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风后遗症
分类:中医类 - 康复科
浏览量:1589
前言
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且目前患者及家属康复意识和观念不足,对康复在中风后遗症患者机体功能恢复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病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中医康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使患者及家属更好的全面认识中风后遗症,让患者尽快、最大程度的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功能障碍以及避免复发。本书拟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中风后遗症的病因、诊断、中西医治疗方法、家庭康复护理、预防调护等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使更多的患者和家属了解中风病的康复知识,促进中风病的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部分 概念与认识
1.什么是中风后遗症?

脑卒中是中医辨证诊断名称,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神识昏蒙或无神志改变、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一般将发病6个月以上的称为中风后遗症。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在中风后遗症期仍然需要加强治疗和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预防或减轻残疾,促进功能恢复,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中医如何认识中风后遗症?

中医认为:中为损伤,风为脑,卒为突然。脑卒中为脑部突然受伤,脑部受伤的疾病称为中风病。痰瘀互结是中风病各阶段的基本病机,在中风后遗症阶段,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亦可见气血不足、阳气虚衰之象,临床上表现为中风后遗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口舌歪斜等表现。随着病情变化若见痰浊内阻、气机郁滞出现情绪低落,寡言少语而成中风后抑郁;病情进展出现毒损脑络,神机失用可出现反应迟钝、神情淡漠而发展为痴呆;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癫痫、肢体痉挛、疼痛、手足肿胀、吞咽困难、小便失禁等;若调摄不当,阴血亏虚、阴不敛阳,可再次发作中风。

第二部分 分类与亚型
3.中风后遗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根据起病原因分:(1)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2)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等。

根据症状分类:(1)运动功能障碍:即常说的瘫痪、半身不遂,是由于脑血管的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障碍;(2)言语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失语和构音障碍。失语是指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如听不懂别人或自己的谈话,说不出要表达的意思,不理解也说不出病前会读会写的句子,另外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失读、失认、失写等。构音障碍指因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造成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瘫痪,或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而出现的发声、发音、共鸣、韵律、吐字不清等异常;(3)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吞咽困难,进食水呛咳;(4)排便和性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尿潴留、二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碍等;(5)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执行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响;(6)精神和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幻觉、妄想、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4.什么是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由于中风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障碍。由于病灶部位不同,可表现单个肢体瘫痪、偏侧上下肢瘫痪、四肢瘫、截瘫等,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瘫痪形式。如果没有积极正确的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护理不当,可能还会出现系列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肩手综合征引起的上肢肩胛带及手关节疼痛、肩关节半脱位、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骨质疏松易导致骨折、压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因此在病情稳定后,身体一般状况好转,应尽早的进入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取决于病情的轻重、治疗早晚、年龄、合并症、患者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康复治疗、以及其它的继发性因素。

5.什么是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

中风后的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言语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风后常见的言语功能障碍有失语和构音障碍。(1)失语是指患者的发音是清晰的,有时候还能滔滔不绝的讲话,但是却答非所问,不能正确的表达意思;有的言语内容空洞,找词困难,就像常说的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有的病人表现为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还有的是不理解也写不出发病前会读、会写的句子;有的病人命名不能,例如看到一把钥匙,可以描述它的形状、颜色、用途等,但确不能准确说出“钥匙”。(2)构音障碍是指患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表达,但是却发音不清,言语含糊,严重者不能讲话,丧失发声能力。部分言语障碍的患者,由于讲话不流利、口齿不清,内心压抑,情绪紧张,导致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少,会给康复治疗增加难度,有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目前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配合针灸以及中药等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恢复。

6.什么是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是指患者不能将食物或液体从口腔送至胃内,而出现呛咳误吸,有的患者还有咀嚼或舌体运动异常,部分患者可能还会伴随出现言语障碍、发音困难、强哭强笑等。中医认为吞咽功能障碍主要病机为心、肝、脾、肾诸脏的功能失调,风、火、痰、瘀闭阻舌窍引起,属于本虚标实、下虚上实的病变。随着中风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中风后吞咽障碍明显增加患者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风险,经口进食的食物及液体量减少,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及不良预后。因此需要积极的重视,除了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外,教会家属和患者正确的进行康复护理是很重要的,能够使患者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尽快康复。

7.什么是中风后排便和性功能障碍

(1)排尿障碍: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和尿潴留。有的小便频数,尿后余沥;有的尿意急迫,难以控制,时而自出;有的骤然用力,咳嗽,或大笑等而尿自出;有的毫无尿意,小便完全失禁;有的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可以通过定时排尿等行为治疗、间歇导尿、药物干预、针灸等手段进行干预。(2)排便障碍:指中风后排便的随意控制功能消失,导致便秘和大便失禁。通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配合药物、针灸等治疗,可以得到改善。中风后排尿排便障碍不仅是疾病严重性的标志,也是阻碍患者康复及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患者关爱与关注,避免其精神过度紧张、抑郁,加重尿便障碍。(3)中风后性功能障碍目前康复的内容较少,男性多表现为勃起障碍和射精障碍,女性可表现为性高潮缺乏、性冷淡、阴道痉挛。

8.什么是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

中风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计算力下降,时空定向力障碍,执行功能下降,不会做以前能够胜任的事情,不能认识熟悉的人等。认知功能障碍多与年龄、教育水平、中风类型、病变部位、病灶特点、中风的次数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发现患者在中风后出现显著的认知、感知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问题,建议医院就诊,通过相关的神经心理量表进行认知及其他领域的筛查以明确诊断。建议高危的患者在急性中风事件发生后,有条件进行认知评估的应当尽早评估,同时进行阶段性的认知评估,推荐每3-6个月进行认知评估随访,以明确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演变。早发现、早筛查、早治疗,通过对已知危险因素的干预、药物治疗以及认知康复,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尽可能的使患者能够恢复生活能力,如自我照料、家庭和经济管理、甚至重返工作岗位等。

9.什么是中风后精神和心理障碍?

中风后由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体内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会诱发精神障碍,例如漫无目的徘徊、攻击行为、骂人、多疑、性格改变、幻觉、妄想等。另外,由于突然出现的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失去正常工作生活能力,患者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躯体的突然变化,会产生急躁、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有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否认,拒绝承认自己得病了;有的患者会焦虑紧张,担心久治不好,担心疾病复发;有的患者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严重者还会有轻生的想法;有的患者烦躁易激惹,觉得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个性、性格的改变;有的患者由于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诱发了多种躯体症状,导致患者辗转各处就诊,消耗医疗资源,加重疾病经济负担,等等。因此家庭和社会应该积极的给予患者支持,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帮助患者重树信心,正视疾病,积极康复治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积极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心理康复、中西药物治疗、针灸治疗、音乐疗法等等。通过积极的康复和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的症状,降低精神心理障碍对中风恢复的影响,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三部分 流行病学
10.中风的患病率如何?

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和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实质、脑室出血等),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中风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我国中风疾病有增长的态势。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中风发病率由2005年117/10万升高至2019年145/10万,出血性中风发病率由2005年93/10万下降至2019年45/10万,但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2019年我国人群的中风患病率为2022.2/10万,男性为1770.7/10万,女性为2283.2/10万。同时疾病负担也在成上升趋势,其中缺血性中风导致的健康生命损失年上升最多,为202.7%。可见中风发病率高,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希望得到民众的重视。

11.什么样的人群容易患中风?

中风的易患人群常见的有:(1)吸烟者:目前我国吸烟人数约为3.08亿,其中男性占到了50.5%,女性为2.1%。(2)超重和肥胖者:2004年-2018年,我国的肥胖率从7.1%上升到来16.8%,由于超重和肥胖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产生。(3)高血压病史者: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引起动脉硬化、脑出血等,但目前我国仅有11%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控制,且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糖尿病病史者: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脑血管,特别是微血管病损,增加动脉硬化和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我国糖尿病总患病率也持续上升,从2007年的9.7%增加到2017年的11.2%。(5)心脏病病史者,特别是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都不同程度的减少了脑血流量,容易形成心脏微血栓脱落,使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心房颤动是中风独立的危险因素,但公众对于心房颤动的知晓率却不高,且只有6.0%的高危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6)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受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影响,中风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在中国,年龄在18-45岁的青年人群中风的年发病率为97.7/10万,且在逐渐升高。青年人群罹患中风与老年中风人群相比,危险因素更为复杂多样,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更大的负担,需引起重视。

12.发生中风后留下后遗症的几率是多少?

根据2020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中风后患者中77.7%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残的占40%,可造成经济损失数百亿元。中风后通过积极康复治疗一部分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但仍有50%-70%左右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最常见的就是病人会产生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精神和心理障碍以及排便和性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很多中风患者虽然经过积极的治疗,却仍然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非常影响生活质量。

13.哪些人容易出现中风后的并发症?

对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果缺乏正确的康复技巧及护理,则容易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包括:骨质疏松、中枢性疼痛、肩关节半脱位、肩痛、肩手综合征、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压疮、跌倒、癫痫、中风后疲劳、中风后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其中中枢性疼痛大约发生于2%-8%的中风患者,它是一种表浅的、烧灼样撕裂般或针刺样的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肩痛的发生率为5%-84%。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为17%-81%,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0%-75%。中风后情绪障碍中中风后抑郁最为常见,其发生率高达40%-50%,其中约15%为重度抑郁,可伴有严重自杀倾向甚至自杀行为,需要引起重视。

14.哪些中风人群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中风发生后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自然恢复,则不需要接受下一步康复治疗。大部分中风病患者往往会遗留有认知和行为上的异常,患者的活动能力受到限制,不能自理生活,这会给患者参与正常社会生活造成极大的障碍,这部分病人就需要接受康复治疗,康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残疾的发生,帮助和加快受损功能的恢复。

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选择康复时机也很重要,若患者病情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首先应进行临床治疗,暂缓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病情稳定是能否进行正规程序化康复的首要条件。其次,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功能可以配合完成康复治疗,康复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具有上述特点的患者经过系统康复治疗,预计可以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15.中风患者出现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脑中风患者会出现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等后遗症,令他们失去了正常行走、说话、吃饭、穿衣甚至洗脸刷牙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更有甚者,中风后遗留进食、喝水时呛咳,严重的会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导致呼吸骤停,危及生命。根据2020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全国大约75%的中风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重回到工作岗位,40%存在重度残疾,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有人照顾,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16.中医康复学有什么独特之处?

中医康复疗法提倡“杂合以治”,“杂合以治”是中医康复疗法的基本原则,其来源于《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倡的“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具体而言,就要求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手段,注重辨证康复、整体康复和综合康复。中医康复强调治疗与康复结合,康复治疗应该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中医康复还注重中西医相结合,许多当代的中医大家也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实了在常规西医康复学治疗的基础之上,配合中医中药、拔罐、针灸、推拿等特色手法,将人体五脏、六腑、五官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系统、组织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看成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主线,在康复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相应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手段,能够起到显著的康复疗效,让广大中风患者受益。

第四部分 病因
17.什么样的中风患者容易留下后遗症?

中风病在临床上一般根据发病时间大致分为3个时期: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风急性期是指发病后2周内,恢复期为发病满2周至发病后180天内,后遗症期为发病超过180天后。处于急性期的中风患者,该时期的治疗非常重要,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致残率。中风恢复期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能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很大意义。中风发病超过180天,经过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仍存在的功能障碍,称为中风后遗症。

中风患者是否会留下后遗症主要与病情轻重、中风部位和发病后就诊及时情况有关。中风根据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为轻,中脏腑为重。中经络轻证,多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中脏腑重证,均表现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中脏腑患者因病情危重,经积极抢救治疗后虽可脱离生命危险,但仍会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恢复较难。同时,如果中风部位面积较小或处于大脑的非功能区,且发病后就诊及时、积极治疗,大部分可以痊愈而不留下后遗症。但如果中风的面积较大,位置关键,自遗留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等后遗症的几率较大。中风患者发病后的就诊时间对预后也有很大影响,“时间就是大脑”,尽早就医、积极治疗能够把中风后的神经功能损伤降到最低,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或减轻中风后遗症。

18.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的病因有哪些?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的病因总以正气不足﹑肝肾阴亏,血脉不通、风邪稽留而不去为致病之本,以虚(气虚﹑肾虚)、瘀﹑痰为主。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因虚、痰﹑瘀并存,相互影响,增加中风复发几率。中风后遗症具体病因可细分为5种:(1)正气亏虚,外感邪气:患者平时身体虚弱,正气不足,或者中风之后,气血亏虚,不能抵抗外来邪气,风邪乘虚侵袭人体,使气血痹阻,筋脉不能得到气血濡养而出现口眼㖞斜、肢体麻木、舌强语笨、半身不遂等症状。(2)肝肾阴虚,风邪内生:年老体衰、长期劳倦过度或中风之后的患者,元气不足,肝肾亏虚,阴精亏虚而不能制约阳气,化为风邪,虚阳化风扰动人体,则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震颤,同侧手足偏瘫等症状。(3)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平时饮食喜肥腻甘甜之物,加上中风后安逸过度,缺乏锻炼,导致形体偏胖而脾气虚弱,滋生痰湿,阻滞气血运行,瘀阻经脉,导致出现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等。(4)情绪过激,风火上扰:中风后遗症期,病程日久,肝肾阴液逐渐亏虚,再加之患病时间较长,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恢复减慢,更易诱发情绪不稳,引动心火,风火上扰导致筋脉不通,肌肉失养,导致出现言语不利,肢体无力等症状。(5)气虚血瘀,脉络不通:平时养慎失宜,阳气逐渐衰减,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且久病多有血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使髓海气血衰少,四肢百骸不能被荣养,轻则肢体麻木,重则偏瘫失语。以上诸多因素,均可形成程度不同的瘀血证,使脑脉不通,脑窍不利,神机失运,肢体失主,从而形成中风后遗症诸多证候。

19.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的关键内在因素是什么?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且本虚多,标实少。中医古籍中,有关中风后遗症的记载始见于《内经》,虽未明确提出病名,但有“偏枯”、“偏风”、“痱风”、“暗痱”等与中风后遗症临床症状相似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指出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肢体瘫软,屈伸不能是本病的病机所在。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指出:“半身不遂,元气亏损,是其本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今治偏枯者多主气虚之说,而习用《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总结历代医家论述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关键内在因素是:正气未复,邪气独留。中风后遗症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瘀、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因中风后期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难以痊愈,并出现多种变证。

20.中风后遗症与体质有关系吗?

体质是在人的生命过程当中,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且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学说认为气虚体质是中风患者的一种特殊体质类型,气虚病机与中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观察中发现,相当多的中风患者即使在发病前不是气虚体质,发病后仍可迅速呈现出一系列气虚的证候表现,有的表现为全身气虚,更多的表现为偏身气虚。研究同时发现,中风患者的中医体质主要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和阳虚质为主,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是复发中风和形成中风后遗症的危险因素。以气虚质和血瘀质为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若同时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体质的调整起到了阻碍作用,且易遗留中风后遗症。由此可见,中风后遗症与体质有一定关系,在中风急性期、恢复期,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同时,坚持服用中药汤剂治疗中风症状同时调整体质,利于中风康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遗留后遗症的几率。

第五部分 发病机制
21.中风后遗症为什么会有不同表现?

通过前文所说中风即急性脑血管病,我们也知道大体上可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别由于不同血管狭窄或闭塞或血管破裂造成的,多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出现昏迷等全脑症状。由于血管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脑受损的部位有差别,临床表现就不同。如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为主;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梗死则以眩晕、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神经科大夫的基本功就是通过详细问诊和查体,弄清楚是大脑哪个部位受损,责任血管在哪里,这也称为脑血管病的神经定位诊断。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虽然目前也有很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手段,但因每个患者病变程度不同,不同地域及医疗机构水平不一,故同一症状比如偏瘫,在不同患者身上会遗留不同的后遗症,有些中风后遗症患者可以独立行走,仅遗留偏瘫侧肢体精细动作笨拙,有些患者遗留偏瘫步态,再严重者卧床不起。

22.中风后为什么会发生肢体运动障碍?

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常见的是偏瘫,即半侧上、下肢活动不利,包括同侧口舌歪斜。其中缺血性中风中不同责任血管的闭塞,因受损的部位不同,严重程度不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出血性中风也会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针对瘫痪情况,神经科大夫通过查体,定位在运动传导通路上,这条通路有一专有称谓叫做“锥体束”(包括支配上、下肢的皮质脊髓束,以及支配面部,眼球,舌头活动的皮质脑干束)。典型的偏瘫见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供血的内囊层面梗死,以及供应这一部位的豆纹动脉破裂发生脑出血而导致锥体束损伤所致。由于锥体束在延髓下段发生了交叉,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到了对侧,支配对侧肢体以及对侧面部及舌肌,所以内囊部位的脑梗死或脑出血在临床上均会表现为病变脑对侧上、下肢活动不利。

23.中风后为什么会发生口舌歪斜?

中风有时候肢体活动不利不明显,或没有肢体运动障碍,仅仅出现口舌歪斜,即一侧口唇肌肉瘫痪,微笑时口角歪向对侧,伸舌时舌偏向口唇肌肉瘫痪一侧,临床上也很常见,属于皮质脑干束受损。这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平时也有称呼其为“中风”,有根本不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发病前可有耳后疼痛,伴有同侧额纹消失,闭目无力,无舌歪斜,临床表现可以进行区分,治疗也不相同。同时还有一临床表现为眼球偏向一侧,中医称为目偏不瞬,神经病学上属于凝视麻痹,脑血管病患者中如病变累及额叶侧视中枢,或者脑桥侧视中枢,均可出现这一表现。

24.中风后为什么会发生感觉障碍?

中风后感觉障碍也非常常见,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所产生的直接反应,包括两大类,即“一般感觉”和“特殊感觉”。一般感觉分为:浅感觉(包括痛、温觉和触觉)、深感觉(包括本体感觉)、复合感觉(包括二点辨别觉、实体觉等);特殊感觉分为视、听、嗅、味觉。这里重点介绍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浅感觉损伤主要表现为偏侧上、下肢体的麻木,疼痛,甚至是烧灼感,发凉,感觉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它的发生是由于中风病变部位累及到了感觉神经通路,有一称谓叫做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起自脊髓后角,向上有一个交叉(脊髓丘系交叉),交叉后进入对侧丘脑,这里是感觉的中继站。深感觉损伤主要表现为对自身所处的位置、运动方向不能准确的定位,从而出现行走不稳、头晕等症状。它的发生是由于中风病变部位累及到深感觉传导通路,薄束、楔束、内侧丘系及丘脑等部位。以上两条感觉通路损伤,均会出现不同形式的感觉障碍。临床最典型的感觉障碍是丘脑损伤。以缺血性中风为例,大脑后动脉供应丘脑的部分血供,大脑后动脉一旦发生缺血,丘脑梗死,其接受对侧颜面,以及上下肢的感觉便会发生障碍,出现对侧颜面,上、下肢,甚至是躯干的麻木,刺痛。

25.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言语障碍?

中风后言语障碍又称为言语不利,可包括构音障碍,即发音含糊不清,但无理解或表达障碍,另一种是失语。我们都知道,皮质脑干束控制舌肌、面部肌肉的运动,皮质脑干束受损后舌肌及面部肌肉瘫痪,出现构音障碍。如果多次中风后出现假性球麻痹,也会出现言语不利。专业的神经科大夫会通过问诊,查体,结合影像检查进行相应的诊断。中风后失语,表现为言语的流利性障碍,或说话流利无障碍,但是不能听懂对方说的,最严重的是既不能说出来又听不懂,这都属于失语的范畴,这与前文说的构音障碍不同。中风后失语专门是指脑血管病后出现语言障碍,属于大脑的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在大脑皮层有专门的语言中枢,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运动性语言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一旦出现相关的语言症状,一定要配合神经科大夫的问诊,还可以通过各种语言障碍量表测试,对失语进行很好的评定和诊断。

26.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饮水呛咳?

饮水呛咳见于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主要是由于脑干上与吞咽功能有关的颅神经受损,引起的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引起,表现为吞咽困难,常伴有构音障碍,震咳无力,发病率高。由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支配的咽喉部肌肉,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体肌肉瘫痪,或张力不协调,导致其运动障碍,不能完成正常的进食水动作,饮水后进入气管,刺激气管发生呛咳。

27.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排尿排便异常?

中风后二便障碍,排尿障碍: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和尿潴留。排便障碍:便秘和大便失禁。是由于皮质和锥体束病变使其对骶髓排尿中枢的抑制减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常不能抑制,每次尿量少,但排尿后仍存在膀胱膨胀感。如果大脑前动脉供血的额叶内侧面的旁中央小叶受损就会出现排尿障碍。脑血管病常见的排便障碍是便秘,是由于大脑皮质对排便反射的抑制增强,可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

28.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昏迷?

中风后出现昏迷,意识障碍,一般提示疾病严重。意识障碍包括觉醒程度以及意识内容。大脑中管理意识的部位是脑干网状结构,以及其上行激活系统,如果相应部位受损,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另外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脑水肿,甚至脑疝时也会出现大脑全面功能下降,出现昏迷。

29.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头痛头晕?

中风后头痛很常见,多见于脑出血的患者,常主诉为剧烈的头痛,此生从未有过的头痛。因颅内压高,可伴有恶心、喷射样呕吐。如果中风病平稳以后仍有头痛迁延反复发作,这时的头痛往往为胀痛、隐痛、闷痛,程度不严重,这个时候需要排除血压波动,休息不好,情绪不稳等影响,更多的与全身基础疾病有关。头晕可细分为头晕、眩晕、头昏沉。眩晕的解剖基础是前庭系统,包括中枢前庭以及外周前庭。中枢前庭包括小脑、脑干以及部分大脑皮层。中风后如果上述相应部位受损,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如常见的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延髓的背外侧的供血,一旦小脑后下动脉阻塞后延髓背外侧的前庭神经核受损,就出现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随着脑血管病的治疗恢复,这种眩晕才会逐渐缓解。另一种常见的为头晕,在脑血管病稳定以后仍然觉得头晕,头昏或头脑不清醒,头重脚轻,常认为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慢性脑缺血所致。

30.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记忆下降?

中风后出现记不住事,严重者记不住回家的路,不记得亲人,这属于认知障碍范畴,除了记忆力下降,还可表现为反应力、定向力、计算力下降,语言功能下降等。原因是中风后大量神经元受损,功能下降,据研究病变部位在左半球,病灶为多部位/大面积及再发/复发/多发患者,其中风后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则更高。常见的类型有:(1)皮质及皮质下多发大小不一的梗死灶,认知障碍常表现为斑片状(某一功能明显受累而另一功能相对保留)。(2)重要功能脑区如丘脑、额叶皮质、基底前脑、内侧颞叶和海马、尾状核和角回的单发或多发梗死,临床表现与损伤的功能区有关。(3)以急性腔隙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脑小血管病,其认知表现以注意执行功能的突出受损为特点。(4)脑实质出血或脑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多发微出血灶,也会导致认知障碍。临床上神经科大夫可通过详细的问诊,以及不同性能的量表进行评估,以便诊断和对症用药。

31.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性格及情绪的改变?

中风后抑郁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消失,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疾病的恢复,降低生活质量,严重抑郁者可有自杀倾向。大多数学者认为中风后抑郁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与患者既往心理素质,性格,以及病后对生活事件的应激反应有关。在疾病方面:与脑部病变部位有关,如优势半球病变较非优势半球发生抑郁概率高,且优势半球额叶皮质及基底节病变出现的抑郁情绪更重。再者脑部情感调节通路关键部位病变可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及相关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水平下降,可出现失眠、食欲下降、心情郁闷不舒、少语少动等。疾病致残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也容易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无用感及悲观和绝望。同时外在家庭、社会支持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内心体验。当然中风后常见的血管性痴呆,属于大脑功能受损的表现,也可表现为性格改变,变得孤僻,不与人交流,表情淡漠,寡言少语等,与单纯的中风后抑郁有所不同。针对患者的性格改变,应放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的大背景下考虑。神经科大夫可通过问诊,与照护者沟通等方式,配合神经心理学量表评测进行诊断。

32.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肢体抽搐?

癫痫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8%-9%的中风会发生继发性的癫痫,其表现为肢体抽搐,可有口吐白沫和尿失禁现象,部分患者可伴有意识丧失或意识障碍,一般持续3-5分钟,为大脑皮质的神经元群异常放电所致。是否发作癫痫与中风的病变部位有关,大多数是由于病灶累及大脑皮质引起的。根据中风后引起癫痫的早晚,分为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两种,早发性癫痫在中风发病2周以内出现,2周以后出现癫痫者为迟发性癫痫,两者发病机制不同。据研究,早发性癫痫是由于中风急性期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代谢改变有关。迟发性癫痫主要是由于中风恢复期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铁血红素沉积,胶质细胞增生等刺激皮质引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

33.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视觉异常?

中风后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视觉的改变,如单眼失明、以及双眼一侧视物不清。视觉神经通路来自视网膜的节细胞,入颅后来自鼻侧的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与来自颞侧(不交叉)的神经纤维组成视束,视束经内囊后肢最后部,到达枕叶距状裂视觉中枢,该通路完整则能反映眼的对侧视野。视觉通路不同部位受损,视野损伤也有所不同。如果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的内囊后肢因血管阻塞发生脑梗死,则会出现双眼对侧视野缺损,即病损侧眼鼻侧及健侧眼颞侧的视野缺损,即同向性偏盲。如果是颈内动脉堵塞导致其分支眼动脉失去供血可出现病侧眼视野完全丧失。

第六部分 诊断
34.中风的主症是什么?

中风的主症包括: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出现神志问题,病情较轻的患者仅出现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症状。(1)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神昏,神昏就是大家所理解的“神志不清”,多出现在中风发病之初,轻者可见神志恍惚、嗜睡(即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唤醒,醒来后意识基本正常,能进行交谈或执行命令,停止刺激后会继续入睡)或昏睡(患者处于较深睡眠状态,一般外界刺激不能唤醒,不能对答,较强烈刺激可有短时意识清醒,醒后可简短回答提问,当刺激减弱后很快进入睡眠状态),重者则可见昏愦不知人、昏迷(即意识完全丧失,无自发性睁眼,缺乏觉醒睡眠周期,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有的患者发病时神志清楚,几日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神志不清,多数患者还可伴有谵妄及躁狂等精神症状。(2)口舌斜:就是“嘴歪眼斜”,多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同时出现,常常伴有口角流涎。(3)半身不遂:轻者仅有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出现完全瘫痪,仅可见肌肉收缩,不能活动。有的患者上下肢瘫痪程度相同,有的患者不相同,常表现为上肢轻、下肢重或下肢重上肢轻。有的患者起病时即完全瘫痪,也有的患者起病时仅肢体力弱或不完全瘫痪,但呈进行性加重,直至完全瘫痪。多数患者为同侧上下肢同时瘫痪,少数患者仅有单个肢体力弱或瘫痪。(4)言语謇涩或不语:主要表现为构音障碍及失语,构音障碍即发音不清,轻者仅自觉舌体发僵,言语笨拙或迟缓,吐字不清,重者则吐字困难,不能说话;失语,多表现为不能理解他人言语或找词困难,表达受限,答非所问,不能与人正常交流。

35.中风如何分期?

根据中风病的病程时间,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下面介绍一下具体时间划分。急性期:是指中风病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指中风病发病后2周到6个月;后遗症期:是指中风病发病后6个月以上。中风病急性期经积极治疗,患者神志逐渐转清,症状逐渐平稳,进入恢复期。恢复期常见症状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等症状,也有郁病及痴呆等并发症,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等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后遗症期,部分患者遗留患肢强痉拘挛,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活动障碍最为突出,应继续康复治疗,症状可能进一步改善,另需规律服药,调畅情志,做好二级预防,减少复发。

36.什么是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就是中风发生前的预兆,是指中风发病前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状,如:一过性头晕头痛、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或活动不利及视觉症状等,部分患者最终可发展为中风。中风先兆是预示中风可能发生或可能即将来临的先兆,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及反复性等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及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临床上,只有少部分患者在发生中风前无任何先兆症状,大多数患者都有先兆表现,发生中风先兆症状时如果能高度重视,及时就医,积极救治,部分患者可防止中风病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

37.常见中风先兆的表现有哪些?

中风先兆与中风的表现类似,但较中风轻微,不容易引起重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的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一过性偏身瘫软、短暂性言语蹇涩、阵发性眩晕及头痛、发作性偏身麻木、晕厥发作及瞬时性视歧昏瞀等,下面逐一进行介绍。(1)一过性偏身瘫软:表现为突发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欠灵活,走路不稳、走路向一侧偏斜或突然跌倒。(2)短暂性言语謇涩:突发嘴及舌头不灵活,发音不清,严重者吐字困难,不能说话,或词不达意,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可伴有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及吞咽困难等。(3)阵发性头晕头痛:突发头晕,常表现为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或突发剧烈头痛,常表现为跳痛或胀痛;或头晕头痛的性质及程度与之前不同。(4)发作性偏身麻木:突发面部、舌头、口唇或肢体麻木,可自行缓解。(5)晕厥发作:近期有突然晕倒的表现。(6)瞬时性视歧昏瞀:突发眼前发黑或一过性视物不清。也有的患者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倦怠嗜卧,健忘,性格反常,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神情呆滞,筋惕肉瞤,步履不正或出汗多,烦躁易怒,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表现,但是以上症状不一定全部出现。

38.中风为何称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

“风、痨、臌、膈”被古代中医称为四大顽症,其中的“风”指的就是中风,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可牵涉多个脏腑,虚实夹杂,寒热交错,阴阳易变。中风起病急,就好像自然界“风”善行数变的特点;病情危重,有的患者发病时即出现神志不清,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重症肺部感染等,严重时危及生命;症状繁多,如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吞咽困难、口舌歪斜、头晕等;一旦发生中风,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而且急性期病情不稳定,易于反复,预后较差。因其具有发病骤然、病情复杂及变化迅速等特点,故位于古代中医四大顽症之首。

39.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有哪些表现?

中风后运动障碍是指患者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所导致的脑神经功能受损,表现为神经运动功能的障碍,就是我们所说的“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为:肌力异常、肌张力异常和姿势反射异常。(1)肌力异常:肌力是由于肌肉收缩产生的效应,它负责身体的运动,由大脑控制。中风病损伤大脑后,相应的运动控制能力出现问题。中风病后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中枢性瘫痪,因病灶部位不同,可表现为单瘫、偏瘫、截瘫和四肢瘫等,偏瘫是最常见的瘫痪形式。病变早期脑组织损伤严重,肌力降低,受累的肢体运动严重受限。恢复期,脑组织损伤得到部分修复,肌力、运动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后遗症期,通过正确的康复治疗,肌力有可能进一步提高。(2)肌张力异常:肌张力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另外一个效应,它负责身体姿势的维持,功能由大脑控制,临床上肌张力常以被动运动机体的某部分时所感到的抗阻来表示。中风病损伤大脑后,对肌张力的控制出现了问题。异常肌张力主要包括肌张力过低、过高、痉挛,表现为协调运动差。①肌张力过低:是指被动运动机体的某一部分时,感到阻力过小或没有阻力,常出现在中风病发病后1-2周,即“软瘫期”,“患病的肢体像面条一样软”,不能维持正常姿势。②肌张力过高:被动活动机体的某一部分时感到阻力明显增加,常出现在中风后的“硬瘫期”,“患病的肢体像木棍一样硬”,硬瘫会影响患者肢体的正常活动。③痉挛: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加、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轻者可做粗大运动,但不能做肢体各部分精细的选择性运动,重者则不能运动。(3)姿势反射异常:姿势由反射控制,婴幼儿期由脊髓控制,随着人体发育生长,逐步由大脑控制。中风后大脑损伤,姿势反射失去了大脑控制,转由脊髓控制,患者又出现了原始反射,即不同部位的肌张力增高,影响患者正常的活动。如:患者步行时低头可导致下肢伸肌张力增高,造成行走困难;患者在床上翻身时头部后仰,会导致全身伸肌张力增高,造成翻身困难;患者行走时前足着地导致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造成行走困难;正常下肢单独支撑时,患病的下肢屈曲,不能着地,造成双腿站立困难;患者掌心接触物品时,手掌曲屈不容易放开,造成抓握困难。

40.中风后遗症的患者为什么会有麻木等不适的感觉?

中风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感觉减退、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倒错、疼痛等症状,如:麻木感、肿胀感、沉重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带感、冷热感及异常疼痛等,它的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与大脑损伤的部位和大小等有关,部分患者的感觉功能障碍比运动功能障碍更加痛苦,因此,应该引起广泛重视。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感觉”。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所产生的直接反应,包括两大类,即“一般感觉”和“特殊感觉”。一般感觉分为:浅感觉(包括痛、温觉和触觉)、深感觉(包括本体感觉)、复合感觉(包括二点辨别觉、实体觉等);特殊感觉分为视、听、嗅、味觉。中风病损害感觉通路,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感觉功能障碍。如:浅感觉障碍,患者在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时,很容易受伤,比如烫伤、冻伤、压疮及切割伤等;深感觉障碍,可导致患者触摸困难,持物不稳,本体感觉障碍使患者因感觉不到患侧足部的位置,因此在行走时像踩在棉花地上,造成行走困难。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即使没有肌力减低,深感觉障碍也会造成行走困难等运动功能障碍。复合感觉障碍的患者常伴有知觉障碍,感受和判断外界的刺激能力下降,导致患者活动和运动控制能力降低。特殊感觉障碍,如视觉障碍中常见的视野缺损,可能会影响阅读和文字交流以及走路撞墙等。

41.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有哪些表现?

“语言是受大脑控制的”,语言的产生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结构有关,如果中风后的病灶位于这些特定的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言语功能障碍。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包括中风后失语和构音障碍。

中风后失语是指中风后大脑语言中枢或与其联系的传导束受损,导致出现相应的语言功能障碍,患者神志清楚、发音无异常,但是缺乏或丧失理解及语言运用能力。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患者不能讲话,丧失语言表达能力,但能理解或听懂别人讲话,可以用手势或点头回应。如:患者可能找不到适当的字来表达自己,出现“有口难言”或“兜圈子”的情况;患者可能说错字或者发音错误,有时也会用错误的句式结构,导致重复说某些话。(2)感觉性失语:表现为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的内容,不理解、也不认识或不懂手势,自己讲话却非常流畅,滔滔不绝,但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语无伦次,对别人的讲话答非所问。(3)混合性失语:表现为患者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表现为自己不能讲话、又听不懂别人讲话。(4)命名性失语:表现为患者能讲话、讲得也正确、也能理解别人的问话,只是叫不出物品的名称,但是知道物品的用途。比如病房里的消毒液,患者知道是用来消毒的,但是自己却说不出“消毒液”这个名称。(5)传导性失语:主要表现为复述障碍,自发言语比较流利、但只是短小的句子,听与理解能力接近正常。

中风后构音障碍是多见于脑干病变,查体可见咽反射消失,软腭上抬无力。患者言语所表达的内容和语法都是正常的,对理解他人的语言也无困难,而仅仅是口语的表达障碍。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咬字不清,“说话大舌头”,说话含糊不清和不流利。严重时,言不分音,语不成句,难以听懂。最严重时完全不能讲话。

42.中风后的视觉异常有哪些表现?

中风后的视觉异常有非常多的表现,视力下降是最容易让大家所关注的。有些患者的眼睛完全是正常的,但患者就是看不见,这可能是脑中风后的皮质盲。事实上,除了视力下降以外,还有视野缺损、眼球运动障碍、视空间障碍、视觉感知缺陷等多方面。我们的眼睛之所以可看到东西,眼球自由活动,感知事物,都是受到大脑的调控,在这些传送链条中,由于中风造成某些特定部位的受损,就会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医生称之为复视,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东西看成两个,有的病人就会描述成视物不清。也会出现视野缺损,患者就会说似乎某个角度就看不见了。

43.如何区分眼科疾病和中风造成的视觉异常?

眼科疾病与中风后引起的视觉异常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复视,是指两眼所见物象不能重叠在一起,看任何物体都呈双影。如果遮住任何一眼复视还存在,即为单眼复视,多由于眼球本身内部结构异常引起;如果遮住任何一只眼,复视消失,即为双眼复视,多由眼肌、眼球运动神经或颅内病变引起。若还伴有头晕、头痛、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反应迟钝、行走不稳、认知功能突然下降、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则考虑中风可能性大,提示患者需要尽快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44.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如何评估?

中风后好多患者发现,越是进食质地稀薄的食物,如饮水,就越容易呛咳,这就高度提示存在吞咽障碍。在家中可自行进行的洼田饮水试验,这里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是卧床的病人,务必摇高床头,尽量呈现端坐位,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结果:正常——1级,5s之内;可疑——1级,5s以上或2级;异常——3-5级。若患者在3级及以上,可能就需要鼻饲饮食了。

45.中风后排尿障碍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般而言若患者中风前没有排尿障碍,但是中风后出现了排尿障碍,可以高度怀疑是中风后神经损伤所致的排尿困难,但是还需要排除其余诊断,检查也以排除性诊断为主要目的。中风后排尿障碍为大脑排尿中枢与神经传导通路 (包括脑干、小脑、内囊、基底节区、顶叶及额叶等部位) 发生病变,致使尿道及膀胱功能发生障碍所致。但同时应考虑可能合并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腰骶部病变、膀胱尿道受压、膀胱器质性病变、药物引起或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等。应该根据具体患者临床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检查鉴别和确诊,具体有关于排尿困难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CRP;肿瘤标志物(尤其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有肿瘤家族病史或有可疑症状时可以筛查肿标;肛门指检:可作为一个常规检查,可触及前列腺是否肿大、直肠有无病变,旁边有无异常肿物等;尿常规+尿培养+肾功能:鉴别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前列腺液常规+细菌培养:鉴别前列腺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鉴别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超声和CT检查:可发现结石、血块或器质性病变、测定残余尿量等;尿代动力学相关指标:膀胱最大容积、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速及排尿功能分级等;膀胱镜:对于高度疑似膀胱病变者可以行膀胱镜检查,详细查看膀胱内状态,留取活检病理标本等。

46.如何早期识别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在中风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由于中风后谵妄和一过性认知损伤等可早期恢复,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常常要在中风后3-6个月进行认知评估来最终确定。纵观国内外指南以及目前的临床实践,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的确立应当具备三个要素:(1)明确的中风诊断:临床或影像证据支持的中风诊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2)存在认知损害:患者主诉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临床医师判断中风事件后出现认知损害,且神经心理学证据证实存在一个以上认知领域功能损害或较以往认知减退的证据。(3)中风和认知损害的时序关系:在中风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3-6个月。其发病率是很高的,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同样较大,因此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早期的识别。

我们要在早期识别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如果患者总是出现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功能下降、甚至迷路、找不到家的情况,且有高龄、女性、低教育水平、中风史或复发中风、出血性中风、多发病灶、大面积病灶、脑萎缩、脑白质病变 、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等多项危险因素,就要高度怀疑发生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因此,在中风后1-2周内,针对高危人群,利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报道发现,在中风后5-9 d采用MoCA评估,以21分为界值,预测半年后发生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75.8%,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47.中风后抑郁有哪些危害?

中风后抑郁是以一系列抑郁症状及相应的躯体症状为表现的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风后抑郁有三大核心的表现:(1)大部分时间内总是感到不开心、闷闷不乐,甚至痛苦。(2)兴趣及愉快感减退或丧失,对平时所爱好、有兴趣的活动或事情不能像以往一样愿意去做并从中获得愉悦。(3)易疲劳或精力减退,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生活枯燥无意义,感到度日如年;经常想到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甚至生不如死;严重者有自杀的倾向。此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的躯体的不适,例如体重减轻、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惊醒和早醒、不明原因疼痛、胃肠道不适、健忘、食欲减退或亢进、性欲减退等。有些患者就表现为依从性差,不按时服药,不积极主动康复等等,对自我评价低,感觉自己连累了家里,从而导致中风的症状加重或者经久不愈。约l/3的中风患者会在中风后的某一时刻发生中风后抑郁,而且发病后的第1年内患病率最高(约1/3),此后逐渐降低。中风后抑郁作为一种继发的抑郁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漏诊率,应该引起我们对中风后抑郁的充分认识。其对患者不止造成情感上的痛苦,还会诱发植物性和精神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中风后抑郁也会减慢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最终造成康复效果差,遗留残障程度高,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及社会医疗健康服务负担。中风后抑郁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客观的病理改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造成脑血管的再发,大大提高了病死率及致残率。此外,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较高的吸烟率、饮酒率、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会再次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而心血管疾病又是导致中风后抑郁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产生1+1大于2的危害。

48.中风后抑郁如何评估?

目前临床上中风后抑郁的评估方式有三种:观察与访谈、评估量表、计算机辅助康复评估,以观察与访谈和抑郁量表评估为主,计算机辅助康复评估为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及访谈发现问题,使用自评量表,初步评估中风后抑郁情况,若发现自评量表评分异常,或是患者出现明显的性格改变,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咨询。

(1)观察与访谈: ①是结合患者的病史及询问,重点判断患者是否存中风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发现躯体残疾、中风的严重程度、中风前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是中风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此外,中风后缺乏家庭与社会支持、中风后焦虑、高龄、女性、糖尿病、独居、是否处于或曾经经历照顾者及家属更换或离去、病程转折点等患病高峰点均可能是中风后抑郁的危险因素。②护理人员及康复治疗师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及问诊,从患者的字里行间及表情中发现其是否存在核心症状中的任一负性情绪。③是护理人员及照顾者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睡眠连续性差和体重减轻等中风后抑郁的躯体症状。④异常体征数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体征数据与中风后抑郁的相关性:比如血脂水平、炎症指标、高同型半胱异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中风后抑郁。

(2)通过临床筛查和评估量表:如果发现患者存在可疑的抑郁症状,我们家庭中可以使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2)》来快速的筛查。这个量表只有两个问题:

最近2周内,您被以下症状所困扰的频率

完全没有

≤7天

>7天

几乎每天

做事情时缺乏兴趣或乐趣

0

1

2

3

情绪低落、抑郁或无望

0

1

2

3

    如果筛查阳性(≥3分),建议医院进一步评估抑郁的严重程度,积极治疗。评估量表作为一种定量及标准化工具,不但能够辅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辨识并给予相应客观的评价,而且可以让患者意识到自身疾病的状态及程度,配合医生的治疗。

49.中风后疲劳有哪些表现?

中风后疲劳是中风患者长期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即患者在少量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后自觉感到疲劳、乏力,感觉精力下降,甚至感到筋疲力尽,感觉难以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且通过睡眠或休息依然难以恢复精力,有的患者对继续活动产生消极情绪,以致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与脑结构的改变、神经递质失调以及心理情绪因素有关。中风后疲劳通常在中风后恢复期发生,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能量缺乏而影响主动运动,在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中过早出现疲劳现象,或疲劳现象出现较为明显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机体的一种持续性病理反应。

50.中风后容易出现哪些并发症?

中风后除了会出现功能的障碍之外,如果护理不当,还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常见的有:(1)肩手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的症候群,表现为患手突然水肿、疼痛、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患者出现沿神经分布和损伤区域的剧烈压痛,手部肿胀、感觉障碍,上肢烧灼感、僵硬、出汗、寒凉或发热。因疼痛较重并发挛缩,对于中风肢瘫较重的病人,肩手综合征常为阻碍康复的常见因素,因此要重视该病的预防,建议:①患者体位摆放,抬高患肢,防止腕屈曲。②活动范围的把握,被动和主动运动都要在正常活动范围或者无痛范围内活动。避免过度牵拉,避免长时间的腕关节屈曲以免发生烫伤等情况,避免意外的损伤。尽量避免在患手上静脉输液。(2)中风后癫痫:是指在中风前无癫痫史,在中风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癫痫发作。出血性中风、脑梗死后出现风险、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病变部位累及皮层年龄大于65岁、痴呆是该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中风后癫痫可导致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伴有中风后癫痫的青年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差。但与其他原因继发癫痫相比,中风后癫痫药物难治率相对较低,总体预后较好。(3)中枢性疼痛:在中风后不同时期出现的与中风病灶直接相关的疼痛,年轻及男性患者多发,疼痛性质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烧灼性、触物感、刀割感、放射痛、绷紧感,90%有客观感觉异常,常见与丘脑损害有关,也可由脊髓丘脑和丘脑皮质通路上任何病变部位病变引起。建议在医院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行对症药物止痛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等心理干预以及以针灸等治疗。(4)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在中风后患者发病率非常高,尤其在肢体瘫痪较重的老年人常见,若深静脉血栓没有得到合理治疗,易发生肺栓塞,甚至会危及生命。临床上表现为下肢肿胀、沉重感、乏力、浅静脉曲张。严重者可以发生小腿皮肤脂质硬化、慢性疼痛、顽固性水肿、溃疡等。若有上述症状发生,急性期严格卧床,切忌挤压患肢,尽快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行对症治疗。

第七部分 治疗
51.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中风患者常遗留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精神心理、吞咽、膀胱与直肠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等方面的障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受到限制,甚至无法胜任工作或者生活不能自理,这些都给患者参与正常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所以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目标就是:(1)最大程度地减轻残疾的影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并参与社会生活和提高其生活质量。(2)预防并发症,如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营养不良、心肺功能低下、卒中后肢体疼痛、吞咽功能减退导致误吸等。(3)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如对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长期规范管理,预防中风复发。(4)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再适应,使其尽可能恢复自立的能力并能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

52.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中风后遗症总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受损功能,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具体包括:(1)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综合康复措施。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如体质的强弱、胖瘦、生活环境、病情轻重、精神状态等,其表现的症状各不相同。因此,中风后遗症康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的康复方法也要因人而异。(2)要尽量消除中风复发的潜在病理因素,避免可能的诱发因素,继续预防性治疗。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调整心理状态等。(3)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如吞咽障碍的患者要预防误吸引发的吸入性肺炎,肢体瘫痪的患者要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患者要预防坠积性肺炎、褥疮等。(4)社区、家庭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社区康复形式可以激发患者自身的潜在能力,同时调动家庭成员和患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哪些优势?

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疗法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显著优势。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取得了很大进展。中药内服方面,应用了多种方剂施以不同的辨证分型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外治方面,疗法多种多样,特色显著,拓宽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思路。现代康复疗法与中医针刺、推拿、中药、心理疗法等多种方法配合应用,可以使患者更快地恢复残障功能。中医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积极的康复治疗及全程辨证论治均能帮助中风患者早日康复。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不仅可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并且可以减少西药用量及其副作用,在防治中风后遗症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中医理论源远流长,标本兼治,西医治疗目标明确,起效较快,两者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54.中风后遗症中医如何辨证施治?

辨证康复是中医康复学的精髓,通过辨证康复改善造成各种功能障碍的内在原因,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和整体康复的思想,是中医康复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风后遗症康复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辨证康复在辨病的同时,更重视辨证,强调病同证异,康复亦异。例如,偏瘫患者有的可表现为肝肾亏虚证,伴有腰酸腿软、耳鸣眩晕、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有的则表现为脾虚痰湿证,伴有形体肥胖、胸闷 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弦滑等症。在康复中,前者应以补养肝肾、疏通经络为原则,当选用补肝肾、通经络的康复方法;后者则宜取健脾化痰、疏通经络的原则,应选用健脾胃、化痰湿、通经络的康复方法。辨证康复不仅体现在中药内服的辨证论治上,还指导着针灸、推拿、药物熏洗、药物贴敷等多种中医康复疗法。例如,中风偏瘫的主要病机是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常兼见风火痰湿诸因,并且与肝、肾、脾胃、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同时,还应配以调整脏腑功能的穴位,这样更有益于改善体质、稳定病情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55.中风患者康复训练介入的时机?

早期康复原则已得到较多的认可和应用,一旦病情稳定,就应当在24~48小时后开始康复性活动或训练,现代研究认为,这样可以避开再灌注损伤期或病情恶化(如脑水肿等)阶段。根据脑的可塑性理论,一旦脑损伤后脑水肿消退或出血吸收,早期康复治疗不仅在训练的当时能使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短暂的变化,而且还能够起到锻炼和加强大脑皮质活动能力的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都大为改善;同时运动可以使大脑皮质厚度增加,蛋白质含量增加以及新的血管生成,以及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而1-3个月是中风后偏瘫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如果早期康复介入,能够更快、更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患者各方面功能的恢复,应尽可能早地采取多种康复措施,包括推拿、针灸、中药、中药熏洗等,以促进病邪的祛除和正气恢复,使得康复进程加速,更好地提高康复效果。

56.中风病的康复治疗包括哪些方面?

中风病的康复治疗包括中医康复疗法和现代康复疗法。中医康复治疗源远流长,随着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内容散见于历代养生康复和临床各科医籍之中,具有独特的康复理论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医康复疗法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康复理论为指导,针对中风病患者的脏腑、气血、阴阳紊乱的病机进行调治,通过推拿、针灸、拔罐、贴敷、中药汤剂内服或外用等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手段,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目的,身心双调,从而促进中风病患者偏瘫、失语等各种功能障碍早日恢复。用于中风病康复的中医疗法很多,如针刺疗法、推拿疗法、传统运动疗法、灸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中医心理疗法、中药内服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现代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心理疗法、文体疗法等。

57.中风病康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选择早期康复的时机。康复应尽早进行,早期康复是指患者在中风病发生后,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稳定,神志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或有改善48小时后开始进行的康复。(2)对中风病患者进行全面评定,制定完整的康复计划。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依靠经络将全身脏腑、肢体、五官九窍等联结而成的完整有机体,各脏腑组织不仅发挥各自的功能,脏腑间组织还有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以此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与其整体功能有关。中风病康复的部位不仅包括功能障碍的局部,还应包括与此相关的脏腑器官,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所以,全面分析中风病所造成的各水平障碍,是制定完整的康复计划的依据。(3)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由于中风病患者身体功能的丧失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所以患者极易产生情绪低落、紧张、恐惧、烦躁、抑郁、苦闷、自卑等不良心理。患者自身康复的欲望与康复训练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其康复效果。因此,医生和家属应多与患者交流,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4)注意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综合康复措施。中风病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采取的康复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中医康复讲究“辨证以求病机,治病必求于本”,辨证是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即以中医辨证康复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综合性的康复措施。(5)循序渐进的康复措施。康复过程中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康复的运动量和动作的难度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步提高,在不引起或加重异常运动反应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患者过度疲劳或强化异常痉挛模式。中风病康复是一个连续性过程,既要注意急性期预防性康复,又要注意后遗症期的维持和适应性康复。出院后也应该继续康复训练,不能停止训练,否则功能恢复将退步。(6)重视社区及家庭康复,密切配合共同促进。社区康复可以积极宣传康复知识,使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得到心理支持,产生战胜疾病、早日回归社会的愿望,发挥了患者自身的潜在能力,同时调动了家庭成员和患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中风病的康复和预防以及中风病患者回归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58.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外治法有哪些?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外治法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疗法。(1)药浴疗法:又称为熏洗疗法或塌渍疗法,是在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药物,组成药浴方剂,煮沸后借助药物气味熏蒸或用药物煎汤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促使中风病患者早日康复的一种中医康复方法,具有热疗及药物的双重作用。药浴的种类有全身浴、局部浴、气雾浴、擦浴、淋浴、熏洗等,应用时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疗条件选择。药浴疗法对于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偏身麻木、肢体肿胀、疼痛以及肩手综合征等具有较好的效果,主要用于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康复。应当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时,应随时监控药浴水温和患者的反应,防止因周围血管扩张使大脑缺血缺氧导致的不良后果。而且由于偏瘫患者感觉减退,对热刺激不敏感,热的耐受能力较差,进行中药熏洗时,必须控制温度。(2)贴敷疗法:又称为敷贴法、外敷法,是把适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材研成细末,用水、醋、油等调成膏糊状,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直接贴敷于患者的腧穴,用于中风后各种病症的康复。本法除能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作用外,还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起到康复疾病作用。贴敷既有消肿、止痛、拔毒、生肌、收口等治疗作用,又能起到调和气血、强筋壮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全身治疗作用。(3)脐疗法:以肚脐为用药或刺激部位,通过药物、针灸、拔罐、热熨等刺激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方法。(4)药枕疗法:是将具有挥发性的芳香走窜药物为主的中草药放入枕芯中,做成药枕,让患者在睡觉时垫于头项下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药枕疗法可作为辅助治疗,用于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有醒脑开窍、清头明目等作用。

59.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风后遗症常用的针刺疗法主要包括:(1)体针疗法:体针疗法是应用毫针刺激十四经腧穴及经外奇穴,以纠正或改善中风病患者的各种病理状态,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一种针刺方法。常用的针刺方法有循经取穴针刺法、辨证取穴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特定穴位针刺法、巨刺法、择时取穴针刺法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选用。(2)头针疗法:头针疗法是指用毫针刺激头部特定的穴位或穴线,以纠正或改善中风病患者的各种病理状态,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目前中风病针刺康复广为应用的一种方法。(3)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指针对中风病患者的不同病情,用毫针或耳毫针刺激耳穴,以纠正或改善患者的各种病理状态,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一种传统康复方法。(4)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用电针仪输出接近人体生物电的脉冲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临床应用时需与体针疗法和头针疗法结合,有助于中风病患者的康复。

60.中风后遗症有哪些传统运动疗法,如何进行选择?

传统运动疗法具有“调身、调息、调心”特点,融合了传统康复理论,在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发挥着传统康复独特的优势。具体的传统运动疗法包括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六字诀、五行掌等。五禽戏: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能改善患者偏瘫步态,防止肌肉萎缩,并提高人体各关节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八段锦:适用于中风病中后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较轻的患者,对增强肢体关节的灵活性,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具有显著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太极拳:适合中风中后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较轻而运动协调性和平衡性稍差的患者,有助于机体运动功能的进一步康复,还可以改善抑郁情绪。易筋经:适用于中风中后期,运动功能障碍较轻的患者,可以使筋肉骨骼强健有力,防止肌肉萎缩痉挛,改善中风后肢体麻木、疼痛,且能增强体质,降低中风复发率。六字诀:六字诀强调意念和呼吸的配合,对中风病早期以卧床为主的患者较为适宜。五行掌:适用于中风中后期,运动功能障碍较轻的患者。

61.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有哪些?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很多,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具体可以分为中医康复疗法和现代康复疗法两大方面。中医康复疗法:包括针灸、耳穴压丸、推拿、刮痧、拔罐、传统运动疗法(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六字诀、五行掌等)、药物疗法(有中药内服、注射、药浴、贴敷、脐疗、药枕等)、中医心理疗法等。现代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有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常规运动疗法、运动再学习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部分减重支持系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等)、作业疗法、物理疗法(有低频脉冲电疗法、热疗法、冷疗法、水疗法、肌电电子生物反馈疗法、高压氧疗法等)、现代心理疗法、文体疗法(有游泳、拍球训练、投球进筐、乒乓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简易体操等)等。

62.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何保持正确的卧姿、坐姿?

正确的卧位和坐位通常称为良肢位,是为了防止患侧肢体的痉挛或已经出现的痉挛加重,保护患侧肢体关节,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它能有效预防骨骼肌畸形,增加患者对偏瘫肢体的感知能力。良肢位摆放应贯穿在中风偏瘫后的所有时期。

(1)正确的卧位: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半侧卧位。①仰卧位:头部枕于枕头上,躯干伸展,胸椎不得屈曲。患侧肩胛下方放一枕头,使患肩尽可能向前,将上肢伸展、肘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沿体侧放在枕头上,略高于躯干。患侧臀部下方垫放一长枕,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膝部下方放一枕头或沙垫,使膝关节屈曲。足底给予支撑保持踝背屈和外翻。②半侧卧位:参照仰卧位,但将瘫痪侧肢体用软垫稍微垫高。③健侧卧位:头部枕于枕头上,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用枕头支撑,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指伸展开。患侧下肢下放一枕头,使髋关节、膝关节处于屈曲位。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可轻度屈曲。背后放一枕头,支撑躯干。④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处于下方,患肩一定要充分前伸,使患侧保持在肩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可微屈。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枕头,背后放一枕头,支撑躯干,并保持躯干放松。

(2)正确坐位:首先要保持患者躯干的直立,为此可以用大枕垫于身后,髋关节屈曲90°,双上肢置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在前臂下方垫枕,以防肘部受压。

63.如何预防肩关节半脱位?

在中风早期,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下降,关节囊松弛,肩关节失去正常的锁定机制,可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表现为肩胛部下沉,方肩畸形,伴有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1)日常需要根据不同的体位将肩关节良肢位摆放,以矫正肩胛骨的姿势,防治其下坠,各种体位需经常变换。(2)进行肩关节外固定,可以保护关节周围的肌肉,促进其功能恢复,如平卧位时保持肩关节向前突出,可将患侧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防治肩关节后撤;患侧卧位时,尽量是患肩向前伸;坐位或立位时可借助三角巾、吊带、“8”字支撑带等以托起患肢,但因防治固定方法不当或时间过久引起静脉回流障碍。(3)任何体位改变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托住肘关节,注意对肩关节进行保护,避免牵拉患肢,以免患侧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此外帮助患者进行一些耸肩练习、握手上举动作等,活动次数以患者本人能够承受为准,随着患者肌力的改善,可以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以及活动量。还可以配合电刺激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药物治疗等。

64.中风后言语障碍如何康复治疗?

中风后最常见的言语障碍是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目前中风后言语障碍的康复治疗分为失语康复训练和构音康复训练两部分。(1)失语症康复训练:①个人训练:即一名康复师对一名患者的一对一训练方式。②自主训练:可选择图片或字卡片进行命名练习或书写练习,可利用录音机进行复述或听写等练习,如条件允许可采用电脑语言训练系统,由语言康复师进行评定和确定训练程序后,让患者利用电脑进行自主语言训练,也可在家庭训练中进行。③小组训练: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编成小组,开展多项训练活动。④家庭训练:语言康复师将评定及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介绍给患者家属,并通过观摩、阅读指导手册等方法,指导家属掌握训练技术,逐渐过渡到回家进行训练。(2)构音障碍的康复:①呼吸训练:训练时可采用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平静地呼吸,康复师的手平放在患者的上腹部,在吸气末时,随者患者的呼气动作平稳地施加压力,通过横膈的上升运动使呼气相延长,并让患者结合发音进行。也可采取坐位,鼓励患者放松,康复师站在患者的前方或侧前方,双手放在患者胸廓的下部,在呼气末轻轻挤压使呼气延长,要注意力量不要过大。②舌训练:重度构音障碍患者舌的运动严重受限,无法完成前伸、后缩、上举等运动。康复师可戴上指套或用压舌板协助患者做以下运动:舌尽量向外伸展,然后缩回,向上向后卷起,重复几次后休息,逐渐增加运动次数;舌尖外伸尽量上抬,重复几次后休息,逐渐增加练习次数;舌面抬高至硬腭;舌尖伸向一侧口角向另一侧口角运动,可用压舌板协助和抵抗舌的一侧运动或增加两侧的运动速度;舌尖沿上、下齿跟做环形“清扫” 动作。③唇的训练:通过手法介人可帮助患者做双唇展开、缩扰、前突运动并进行吹吸及爆破音的训练。下颌麻痹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下颌的下垂或偏移使唇不能闭合,康复师可把左手放在领下,右手放在患者的头部,帮助下颌上举和下拉的运动,逐步使双唇闭合。④非言语交流方法的训练:重度构音障碍患者言语功能严重损害,可依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交流的实际需要,选择设计替代言语交流的—些方法加以识练。

65.吞咽障碍患者鼻饲期间如何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的患者需要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鼻饲期间,食物应选择流质饮食,在主食中配以鲜牛奶、蔬菜汁和果汁等,鼻饲时尽可能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卧位,喂食时不宜过快过量,喂食后保持进食体位0.5-1小时后,方可进行翻身操作及经口喂水、试食等早期康复训练,并做好口腔护理。在观察患者经口进食量恢复一半以上,连续2天无呛咳时,则可拔除胃管,避免长期鼻饲所致吞咽、咀嚼系统的失用性萎缩。鼻饲方法不宜长期使用,否则会引起咽喉反射低下。需长期胃肠营养者(大于4周)建议给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喂养,需要长期管饲者应该定期评估营养状态和吞咽功能。

66.吞咽障碍患者具有一定吞咽功能后如何进行训练?

(1)基础训练:是针对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口、颜面功能训练。基础训练是通过其他动作训练提高与吞咽有关的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不使用食物,误吸、窒息等危险比较小,不仅适用于轻度患者,也适用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①口腔肌群运动训练:指导患者空咀嚼、吞口水、皱眉、鼓腮、吹气、屏气、微笑、龇牙、张颌、闭颌、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以锻炼颊肌收缩,还可用压舌板或汤匙在舌部按摩或嘱患者将舌伸出时用纱布轻轻把持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②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先行口腔护理,用冰过的棉棒(生理盐水浸湿后冷冻,棉签上结成冰棒)轻轻刺激前腭弓、后腭弓、咽后壁、软腭及舌根部,各处分别缓慢刺激10s,以诱发咽喉肌收缩,反复进行,后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反射敏感性,强化吞咽功能。③发音训练: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让患者发“啊”“呀”“我”等字,闭口后双唇突出发“呜”音,通过张、闭口动作,使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逐渐恢复患者语言肌群力量与运动协调性。④咳嗽训练: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并用力咳嗽。呼吸、咳嗽强化练习,能够及时排出吸入物,促进喉部闭锁,并建立或提高排除气道内异物的防御功能,有利于提高咽部清除能力。⑤喉抬高训练:患者把手指置于指导者甲状软骨上缘,在指导者吞咽时,感觉其甲状软骨向上运动。然后让患者面对镜子,将手指置于自己的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当患者掌握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导患者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不断练习,直到唾液不再从口中流出。

(2)摄食训练:适用于轻度吞咽困难者。①体位的选择:能坐起的患者取坐位,颈部微前屈,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以减少食物返流及误吸。不能坐立者采取半坐卧位,抬高床头30°-45°。卧床患者一般取健侧卧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身体前倾,指导者位于患者健侧以防坠床,此种体位通过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于健侧口腔,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减少逆流和误吸。②食物的选择: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原则上先易后难,先稠后稀。结合患者的病情调整食物的性状,将食物做成黏糊状,柔软且密度均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部和食管时容易变形,可避免在黏膜上残留,更利于食用及消化,如菜泥、果泥、蛋羹、肉泥等。以偏凉食为宜,因为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温度适宜,营养搭配均衡,食物种类多样,低盐低脂、易消化等。③喂食的方法:进食时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保证充足的进食时间。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为患者喂食应当掌握好进食一口量,即最适合患者吞咽的每次进食量,一般先以少量试之( 3-4 ml),然后酌情增加,逐渐摸索出适合患者的一口量。如过多则口腔控制困难,食物容易流入气管引起呛咳或误吸。喂食过少则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每次吞下食物后,嘱患者做几次空吞咽动作,以刺激吞咽反射。同时令其张口,检查食物完全咽下后再给予第2口。进食速度应指导患者以较常人缓慢的速度进食、咀嚼和吞咽。一般时间在45min左右,应注意在此类患者的床边备吸痰器,如出现误吸、窒息等情况,应立即侧卧、叩背,必要时吸氧、吸痰等。

67.中风后排尿障碍如何进行行为治疗?

(1)定时排泄:应在膀胱膨胀前排尿,以免膀胱内压过高而出现尿失禁,对认知障碍患者要经常提醒其排尿。(2)膀胱训练:适用于中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阶段,禁忌证包括肾功能失代偿患者、泌尿系统存在并发症患者(严重的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及尿道有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不能完成训练过程患者(不能记录训练情况,很小的孩子,虚弱的老年人,不接受诱导及不能坚持严格训练者,生活不能自理,甚或排便也不能完成者)。训练的时间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的方法,每2-5小时训练1次,每次10-15分钟。患者进水、排尿或间歇导尿要有时间表,进水总量每天1800ml左右为宜。(3)手法排尿:①耻骨上区轻叩法:患者用手指轻叩耻骨上区,引起逼尿肌收缩而不伴尿道括约肌同时收缩,即可产生排尿。②Valsalva手法:用增加腹内压的方法增加膀胱内的压力,患者可取坐位或卧位,躯干向前屈,屈颈双手抱膝,快速呼吸3-4次以延长屏气增加腹压的时间,作1次深吸气,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作排便动作。这样反复间断数次,直到没有尿液排出为止。患有痔疮、痛风者慎用,可致出血加重,直肠脱垂等。膀胱、输尿管反流患者禁用此手法。③Crede手法:双手拇指置于髂前上棘,其他四指于耻骨上下腹部,用双手指轻揉腹部后双手重叠压腹部,压力可达膀胱和盆腔。也可以把手指握成拳状,置于脐下3cm处,用力向骶尾部加压,患者身体前倾,并改变加压方向,直至尿流停止。禁忌证同Valsalva手法。④肛门牵张排尿:首先牵张肛门括约肌使骨盆肌肉放松,而后用Valsalva手法排尿。⑤骨盆肌肉训练:适用于女性轻或中度压力性尿失禁,通过训练可增加尿道括约肌的张力,训练4-8周为1疗程。

68.中风后排便障碍如何辨证施治?

中风患者可能存在肢体瘫痪、卧床不动、液体或食物摄入不当、抑郁或焦虑、神经源性肠道或不能察觉的肠道症状、缺乏移动能力以及认知缺陷,以上均可能引起便秘和肠梗阻。中风后排便障碍中医辨证常分为3型:(1)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法:化痰通腑。方药:星蒌承气汤,大黄、芒硝、全瓜蒌、胆南星。热象明显加黄芩、栀子。(2)津亏血虚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可见心悸,唇燥舌淡,六脉细涩。治法:养血、润燥、通便。方药:润肠丸:当归、生地黄、火麻仁、桃仁、枳壳。若血虚有热兼见口干心烦、舌苔少、脉细数者,应于本方加生首乌、玉竹、知母以生津清热。(3)气虚证:面色㿠白,神疲气怯,虽有便意但排便无力,大便并不干结但仍需用力排便,便后汗出气短,倦怠无力,舌质淡嫩,舌边有齿痕或舌面有裂沟,舌苔薄白,脉虚。治法:益气润肠。方药: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如气虚下陷,肛门坠迫,屡欲登厕而虚坐努力,宜用本方加柴胡、升麻以益气升陷。

69.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哪些康复方法?

中风后认知障碍主要是在记忆力、注意力、知觉和执行方面的障碍,与脑功能密切相关,由于脑结构与功能定位复杂、广泛,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损伤机理至今不十分清楚,因此,目前尚无针对这一类障碍的特效疗法和特效药物,主要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西医治疗以康复训练为主要手段,包括记忆力障碍的康复训练、注意力障碍的康复训练、知觉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执行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中医对其康复治疗有其独特之处,目前主要有中药、中成药、针灸、穴位封闭、头针、耳针等疗法。

70.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在家庭护理中需要注意什么?

中风病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由于该类患者目前有很高的患病率,因此不可能全部入住医疗单位或护理院进行康复护理。家庭仍是主要的护理场所,家属长期的付出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非常必要。重视家庭护理,为患者创造安全、稳定、有适当刺激的良好环境,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家庭认知功能护理:随着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病情加重,参与正常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由此增加了患者的孤独寂寞感,诱发异常行为。因此,家庭护理中应注意这类患者安排适当的活动,并安排力所能及、适应患者兴趣的活动方式。①提高自理能力:疾病早期阶段,当患者还能胜任部分工作和家务时,可让其继续承担一定的日常事务,避免独自承担,以防意外事故,如忘了关煤气、电源而引起煤气中毒、火灾等。但不要勉强被迫,也不要让患者做能力之外的事情,否则会增加患者的挫败感和不安。②维持社会交往能力:结合患者的爱好和能力,提供机会让其继续从事日常的社会娱乐活动,如书写、下棋、打麻将、唱歌、手工、户外活动、短途旅游等,并维持患者一定的社会交往范围。③重视家庭生活:家人是患者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与家人一起生活是患者最熟悉、最适应和最有安全感的体验。因此,提倡安排患者尽量多地参与家庭生活,使其经常与全家人聊天、外出活动、进餐、做家务等。④坚持户外锻炼:身体功能下降所致的病情恶化往往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住院的主要诱因。因此,应鼓励并陪伴患者坚持规律的户外身体锻炼,如散步、爬山、保健操、交谊舞等,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并可通过适当的户外锻炼分散患者注意力。⑤记忆力锻炼: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疾病的早、中期多保持相对完好的远期记忆力,所以与此有关的刺激可能比当前环境刺激更容易使患者感到愉悦。因此,回忆和谈论往事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而言有重要意义,如一起看旧照片、听老歌曲、看老电影、故地重游等。

(2)家庭日常生活护理:随着认知功能的不断衰退,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患者尚存的自理能力。①饮食:常见的饮食问题包括:忘记吃过饭、不会正确使用餐具、不会选择食物、过度饮食、进食异物、咀嚼或吞咽困难等。因此,需要护理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和督促。②穿衣方面:陪护人员应通过督促、提醒、示范、辅助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多种帮助。③洗漱与沐浴:护理者应帮助或督促患者保持定时梳洗的习惯。④睡眠:常见问题包括白天瞌睡、夜间失眠。可尝试下列措施:安排丰富日间活动,不让患者有机会打瞌睡,中午或下午可以安排其休息。做好睡前准备,每日固定时间上床就寝,睡前避免看情节激烈的电视电影或谈论让患者兴奋的话题,根据患者的习惯喝一些热牛奶、用温水泡脚、调弱灯光等,诱导其人睡。调整适宜睡眠环境。必要时咨询医生服用药物。⑤服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往往记不住服药的时间和剂量,有些甚至误服或乱服,所以护理人员要督促和帮助患者正确服药。对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妥善放置药品,必要时上锁,防止其误服或乱服而造成危险。同时,应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及时对症处理。⑥卧床患者的护理:随着病情的进展,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会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而卧床不起,需要护理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对于卧床患者,特别要注意皮肤护理和避免卧床所致的各种合并症的发生,如压疮、失用性肌萎缩、关节强直、坠积性肺炎等。可进行推拿防治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定时翻身避免骨突部位的摩擦和压迫;保持皮肤、床褥干燥、平整、应勤换床单;更换床单及衣服时,一定要抬起患者的身体,避免拖、拉、拽等动作,以免损伤皮肤;二便护理时,注意便盆与皮肤接触的地方要尽可能光滑,不允许硬拉、硬塞,以免损伤皮肤,诱发压疮。

71.中医情志疗法在中风后抑郁中如何使用?

情志疗法是指医生运用多种非药物性的方法,包括语言、表情、姿势、态度、作为等,致力于改变患者的心境志意、意识情形、态度行为等精神心理活动,以调整形神紊乱失常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或缓解、控制病症的一种康复方法。中国医学情志疗法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天人合一整体生命观、形神若一的唯物生命观、心主神明的心身一元论观、五志分脏的系统整体观、情志制约的五行模式、阴阳睡眠论、人格体质论等系列理论。(1)顺志从欲法:指顺心、满足患者的某些意愿以解决其致病心理的一种精神情志疗法。(2)消除心因法:指运用语言、行为、药物等方式和方法,使患者在有意无意间,自然地释脱致病的境遇。(3)移情易性法:指医生借用某种方式方法,转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消解或祛除病理性精神刺激的一种精神情志疗法,它包括两种方法:①转移注意法是指医生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病理性注意力,以消除或减弱这一相对稳定的情感刺激灶,从而达到康复效果的情志疗法。②分心怡情法是指医生通过戏娱、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使之闲情怡志,从而促使形神疾患康复的一种情志疗法。(4)暗示疗法:采用语言或某种刺激物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施加影响,诱导患者接受某种信念,重建自信心,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使其情绪和行为朝向特定的方式反应。它包括两种方法:①语言暗示即巧妙运用语言,暗示某些有关疾病的情况,使患者无意中加以了解,从而消除心因,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不良的情感状态。②借物暗示是指借助于一定的药物或物品,暗示出某些现象或事物,以解除患者心理症结的方法。(5)以情胜情法:指医生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意识诱发或激起患者某种新的、暂时性的剧烈情志反应,以抵消或抑制、解除患者原有的、持久而强烈的病理性情感活动的情志疗法。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其他药物和现象一样,也有着阴阳和五行的属性。由于阴阳、五行之间均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不同属性的情志活动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而制定出的以情胜情疗法,包括了“阴阳相胜疗法”与“五行相胜疗法”两种。①阴阳相胜疗法: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人的情志活动可分为阴阳两极,顺人意愿者为阳,忤其需求者为阴,故中医学素有“喜属阳而怒属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说。两极互制,实富有阴阳制约之意,由于情志阴阳属性的不同,引起的情志反应性质亦迥异,因此,激发某种情志以抑制原先存在的病理性情志,强制性地纠正患者不良情感状态的,就属于阴阳两极互抑疗法,即阴阳相胜疗法。此法应用很广,历代医家留下了许多验案。②五行相胜疗法:中医学认为,情志之间也有着五行的属性,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的疗法,即为五行相胜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了情志治疗中的五行制约法则,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6)精神内敛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此即强调了精神摄养的重要性。注意自身的精神摄养,对于防病、疗病、养生均具有特殊意义。精神内守的关键在于“虚心”二字。这也就是说,心要无所牵挂,不为财物、名利、荣辱、情感等所累,让人的心性回复到婴儿般的质朴状况;而不是叫人不劳作,专事闲居静养,那是不现实的,也是无益的。精神内守是一种精神的状况或意识的指向,而不必太讲究实现它的外表形式。

72.中风后如何预防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中风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为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因吞咽呛咳而致吸入性肺炎,或因卧床、排痰不利导致坠积型肺炎。其中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导致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症也是中风病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做到以下3条可有效预防中风后肺部感染:(1)早期识别和处理中风病患者的吞咽和误吸问题,对预防吸入性肺炎有显著作用。有误吸危险时应考虑暂时禁食,可通过下胃管鼻饲预防吸入性肺炎。口腔内有分泌物和呕吐物时应立即处理,防止误吸和窒息。(2)加强鼻饲工作的管理,鼻饲前需清除咽部分泌物,每次鼻饲前都必须确定管的位置,核查胃内残余物,注意鼻饲的数量和速度,每次数量不大于300ml,30分钟内不能超过250ml,还要注意在鼻饲时和鼻饲后30分钟应保持坐位。(3)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和拍背、鼓励患者用力咳嗽,避免受凉,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吸痰和吸出口咽分泌物,是预防肺部感染发生的关键。(4)保持良肢位和早期康复及活动也是预防治疗的一部分。患者应采用适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使发生呼吸道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一般可采用侧卧位,平卧位时头应偏向一侧,以防止舌后坠和分泌物阻塞呼吸道。经常改变在床上的体位,加强康复活动,是防治肺炎的重要措施。(5)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热量、维生素,提供机体的抵抗力。(6)治疗吞咽困难、慢性肺部疾病等同时存在的情况。若患者完全偏瘫,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73.中风后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风患者由于高凝状态、长期卧床、脱水剂的使用等原因常常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高发生率、高误诊率、隐匿性特点。据资料显示,卧床的中风患者中约有20%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5%发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其最大的危险在于可能导致严重的肺栓塞,危及生命,所以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关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要积极预防,病情允许下,提倡积极的进行肢体的活动,肢体的按摩,适量的补充水分摄入,可以使用机械加压(如间歇充气压力泵等),通过对小腿肌肉和血管间歇性施加压力来刺激血压流动,但腿部存在开放伤口的患者禁用,已经存在深静脉血栓、心力衰竭、严重周围血管疾病、意识模糊的患者需要慎用。其次当发现患者有下肢的疼痛、压痛、肿胀、发热或变色时,要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尽快前往医院完善下肢静脉血管彩超检查。治疗方面应接受正规的抗凝治疗,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74.中风后如何预防压疮?

中风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长期坐轮椅不能站立和行走者常合并压疮的出现。压疮,又叫褥疮、压力性损伤,是指任何因压力没有解除而导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损伤。表现可以为局部皮肤发红,严重者可形成深达肌肉或骨骼的深洞。关于中风后压疮的预防,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建立压疮形成的风险评估意识,对移动受限、活动受限、承受摩擦力等的中风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对糖尿病患者应尤为重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2)对中风患者进行皮肤和组织观察,包括皮肤温度和皮下湿度,皮肤水肿、硬度和疼痛变化。(3)可进行预防性皮肤护理,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以防止皮肤受压,30°的侧卧位优于90°的侧卧位,且保持患者床头尽可能平放。保持皮肤清洁并适当保湿,大小便失禁后立即清洁皮肤,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和清洁剂,使用隔离产品保护皮肤不受潮,避免用力摩擦皮肤,并建议使用高吸收性、低摩擦系数的纺织品以及硅胶泡沫敷料保护有压力性损伤风险的皮肤,可以使用特定的床垫、轮椅坐垫和座椅等。

第八部分 预后
75.中风能根治吗?复发率有多高?

中风病是各种危险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发病的,所以中风不能根治。但是一些轻型的中风经过积极治疗、康复锻炼后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等症状是可以好转的,甚至能恢复正常。但大多数严重的中风都会遗留后遗症。中风复发率很高,研究统计,我国卒中患者第1年的复发率高达17.7%,5年累计复发率超过30%。复发风险高低与危险因素有关,如高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吸烟饮酒史均为中风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的人,复发风险越高。另外不遵医嘱随意停药也会导致中风高复发。所以患者需要坚持按医嘱服药,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使之达标,不可自行停药,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风复发风险。

76.中风后遗症病人出现症状反复或新发症状怎么办?

中风后遗症病人如果长时间未按医嘱服药或未控制危险因素都可能出现症状反复。中风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乏力、口舌歪斜、言语困难、头晕、视物不清等,还有一些不常见的症状,如头痛、视物双影、肢体麻木、舞蹈症、饮水呛咳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4.5小时)赶到有卒中绿道的医院,医生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比如静脉溶栓或血管介入治疗,能够帮助脑血管快速再通,改善神经功能。

第九部分 调摄
77.中风后遗症期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一方面,中风后遗症患者大多存在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常出现进食及饮水呛咳,导致进食量少,体内的营养及水分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造成患者脱水、低蛋白、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饥饿性酮症等并发症。另外,偏瘫、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并发压疮及坠积性肺炎,这些情况会出现慢性消耗,加重营养不良。

78.吞咽障碍的患者如何进食?

吞咽障碍患者在进食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1)进食环境:应选择静谧整洁、空气清新、气氛轻松的环境为标准,让患者在愉悦的状态下吃饭,这样可以增加食欲。(2)进食姿势:当患者坐位吃饭时,需保持躯干垂直,头轻度向前屈曲,这种姿势可最大限度保护气管,有利于吞咽动作的形成,同样在进食后也尽量保持这种姿势30分钟。如患者躺着进食,需保持为45°仰卧,喂食者位于病人的旁侧,这种姿势可促进残留食物从咽峡部排出,防止误吸入气管。(3)进食量:在对患者进行进食训练时,其每次所吃的食物量建议先以一汤匙的少量食物来试探,再慢慢酌情添加。这样可最大限度减少呛咳及窒息的风险。(4)进食速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吃饭的速度不能过快,在每进食一口后,需比正常人要多花时间反复咀嚼和吞咽食物。同时,患者每次的进食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进食过程中不要讲话,防止误吸。(5)食物选择:在给吞咽障碍的患者选择食物时,建议选择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容易咀嚼和吞咽以及不易在食道黏膜上残留的食物。一般可选豆腐脑、米糊以及蛋羹等半固体的食物,从小量逐渐增加固体食物并进而过渡到进食普通饮食和水。患者如果频繁呛咳,影响进食,必要时可到医院放置胃管,减少误吸风险。

79.中风后的患者如何通过改善日常生活习惯避免中风复发?

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而对中风病人来说病情恢复后,仍不能放松警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减少中风复发对患者的伤害。(1)休息与睡眠:中风后遗症患者要保证充分的休息,以解除身心的疲劳,恢复体力以免中风复发。切忌体力或脑力劳动的过度。睡眠可使人体得到充分休息,是防止发生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方法,要按时睡、定时起,每天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2)饮食习惯:饮食应该清淡有营养,可进食豆类、瘦肉、鱼肉等优质蛋白。另外患者应尽量保证每日进食绿叶蔬菜,这样可有益于降低血脂,补充必要维生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降低中风风险。老年人多数饮水较少,中风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要养成适当的饮水习惯。特别在早上起床及白天进行各种运动后,要注意饮水,以保证血液中水分含量的相对衡定状态。另外建议睡觉前适量饮水,这样可防止夜间血液粘稠,降低中风复发风险。(3)适量运动:运动有助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宜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如气功、太极拳、保健操等,最简便易行的为散步。一般每次15分种左右,每日2-3次即可,速度应缓慢,以微微出汗,心率每分钟110-120次为度。运动过程中,如出现异常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要立即停止运动。(4)精神调节:中风后遗症患者常伴有精神情绪的改变,诸如紧张、忧愁、焦虑、烦躁、易怒、易激动、恐惧等,可有意识地培养兴趣爱好,如太极拳、书法、音乐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身体恢复,避免中风复发。

80.适合中风患者的运动方法有哪些?

适合中风患者的运动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进行选择应用:(1)五禽戏:五禽戏,又名“华佗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在前人基础上,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五禽戏尤其适用于中风病后遗症患者,能改善患者的偏瘫步态,防止肌肉萎缩,并提高人体各关节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2)八段锦:八段锦是由八节动作编排而成的一套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动功锻炼方法。因为练习起来舒展大方,犹如行云流水,状若云锦,故将其命名为八段锦。被古人视为祛病保健、动作完美的健身功法。八段锦以内功为主,练习时除外形动作以外,还要注意配合意念及呼吸。八段锦适用于中风病中后期康复,适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较轻的患者对增强肢体关节的灵活性,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具有显著作用。(3)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项拳术,也是传统运动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圆柔连贯、绵绵不绝,犹如一个完整的圆状,状若太极图而得名。太极拳由练身、练意、练气三者结合而成。太极拳适用于中风中后期,适合肢体运动障碍较轻而运动协调性和平衡性稍差的患者,有助于机体运动功能的进一步康复。(4)易筋经:易筋经就是通过锻炼,能改变筋骨,使之强健,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传统运动康复方法。适用于中风中后期运动功能障碍较轻的患者,练习易筋经可以使筋肉骨骼强健有力,防止肌肉萎缩痉挛,改善中风后肢体麻木疼痛,且能增强体质,降低中风病复发率。而中风病早期,运动功能障碍较重或体质特别虚弱者,则不宜练习易筋经。(5)六字诀:六字诀选用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并根据脏腑配以不同的动作,进行六字练习来达到吐故纳新、平和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病保健的目的,又称为导引六字诀,是传统气功疗法的一种。六字诀更强调意念和呼吸的配合,因此对中风病早期以卧床为主的患者较为适宜。(6)五行掌:五行掌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结合人体脏腑五行属性,辨证施功进行调理的一种传统运动疗法。其特点是三调并用,动静兼练、刚柔相济、虚实变换,松紧相辅、运动全面。适用于中风病中后期康复,适用于运动功能障碍较轻的患者。

第十部分 监测
81.中风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吗?

很多中风患者在出院后认为病情好转以后,如果没有身体不舒服就不需要再到医院来了,在家按医嘱服药就行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首先,中风是一种高复发的疾病,即使首次发病症状较轻,如果多次发病也会给患者带来致残甚至致死的风险。因此,中风患者必须做到坚持服药以及定期监测相关风险指标。这就需要定期到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或脑血管病专科门诊随诊,由医生定期评估患者目前指标是否达标,复发风险是否升高。其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是脑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多数患者都会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及降压药物,而这类药物有些是具有肝肾损伤风险的,所以服药期间需要定期到医院抽血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再次,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水平都与中风复发风险相关,患者除了监测中风相关指标外,还需要到医院监测动态血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等相关指标。总之,中风好转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而是二级预防的开始,定期复诊极其重要。

82.中风患者出院后需要监测哪些指标?

首先,是直接和中风相关的指标。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占中风所有类型中的大多数,所以多数中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主要目的是观察颅内外血管斑块的变化以及血管狭窄的变化情况。还有一部分穿支动脉病变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头颅血管高分辨核磁。如果是心房颤动或者心房粘液瘤造成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应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和动态心电图,观察心脏结构、瓣膜功能以及心房纤颤的情况。如果没有新出现的偏瘫、肢体麻木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一般不需要复查头颅CT以及头颅核磁。其次,是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比如定期监测动态血压、血脂全项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等指标。再次,是在服药过程中需要监测的指标,比如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药物需要监测血凝、血栓弹力图;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需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83.中风患者出院后需要多久复查一次?

一般出院后2周需要做第一次复查。因为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正在强化降脂治疗, 但血脂可能未达标,出院2周后应再次复查血脂,以便调整药物。另外颅内外动脉斑块的监测也是非常重要,因为颅内外动脉斑块与中风的发作密切相关,且斑块的稳定性与中风复发相关性更大,所以中风患者应每3-6月复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以及斑块稳定性,如果斑块稳定性差,比如较大的脂质核心、较薄的纤维帽或者纤维帽破裂多预示不稳定斑块以及血栓形成。

84.与中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都有哪些?

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因素和不可干预因素。其中,可干预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颈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不可干预因素包括中风家族史、年龄、性别、种族等等。中风患者需要做的是尽可能避免可干预因素,比如戒烟、减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调整心情、如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尽快就医。

85.每年定期输液“疏通血管”能预防中风复发吗?

老百姓所讲的“疏通血管”治疗一般包括西药中的改善循环药物,另外还包含一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果患者存在脑血管缺血引发的症状,比如偏身无力、麻木、头晕、行走不稳等症状,输注上述药物可以改善脑缺血症状,但上述药物并不直接针对中风危险因素干预。而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控制血压是中风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降脂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等才是预防中风发作的正确方法。所以,每年定期输液“疏通血管”并没有预防中风复发的作用。

86.中风患者规律服药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所以中风患者服药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及降脂药物。首先,无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还是抗凝药物其目的都是防止血栓形成,但是二者都可能引发出血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皮肤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如果有消化道溃疡患者,消化道出血容易出现。所以要求患者服药过程中关注有无大便色黑、柏油样便,皮下是否经常出现瘀斑,有无结膜出血、鼻出血等。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停药或者调整药物剂量。其次,中风患者首选他汀类降脂药物,但他汀类降脂药物较多的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以及横纹肌溶解。患者需要定期抽血监测肝功能,另外需要注意服药后有无肌肉酸痛(尤其双侧股四头肌明显压痛)、乏力、酱油色小便,抽血化验有无肌酸激酶明显升高(一般为10倍)等表现,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诊。当服用降压药物时应监测血压,如服用含有利尿剂的降压药(如吲达帕胺、阿米洛利、氢氯噻嗪)时,应定期监测电解质,观察有无低钾、低钠等情况。

主编
张龙生
主任医师脑病中心副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副主编
简文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窦金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编委

郭晓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申少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张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杨学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杨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甄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杨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范庆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杨小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评审专家组
终审专家

高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第一轮评审专家

马洪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孔令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宗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张丽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孙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第二轮评审专家

方晓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邹忆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贡京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周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徐寅平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终审专家

蔡业峰广东省中医院

林亚明云南省中医院

赵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俞晓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汪涵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闫咏梅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招远祺广东省中医院

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建设的权威、专业、惠民、多元的中医药科普公益平台,旨在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构建科学、规范、标准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内容,促进中医药健康科普与文化传播,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电话:010-64274797
邮箱:kxpjb211@163.om
Copyright©2007-2021京ICP备17069760号-1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