢疾病的产生,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引发冠心病、中风等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2)精神类疾病方面:失眠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增加精神负担,易引起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疾病;(3)感染性疾病方面:失眠使机体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抵抗力下降,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4)其他系统疾病方面:失眠还会增加癌症、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慢性肾脏病等多系统疾病的发生。
引起失眠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五种: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躯体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
(1)环境因素:最常见的有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强光、噪音以及高温等。
(2)个体因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及睡眠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吸烟,或由于工作、娱乐,生理节律紊乱导致失眠。
(3)躯体因素:本身与睡眠有关的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心脏病、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身体疾病的不适也可引发失眠。
(4)精神因素:因某个事件引起兴奋、忧虑所致的失眠,心理因素失眠,精神障碍引起的失眠。
(5)药物因素:最常见的是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长期服用安眠药者或习惯饮酒者突然停止往往会出现入睡难、睡眠浅而多梦等表现。
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步入老年,各种危险因素逐渐增多,睡眠几乎不可避免地变差,年龄越大,睡眠越差。老年人松果体退化,褪黑素分泌减少,影响昼夜节律引起失眠。老年人白天活动和接受光照时间减少,容易出现失眠。并且老年期也易出现各种生活变故影响睡眠,如退休、丧偶、缺乏照料、社交活动减少等。
中年人失眠的原因:中年人失眠与生活压力有很大关系。中年人是家庭支柱,生活和工作都需要解决,很多人生活并不顺利,有很大的思想压力。
青少年失眠的原因:青少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来自家庭的约束减少,学校课程安排、其他社交活动的加量及青春期生物钟延后等。
儿童失眠的原因: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儿童卧室环境不好,容易导致失眠。没有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也是常见原因,这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
失眠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分子生物学、睡眠觉醒调节和睡眠的神经回路、大脑结构和功能、电生理和生理调节等因素相关。
(1)遗传机制:睡眠觉醒的特征,比如睡眠时间和睡眠节律,是由很多基因控制和遗传因素决定的。
(2)分子生物学机制:很多内源性分子可以归类为促进觉醒物质、抑制睡眠物质或抑制觉醒物质。
(3)睡眠觉醒调节和睡眠的神经回路:睡眠由负责觉醒和睡眠的大脑神经网络协调。失眠可能是由负责觉醒的神经网络紊乱引起的。
(4)大脑结构和功能:神经学的结构和功能发现表明,失眠与特定大脑区域的病理变化或损伤有关。
(5)电生理和生理调节:睡眠和觉醒时间的电生理或生理指标,高频脑电活动增加,睡眠中脑电觉醒迅速增加,是大脑皮层过度觉醒的标志。
目前解释失眠的重要理论之一就是“3P”模型,即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认为失眠的发生和维持是由3P因素累积超过了发病阈值所致。
(1)易感因素:即一个人容易失眠的个人特质,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
(2)促发因素:即导致失眠发生的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等,如倒班、饮浓茶或咖啡、与人争吵、罹患疾病等。
(3)维持因素:即让失眠长期维持下去的行为或信念,如延长在床时间、不规则作息、长时间午睡等行为,以及由短期失眠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等。
多数失眠可随促发因素的解除而消失(短期失眠);若促发因素持续不能消除,或失眠后产生不当行为或信念(维持因素),则导致失眠演变为慢性失眠。
不寐的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和体虚气弱。温热之邪引动,营卫失和,或外感风寒邪气,失治误治或久病不愈,邪从火化,扰动神明,都会使睡眠不安。暴饮暴食、宿食积滞、多食刺激性饮食,则胃气失和,酿生痰热,波及神志。久病体虚、先天不足、年高体弱或劳逸失衡,都会使神不安位,魂魄不宁,发为不寐。情志因素是不寐病因中的重要部分,七情过激均可造成气机失调、脏腑失和而成不寐。如暴怒可伤肝,气郁化火,上扰心神;五志过极,心火内炽,肾水不涵,水火不交,神明不宁;喜乐无度,魂魄不安;惊悸怵惕,胆腑失和等,都会出现夜不能寐的情况。
不寐之发病,有急缓之分,与病因密切相关。发病急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刺激等因素引起;发病缓者,则与年老体虚、久病耗伤、脑神失养相关。
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必须同时符合 1-6项标准)
1.存在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睡眠异常症状(患者自述,或者照料者观察到):(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更早醒来;(4)在适当的时间不愿意上床睡觉。
2.存在以下一种或者多种与失眠相关的日间症状(患者自述,或者照料者观察到):(1)疲劳或全身不适感;(2)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3)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4)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5)日间思睡;(6)行为问题(比如:多动冲动或攻击性);(7)精力和体力下降;(8)易发生错误与事故;(9)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或对睡眠质量不满意。
3.睡眠异常症状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单纯用没有合适的睡眠时间或不恰当的睡眠环境来解释。
4.睡眠异常症状和相关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5.睡眠异常症状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 3个月。
6.睡眠和觉醒困难不能被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很好地解释。
短期失眠的诊断标准
符合慢性失眠第1-3、6条标准,但病程不足 3个月和(或)相关症状出现的频率未达到每周3 次。
失眠的客观诊断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失眠患者睡眠的确切情况,有的还可推断并发现失眠的原因,指导治疗的方法。经典客观诊断方法依靠多导睡眠图(PSG)进行,可用于失眠的鉴别诊断与疗效评估,缺点是仪器设备昂贵,操作费时,记录和分析繁琐,且睡眠脑电的分析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简便易行的仪器如体动记录仪、睡眠手环等,可以在无PSG条件时评估患者夜间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模式,但其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神经功能影像学的发展为失眠的机制研究、诊断、鉴别诊断开拓了新的领域,但尚无成熟的经验应用于临床,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多导睡眠图被广泛应用于睡眠深度、睡眠结构、失眠症、梦境等研究,可以监测、记录及分析整夜睡眠过程中人体脑电、眼电、肌电及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理信号,能够监测不同器官系统中发生的与睡眠阶段和觉醒相关的生理变化信息,真实地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可以为睡眠障碍的诊断评估、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数据支撑,还可以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为了保证检查结果准确可靠,检查应当在睡眠实验室内进行。检测之前,应给患者简单介绍检查的目的和要求,以取得患者合作,并消除患者可能产生的恐惧心理。要求患者按照平时生活习惯及作息时间睡眠,测试时患者应舒适地躺在床上,以自然入睡获得的数据资料更客观可靠。
多导睡眠图检查在睡眠医学中是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工具。对一些真伪难辨,病因不明,常年受到失眠折磨的慢性失眠患者,为了明确病情,掌握失眠的确切情况,探索失眠可能的原因,全面诊治失眠,有选择性地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睡眠障碍评估量表是患者与临床医师对于睡眠问题进行的主观评定,是睡眠障碍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使用睡眠障碍的评估量表,结合患者的症状特点和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早期发现睡眠障碍、了解被试者的睡眠问题严重程度,提供早期及时干预的信息。
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评估量表主要有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Epworth思睡量表(ES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等。
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是国际公认的睡眠质量自测量表,以睡眠的主观感受为主要评定内容,可用于可能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做自我评估。量表共8个条目,前5个条目针对夜间睡眠情况评估,后3个条目针对日间功能评估,每个条目从无到严重分为0、1、2、3四级评分,要求被测试者根据所列问题条目,在过去1个月内,每星期至少发生3次以上,累计选项所对应的分数。量表共计24分,总分小于4分为无睡眠障碍;总分在4-6分为可疑失眠,建议调整生活作息;总分大于6分为失眠,建议及时就医,改善睡眠质量,以避免引发其他问题。分数越高,代表失眠越严重。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是经过验证和使用最为广泛的睡眠障碍评估量表之一,用于评估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9个自评与5个他评条目构成,由于其中在该量表中的第19个自评条目与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通常情况下仅测试参与计分的18个自评条目。这18个测试项的结果可以综合为7个成分,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通过规则的计算,每个条目按0-3分计分,累积各条目的得分就是PSQI总分。PSQI总分的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其特点是将睡眠的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评定。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增加,我国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4.98%,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率接近7%。发生焦虑障碍时,多数患者会伴随躯体上明显不适的症状,其中失眠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焦虑情绪导致的失眠症状只是紧张、心烦、心悸等焦虑症状的伴随症状,而不是临床主要症状。焦虑情绪导致的失眠以情志失调为诱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易化热化火,扰动心神,引发失眠,或因思虑过度,心血暗耗,营血不足可致心神失于濡养,神不内守故而致失眠。
睡惊症是指突然从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NREM)睡眠中觉醒,并且发出尖叫或呼喊,伴有极端恐惧的自主神经症状或行为的表现,每次发作持续1-10分钟,意识呈朦胧状态,几分钟后又倒头就睡,多数人第二天不能回忆当时的情景。本病亦称为夜惊、夜惊症或睡眠惊恐。
睡惊症多发于4-12岁,在青春期前发生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睡惊症通常出现在入睡后0.5-2小时内,即睡眠的前三分之一阶段出现,多在NREM睡眠的3-4期,儿童患病率为3%,成人则为1%。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缓解、消失,它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果在白天看到一些恐怖的事,或受到惊吓、吵架,以及一些意外事故等,易诱发睡惊症。睡惊症与患者的性格特点也有关系,此类患者通常会比较敏感、胆小。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睡眠障碍。失眠会出现多梦、夜间惊恐发作致睡眠质量下降,患者通常能回忆梦的内容,症状多发生于睡眠后1/3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通常不出现显著的活动,发作中被唤醒时表现出良好的智能。而睡惊症患者事后多不能回忆,症状通常发生于睡眠的前1/3阶段,可有企图下床或挣扎等行为,发作中被唤醒通常会出现意识模糊和定向障碍。另外,失眠的焦虑、言语和自主神经症状明显少于睡惊症。
睡行症又叫夜行症或梦游,属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为反复地在睡觉时从床上起来和走动,且在睡行时面无表情、目不转睛,能够避开障碍,但因意识不清可发生意外或受伤;对于他人的言语无反应,他人很难将其唤醒,强行唤醒时常出现精神混乱,事后常常完全遗忘;可伴有喃喃梦呓,但是对问话无反应;少数可有暴力行为,偶有自伤和自杀。睡行症可出现于儿童学会行走后,也可见于几乎所有年龄段。睡行症可在童年首次出现,成年后在睡眠剥夺或压力大时可能再次发作。
失眠会出现多梦易醒致睡眠质量下降,症状多发生于睡眠后1/3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通常不出现显著的活动,发作中被唤醒时表现出良好的智能。
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休息时有双下肢频繁和严重程度不对称的麻木、胀困等难以名状和忍受的不适感,偶见单侧,安静时和睡前症状更重且范围扩大,迫使患者必须不停甩动、挤压、撞击患肢等方能缓减症状。不适感在夜间加重,在肢体活动后减轻,入睡后症状持续存在,特别是在醒/眠移行过程中症状最重,使患者睡眠中仍不停活动患肢。约80%患者还并发周期性肢动症。
失眠患者常因睡眠不足出现乏力,四肢倦怠,甚至麻木,但表现并不明显,并且白天虽然会有麻木的情况,但是在调整睡眠之后可以得到缓解,而不宁腿综合征的麻木不适感更加严重,常在休息时出现,且入睡后症状仍存在。
周期性肢动症也称周期性腿动症、夜间肌阵挛或睡眠周期性运动症,是睡眠中周期性发生的反复和高度刻板性的肢体活动,通常发生于下肢,故也称为周期性腿动症。表现为睡眠中下肢出现周期性的以胫前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拇趾背屈伴有踝、膝关节(有时髋关节)的部分收缩,每次持续0.5-3秒,间隔20-40秒,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间隔时间不等,也可以全夜不停,上肢有时也可以发生类似动作。
失眠患者常因睡眠不足出现乏力,四肢倦怠,甚至麻木抖动,但失眠引起的肢体异常活动一般不具有周期性和高度刻板性,并且在睡眠状态改善后会有缓解。而周期性肢动症是在睡眠中发生周期性和高度刻板性的肢体活动,入睡后症状仍存在,由于频繁微觉醒和觉醒,造成睡眠质量下降,但是患者通常不感知其存在,而且使用减少肢动的药物并不能明显改善睡眠。
什么是睡眠行为障碍呢?当我们进入正常睡眠时,肌张力应受到抑制,全身肌肉会放松。但睡眠行为障碍发作时,肌张力活跃,会出现与梦境一致的运动活动,表现在生动梦境中出现特征性暴力行为发作,如拳打脚踢、翻滚、跳跃等,可自伤或伤及同床者,伴愤怒语言或叫喊,极大声才能唤醒。发作常出现于睡眠90分钟之后,每周1次或每晚数次。可详细回忆噩梦情境,如被袭击和逃跑等。
失眠会出现多梦,因此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梦中肢体不自觉的抖动,而这种行为往往与梦境不一致,也很少出现暴力性行为。并且,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的多导睡眠图会出现明显异常,可以鉴别。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睡眠呼吸疾病,临床表现有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其特征性表现为打鼾,与单纯打鼾不同,音量大,十分响亮;鼾声不规则,时而间断。表现为白天乏力或嗜睡。睡眠中发生呼吸暂停较重的患者常常夜间出现憋气,甚至突然坐起,大汗淋漓,有濒死感。夜尿增多,头痛。
失眠患者因为夜间睡眠减少,也会出现白天乏力、疲倦甚至嗜睡,但一般不伴有睡眠中呼吸暂停甚至憋气,大汗淋漓。可以依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特征性的鼾声以及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加以鉴别。
失眠,中医也称不寐,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脉体征可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型,最常见的证型主要有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肾不交等。
心脾两虚型失眠多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无华,或脘闷纳呆,舌淡苔薄白或苔滑腻,脉细弱或濡滑。
阴虚火旺型失眠多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心胆气虚型失眠多表现为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晄白,易疲劳,或不寐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舌淡苔薄白或舌红,脉弦细或弦弱。
痰热内扰型失眠多表现为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呕恶嗳气,口苦,目眩,或便秘,彻夜不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化火型失眠多表现为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寐,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咽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便秘,舌红苔黄或苔黄燥,脉弦数或弦滑数。
心肾不交型失眠多表现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严重者彻夜不眠,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失眠治疗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 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时间;
2) 恢复白天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防止短期失眠转化成慢性失眠;
4) 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与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
5) 尽可能避免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种干预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
失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小剂量短时间使用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安眠药有依赖性与成瘾性,可抑制呼吸,使记忆力减退,因此要严格遵从医嘱,不能滥用。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和放松疗法等。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是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组合,它能够缓解入睡困难,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并具有长期效果。
物理治疗如光照疗法、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等,以及饮食疗法、芳香疗法、顺势疗法等作为可选择的补充治疗方式。
还可以通过改善睡眠环境,比如降低睡眠时的环境亮度、保持环境安静,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舒适的枕头被褥等。
在选择不同方式治疗失眠时,要遵医嘱,尤其面对不同的镇静催眠药时,不可自行服用。
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和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物。
1.苯二氮䓬类药物:能改善入睡困难,但会影响睡眠结构。长期使用抗失眠效果会逐渐耐受,效果变差,使得部分人会开始加药使用。而长期大剂量服用有成瘾风险,且容易出现戒断现象。还有日间困倦、头昏等不良反应。
2.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能够诱导睡眠始发,治疗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半衰期相对较短,次日残余效应被最大限度地降低,一般不产生日间困倦,产生药物依赖的风险较传统药物较低,治疗失眠安全有效,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食欲素受体拮抗剂:食欲素又称下丘脑分泌素,具有促醒作用。针对食欲素双受体发挥抑制作用的拮抗剂苏沃雷生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失眠,现有研究数据显示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
4.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部分抗抑郁药具有镇静作用。在失眠伴随抑郁、焦虑心境时应用较为有效,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因有特定的抗组胺机制,可以改善成年和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具有临床耐受性良好,无戒断效应的特点,近年已作为治疗失眠的推荐药物之一。
不正确。因为长期失眠对人的健康会造成危害,病人会因为经常担忧自己无法得到充足的睡眠而感到焦虑、紧张甚至抑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长期不充足的睡眠还会导致病人白天出现乏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而适当服用一些短效的催眠药,能早日改善睡眠,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当然,长期使用催眠药也是不可取的,应有针对性地消除原发病因,改变生活习惯,注重劳逸结合,全面增进健康,这样才是治疗失眠的根本办法。
中医药治疗失眠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基础,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口服、针刺治疗、灸法治疗、推拿治疗、耳针治疗等。以辨证论治为首要原则,中医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肾不交等主要证型,上述治疗方法根据辨证分型可以更加准确地治疗不同类型的失眠。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显示上述疗法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于重症失眠,可选用中药口服配合针刺治疗、灸法治疗、推拿治疗或耳针治疗,疗效更加显著持久,不良作用少,不易复发,且无耐药性,能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安眠药带来的依赖,十分值得推广。
中医治疗失眠强调形神并调、医患互动。
调神主要是针对患者失眠的维持因素和诱因,帮助患者解决对失眠错误的信念及恐惧焦虑抑郁情绪,恢复宁静的心态。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CEN技术)。该技术是整合认知疗法、叙事疗法、中医调养形神方法和儒释道智慧而成的技术。可应用本土化的经验和智慧,帮助患者破除相关问题执念,把全部能量放在当下,进而获得心灵领悟成长。使用CEN技术治疗失眠的关键不是关注失眠本身,而是解决失眠的原因,治疗目标应是接纳失眠而非与之抗争。
调形是针对易感因素和失眠症状,辨证论治,平衡阴阳,调节体质。可采用药物和/或非药物干预方式。阴阳失调、营卫失和、神不守舍是失眠产生的原因。阴阳失调则昼不精,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阴不敛阳则夜不寐,可采用白加黑的方案治疗,针对白天、晚上的特点,分而论治,达到昼精夜寐的效果。
良好的医患互动在失眠的治疗中也非常重要。调神方面,医生需要向患者讲清楚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具体调整方法,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调神工作。调形方面医生需辨证论治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需遵医嘱,做好方案的执行。
心脾两虚型失眠多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食少,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或脘闷纳呆,舌淡苔薄白或苔滑腻,脉细弱或濡滑。治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以归脾汤加减。归脾汤的组成是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阴虚火旺型失眠多表现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以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阿胶汤的组成是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蛋黄。
心胆气虚型失眠多表现为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恐惧,触事易惊,终日惕惕,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晄白,易疲劳,或不寐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舌淡苔薄白或舌红,脉弦细或弦弱。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以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安神定志丸的组成是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朱砂、龙齿、党参,酸枣仁汤的组成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痰热内扰型失眠多表现为心烦不寐,痰多,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伴头重,目眩,或便秘,彻夜不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药以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温胆汤的组成是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甘草、生姜、茯苓。
肝郁化火型失眠多表现为不寐多梦,严重者彻夜不寐,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干而苦,不思饮食,头晕头胀,头痛欲裂,目赤耳鸣,小便黄赤,便秘,舌红苔黄或苔黄燥,脉弦数或弦滑数。治以疏肝泄热,镇心安神,方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泻肝汤的组成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心肾不交型失眠多表现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严重者彻夜不眠,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药以六味地黄丸加减。六味地黄丸的组成是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既往文献研究显示,包括百乐眠胶囊、六味安神胶囊、舒眠胶囊、甜梦胶囊(口服液)、乌灵胶囊在内的多种中成药治疗失眠症切实有效,临床应用广泛。
百乐眠胶囊具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六味安神胶囊滋阴清心,化痰安神,用于失眠症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夹痰者,症见失眠、心烦、心悸、易汗、口干少津、健忘、胸脘痞闷、舌红苔腻,脉细滑数等。
舒眠胶囊可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主要用于治疗肝郁伤神所致的失眠,症见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苦满或胸膈不畅、口苦目眩、舌边尖略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甜梦口服液(胶囊)具有益气补肾、健脾和胃、养心安神的作用,在治疗睡眠障碍、躯体共病的抑郁、焦虑的临床运用中积累了大量证据。
乌灵胶囊具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心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少气懒言。
针灸治疗失眠的常用主穴:神门、三阴交、百会、足三里、太冲、内关、安眠、四神聪。
痰热内扰证:配丰隆、厉兑、内庭、中脘、公孙;针用泻法,厉兑可以点刺放血,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肝郁化火证:配肝俞、太冲、行间、劳宫;针用泻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阴虚火旺证:配肾俞、太溪、申脉、照海、心俞;补申脉泻照海,其他穴位用补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心脾两虚证:配心俞、脾俞、胃俞、膈俞;针用补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背俞穴可以配合灸法,每次每穴灸20分钟,至皮肤潮红。
心胆气虚证:配心俞、胆俞、肝俞、丘墟、阳陵泉、大陵;针用补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心肾不交证:配心俞、肾俞、涌泉、太溪、少府、少冲;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中医认为,练太极拳,能加强肾的藏精、保精功能,并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因此,通过练太极拳,不仅能改善阳痿遗精,腰腿酸软,也能改善体虚肾亏引起的失眠、多梦等症状,可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以八节动作组合而成的保健操。经常练习八段锦具有强筋骨、利关节、通血脉、调脏腑等功效,同时能消除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改善血液循环、维持和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有助于改善失眠患者头晕头痛、心烦症状,适宜于高血压、失眠等慢性病患者及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练习选用。
失眠的非药物疗法多种多样,既包括现代技术手段也包括传统中医外治法。
现代技术手段中,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认知疗法或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又涵盖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放松治疗等。经颅磁刺激也是改善失眠的常用手段。此外,光照疗法、音乐疗法、高压氧治疗、心理干预等都对失眠有改善作用。应用有助于睡眠的恒温冷暖床垫、红外健康枕、恒温冷暖枕头等器械治疗亦有帮助。
传统中医外治法在不寐的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最常见的应用当属针灸疗法,包括穴位针刺、穴位埋线、灸法。此外,推拿疗法、耳穴压豆、药物外洗、香囊药枕、养生功法、穴位按摩等也是临床及居家保健中常用的方案。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总纲的五音疗法,与现代医学中的音乐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已经证实了结合辨证论治的五音疗法对于失眠患者来说疗效确切。中医理念中,同样强调情志疗法的作用,结合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情志调节,亦有助于失眠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失眠古称不寐,与脏腑气血失调关系密切。《吕氏春秋》言“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传统音乐的调式、旋律、音色有别,可对应分属五行,从而对机体产生影响,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调式是五音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以其中的主音命名,参有其他诸音。一般认为,宫音属土,宫调可主脾病;商音属金,商调可主肺病;角音属木,角调可主肝病;徵音属火,徵调可主心病;羽音属水,羽调可主肾病。临床上尚需结合辨证论治,以配合施用不同调式的音乐。乐器材料的不同、发声原理的不同都会造成音色的不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有其治疗之所长。
美国睡眠医学会及指南推荐,认知行为疗法为成人慢性失眠的一级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以情绪因素为主导作用的失眠。其治疗目标是减少焦虑并建立睡眠驱动力,治疗重点在于纠正导致失眠的错误信念、想法和关联。本疗法主要包括认知重组、多成分行为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放松疗法以及基于正念的干预。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认知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就可以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使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和谐。经过此种疗法,多数患者都能成功地实现预期睡眠,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效果。
物理治疗是指使用物理因子如光电热磁等对患者进行治疗,多为非侵入性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的高觉醒状态,影响睡眠相关激素变化和代谢活动,促进海马等部位发挥作用;光疗,通过自然光线或人工光线调节患者睡眠节律,改善脑神经内分泌,改善机体生物钟;小脑顶核电刺激,对皮质网状系统进行针对性刺激与联系,从而调节神经网络;此外还有高压氧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负氧离子治疗法、体外反搏疗法、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等。中医的各项健身养生功法、按摩推拿等亦属此列。
俗话说药食同源,可知饮食疗法既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与辅助,又是失眠“治未病”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食物本身具有药物属性,如补中益气之蜂蜜、红枣,温胃健脾之小米、核桃、山药,滋阴益肾之桑葚、枸杞,交通心肾之南瓜、银耳,宁心安神之龙眼肉、莲子、百合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可以适量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以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食之功不止于疗,更在于养。总的来说,对于失眠患者,饮食应当以清淡为主,避免肥甘厚腻、重油重盐、刺激性强的食物,且需注意营养均衡搭配。许多食养药膳已十分成熟,如龙眼莲子羹、白鸭冬瓜汤、桑葚茉莉饮、枣神粟米粥、莲心小麦粥、桂圆芡实粥、燕窝鸡汤等,烹饪原料广泛,方式多样,口味丰富,经常进食亦有助于改善睡眠。
对于失眠的现状,临床上存在着就诊率低、确诊率低、治疗有效率低三大问题。
首先是就诊率低。睡眠医学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逐渐兴起的一个医学分支,在此之前,人们对睡眠卫生的认识不够充分,对睡眠相关的疾病表现存在许多误区。许多人出于经济限制、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精神状态、认知观念等理由,并不会在受到失眠困扰时及时就医。
其次是确诊率低。失眠既是一种独立疾病,又可以与其他疾病相伴发生,症状的危害程度与患者本人的主观意念有很大联系,这些都会成为医生在临床中做出诊断的阻碍。此外,辅助诊断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以及相关技术的可靠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失眠的确切诊断。
治疗有效率低可以说是失眠治疗中最突出的问题。院外药物不合理使用、未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用药、药物依赖、心理情志变化等都是影响失眠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想要规避治疗误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最重要的是加深对睡眠卫生的认识,并在合适的情况下主动求医,与医生充分沟通、积极配合,合理用药,同时进行心理调适,方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长期失眠的人会变得急躁、恐惧、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可出现定向障碍或共济失调,并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严重的精神障碍。连续失眠还会使人白天精神萎靡或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进而影响社会功能。失眠又会造成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诱发情绪障碍等问题。健康的睡眠能帮助恢复体力和脑力,帮助舒缓压力,进而保持身体健康。然而,大多数失眠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了应付失眠而养成的习惯,如早点上床补眠、在床上休息、“努力一点就能睡着”的态度实际上会加剧失眠,这些习惯会削弱大脑的睡眠系统,与清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出强大的失眠暗示。睡眠管理就是为了强化大脑睡眠系统的习惯和行为,让床与睡眠紧密联系起来,使睡眠情况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状态。
失眠患者的睡眠管理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评估需求,并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第一步是正确认识睡眠。了解睡眠及相关知识可以正确认知睡眠,帮助自我调适。
第二步是纠正与不良睡眠卫生习惯有关的行为。
第三步是积极就诊,正规治疗。与医生讨论自己的睡眠问题,医生可能会提出一种特别适合的方法。不盲从病友的意见,因为每个人的失眠症都是不同的。抑郁造成的失眠和广泛性焦虑引起的失眠,其治疗完全不同。
第四步是制定合理的睡眠管理计划。制定计划时,要防止通过延长睡眠的时间来应对失眠,这种代偿性的行为只获得了更多的在床时间,其实产生的睡眠往往是碎片化的浅睡眠,而机体并未完全休息。
第五步是正确规范使用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一般被称为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症用得最多的药物。市场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安眠药,所以一定要按医生的建议用药。因为根据医生的建议用药,一般比较安全有效,产生依赖的危险性较小。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新的用药方法。所以请多听听医生的意见。
对于失眠患者来说,制定一份兼备科学性和个体性的睡眠计划有助于改善自身睡眠状况。睡眠计划应当与患者本人的睡眠情况息息相关,从令患者感到困扰的症状表现处着手进行改善,这就要求制定计划者,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专业医师,对患者目前的睡眠情况有充分而科学的认识。患者本人需要了解睡眠及失眠相关的知识点,并尽量准确描述自己的症状与困扰;医师要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帮助与教育。一份合适的睡眠计划,应当包括预期睡眠目标、自身行为调适、睡眠状况记录、治疗干预手段等内容。预期睡眠目标及睡眠状况记录可以包含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睡眠稳定性、是否多梦、是否有其他不良睡眠卫生情况、醒后表现等;自身行为调适包括生活行为调适与心理行为调适;治疗干预手段则包括药物、物理、音乐、心理、饮食等多个方面。目前临床推荐使用睡眠限制疗法制定睡眠计划,从初始睡眠的不足,逐渐增加了睡眠的稳定性,反过来又会缩短睡眠的潜伏期,减少入睡后醒来的情况,而且产生更高的睡眠效率。
要养成按时入睡和起床的良好习惯,遵循睡眠与觉醒相交替的客观规律。另外,晚饭不要过饱和过晚,应该吃些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晚上不宜吸烟,不宜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也不要喝过多的饮料或流汁。烟、茶和咖啡等会刺激大脑,使大脑不易进入抑制状态。而饮用过多流汁会导致小便次数增加,不利于再次入睡。睡前不要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避免剧烈的运动或体力劳动。睡前刷牙,洗脸是很有必要的,最好还要养成温水泡脚的习惯,这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利于入睡。内衣要宽松、柔软舒适,并勤洗换。被褥要保持干净,经常晾晒,以保持干燥和杀灭细菌。卧室宜整洁,空气流通,以利于健康。
①百合蛋黄饮
配方组成:鲜百合50克,净水400ml,鸡蛋1枚。
制备用法:鲜百合用水煮20~30分钟,放入一个蛋黄并拌匀,可加入少许冰糖,于睡前一小时饮用。
功效主治:宁心益肾,润肺养阴。主治热病后期之阴虚火旺,心烦失眠。方中蛋黄有宁心益肾的作用;百合有润肺养阴的作用。以两味相配,可获奇效。
②桂圆蛋黄羹
配方组成:桂圆肉6枚,鸡蛋1枚,白糖适量。
制备用法:鸡蛋1枚打入碗中,勿搅,撒入白糖,蒸至半熟时,将桂圆肉6枚塞入蛋黄内,再蒸至熟,当点心吃,每日1次,宜长期服用。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宁心安神。主要用于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
可使用郭蓉娟教授编制的宁心安神操改善失眠。
一是搓心经,用掌根上下揉搓对侧的心经(从小指尺侧到肘内侧);
二是按神门,用拇指上下按揉对侧的神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微感酸胀为宜;
三是叩百会,五指并拢呈爪状,自然下垂叩击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四是揉涌泉,用脚跟搓揉对侧涌泉(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以上4个动作左右交替进行,每晚睡前可躺在床上做一遍。
可使用吴茱萸穴位贴敷改善失眠。
具体操作: 取10克吴茱萸粉加5毫升白醋调成膏状,将药物在医用输液贴上均匀铺开,制成1cm×1cm×0.5cm的药饼备用。
用温水清洁患者双足底皮肤后,用毛巾擦干皮肤,让患者取半卧位。
取涌泉穴: 指导患者卷足,在足底二、三趾的趾缝头端与足跟连的前1 /3与后2/3交点上,将备好的吴茱萸药饼敷贴在患者双侧涌泉穴上。
贴敷时程≥8小时。
可制作中药药枕改善失眠。
具体操作:将中药合欢花80克、菊花80克、夏枯草80克、夜交藤80克、玫瑰花30克、薰衣草30克混匀研末,装入40cm×25cm的无纺布袋中将药物摊平后放入常规枕套正中,并在两端用缝线固定防止移动,枕套周围用珍珠棉填充至 5cm高度,嘱患者每晚睡前将药枕垫于枕部和后项,白天不用时将其置于干燥的密闭袋中以减少药物挥发。使用药枕期间,应勤洗头。
可采用中药泡脚改善失眠。
具体操作:取鸡血藤10克、肉桂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每天睡前用药汤泡脚30分钟,具有温阳活血、疏通经脉的作用,有助缓解疲劳和压力,改善睡眠。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春夏秋冬的“生”、“长”、“收”、“藏”保持一致。根据四季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顺应自然,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
春季晚睡早起,春是万物开始生长之季,天地之气开始萌发,故春天的睡眠应该是“夜卧早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
夏季晚睡早起,夏季万物处于盛极状态,人体也是如此。随着活力渐入高峰,人清醒的时间也会大大增加,一般人夏季睡眠只要五六个小时就可以了,因而夏季作息更需要“夜卧早起”。与春季不同的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是一年中最长的,所以睡眠时间可以更晚些,可在11点左右上床,但早起时间不变。
秋季早睡早起,到了秋季,人体就会达到四季中最平衡的状态。此时的人体状态从夏季时的亢奋转变为秋季时的内敛,因此如果有条件的最好早些入睡,每天保持至少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阴精的“收”。秋季虽开始收敛,但还无需“藏”,因此在早睡的时候,要注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
冬季早睡晚起,冬季主“藏”,动植物多进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阴精。这个季节的睡眠要“早卧晚起”,最好做到天亮才起。但也不应起得太晚,否则阳气无法舒展升腾,不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不寐属神志疾病,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具有积极的预防意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预防失眠、维持良好睡眠卫生需要保持乐观情绪,心胸开阔,控制情绪过激,饮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蔬菜,晚餐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失眠。临睡前不要看手机,不要思考问题,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褥松软适宜,卧室光线要柔和,并减少噪声,祛除各种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
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会议上的一项大样本、长周期的研究发现,抗阻运动比有氧运动更有助于睡眠。抗阻运动,也叫阻力运动,是指肌肉在克服外在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例如深蹲、哑铃、俯卧撑、仰卧起坐、沙袋、举重、引体向上等。该实验结果表明进行抗阻运动的人群睡眠时间在12个月内平均增加了40分钟,而进行有氧运动的人群增加了约23分钟。并且抗阻运动可使入睡潜伏期缩短3分钟左右,提高了夜间睡眠效率,而只进行有氧运动的人群在这方面没有明显改善。
澳大利亚学者肖恩等人对家庭照明强度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卧室中照明灯的选择,尽量避免高亮度的LED、荧光灯,选取可以调节亮度的小夜灯,在睡前一小时,采用低亮度、暖色系的照明光线,会有促进睡眠的作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的临床研究发现,盖加重的毯子睡觉,可以显著改善失眠症状。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厚重的被子,比如有呼吸、循环系统问题或是正在术后恢复期,盖厚被子有可能加重心肺负担。美国一项研究表明,7到11厘米高度的枕头能较好地承托住头颈部,产生最高的舒适度使颈椎、肌肉、韧带等处于自然放松状态,达到休息目的。另外乳胶枕头材料,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目前在改善睡眠舒适度和质量、减少颈部疼痛和改善整体功能方面有优势。
梦是体内外各种刺激作用于大脑特定皮层,包括残存于大脑里的兴奋痕迹所引起的,于睡眠中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产生的自发性与周期性的心像活动。
梦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主要与人的主观体验相关。一定数量的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对人体可具有正面作用,包括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调节心理平衡、稳定精神情绪,启迪创造性思维,甚至有时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病变等。但与此同时,做梦过多意味着大脑的过度觉醒,可影响睡眠状态以至脑部无法休息,也有的患者常常出现噩梦而惊慌不安,导致睡眠障碍,这时的梦则弊大于利。
过去一般认为梦境只出现在快动眼(REM)睡眠期间,由脑干刺激感觉皮层,然后由更高阶的皮层区域处理产生。但近年发现NREM睡眠中也有梦境活动,患者闭上眼后出现幻想或幻视体验,与睡梦时的体验较为相似,意识清晰度低,但并非梦境,这种情况可被称为入睡前幻觉。
入睡前幻觉被认为是介入NREM和REM两种睡眠之间、梦与非梦不易区分时的一种现象,多发生于NREM1-2期浅睡阶段,也可发生在NREM睡眠的2期临近结束时,表现为十分鲜明、类似梦境的现象。约70%-75%的健康人都会出现入睡前幻觉,但在部分失眠和神经症患者中,其发生会引起患者自觉“一闭眼就做梦,脑子得不到休息”,进而成为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之一,也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先兆表现。
在殷墟甲骨文中,“梦”字由象形的床和象形的人组成,而人的头特别大,据说是睡在床上“胡思乱想”。据此推断,祖先对做梦的基本认识为,梦境是在睡眠中发生的思维活动,由各种感觉和思维活动胡乱拼凑而成。
中医对梦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认为梦的产生与魂魄尤其是魂密切相关,“魂魄飞扬”即会产生梦境。至于“魂魄飞扬”的原因有三:其一,睡眠时心神相对处于安静和松弛状态,对魂魄制约缓解,魂魄易于飞扬不定而成梦;其二,五脏各自藏神,其中肝主藏魂,肺主藏魄,其气血衰弱则不能藏魂舍魄,易使夜间睡眠不深而做梦。其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引起魂魄动摇不定而发梦。
现代神经生物科学流行的观点是快动眼(REM)睡眠与做梦直接相关,而REM睡眠由脑干主导,因此认为梦是由脑干刺激感觉皮层产生,然后由更高阶的皮层区域处理形成集情绪、人物、场景等于一身的完整梦境。
另有研究发现前脑的结构损伤使患者失去做梦的能力,并涉及下丘脑前部和外侧部、杏仁复合体、中隔-腹侧纹状体区域以及边缘下皮质区、边缘前皮质区、眶额皮质区、前扣带皮质区、内嗅皮质区、岛皮质区和枕颞皮质区。因此认为中脑皮层-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激活和皮层反向投射是导致做梦的原因,由独立于REM状态的前脑机制引发。
总体来说,关于梦境生成的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梦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梦产生的生理结构。研究表明,梦境的产生涉及前脑活动的唤起,包括下丘脑的前部和外侧区域、杏仁核、侧腹纹状体的唤起,同时涉及到枕叶-颞叶-顶叶联结与额叶边缘白质的整合。
其次,额叶的神经化学回路从大脑中部向高端传递多巴胺控制着梦的有无,而多巴胺回路被认为可以引发寻求目标的行为和有机体与世界的交往欲望。因此,梦境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情绪与动机的背景。
最后,梦的内容和形式源自退行机制。在觉醒时,心理事件的正常路径直接指向行为,而在做梦时这一路径关闭,因此梦的加工退行离开运动系统而指向知觉系统,因此使人们体验到想象的直觉与认知过程。
现代研究表明,一定数量的梦对人体具有积极意义。第一,梦能使脑的内部产生神经生物化学反应, 促进脑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更新,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帮助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并与增进记忆有关。第二,通过梦境,潜意识可以指出或补充意识活动的不足, 使精神活动更完善充实,进而调节心理平衡, 稳定精神情绪。第三,日本山梨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梦中产生的一种物质能明显提高受试动物的寿命,因此多梦可能与寿命延长有关。第四,梦可启迪创造性思维,有可能为解决问题、甚至是科学尖端问题提供灵感。第五,梦有时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病变,有传递早期信息预示疾病发生的作用。
对于正常人来说,做梦是正常睡眠的一部分,凡是睡眠必然有梦。只是人们常常无法记住梦境内容,或在短暂记住之后又忘掉,只有少数情况下做梦后立即觉醒,才有机会将梦境内容形成回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自己一夜无梦。
关于梦境的遗忘,有观点认为,和清醒时一样,人们只能记住一些影响较强的感觉,相对平淡或微小的信息会被过滤,因此如果不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梦,往往不会被记住。其次,人们很难长久记忆混乱无序的信息,而梦境往往是无序且缺乏辨认性的,所以容易发生遗忘。现代生理学研究则表明,梦境的回忆水平与脑内的连接功能、觉醒前后的神经元活动以及相关脑区域血流量有关。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其与睡眠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正常睡眠过程分为快速眼动期和非快速眼动期,其中非快速眼动期又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睡眠。一期、二期睡眠属于浅睡眠,三期睡眠属于中睡眠,四期睡眠属于深睡眠。整体睡眠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入睡时间以及中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分布比例来综合判断。一般来说,如果入睡期和浅睡期较长,有可能睡眠质量较差;中睡期、深睡期以及快速眼动期较长的人群,睡眠质量较好。
由于梦境多发生于快速眼动期,只占正常成年人睡眠的20%-25%,而不能影响其他睡眠时相的情况,因此在睡眠时频繁出现做梦的情况,并不能够直接判断睡眠质量。
梦呓,即“说梦话”,又称“梦语症”,是指在睡眠中讲话或发出声音,清醒后本人不能回忆的行为异常类睡眠障碍。其可以自发产生或因对话引起,可为嘴唇无声动作,或是含糊不清的咕哝,也可为构音不清的只字片语,或为流利语言,还可以是特定情绪的表达等。多导睡眠图显示梦呓可发生于睡眠各期的安静状况下,其中发生于REM睡眠者与梦境有一定联系。
梦呓多为偶发,可见于正常人。少数人梦呓频发,长年累月,或为原发,或为其他睡眠行为障碍,如睡行症、睡惊症等的伴发症状,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者会影响睡眠质量及白天的生活状态,则需要患者正确认识并及时干预。
磨牙症指主要表现为本人不能自行控制的咀嚼肌节律性收缩,上下牙齿紧紧咬合滑动,发出响亮咯吱声的活动,其中以睡眠磨牙较为多见。其是由内外各种刺激引起,并作为微小应激反应的微觉醒障碍,常伴有多汗、心悸等其他应激症状。频繁发作的患者甚至出现晨起感咬肌不适,以及因影响睡眠而白日过度瞌睡等症状。磨牙症可通过干预应激源等方式治疗。
打鼾则往往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睡眠时气道不畅引起,可伴有睡眠结构紊乱和频繁血氧饱和度下降,进而导致失眠,同时会增加高血压、脑梗、缺血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等患病风险,应在确诊后采取综合治疗干预。打鼾也偶可见于正常人睡眠姿势不当时,可通过睡眠姿势的改变纠正。
于 淼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王一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王君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王晋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代宝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白 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任甫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任建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刘向哲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峰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佳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李泓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李跃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杨东东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捷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
庞铁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赵晓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段文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黄俊山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
董凯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滕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郭蓉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刘向哲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跃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杨东东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捷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
黄俊山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
李峰北京中医药大学
庞铁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赵晓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韩振蕴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滕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郭蓉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建设的权威、专业、惠民、多元的中医药科普公益平台,旨在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构建科学、规范、标准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内容,促进中医药健康科普与文化传播,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