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科技评审>奖励展示

黄药子肝脏毒理学及配伍减毒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 2012-12-26

本项目属于中药学研究领域,曾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572368)等课题。对黄药子及配伍当归后肝脏毒理学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对黄药子的毒性物质基础进行了分离,并对黄药子毒性物质基础的体内外吸收代谢进行了详细研究,又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和代谢组学方面,对黄药子毒性及配伍当归减毒/增效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阐明了黄药子毒性及配伍当归后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
    主要研究内容及特点:
    一、毒理学研究:黄药子为直接肝毒物,可引起小鼠血清GPT、GOT、ATP、TBIL值增高,其病理表现为混合型肝损伤,肝毒的作用机制与抑制肝生物转化一相反应酶CYP450系统、二相反映酶GST及GSH-PX、SOD的活性有关。
    二、当归减毒研究:当归各比例组对黄药子的肝损伤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药子配当归1:2组作用最好。其减毒的机制与提高肝微粒体中P450、GST、GSH-PX、SOD活性有关。
    三、黄药子及配伍当归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首次建立黄药子及配伍当归指纹图谱,标示了10个共有峰,应用HPLC/MS技术对其6个主要色谱峰进行了初步归属。
    四、黄药子毒性部位及成份的确定:明确黄药子的毒性部位是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层。通过常压柱层析得到一化合物,经鉴定该化合物为黄独乙素。
    五、吸收代谢研究:Caco-2研究表明黄独乙素以原形被动扩散,可良好吸收,但代谢较慢;并建立了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代学参数。
    六、血清药理学研究:黄药子对S180、H22肿瘤细胞和P-gp的抑制及对人正常细胞LO2的损伤为同一成分,说明黄药子的毒性成分有可能也是有效成分之一。配伍当归则表现出对肿瘤细胞作用增强,而对正常人肝细胞的损伤有减弱趋势。
    七、对CYP450酶亚型的影响:免疫酶间接法显示,黄药子组的CYP1A2、2E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配伍当归后其蛋白表达显著降低。提示黄药子可能通过强烈诱导CYP450酶系的CYP1A2和CYP2E1的mRNA及蛋白表达,导致相对应酶活性的增加,从而加重其对肝脏的损害。而配伍当归后抑制蛋白表达水平是其拮抗黄药子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八、肝毒性细胞分子机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黄药子可损伤肝细胞线粒体,造成膜电位水平降低,并生成大量的氧自由基。配伍当归后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减弱。
    九、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研究:PCA分析结果表明,黄药子组内源性代谢物的相对含量产生显著变化,配伍当归后其相关的内源性代谢成分有较好的回调作用。
    黄药子是一味用于肿瘤、甲状腺疾病等方面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同时它也具有较显著的肝毒性,本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黄药子的肝毒性研究,承担着多项国家级课题。本研究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7篇,出版专著1部《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2名。通过科技查新证明本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肝药酶亚型、线粒体膜电位、代谢助学等细胞分子水平方面针对配伍减毒/增效性研究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其研究结果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张陆勇院士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铮涛教授的好评。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