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科技评审>奖励展示

浊瘀痹相关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 2012-12-26

  本项目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风湿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项目,属于中医临床医学领域。
    痛风又称为“帝王病、富贵病”,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仅报导数十例痛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达10%以上。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根据自己数十年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认为现代医学的痛风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品,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石,或溃流脂液为特征。明确指出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主要原因。朱老认为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为痛风的发病机理;凡此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根据痛风的病因病机,创立了“浊瘀痹”中医新病名以及“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大法。解决了目前治疗痛风的中成药均以清热化湿、活血止痛药为主,不宜长期服用,久用损伤脾胃的弊端,补充了已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忽略调益脾肾的治则。以上论点发表于《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和《光明中医杂志》1991年第4期《浊瘀痹辨治一得》。在此基础上,1995年研制医院制剂“痛风冲剂(痛风颗粒)”。1996年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合作进行“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列为南通市第一批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通过该项目的研究表明:痛风冲剂具有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作用,组方合理,用药精当,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可以排泄尿酸、消肿、止痛;慢性期,在适当停用高嘌呤饮食,维持营养正常摄入的同时,又不引起痛风发作,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该药无毒副作用,工艺设计合理,质量标准稳定。《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和实验研究》获2003年度南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痛风颗粒临床应用十七年,年销售额逾百万元,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立了中医药治疗痛风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的分期治疗方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专科5家协作单位和科技支撑计划8家医院480例临床观察证明:急性期具有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间歇期能够维持体内血尿酸的正常水平,防止痛风反复发作;慢性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缓解关节症状,防止病情反复,提高生活质量。痛风结石者加用浓缩益肾蠲痹丸,还具蠲痹消石的功效。目前本项目已获得发明专利2项,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制定行业标准1项,并在全国12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浊瘀痹”中医病名将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第2版中医临床路径采用,“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痛风中医分期治疗方案也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第一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痛风病的诊疗方案中。
    本项目的研究为痛风患者及发病高危人群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降低了痛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具有作用肯定、副作用少、病例依从性高的优势,操作性强,得到行业内认可,适合基层推广,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能带来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带动中医药产业和中医专科建设的发展,通过新药的研发可以走向国际市场。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