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学会动态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把握机遇 创新发展 田佳星

发布时间: 2020-06-19

身为一名初踏临床岗位的青年医生,三年前,我有幸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在被托举的过程中,中国科协与中华中医药学会不断为我们青年工作者创造开拓视野的机会,提供深入学习的平台,促进我们更快地提高与成长!也正是平台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更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做好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提升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服务能力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充分肯定中医药是我国独有且富有价值的医学科学。值得强调的是,中医“整体观”和中药“多靶点”特征在合并多种代谢异常因素的复杂疾病防治中独具优势。

我非常有幸在研究生阶段,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研究,创立了糖尿病中医分阶段诊治理论并提出系列治法方药,填补中医药对糖尿病早中期治疗的空白。在导师的悉心教育和栽培下,我不断钻研其学术思想和临证思维,分析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作用优势与特点:在糖尿病前期,本人参与项目组中医药延缓糖尿病发生的临床及机理研究,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一等奖;在糖尿病阶段,结合项目组多中心临床试验等研究,本人参与总结撰写中医药减毒增效、保护胰岛功能相关文章,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糖尿病并发症期,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及文献病例总结等,证实中药具有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胃肠病变疾病进展的重要作用,为临证提供新的选择。由广安门医院连凤梅教授指导本人完成撰写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高质量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文章,从2万余篇相关临床试验中筛选出糖尿病不同阶段高质量代表性论文26篇,揭示中药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被内分泌领域JCR分区1区期刊《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录用发表。目前,本人已在内分泌及中医药领域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参编《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等7部著作。此外,本人作为主研人员参与项目组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证实中药可糖脂肥同调,且调脂减重结果优于西药对照组,研究结果以摘要形式第一作者发表在《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IF: 16.32)期刊,并荣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柳叶刀糖尿病子刊专场最佳壁报奖。此外,依托项目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明确复杂情况下的方药量效变化规律,本人参加国际整合医学健康大会交流该研究成果,荣获大会最佳壁报奖,获奖新闻被《中国中医药报》头版报道。

二、结合现代技术,深入阐释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科学内涵

中医药学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我们要有坚定的科学自信,明确中医的独特价值,厘清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异,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我们要在勇攀医学高峰上有所作为,结合先进技术,多角度、多层次探索中医药疗效机制,力求运用科学手段阐释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深刻内涵。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将微生物组研究应用到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领域,对于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疗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人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多项微生物组相关的机制探索工作,依托项目组的合作平台,本人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完成实验技术培训,参加“宏基因组数据分析专题”研习班,学习掌握组学技术在代谢性疾病的前沿进展。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中药增加多代谢紊乱患者有益菌比例,研究结果以学术骨干之一发表在《MBio》期刊;本人在广安门医院李敏教授指导下完成微生物组基础实验研究,证实中药降低模型大鼠的血糖代谢、调节肠道微生态、保护肠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反应;并在青年托举工程项目支持下,深入联合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揭示中医药“糖脂肥同调”的疗效机制。目前本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医基础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探讨微生物组在代谢病中的致病机制以及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受邀参加2019年ADA科学年会壁板展示,这是糖尿病领域最高规模、最具权威的学术会议,研究结果以摘要形式第一作者发表在《Diabetes》期刊(IF: 7.273)。此外,结合生物力学技术,由丹麦奥尔胡斯大学赵静波教授指导本人完成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胃肠病变的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可恢复糖尿病大鼠的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重构,相关文章发表在《Am J Transl Res》期刊。

三、拓展国际视野,做一名新时代推进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践行者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善用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全力把中医药打造成亮丽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

 本人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支持、中国科协和学会的帮助下,以及在项目组的工作过程中,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科技联通,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为我们年轻中医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人有幸加入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担任学会的青年委员,努力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贡献力量。作为主研人员,本人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一带一路”合作专项,参与项目组与奥地利格尔茨大学Bauer教授团队、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生物力学团队课题合作。参编由导师仝小林院士牵头制定的《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这是第一部国际中医专病诊疗指南,是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的先行者,极大促进了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国际影响力。本人积极践行中医药“走出去”指导方针,先后赴美国、德国参加专业领域国际交流学术活动,展示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成果。参加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柳叶刀》期刊高级执行主编威廉·萨默斯基尔开展的学术讲座,代表项目组汇报展示团队的研究成果。此外,作为项目组的学术骨干成员,荣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前,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事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紧紧把握历史性的机遇,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以实际行动谱写中医药振兴发展新篇章。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以及平台的大力扶植和不断推动下,我们的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